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阿念仁波切是個慈祥的長者,他告訴我們不要以為死亡離我們很遠,而不去思考自己生命的問題,待得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卻錯過了開悟解脫的機會。於是他對我們開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對於死亡的正念,為死亡的到來預作準備,他也概說死亡到來的種種徵相,和死後的種種境界。仁波切更對我們開示藏傳佛教當中甚為殊勝的「頗瓦法」,在面對自己的死亡,能夠一心不亂,諦觀無常而得究竟解脫,或以慈悲心幫助他人往生彌陀淨土。此外,仁波切也具體而務實地提到臨終前的醫療建議,以及親人和照護者、修行者該如何幫助臨終者處理死前與身後事。
作者簡介:
阿念仁波切(Anyen Rinpoche)
出生於西藏的安多,其佛法傳承可直接上溯自著名的大圓滿大師巴楚仁波切。在經過十四餘年的深入研究與單獨閉關後,獲得堪布(藏語khenpo,即親教師或住持)職位,並成為其寺院大學的首席學者。曾在西藏與中國各地教學,現在則為東南亞、日本與北美各地學生們的導師。目前住在科羅拉多州。
譯者簡介: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長榮航空機上CNN新聞翻譯,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並曾教授及演出佛朗明哥舞。現為自由譯者,專職翻譯書籍,譯作橫跨心理學、文學、建築、藝術、歷史等範疇。
譯作累積達五十餘種,包括《美麗男孩》、《滅頂與生還》、《神奇城堡》、《非零年代》、《躁鬱奇才》、《彼得潘》、《亞法隆迷霧四部曲》、《狂野的夜》、《我心姊妹》、《巴黎女孩的廚房探險》,以及獲國民健康局推介好書的《熟齡大腦的無限潛能》與《老年憂鬱症完全手冊》等。翻譯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指教:sara0322@gmail.com
章節試閱
****一、前言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為死亡預作準備
來自許多不同文化與心靈背景的弟子,在親人瀕臨死亡時會前來向我求助。當某個和我們親近的人瀕臨死亡或已經死亡時,我們才開始認真思考我們自己的死亡會是怎樣的情景。這本書將引導學佛者為他們自己的死亡預作準備,除此之外,它也會協助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以西藏佛教的傳統支持方式去為他人提供臨終協助,若有人想要幫助的臨終者並非佛教徒,也可以將作法略作變通,以配合臨終者本身的傳統信仰,即使他們不是佛教徒,也會由衷感激你的努力。如果他們不希望你為他們修頗瓦,你也可以盡可能發起悲憫心為往生者祈禱。
然而,對西藏佛教徒來說,除非你對正確認出心之自性並安住其中的能力已極具信心或確信不疑,除非你經常安住於法身,否則你都應該接受訓練,並修行頗瓦法。此外,我們對於自己修行境界的評估可能並不準確,我們可能會高估自己的修行能力。由此看來,我們最好還是修練頗瓦法比較穩當。再者,學習辨識死亡的徵相對所有人,包括修行者與幫助者、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有益處。知道可能發生的事,將幫助我們了解在適當的時機該怎麼做。
本書內容包括學習有關死亡徵相與死亡階段的傳統佛教教法,著手修練遷識,以及討論死亡時的醫療與心靈考量等,在進入這些主題之前,得先做一些必要的準備,以增加有效使用這些教法的機會。
首先,我強烈主張,我們每位學佛者都靜下心來誠實地自我反省,了解現在我們在修行道上的位置,以及我們希望自己何去何從。然後我建議建立兩份文件:一份是,「學佛目標」(Dharma Vision),完成此生修行志向的實際計畫與承諾;另一份是,「信佛遺囑」(Dharma Will),我們希望如何規畫死亡藍圖,委任同意在死亡時以各種儀式、祈禱與禪修協助我們的「囑託同修們」(entrusted Dharma friends)。西方人年老時,會寫下給子女的遺囑。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份給自己的「信佛遺囑」!
