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親子諮商經驗X數百個家庭見證成果X積極高效能教養策略!
擺脫5大教養陷阱,在「即時滿足」的時代別急著「給」,
先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接受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知如何看地圖,有Google可以搜尋;忘記帶功課,有爸媽即時快遞。
科技的進步、對孩子的過度關愛,讓孩子不知不覺忘了思考。
本書揭開5大教養陷阱,讓父母即時踩下「剎車」,
不急著幫孩子做些什麼,也不急於出手「拯救」他,
引導孩子走向獨立,就從自主思考、積極行動開始!
★看清盲點,避開陷阱,教養從發現問題開始!
擔心孩子沒責任感,遇到困難就舉白旗投降,稍有挫折就逃避閃躲……與其抱怨孩子太
過依賴,不如先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落入教養陷阱?
‧拯救陷阱→急著將孩子從問題中拯救出來,幫他找答案、想辦法?
‧匆忙陷阱→急著滿足孩子的需求,卻不要求他耐心等候?
‧壓力陷阱→將孩子逼得太緊,補英文、學才藝,樣樣不能少?
‧給予/內疚陷阱→沒時間陪孩子,感到愧疚而想給孩子更多更多?
眼見孩子在科技的便利和父母的寵愛下,被剝奪了犯錯、創新、面對挫折的機會,史威勒和史托伯格兩位博士洞察到「思考」對孩子的重要性,更直指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盲點:「即時滿足」。
兩位博士在二十幾年的臨床教學和諮商經驗中發現,當今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世代都更依賴父母。他們將自身經歷化作簡單的實例,深入探討現代家庭可能遭遇的「拯救、匆忙、壓力、給予、內疚」等五大教養陷阱,進一步提供實用的技巧和易於實行的解決方案,指引父母看清教養盲點,找到適切的方法因應,重新調整面對孩子的態度。
◆思考、執行、判斷、決策,踏入成人期必備的能力
你是否想過,在孩子邁入成年之前,已經具備所需的能力了嗎?父母該如何從旁「輔助」,而不是急於出手「拯救」呢?兩位博士告訴你,從思考、執行、判斷到決策,是孩子踏入成人階段前必須學習的重要技能。
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幫助孩子在練習中學會思考!大腦發育有關鍵時期,必須階段性引導,讓孩子從「小學」起,建立正確的學習概念;而「國中」是實踐的階段,循序漸進,幫助孩子好好「練習」,以進入學習顛峰;要培養執行力,更該把握黃金期,不要怕孩子犯錯,提供充分的練習和嘗試機會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具備積極的執行力,並懂得體諒、理解他人之後,就能進一步培養判斷力和決策力。
◆正確使用科技產品,享受便利也保有思考力
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在親子家庭之間出現教養上的難題,舉凡:
‧如何留意孩子的網路交友問題?
‧如何讓電玩遊戲變成一種社交?
‧如何和孩子一起正確使用社交網絡?
‧如何有效約制孩子打電玩?
‧孩子可以玩什麼類型的電玩遊戲?
以上種種都是「科技」在家庭中掀起的對立與拉扯實況。面對又新又炫的3C產品,如何不過度依賴,正確使用它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人和孩子要一起學習和思考的。本書針對父母如何跟孩子一同「更有效」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及給孩子手機之前,如何達成共識、建立規範等議題,有深刻的探討,值得親子家庭借鏡!
學習和收穫是沒有捷徑的!本書收錄各種案例與精闢解說,讓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逐步扭轉眼前的教養困境。同時也提醒父母,在給孩子糖吃、滿足各種需求、急於幫孩子脫困之前,更要教孩子從「思考」開始,重視過程的學習和經驗累積,肯定比即時得到答案來得重要!孩子的改變就從這裡開始!
