勇於犯錯,縱使判斷失敗也能勇於反轉部位;
毫不手軟,嗅到良機必用槓桿重押來積極回應;
先發制人,總是先投資再研究而不浪費一絲機會;
看似無跡可尋,卻憑一己之力造就了量子基金年均報酬超過三十%的驚人紀錄;
引爆亞洲金融風暴、擊垮英格蘭銀行的幕後推手,另一面卻是個徹徹底底的大慈善家。
——這就是歷史級投機客喬治 • 索羅斯一生不凡的投資寫照
◆ 金融史上首部以「哲學」角度切入的投資著作,2020年中文新譯版全新問市
◆ 完全揭露索羅斯閃電般的投機思維,並完整收錄長達150頁量子基金珍貴操盤筆記
◆ 全新增訂15周年版最新導讀&序文,索羅斯親筆重新詮釋其最著名的「反射理論」
◆ 上半部分析股、匯市、信用及債務的反射現象,下半部解析其煉金實戰法則
「本書意義重大,因為它代表我的畢生心血之作,直到今天,我依舊這麼認為。」
——喬治•索羅斯
《索羅斯金融煉金術》中,索羅斯融合他最愛的投資者與哲學家角色,架構出可以解釋市場與其參與者如何互相影響的反射理論,這可以說是索羅斯投資哲學的中心思考,也讓他在金融界可以呼風喚雨、屹立不搖。市場與投資人行為隨時都在變動,只要能早一步掌握變動趨勢並快速因應,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為了讓讀者了解他如何應用理論,索羅斯特別進行為期近十六個月的實驗,並公開這段期間的投資日誌,上面詳細記錄他進行量子基金決策的複雜思考過程。
透過本書,讀者可以看見索羅斯對國際局勢牽一髮動全身的精準觀察,也能看見他如何游刃有餘地在各個金融市場進行操作,甚至是他對投資的專注與熱情。這是索羅斯的第一本著作,雖然書寫背景為上個世紀八〇年代,但市場與投資人的行為總是不斷重複,因此也讓這部經典能持續激勵新世代的投資人。
【深入索羅斯的股市煉金術】
其一、從市場的錯誤中煉金
一般認為股票市場能搶在經濟衰退到來前預先反映,但更正確來說,應該是股市可能會加速經濟衰退的到來。我要用另外兩個主張來取代市場永遠是對的主張:
1.市場永遠朝某個方向偏斜。
2.市場有可能影響到它已預先作出反映的那些事件。
這兩個主張合併起來,就能解釋為何市場經常看似能正確預先反映各項事件的發展。(摘自第一章)
其二、從預測的錯誤中煉金
金融市場預測現實世界發展的能力有多強?從過去的紀錄可見,我先前預期將發生的災難都未曾真的發生。金融市場必定也已反映了相同的疑慮,否則錯誤期望不可能讓我獲得那麼高的報酬。這衍生了一個有趣的可能性。或許市場也預見到我預測的某些發展將會發生,也因此做出某種防止那些發展發生的反應,換言之,市場先發制人,導致我預期中的發展最終沒有發生。(摘自第十四章)
其三、透過先發制人來煉金
我培養了「先投資後研究」的習慣。這個習慣的成效很好,如果我初次聽到某個概念就馬上受它的魅力吸引,它對其他人也可能產生相同的影響。在那種情況下,就算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那個概念有瑕疵,我隨時可以改弦易轍,趁著還有獲利的時候(只要不是最後一隻進場的老鼠)出清那些部位;如果這個概念通過檢驗,我也會居於更有利的加碼地位,因為先前在較低價格介入的多頭部位,或在較高價格放空的部位,讓我得到一些先機。(摘自新版導讀)
其四、利用槓桿操作來煉金
槓桿的使用導致投資組合增加了風險維度。一個未採用槓桿的投資組合很乏味。沒錯,就是乏味。這樣的投資組合也會成長或縮水,但永遠不會遭遇到融資保證金追繳的問題,也不可能化為烏有。可是一旦使用信用—不管是作多或放空—避險基金頓時變得立體起來。(摘自新版導讀)
作者簡介:
喬治 • 索羅斯(George Soros)
美籍猶太人,生於匈牙利。當今全球最具實力且獲利最高的投資者,被《彭博商業周刊》譽為「撼動市場的人」。他與「商品大王」吉姆 • 羅傑斯(Jim Rogers)合夥成立了量子基金,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年均回報率高達31%,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基金。他曾經放空英鎊而賺進十億美元,因此獲得了「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的稱號,甚至有人認為是他拯救了英國人脫離經濟衰退。
索羅斯不僅是金融家,也兼具哲學家的身分,並以金融市場來實驗自身的哲學理念聞名。其最著名的「反射理論」,首在《索羅斯金融煉金術》一書中納入投資領域的應用,概念結合了物理學家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以及卡爾‧波普「試誤法」,從而形成獨樹一格的投資哲學。
索羅斯同時也是重要的慈善家,他的慈善基金會活躍在五十多個國家,每年花費近十億美元支持教育、公共衛生、公民社會發展、人權和許多其他領域的項目。
索羅斯著作列表(依出版年序) (*為暫譯)
1987年《索羅斯金融煉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
1990年《開放蘇聯體系*》(Opening the Soviet System)
1991年《支援民主*》(Underwriting Democracy)
1995年《我是索羅斯*》(Soros on Soros)
1998年《全球資本主義危機》(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2000年《開放社會》(Open Society)
2002年《索羅斯論全球化》(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
2004年《美國霸權泡沫化*》(The Bubble of American Supremacy)
2007年《不完美的年代》(The Age of Fallibility)