在讀過這本指南並建立你的「學佛目標」與「信佛遺囑」後,我鼓勵你們準備一個特別的「學佛法盒」(Darma Box),這個盒子應該包含「信佛遺囑」、生前醫療指示與其他法律文件的副本,以及我們希望死亡時與我們同在的所有修行法本與法器。
我將會提供針對臨終過程的不同階段,作為一種心靈修行的具體教導,並詳細解釋由我的根本上師賈傑扎拉法稱仁波切傳給我的頗瓦法本。這法本來自「龍欽寧體」(Longchen Nyingthig)的傳承。趁著你現在還健康且身心完整能精進修行時,學習觀想是很重要的。這並不表示老年與生病時就無法學習並接受訓練,不過,當我們年輕與健康時要精通這個修行會比較容易。當然,最好能向真正的上師學習,並盡可能參加頗瓦閉關,這樣才能有適當的支持與足夠的時間可以體驗成功修行的結果。儘管法本有些許差異,但所有頗瓦教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以前沒學過頗瓦法,那麼本書往後所給予的教授,將足夠讓你展開修行;或者你已經學過的話,那本書將可作為提醒的工具。
最後,我們會探討「囑託同修」的作用,並決定我們是否願意在僧伽成員與朋友們死亡時,藉由與他們一起修行並提醒他們如何利用死亡這獨一無二的時機來協助他們。我鼓勵我們每個人都考慮為我們的師兄弟姊妹們做這項協助。只要些許的努力,每個人都可以修成頗瓦法,並對一切眾生的覺悟做出貢獻。
我們臨終時要引導死後意識所需念誦的頗瓦法本與其他修行法本,都可在頗瓦基金會的網站找到,該會網址為www.phowafoundation.org。
願這些教法激勵並引導我們修行正法及無畏地面對死亡。願它們協助所有人創造達到解脫與究竟覺悟的因緣!
****一、前言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
作者序
〈譯者序〉
你不要怕
「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天色已暗啦,星星也亮啦,小小羊兒跟著媽,不要怕,你不要怕,我把燈火點著啦!」
這首歌詞令我想起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趙翠慧女士的瀕死經驗,她罹癌六年後,親身體驗到自己脊椎崩解、涕淚湧出、全身冰冷、喘不過氣的四大分解及神識出體的經驗,離奇驚異的程度更甚於電影或小說的情節。就在那千鈞一髮之際,她清楚記得星雲大師在電話那頭接連說了三次:「你不要怕!」後來才知道,這是臨終關懷最重要的一句話。她斷氣後,看到比太陽強烈千萬倍的光以及有著無數仙女的天界美景。重生後,她向家人說:「我是來帶你們回去的。」所以她現在一直在大力宣揚「死亡不可怕」、「死亡不存在」的觀念。她的經驗很像本書中所提到的「還魂人」,著名的《西藏度亡經》便是由這類人與定力深厚的大修行人,根據自身體驗而歸納整理出來的。(詳見本書第八章)
死亡並不可怕
星雲大師自己也有十次左右瀕臨死亡的經驗,他曾在一場探討生死的演講中說:「一定要深深地相信,深深地知道,人死不了。」就像薪火相傳一樣,薪材燒完了,換個薪材,火仍會繼續燃燒下去,直到沒有東西可燒才會熄滅。或者像瓜熟蒂落掉在地上的種子一樣,瓜死了,但種子活了,即使冰凍了上千年的種子,只要給予適當的條件,它還是會活過來,生命力之強韌由此可見一斑。生命是一直不斷相續的,只是換了一個面貌而已,但人因為執著不捨,所以才會感到痛苦。只要能卸除對於生的執著與對於死的恐懼,那我們就能「生死一如」、「生死泰然」或「來去平常」了。
但要能夠這樣自在地面對死亡,可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趙女士臨死時的心態是「光明坦蕩、了無遺憾」。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該受的苦都受過了,該做的事也都盡量做了,自然能夠了無牽掛。只要內心光明磊落,則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它都是光明的;時間不重要,空間也不重要,只有心才是關鍵。古人說:「知足常樂」,只要心能隨時隨地感到滿足,那自然沒有貪與瞋(即想要與不想要)的煩惱,所以便能「常」樂,無論何時都是自在安樂的,這當然包括死亡的時候在內。所以,事先做好心理的準備是最重要的。
本書便是教你如何為死亡做好準備。
事先做好準備
本書作者阿念仁波切從小就有很特別的瀕死經驗,並且發願要以這樣的特殊體驗與天賦來幫助眾生。這本書是他應弟子也是編者之邀,為協助她處理母親的後事所作,因此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臨終指南。由於是以實際案例為基礎,所以內容鉅細靡遺,非常具體。看完這本書,我們等於跟著作者,一起籌劃並經歷了一場殊勝莊嚴的佛事,這是非常難得與寶貴的體驗。無論在觀念與實際做法上,都能得到很大的啟發。對於無暇顧及生死大事的現代人,這無疑是最好的提醒與幫助。
首先,作者提出三樣法寶:修行願景、修行遺囑與修行寶盒。它們可以算是「死亡禪修」的資糧與前行。
人一出生便逐步邁向死亡,因此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修行幾乎都可以說是為了死亡而準備。「死亡禪修」便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而產生。印光大師毫不避諱地在房間裡高掛「死」字,以此來惕勵自己精進念佛。「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樣出離五濁、願生西方的心才會懇切。達賴喇嘛則說自己每天即使再忙,也一定要維持體驗死亡徵相與四明階段的靜坐禪修,最重要的就是體驗其中的「本明」(「根本明光」),亦即自己的「清淨自性」或他所說的「最細心氣」,這是證入法身的關鍵。