【本書特色】
1.內容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直指科技世代的教養現況和困境,可幫助現代父母引導孩子一步步走向獨立。
2.文字簡潔,親近人心,輔以兒童發展階段相關文獻和生活實例,讓父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階段性發展,找到適當的引導方法,從旁輔助孩子學習、成長。
3.書中每個章節都列出親子家庭可能出現的陷阱及教養問題,並列出原因和相對應的解決方式,提供實用的「教養idea」。章節最後另做重點回顧,明確告訴父母可以怎麼做,是一本引導父母一同成長的書籍。
作者簡介:
作者▎達琳.史威勒博士(Darlene Sweetland,PhD)
兒童、青少年和青年諮商專家,是一位具有二十多年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史威勒博士曾擔任一所私立學校(學生具有學習障礙)的心理諮商主任,以及個人發展障礙研究機構的臨床主任,目前正在加州德爾馬執業。
身為兒童心理學家,史威勒博士主要研究兒童和青少年所面臨的社會、學業與情緒上的挑戰,也是一位受歡迎的兒童和家庭領域的心理治療師與講師。她曾與人合著《智能障礙與心理健康:雙重診斷培訓手冊》(暫譯,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A Training Manual in Dual Diagnosis)一書,此書是精神科醫院、精神衛生機構與專業人員的初級培訓指南。
作者▎羅恩.史托伯格博士(Ron Stolberg,PhD)
臨床心理學家、加州聖地牙哥亞萊恩國際大學的副教授,也曾是熱門電視真人秀節目《倖存者》(Survivor)的心理學專家,目前擔任溫斯頓學校董事會主席,負責教導具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並定期出席各種美國國內與國際會議。
身為家庭治療師,史托伯格博士主要跟親子家庭一起處理孩子的發洩行為。曾撰寫許多心理學教科書的部分章節,同時也是《以MMPI-2治療評估》(暫譯,Therapeutic Assessment with the MMPI-2)的作者之一。
史威勒和史托伯格博士結褵已逾十六年,育有二子,定居於聖地牙哥。他們倆也同樣面臨著養育這一代孩子的挑戰。
譯者簡介:
譯者▎戴雅秀
熱愛異國文化的小女子,巴黎第五大學語言學符號學碩士、法國格爾諾博爾高等商業學院國際貿易碩士。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教養不是作戰》、《極簡教養》、《自然好食小廚房》(大好書屋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為這一代孩子與父母提供了充滿智慧的解答……我喜歡這本書,它不會以高姿態與父母說話,也不會試圖挑撥直升機父母的情緒。相反地,作者很快指出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慢慢引導父母採用一個更有用的教養方式。它不是只簡單地寫出教養技巧或痛斥不良的教養方式,還點出父母落入教養陷阱的原因,這才是高招!」
──《線上電子圖書館員》
「這是所有現代父母需要閱讀的書。」
──《保佑心靈媽媽》
「讀完本書,我只能說,父母需要它,讓孩子在學業、工作與社會上成功……《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令人眼界大開,而且鼓舞人心。」
──麗蓓嘉.莉茲
「父母可以在本書中找到拯救孩子的方法,並且鼓勵孩子獨立……這本精心編寫又易懂的書,是個莫大的資源。」
──《基督教學校國際出版》
名人推薦:「《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為這一代孩子與父母提供了充滿智慧的解答……我喜歡這本書,它不會以高姿態與父母說話,也不會試圖挑撥直升機父母的情緒。相反地,作者很快指出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慢慢引導父母採用一個更有用的教養方式。它不是只簡單地寫出教養技巧或痛斥不良的教養方式,還點出父母落入教養陷阱的原因,這才是高招!」
──《線上電子圖書館員》
「這是所有現代父母需要閱讀的書。」
──《保佑心靈媽媽》
「讀完本書,我只能說,父母需要它,讓孩子在學業、工作與社會上成功……《別急著給糖吃,先...
章節試閱
小心!你從沒看見的「教養陷阱」
下列例子是否符合你的情況:
●在孩子跟我要東西吃的時候,我通常會停下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為孩子準備食物。
●孩子在等待的時候,可以利用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
●如果孩子忘了帶書或功課回家,我會開車送他回學校去拿。
●如果孩子的所有朋友都有最新的手機,我也會為他買一支。
●因為孩子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手做勞作,所以我便忙著在晚上為他買材料。
●我的孩子每天做不到兩項家務。
●我的孩子有滿滿的課外活動,所以平日極少有空閒時間。
●我家電視常常開著,因為這會讓我的孩子有事情做。
●孩子每天會傳兩個以上的訊息來問我問題,甚至在上課時間也會傳。
●只要我們去商店購物時,孩子不生氣、吵鬧,我便會買東西給他作為獎勵。
●如果我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孩子便會傳訊息問我在哪裡。
只要你對以上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為「是」,你可能已經落入了教養陷阱。
這些陷阱真的很容易讓人上當!而這些陷阱的誘餌便是父母想要為孩子做到最好,所以就將這樣的情況解釋為「幫助」孩子。其實,上述的例子並不是在幫助、保護孩子,更不是在引導孩子,而只是直接為孩子解決問題罷了。
在這個章節裡,你將學習找出五種最常見的教養陷阱,並明白其定義;學習相關策略,可讓你在未來避開這樣的情況。
後面的章節則將更詳細地說明孩子生活中一些特殊情況與陷阱的關聯,以及陷阱和養育孩子之間的關係。這些章節也包含了教養指南,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應有的適當期望。
拯救陷阱
父母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掙扎,所以往往覺得有必要「拯救」自己的孩子。