2008年《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2009年《索羅斯模式︰世紀危機啟示錄》(The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2011年《超越金融*》(The Soros Lectures at the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2012年《歐美美金大風暴》(Financial Turmoil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Essays)
2014年《歐盟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European Union)
譯者簡介:
陳儀
曾任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投顧之投資研究部主管,專業投資經驗豐富。譯有《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史上最強股票作手唯一操盤手稿》 、《大債危機:橋水基金應對債務危機的原則》等投資名著,譯作甚豐。
章節試閱
我對主流典範的評論【新版導讀節錄】
初版導讀曾提到本書意義重大,因為它代表我的畢生心血之作,直到今天,我依舊這麼認為。雖然我的活動領域已從金融業擴展到社會與政治領域,我依然以當初因應金融市場的概念框架去應對這些新領域。這就是我熱切希望修訂本書內容的原因—希望將自己過去十五年透過經驗領略到的新教誨納入本書。理解現實—尤其金融市場—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基於事後諸葛之利,現在的我能清楚見到先前闡述內容中的諸多缺陷,不過我並不會修正那些內容,而是試著以目前針對這個主題的思維,提出簡潔的說明。
首先,我必須具體說明主題(subject)為何。本書談的雖是金融市場,但我此生不只是從事金融領域的研究和工作。早在積極投入金融市場前,我就對哲學非常感興趣。一如初版導讀所言,「一開始很抽象。打從我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便熱切地希望理解我的『存在』這件事,而且「個人的理解」是我最需要理解的核心問題。」過程中,我發展了以反射性概念(concept of reflexivity)為基礎的理論框架,用以解釋思維(thinking)和現實(reality)的關係,並以金融市場作為檢驗這項理論的實驗室。從那個意義來說,本書確實是我的畢生心血之作。希望這份概要的總結讓本書更完整、更成功。
近幾年,我開始關注其他領域的事務。首先,我積極參與因蘇聯解體而得以由封閉轉為開放的社會變遷歷程。最近則是聚焦在全球化所造成的問題。不過這些主題並不適合在此討論,尤其我已經專為它們寫了其他書籍。然而,我還是有責任重新說明我處理上述兩個問題領域—由封閉社會變遷為開放社會以及全球化—的概念框架。
反射性概念
反射性概念非常簡單。在有思維參與者(thinking participants)參與的情境,參與者思維與其參與情境之間的雙向互動。一方面來說,參與者希望理解現實;另一方面,他們又尋求實現某個期望結果。這兩個函數的作用是反向的:在認知函數(cognitive function),現實是「已知」的;在參與函數(participating function),參與者的理解是「常數」(fconstant)。兩個函數可能彼此干擾,導致原本理當「已知」的事物,成為難以逆料的或有事物(fcontingent)。我稱兩種函數之間的互相干擾為「反射性」。我將反射性想成「參與者的理解」和「參與者所參與的情境」之間的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而且堅決主張反射性概念是理解有思維參與者的情境之關鍵要素。反射性使參與者的理解不完全(imperfect),勢必會導致參與者的行為釀成始料未及的後果。
本質上來說,認知與參與函數之間的彼此干擾並不是那麼單純易懂,所以到目前為止,鮮少人真切理解它的潛在影響。「類不完全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說法已是老生常談,幾乎無須詳細闡述。人類意識(sense)的作用方式、語言的架構方式,以及很多其他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我們的理解流於不完全;不過,反射性所造成的不完全理解比較具體,也需要進一步解釋。因為我們是參與者,反射性所造成的不完全理解才會發生。如果只是局外的旁觀者,無論提出的說法是否與事實對應,都不會改變事實;一旦身為參與者,我們的行動就會改變我們試圖理解的那個情境。也因如此,我們不能根據知識(knowledge)做決策。我們或許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愈多,確實愈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知識本身並不足以作為制訂決策的充分基礎。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天生就不可知的情境,在其中,事實能否成為知識,端視參與者的觀點而定。如果參與者的觀點和情境彼此對應,這個情境就不會是不可知的,參與者也能根據知識來採取行動。不過,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參與者的觀點和情境並不對應,所以這個情境不可知。聽起來是否有點像循環邏輯(circular logic)?的確是。參與者遭困在「反射性」循環回饋(circular feedback)的特有情境當中,由於試圖理解這個情境,他們—還有我們這些試圖理解有思維參與者之情境的旁觀者—遂被迫陷入循環邏輯中。這就是需要進一步加以解釋的要點。