但我們要如何讓自己想要修行,並且是死心塌地、心甘情願地這樣修行呢?這時候依正思惟,建立修行願景就很重要了。我們要讓自己「回心轉意」:從追求世俗名利,轉而希望了生脫死;或從懶散怠惰,轉而勇猛精進;從煩惱,轉向菩提。作者建議我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包括從外、內與祕密的角度,思惟無常,這是密宗有趣而實用的方法學,值得細細體會。我們也可以思惟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死亡方式,以此來提醒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許多西方弟子照著作者的建議,找個休假日,好好地把這些問題從頭到尾仔細想過一次,並寫下自己的心得,結果所得到的效果出乎意料之外的好。
常保修行初心
建立修行願景就是讓自己常保修行初心。初心,是一股源源不斷的新鮮動力。它是禪宗術語,意指凡事歸零、放空自己,也是已故蘋果總裁賈伯斯最喜歡的心法之一。賈伯斯是禪宗信徒,他追求極簡與完美的龜毛個性,其實就是將初心發揮到極致的表現,這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最常被引用的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實是在詮釋初心的觀念,意思就是要我們常常回到原點來檢視自己的做法。建立修行願景的道理也是如此。對於修行,我們應該要常保如初心般的渴求,常保如初心般的無知,永遠都覺得像是第一次接觸般的新鮮有趣。它的重點在於對於同一件事不斷深入探究與好奇,亦即愛因斯坦所說的passionately curious(充滿熱情的好奇心),而非散彈打鳥式的求知若渴。創意,尤其是偉大的創意,都源自初心──空的心。本書常提到的「安住於(大圓滿)見」,其實就是安住於「一切法空」(「諸法皆空」)的心。這可以說是大圓滿法的根本,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建立願景之後,我們就要將它貫徹到底,落實在生活中。建立修行遺囑與修行寶盒,便是在貫徹我們的修行意志。因此它們其實是同一件事,古德說:「初發心即成正覺」,意義即此。事先寫好遺囑,包括法定遺囑與修行遺囑,將它們連同臨終醫療照護指示、器官捐贈同意書與生前契約等重要文件,和我們常用的法器、法本、佛像、經書、陀羅尼經被等,一起放在一個修行寶盒中。這種儀式性的做法,有一種對自己與他人宣誓的效果,就像畢業、結婚與就職的儀式一樣,會讓我們更加重視與珍惜它,其力量不容小覷。有人認為密宗太強調甘露丸、舍利、佩戴解脫與修法儀式等,好像太形式化了。但只要能不執著並加以活用,它們其實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心態。聖嚴法師臨終前就交代,他的後事處理要像辦一場莊嚴的法會,大家一起來念佛,是修行的儀式,而非世俗的喪事。另外,他也在生前交代要樹葬。這些儀式都是很好的修行典範。
此外,書中提到的「信託法友」與「核心修行團隊」,近似於本地的「蓮友」與「助念團」,但關係更為緊密,是真正可以託付生命的生死之交,這樣的金剛兄弟姊妹,相當值得淨土行者乃至所有的修行人借鏡。
完成準備工作,接著便是進入正式的「死亡禪修」。
把握死亡良機
談死亡就不能不談到「明光」,密乘經典云:「中陰必有明光」,這個明光就是心或自性的光明。許多有過瀕死經驗者都提到比太陽更亮千萬倍的光明,而禪修者在入定時也有放大光明的禪相或瑞相,並且這些光明常伴隨著難以言喻的狂喜、大樂與至福的感受,這種感覺據說比性高潮更強烈不知多少倍。此外,接受過深層催眠或服用過迷幻藥的人也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腦科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中風時,也曾有過類似的神祕體驗,她後來像個傳教士般到處宣揚「你腦內的兩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就是明光的世界,也是心的世界。
達賴喇嘛曾說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明光會以粗略的形式出現,包括:打呵欠、打噴嚏、進入睡眠或昏厥,以及性高潮時。其中,以性高潮時最為強烈。因此無上瑜伽才會在禪修時觀想雙身佛像,俾能延長明光出現的時間並使它更清晰鮮明,不過卻因此而常遭外界誤解。但它們畢竟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唯有在一種情況下,明光才會圓滿地呈現──死亡的時刻。
中陰成就
我們必須瞭解到我們的心原本被層層纏縛、包裹並且隱藏在身體的五根與四大之內。臨終時,由於過去業力已盡,它所造成的五根與四大遂逐步分解,心的思考與分別終止,貪、瞋、痴亦隨之止息,因此無須努力,明光便會自然現前,並且是圓滿地現前,這難道不是天賜的最佳修行良機嗎?所謂的子母光明會合,亦即能知與所知的明光合一,便是在此時。你必須要做的只是,認出它!我們可以在臨終中陰內息停止的最後階段──最勝階段(俱生階段,亦即一切法空的階段),認出根本明光而證入法身。據說它大概只維持約一頓飯的時間(藏人吃飯時間通常都不會太長)。若錯過這個絕佳時機,接下來在實相中陰的禪定五日與文武百尊的階段,你還是有機會認出明光,證得報身。只是愈往後愈困難,因為中陰身正在逐步形成,纏縛會漸漸生起。但要認出明光必須得靠平日的禪修,加上屆時上師或法友的提醒才可能辦得到。死亡是法界最好的祝福,切莫辜負了!