為了不讓孩子有負面的經驗,便直接解決他們的問題──這種行為的後果是讓孩子期望別人為他們完成所有事情,也剝奪了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機會。
大家一致同意孩子所能學會的最好技能就是思考能力,以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孩子的童年中充滿了練習這些技能的機會。不過,父母常常因此陷入的拯救陷阱卻有兩種:孩子的學業以及社交關係。
◆學業陷阱
孩子的學業是個讓人容易上當的陷阱,掉入陷阱的父母們歇斯底里地認為每項分數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大學選擇,而這種恐懼導致父母試圖搶救自己的孩子,也讓父母錯失了重要的教學機會。
例如,有位七年級的歷史老師最近與我們分享一個情況:一個學生沒唸書,所以考試不及格,老師便接到那個學生母親的電話,詢問她的兒子可以做些什麼來拉高分數?老師便回答:「唸書。」學生的母親隨後詢問她的孩子是否有其他額外加分的功課可以做?老師便告訴她,她的兒子整個學期沒有做過任何一項加分的功課。她又問她的兒子能否之後再交那些加分的功課?老師說不行,這讓她感覺相當疑惑地說:「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拉高分數?」老師又說了一遍:「下次考試好好唸書。」
這個情況中,最不用心的就是那位學生,而父母則將分數看得比在課堂上學會的技巧還重要。雖然這位父母立意良好,希望自己兒子的學習路可以走得輕鬆一點,卻錯過了一個可以教導孩子努力用功的寶貴機會,更不用說策劃、組織、負責了,這都是因為父母只著眼於成績。此外,這位母親顯然比孩子還要努力想解決問題。
以上的情況明白地透露出如果父母為孩子提供解決困境的方案,便等於告訴孩子只要問別人,就可以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這位母親應該要將重點放在孩子缺乏努力、計畫以及責任感,而不應只想快速提高孩子不應得的分數;這個孩子則本來可以體驗拿到低分的自然後果,例如在成績改善之前,失去一些特權。而他的父母也可以在與他討論之後,用不同的方式來準備課程。
◆社交陷阱
我們經常看到父母落入的另一個拯救陷阱,就是與孩子的人際相關之事。因為父母不忍心看著孩子在同儕關係中掙扎,只要發現孩子和同伴產生衝突,或是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排除在團體之外,即使是最和善的父母,也會設法解決孩子的同儕問題,而不是讓孩子自行解決或幫助孩子找出一個解決方案。
如果父母總是掌控著孩子的社交生活,就沒有辦法幫助他們自行發展友誼。這個陷阱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的遊戲團體中,也會對青少年時期的約會習慣產生影響,因為父母對自己孩子社交生活的期待不見得與他們的興趣相符,所以即使短期內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有融入團體之中,可對長期而言,孩子並未學到任何交友或是維持朋友關係的人際社交技巧。
父母的角色是引導孩子,教他們如何維持友誼,而不是直接為他們做好這些事情。然而,雖然大多數的父母都了解友誼有起有落,孩子需要學習如何交友,以及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例如:如何面對不同的意見或是八卦。可實際上,為了改善孩子的社交情況,父母常常忍不住出手干預,例如:開始打電話向其他孩子的父母道歉,強迫兩家的孩子再次成為朋友。大多數的家長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踏入陷阱之中,這種情況對父母而言相當普遍。
此外,父母也會嘗試用其他方式來作社交救援,而這些方法包括為孩子買頂級名牌服飾或是電子產品,讓孩子可以被自己的朋友圈所接受。
不過,只因為孩子說:「『其他小孩』都有。」就買東西來拯救自己的孩子,會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應對社交困境,例如:感覺被同儕排除在外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所應做的,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學習自救和自行解決問題。
【教養idea】給孩子機會自救
從短期來看,讓自己的孩子感覺好一點,自己也覺得很棒。不過,如果你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自行解決社交問題,你們倆的感覺都會更好。
身為父母,我們有許多解決問題的經驗,這對我們而言非常容易,可孩子卻需要機會自行練習。
為了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我們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開始抗拒「讓每件事都順利」的誘惑──給孩子機會來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
與國小兒童討論數種解決方案,或許會有所幫助──就像讓他們做選擇題,問問他們想嘗試哪一個選項,再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發展給予適當的選項。可以讓他們自行嘗試,或是幫助他們實行他所選擇的解決方案。
讓國中階段的孩子自行發展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再請他們在實行之前,與你分享各個方案的優缺點。此外,你的回饋和支持在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
高中階段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因為大多數的問題還是要他們自行解決。
匆忙陷阱
父母都想要盡全力為孩子做所有事情,當這種感受轉化為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也更強化了父母自我滿足的模式。
對許多父母而言,照顧孩子就等同於迅速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些什麼,父母就立刻提供,孩子便能得到快樂和滿足。而這樣的模式也更強化了孩子對於即時滿足的期待。
在現今的孩子與青少年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有這樣的模式存在,而這便導致了這些孩子從來不肯等待,從來也不!