傳統的真理符應理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認定,藉由真實陳述(truestatement)來表達的才是知識。若—且唯若—X所描述的事實真的發生,X才是真實陳述。事實必須獨立於談論這些事實的陳述,才足以構成可靠的真理標準(criterion of truth)。不過,參與者的決策和未來有關,未來又視參與者當下的決策而定。因此未來的事實並不構成可證明參與者當下思維是否符合「知識」資格的獨立標準。即使結局正好和某些參與者的期望對應,他們的期望也不夠格稱為知識,因為這個對應性可能由形形色色的參與者的決定所造成。若聲稱期望以知識為基礎,就等於否定了反射性對形塑事件發展的影響力。
反射性與經濟理論
「未來結局已充分映射在當前的期望中」的主張看起來固然頗為荒謬,卻相當盛行。它是構成金融經濟學主流典範(prevailing paradigm)的基礎之一。這個主流典範將市場價格視為潛在基本面(fundamentals)的被動映射。其中,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主張,市場價格已充分映射所有既存資訊。和這個假說密切相關的理性期望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theory)則主張,若沒有發生外在意外衝擊,金融市場傾向於朝能精確映射參與者期望的某個均衡移動。這兩個理論共同構成以下信念的基礎:若放手讓金融市場自由發展,完全不加以控制或干預,勢必能達到資源最適當分配的目標。
但這個典範已深陷困境;因為「金融市場傾向於朝均衡移動」的概念,似乎和事實證據相互牴觸。多數經濟學家也已承認,金融市場有能力創造多元均衡。然而,他們並未揚棄「不受監理規範限制的自由市場能確保資源最適當分配」的概念。為了證明金融市場的實際行為符合效率市場假說,經濟學家煞費苦心,他們採用愈來愈彈性定義的「理性」,對「效率」的定義也愈來愈鬆散。不過,即使做了這麼多修正,卻還是不夠。此時真正該做的是典範轉移。
我寫《索羅斯金融煉金術》一書,就是為了和這個主流典範正面對決,但我遭遇到銅牆鐵壁般的阻力。專業經濟學家將反射理論貶抑為,一個因小有財務成就而開始過度自我膨脹的門外漢之研究成果。有的人指控我漠視近來的經濟理論進展,有的人則說我在炒冷飯,重複嘮叨一些顯而易見的觀點。無疑的,我對於這些批評也要負一點責任,因為我公開坦承自己不熟悉理性期望與效率市場理論(身為實務界人士,沒有使用那些理論更讓我獲益良多),許多人因此找到批判我的理由。我對這個理論的解說也受到其他負面因素的限制,但無須在此贅述,因為讀者有能力自行判斷。儘管如此,反射理論還是在實務界人士的圈子裡獲得相當的地位,《索羅斯金融煉金術》一書雖然有諸多缺點,終究也在各商學院(不同於經濟學系)推薦閱讀書單占有一席之地。
我對主流典範的評論【新版導讀節錄】
初版導讀曾提到本書意義重大,因為它代表我的畢生心血之作,直到今天,我依舊這麼認為。雖然我的活動領域已從金融業擴展到社會與政治領域,我依然以當初因應金融市場的概念框架去應對這些新領域。這就是我熱切希望修訂本書內容的原因—希望將自己過去十五年透過經驗領略到的新教誨納入本書。理解現實—尤其金融市場—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基於事後諸葛之利,現在的我能清楚見到先前闡述內容中的諸多缺陷,不過我並不會修正那些內容,而是試著以目前針對這個主題的思維,提出簡潔的說明。
首先,我...
目錄
新版推薦序 保羅 • 伏克爾
初版推薦序 保羅 • 都鐸.瓊斯二世
新版作者序
新版導讀
PART I 理論
第一章 股票市場的反射性
第二章 外匯市場的反射性
第三章 信用與監理週期
PART II 歷史視角
第四章 國際債務問題
第五章 聯合放款系統
第六章 雷根大循環
第七章 銀行體系的演進
第八章 美國的「寡頭壟斷化」
PART III 即時實驗
第九章 起點:一九八五年八月
第十章 第一階段:一九八五年八月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第十一章 對照期:一九八六年一月至一九八六年七月
第十二章 第二階段:一九八六年七月至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第十三章 結論: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PART IV 評估
第十四章 金融煉金術的有效範圍:實驗的評估
第十五章 社會科學的窘境
PART V 處方
第十六章 自由市場與監理管制
第十七章 朝國際央行前進
第十八章 全面制度改革的矛盾
第十九章 一九八七年大崩盤
結語
附錄 歐洲解體的可能性
新版推薦序 保羅 • 伏克爾
初版推薦序 保羅 • 都鐸.瓊斯二世
新版作者序
新版導讀
PART I 理論
第一章 股票市場的反射性
第二章 外匯市場的反射性
第三章 信用與監理週期
PART II 歷史視角
第四章 國際債務問題
第五章 聯合放款系統
第六章 雷根大循環
第七章 銀行體系的演進
第八章 美國的「寡頭壟斷化」
PART III 即時實驗
第九章 起點:一九八五年八月
第十章 第一階段:一九八五年八月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第十一章 對照期:一九八六年一月至一九八六年七月
第十二章 第二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