即使無法在死時證果,但至少要能走得漂亮。關鍵就在時間的掌握。風大融入心識時,外息停止,但此時人尚未死透,要等到走完四個階段,內息完全停止後,才算真正的死亡。這段時間一般約需三天,然而大修人入定後時間可能會拉長到一、兩周或甚至更久,以享受禪悅並證果。因此,人斷氣後三天內,最好不要移動死者,並且最好能像佛陀涅槃時一樣,讓死者右側臥(即獅子臥或吉祥臥),以免壓到中脈,阻礙氣的進行。這些觀念對漢地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如果情況不允許,則要盡量爭取一天或至少八小時的黃金時間,這對亡者來說是很重要且很寶貴的修行時間。當然前提是亡者本人要懂得修行,不然就是親友們要懂得協助亡者修行。否則就白白浪費了這大好的修行時機,豈不可惜!
頗瓦成就
以上所說是中陰成就,它是六成就法中的第五項,前四項分別是氣脈成就、幻身成就、夢成就與光明成就。如果無法在活著時達到前四種成就,那就要好好把握後面兩個成就。除了中陰成就,還有一項最厲害的──頗瓦成就。
頗瓦成就在以前是不傳的祕中祕。它的法力實在太強了,不只能消除宿業,還能進行換體,其功效由此可見一斑。但若遭誤用或濫用,則後果不堪設想,等於是犯了殺害平日所修本尊的重罪,因此修此法時一定要戒慎恐懼。欲修此法一定要精通氣脈明點,才有可能成功,並且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時機,觀察五臟顯現於臉部的變化,必須確定陽壽將盡時,才能開始修法。平時修法時,修完法後一定要記得持長壽佛咒以封印修行,以免折壽。修習這類密法,最好能同時兼修自他交換,以長養慈悲心與空性見,才不至誤入歧途。書中亦有提及此點。
有一個小祕訣,是阿念仁波切慈悲傳授的禮物,是無論在日常生活中或突遭意外時都很好用的方法,那就是「把眼睛轉向上方,並安住於大圓滿見上」。這個方法隨時可用,生死一如,切記,切記!
以上只是簡單談談有關「死亡禪修」的幾個重點,更詳細的精彩內容有待讀者們細細閱讀、慢慢品味本書,最重要的是,要實地去做,才能從中獲益。感恩阿念仁波切的法布施,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與對待死亡。宗喀巴曾說;「無上瑜伽是最勝念佛。」因此淨土行者若能老實念佛,其實功效亦不遑多讓。最後願以我的皈依師父廣欽老和尚圓寂時所說:「嘸來嘸去嘸代誌」,以及我的授業恩師聖嚴上人的最後開示:「寂滅為樂」,與讀者們共勉!
天色暗了,小小羊兒要回家,你不要怕,燈火已經點著了!
〈譯者序〉
你不要怕
「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天色已暗啦,星星也亮啦,小小羊兒跟著媽,不要怕,你不要怕,我把燈火點著啦!」
這首歌詞令我想起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趙翠慧女士的瀕死經驗,她罹癌六年後,親身體驗到自己脊椎崩解、涕淚湧出、全身冰冷、喘不過氣的四大分解及神識出體的經驗,離奇驚異的程度更甚於電影或小說的情節。就在那千鈞一髮之際,她清楚記得星雲大師在電話那頭接連說了三次:「你不要怕!」後來才知道,這是臨終關懷最重要的一句話。她斷氣後,看到比太陽強烈千萬倍的光以及有著無數仙女的天界美景。重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