「等久了就是你的」這樣的人生道理,是長年來大家都明白的事。但是,這和現今競爭激烈的世界有什麼相關呢?而學業成績和進入一間具有「競爭力」的大學是父母對孩子的優先考量,那麼,「等待」又該如何達成這個終極目標呢?
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是一位以延遲滿足研究而聞名於世的心理學家,其中以「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與艾比.艾伯森(Ebbe Ebbesen)合著)最為著名。在這個研究中,他給了孩子兩個選擇:一個是馬上吃掉一顆棉花糖,另一個是等待(大約十五分鐘)之後,就能夠得到兩顆棉花糖。然後,他將能夠等待和不能夠等待的孩子分別作為延遲滿足研究的比較基準。他追蹤這些孩子十八至二十年,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具有較高的學業成就,他們的考試成績也較高。類似的研究也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具有更多社會責任感,以及更高的成就。
整體而言,這個研究顯示出能夠延遲滿足的學生,可以專心在學業目標上,並為此而努力;可以仔細考慮、規劃實行的方法,而不會受到原始慾望的影響而衝動行事。
平時我們在和孩子諮商時,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讓他們停下來,三思而後行。顯然這就是在教導孩子自律和延遲滿足,才能夠幫助他們達成學業目標和發展出積極的人際關係技巧。
◆當孩子急於滿足自己的需求
有一次諮商,我遇到一位十幾歲的女孩與她的媽媽。當時,那女孩很不高興地走了進來,對我說: 「達琳博士,我媽就是這麼不公平!我為了和朋友一起留宿,整個星期都在計畫,我們可以為對方化妝、做髮型和做臉,但我媽卻差點毀了這一切。」
原來她的父母不了解留宿一事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還要去數個不同的商店買美容用品,當留宿週末的前一天下午,女孩發給媽媽一條簡訊,說她需要媽媽帶她到商店購買美容用品,可媽媽正在開會,沒有看到她的簡訊,晚上她便對著媽媽大吼,說媽媽毀了她的留宿派對,因為她沒辦法在壘球訓練之前買到美容用品。最後,媽媽只好取消自己週六下午的計畫,親自走訪幾家商店來滿足女兒的需求,而女兒卻從一開始就沒有好好規劃過這些需求。
──達琳博士
身為即時滿足世代的兒童與青少年,往往視自己為個人,而不是家庭的一分子當他們即刻想要某樣東西時,往往不會考慮到他們的要求可能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
在前面的例子中,女孩沒有考慮到媽媽為什麼沒看見簡訊,也沒考慮到家人可能有其他計劃,她只是單純地認為媽媽必須完成她留宿所需的一切要求,只考慮到自己的行程與需要。
如果父母從不讓孩子等待,便會在不經意間讓孩子認為他們不需要等待;如果孩子一直被父母擺在第一位,且優先滿足他們的需求,那麼,孩子便會期待每次都是這樣。所以,一旦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能怪他們感到憤怒,且想得到父母的注意了。孩子沒考慮到父母為什麼無法達成他們的要求,就是因為他們不習慣把自己當成家庭的一分子,才會覺得等待的時間讓人不舒服。
教導孩子輕鬆等待(換句話說,就是有耐心)的關鍵,便是教他們延遲滿足。 這個技巧甚至也適用於幼兒。
為了幫助孩子考慮到別人與延長耐心,父母需要與孩子經常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不得不等待。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說:「媽媽,妳能和我一起玩嗎?」媽媽可以回答:「幾分鐘後,我折好衣服,就可以跟你一起玩了。」一個八歲的孩子說:「爸爸,你能不能幫我們做午餐?」爸爸可以說:「我十分鐘後就可以做了。」讓孩子學會等待,或是學會自行取得想要的東西,都是非常好的選擇。這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也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是家庭和團體的一分子,應該要考慮到團體中的每個人。
此外,在孩子等待的時間中,讓他們做些有建設性的事情,也可以訓練他們自立與自信。這是件簡單的事,也是孩子重要的一課。
【教養idea】讓孩子學會等待
如果你正在忙時,孩子提出請求,你可以讓他知道你正在做什麼,他需要等多久,你才有辦法滿足他的請求。例如,你可以說:「我很樂意幫忙,不過,讓我先做完手邊的事情,幾分鐘後,我就可以來找你了。」即使當時你有辦法馬上完成孩子的請求,還是要讓他等待。
不過,越小的孩子,能等待的時間越短。這時,告訴孩子為什麼他要等待,是件很好的事。例如,「我需要先打個電話」、「等我遛完狗」、「等我這個章節讀完」等等。因為這有助於孩子了解他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而且,父母的事情也很重要。
◆電子產品帶來滿足感
有位十七歲的客戶自己開車來找我諮商,她在約定好的諮商時間的前兩分鐘傳簡訊給我,說她已經到了,卻因為我沒回簡訊,所以約定的時間還沒到,她就敲了門。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不過,對我而言,這卻是個諮商的好時機,因為我可以跟她談談什麼是等待和社會規範,可這也表示她常常這樣對待他人。
──羅恩博士
因為科技的緣故,孩子對於等待的忍耐度非常低。透過新的電子設備,例如:平板電腦,手指一點,就可以得到資訊,兒童和青少年都不需「等待」。他們不僅可以利用電視的隨選即播功能、利用數位相機拍攝照片(而不用等待底片洗好或是印出來)、利用衛星導航系統指引方向(而不用紙製地圖),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在幾秒內找到問題的解答。
此外,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增加,讓即時滿足的情況加劇,這在第七章有更深入的討論。孩子想要馬上回覆,就是受到環境各方面的影響。
現代的青少年利用簡訊與父母或朋友溝通,而實際上,這也迅速成為許多人的主要溝通方式。很少青少年手邊沒有手機,因此,如果他們收到朋友的簡訊,朋友會期待他馬上回簡訊,這便是他們的社交習慣。如果他們想要問某一天的計畫或是某個聚會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會發簡訊,並在幾秒內得到資訊。根本不用等待,便可找出資訊。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些父母與我們分享的孩子低挫折承受力的例子:
●當我的孩子在等我來接他時,我沒有馬上到達,不用等多久,他就會打電話或傳簡訊來問我在哪兒。
●我的孩子不肯等廣告,甚至不肯等隔天才播的節目續集,因為他們習慣看隨點即播的電視節目。
●我家孩子喜歡上網購物,並希望產品可以隔天就送到。
●我的孩子在排隊時,會使用電子設備來打發時間,例如:玩手機遊戲。
●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會馬上打電話給我,尋求解決方案或協助。
●我家不需要地圖,因為我們有衛星導航,而且孩子知道如果迷路了,可以馬上打電話給某人,不需要用邏輯推理的方式找出該怎麼做。
生活便利是大勢所趨,不過,還是有許多方式可以鼓勵孩子要更有耐心,並延遲滿足,以下便是一些實例:
●和孩子討論,如果你無法準時去接他們,孩子該怎麼應對?
●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計畫,包括安排整個行程,並準備該活動所需的物品或設備。這可以讓他們知道有趣的活動不會憑空而降,而是需要事前仔細規劃的。
●如果孩子想要某些東西,例如:任天堂的新遊戲、玩具或衣物等昂貴物品,先要求他們分擔一些家務。因為這不是零用錢,也不是做完家務才可以獲得新遊戲,而是父母與孩子要互相溝通與幫助。
●和孩子約定某些時段不許使用電子產品,例如:用餐時間、家庭聚會、晚上八點以後…等。
●如果孩子想要做某事,不需要當日就討論有關此事的計劃,可以過幾天再討論。
電子產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合理使用,這些小工具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添加便利與歡樂。不過,當某些人已經被電子產品制約,總是期望得到即時回饋,就不是健康的方式。在後面的章節,我們會針對使用電子設備以及其後果提出一些建議。
◆盡早教會孩子「延遲滿足」
從幾歲開始,適合用延遲滿足來教孩子自律呢?因為嬰兒得依賴照顧者來滿足他們立即的需求,所以,如果嬰兒餓了,應該要餵他們;如果尿布濕了,應該要為他們換尿布;如果胃裡有空氣,應該要幫助他們打嗝。
不過,當嬰兒長成幼兒時,他們的「需求」便會轉變成「想要」,此時,軟硬兼施的技巧對父母來說,就非常重要了。例如:如果孩子玩你的鑰匙,可你必須開車,就可以利用另一個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再偷偷地換掉鑰匙。
對許多父母而言,知道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好學習了解他們沒辦法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是種挑戰。也就是說,孩子必須學會由即時滿足轉變為延遲滿足。例如:如果一個兩歲孩子說了「牛奶」二字,這時,鼓勵他繼續用詞彙來溝通,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會迅速準備好牛奶給這個孩子。可如是一個六歲或十二歲的孩子說:「我要牛奶。」就不同了,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等待了。
同樣地,如果你的兩歲孩子在鄰居家玩時,很喜歡某樣玩具,你可能第二天便會幫他買一個。但是,如果你馬上給一個四歲孩子或十歲孩子買玩具,你就是在鼓勵他期待即時滿足。
如果父母總是立即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東西,便是剝奪了他學習如何滿足自己需求的機會,而孩子也沒有機會可以學習到安撫自己的技巧。此外,只因為自己馬上想要,就期望所有需求可以立刻滿足,是不切實際的,讓孩子擁有這樣的期待,只會讓他們更加無法滿足。
【教養idea】
即使是幼兒,也能學會等待
九個月大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等候。孩子年齡越小,等待的樂趣越多。以下遊戲可以教幼兒如何輪流和增加耐心。
● 九到十二個月
玩一個遊戲,例如,丟一塊積木在玩具上發出聲音,或是讓球來回滾動。每次輪到你之前,先說:「一、二、三…」,然後用期待的表情等待三秒,讓寶寶有參與感,之後再輪到你。
● 十二至十八個月
可和寶寶玩上述遊戲,但是等待的時間延長為五秒。
● 十八個月至兩歲半
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時,先口頭請他等一下,但是,等待的時間要很短。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到你身邊說:「抱抱。」你可以說:「好,再等兩秒鐘。」然後數到二,再抱起孩子。
● 三歲以上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口頭請他們等待的方式可以更直接。例如,你可以對三歲半的孩子說:「好,我們等一下,先數到十。」或是「好,我先把這三箱雜貨搬走,就可以幫你了。」孩子會很迅速地把「一分鐘內」這句話忘掉,所以最好選擇另一種方式告訴他們所需要等待的時間。
有些時候,你可能也無法使用這些策略。例如,孩子一直沒有午睡,情緒不佳時,就不是練習等待的好時機。不過,這沒關係,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再跟他玩這些遊戲。之後,在你真的需要他等待時,孩子等待的心情會更加輕鬆自在。
小心!你從沒看見的「教養陷阱」
下列例子是否符合你的情況:
●在孩子跟我要東西吃的時候,我通常會停下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為孩子準備食物。
●孩子在等待的時候,可以利用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
●如果孩子忘了帶書或功課回家,我會開車送他回學校去拿。
●如果孩子的所有朋友都有最新的手機,我也會為他買一支。
●因為孩子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手做勞作,所以我便忙著在晚上為他買材料。
●我的孩子每天做不到兩項家務。
●我的孩子有滿滿的課外活動,所以平日極少有空閒時間。
●我家電視常常開著,因為這會讓我的孩子...
作者序
前言
「即時滿足」的世代,大人小孩都需要思考
我們倆是臨床心理學家,為許多家庭與教育工作者提供諮詢服務,我們合作已經超過二十年。
最近,我們發現許多孩子和青少年在面對簡單的社交困境或處理自己的問題時,感到非常沮喪,以下便是我們籌備撰寫本書時所見到的一些臨床實例:
●一個七歲小女孩對著父母暴怒尖叫:「我的平板電腦沒有電了!你沒幫我的平版電腦充電!」
●一位母親告訴自己失望的十歲兒子:「我會打電話給你同學的媽媽,告訴她,她的兒子不讓你參加手球比賽。」
●一個國一女孩忘記準備小考,她的父親便說:「我會寄封電子郵件給妳的老師,詢問能不能讓妳晚點再考。」
一個高中男孩對他的歷史老師感到不滿意,他的母親便說:「我會打電話到學校,
看看能不能更改你的課表。」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惱怒地對母親說:「我需要的是iPhone 6,而不是你那台不中用的舊手機!」
交友困擾、學業挑戰或是和父母爭執,無論這些孩子面對的問題是什麼,他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問題沒有馬上解決,就會變得越來越憤怒、焦慮,甚至恐慌。
孩子們似乎從沒想過要花點時間找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們會直接進入崩潰模式。我們在個人生活上以及專業生涯中,都觀察到這種令人憂慮的情況。此外,父母、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和教練也和我們討論過他們所注意到的事項,孩子這種需要別人馬上解決自己問題的情況十分普遍。
孩子們無法忍受挫折的情況,是最近同事、朋友和家人間的熱門話題。許多媒體也特別報導了這個現象,例如:《時代》雜誌於二○一三年五月所發表的「千禧一代:我、我、我的一代」,以及《哈芬頓郵報》於二○一二年二月的「我們養出了一代無助的孩子?」此趨勢持續惡化中,我們同時身為兒童心理學家與,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到底這一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孩子會期望別人為他們做好所有事情呢?這種權利意識是從何而來?然後,我們才意識到,這社會是造成孩子挫折承受力低落的幫兇。
每一代人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因此有著不同的社會期望與壓力。「沉默的一代」(一九二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間出生)以辛勤工作來面對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相較於其他世代,不論在抗爭或是表達政治觀點上,都算是沉默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六四年之間出生),生長在城市持續發展和家庭人口眾多的世界,他們相信辛勤工作便能讓美國夢實現。「X世代」(一九六五年和八○年代初出生)經歷個人電腦、第四台與網際網路的興起,他們擁有高學歷,卻不願像他們父母一樣相信就業保障、退休、美國夢等。
時至今日,新的世代直接受到科技快速發展的影響,這些二十世紀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出生的孩子被稱為「Y世代」或是「千禧世代」,他們只認識數位世界,這意味著溝通方式改變、即時得到訊息、在世界各個角落工作都是可能的等概念對他們來說,都是正常的。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也有更方便的產品可使用:有問題時,利用Google搜尋,滑鼠一點,馬上就有答案;想去新餐廳,衛星導航可以指引方向;錯過的電視節目,可以利用「隨點即看」服務,人們現在可以透過手機即刻解決問題,結果便造成成長中的孩子與青少年會利用這些便利的方法去適應這個百變世界,也難怪他們會期望可以得到立即解決的方案。
因為這一代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極少需要等待,他們面對挑戰時,不僅期望有立即解決的方案,也越來越依賴大人。所以,現在的父母比舊世代父母為孩子做得更多,而且科技進步,資訊取得便利,已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這世代是追求即時滿足的一代,希望能以更少的努力得到更多。也就是說,在科技快速發展的驅使下,我們養了一群不需思考的孩子。這是史上頭一遭,這時代的進步與變化正讓孩子處於不利之地──我們沒有教他們如何解決複雜的問題、應付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變化,也沒有讓他們學習獨立生活。
此外,我們對孩子的學業期望比過去十年要高,大學入學門檻也比以往更高,所以,我們在學齡前便開始為孩子作準備──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閱讀小組中能不能領先?孩子的課外活動(學習體育、藝術、語言等,希望讓孩子取得優勢)也讓我們覺得壓力很大──孩子會不會錯過什麼,而讓他們取得優勢地位的機會減少?
努力衝刺看來可以增加孩子的機會與能力,而這不也是為人父母的最終目的?然而,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父母都渴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機會,可這也正扼殺了孩子的機會!
無法犯些具有成長意義的錯誤,便意味著孩子沒辦法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以佑翔這孩子為例,如果他沒準時交報告,分數就會很低,可他卻將報告忘在家裡。於是,他用手機打給媽媽,媽媽便帶著他的報告衝到學校。因為佑翔媽媽的思考模式是這樣的:如果她不幫忙把報告帶到學校,孩子便會拿到很低的分數;如果佑翔的報告拿到低分,便會影響他的學期成績,進而影響他的平均成績,平均成績又會影響大學的申請,大學則會影響到他的工作選擇等等。 雖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好啦,僅此一次。」來讓他們的行為合理化,但果真如此嗎?以這個例子來看,晚點交報告真會影響佑翔未來的職業生涯?(其實並不會)。
讓佑翔自己面對遲交報告的後果,短期內或許會讓他掙扎、會讓挫折感延續一段時間,可長遠來看,此事卻教會他獨立自主。
再換個角度來看,好好地思考以下例子:到底誰適合當員工?誰又適合當經理或老闆?是那個犯了錯誤,且要求別人來解決的人,還是犯錯後,選擇負責,並學到解決的技巧,未來可以避免發生同樣錯誤的人呢?
我們撰寫《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一書,是為了幫助父母理解,為什麼即時滿足的世代進入社會時,會居於劣勢?我們的目標是提醒人們注意,現今年輕人過於依賴便利的科技或是依賴父母來解決問題,會讓他們失去寶貴的日常學習機會(或「受教時機」),這對孩子的人際關係、情緒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對千禧世代的父母感到沮喪,反而是因為同為此世代的父母,特別感同身受。我們也正面對挑戰,且同樣受到(不知不覺中)想讓孩子即時滿足的誘惑。我們想幫助父母教養出自信、體貼、負責的孩子,所以在本書中分享了各個年齡層孩子所需要的想法與方法,可引導孩子走向負責與滿足的成年生活。我們將幫助父母找出、面對教養這一代孩子時容易落入的陷阱。
此外,錯失的機會意指什麼?在人際社交上,這一代的孩子缺少與他人建立積極人際關係的機會;在情緒上,孩子需要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技巧有信心,也需要有能力應對不可預測的挑戰。然而,現在的孩子卻缺乏這樣的機會和經驗。在大腦神經發展的時期缺少這些學習的機會,孩子們不論是規劃、組織、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的能力都會居於劣勢。
本書將討論這些錯失的機會,特別是與教養、教育和技術具體相關的事項。除了分享與各個家庭的經驗談之外,我們也會列出與遇到同樣情況的學校管理人員、教師、教練、父母的深入訪談,和一些臨床訪談的實例。我們選用這些實例是因為多種情況都反映出共同的主題,也因為許多讀者對這些實例都深有同感。
前言
「即時滿足」的世代,大人小孩都需要思考
我們倆是臨床心理學家,為許多家庭與教育工作者提供諮詢服務,我們合作已經超過二十年。
最近,我們發現許多孩子和青少年在面對簡單的社交困境或處理自己的問題時,感到非常沮喪,以下便是我們籌備撰寫本書時所見到的一些臨床實例:
●一個七歲小女孩對著父母暴怒尖叫:「我的平板電腦沒有電了!你沒幫我的平版電腦充電!」
●一位母親告訴自己失望的十歲兒子:「我會打電話給你同學的媽媽,告訴她,她的兒子不讓你參加手球比賽。」
●一個國一女孩忘記準備小考,她的父親便說:「我會...
目錄
前言/「即時滿足」的世代,大人小孩都需要思考
Chapter 1 你落入教養陷阱了嗎?
別急著「給」,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小心!你從沒看見的「教養陷阱」
拯救陷阱
匆忙陷阱
壓力陷阱
給予陷阱
內疚陷阱
找出教養陷阱,設法避開它
Chapter 2 給孩子練習和思考的機會
別急著「拯救」孩子,犯錯也是種學習
平常心看待「焦慮」
父母給孩子的各種「拯救」
Chapter 3 沒有完美父母,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拋開愧疚感,學習傾聽和放鬆
不求完美,學會釋放壓力
修正錯誤、做出決定、建立信心
不當「直升機父母」,讓孩子自己行動
讓孩子「放鬆一下」,學習更有成效
記住過程,而不只是結果
Chapter4 陪孩子一起走過成長階段
接受挑戰、不斷練習的孩子更茁壯!
孩子須經歷不同階段的挑戰
放手,給孩子機會練習
Chapter5 掌握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從思考、學習到執行,看重孩子努力的「過程」
認知發展有階段性,急不得!
在大腦發育關鍵期,好好「練習」
長大成人之前,先培養執行力
如何增進孩子的判斷力和決策力?
讓孩子在練習中學會思考
Chapter 6 破除成績與智力的迷思
讓孩子學習「成功」所需要的一切
老師眼中「成功」的學生具備哪些特質?
「聰明」有許多含義,不要被誤導
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讓孩子建立正確的「學業自我」概念
避免責怪他人,學著化阻力為助力
別讓「藉口」給矇蔽,避開救援陷阱!
Chapter 7 正確引導,別怕孩子滑手機!
智慧使用科技產品,享受便利也保有思考力
一支手機帶來便利,卻讓孩子少了思考
收發簡訊,有利也有弊
給孩子手機之前,先達成共識
Chapter 8 翻轉科技帶來的麻煩
善用電子產品,增進孩子的人際溝通
讓電玩不只是一種遊戲
社交網絡影響大,不可忽視!
電視不只是傳播和娛樂工具
Chapter 9 運動不只是好玩而已
孩子未來所需的技能,也可從體育活動中培養
為什麼要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
何時可開始參加組織性的運動?
參與體育活動,培養責任感
別插手,讓教練做好教練的工作
體育活動有助孩子培養重要技能
Chapter 10 守護孩子成長,避開有害的影響
讓孩子拒絕毒品、酒精的誘惑
為何即時滿足的世代容易濫用藥物?
察覺吸毒和酗酒的跡象
父母應保持危機意識
Chapter 11 孩子已經準備好要單飛了嗎?
通往未來的路不只有一條
不能停止對孩子的教導
引導孩子邁向成年生活
確定孩子已經準備好要上大學
Chapter 12 不做即時滿足的父母
和孩子一起避開世代陷阱
培養耐心比什麼都重要
讓孩子充分了解你發送的訊息
允許自己犯錯
排解壓力的重要
Chapter 13 回顧──以積極方式養育孩子
學會放手,孩子的改變就從這裡開始
看清教養陷阱,主動避開它!
積極的教養策略,數百個家庭見證!
致謝
前言/「即時滿足」的世代,大人小孩都需要思考
Chapter 1 你落入教養陷阱了嗎?
別急著「給」,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小心!你從沒看見的「教養陷阱」
拯救陷阱
匆忙陷阱
壓力陷阱
給予陷阱
內疚陷阱
找出教養陷阱,設法避開它
Chapter 2 給孩子練習和思考的機會
別急著「拯救」孩子,犯錯也是種學習
平常心看待「焦慮」
父母給孩子的各種「拯救」
Chapter 3 沒有完美父母,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拋開愧疚感,學習傾聽和放鬆
不求完美,學會釋放壓力
修正錯誤、做出決定、建立信心
不當「直升機父母」,讓孩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