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亞瑟序
倪柝聲(1903–1972)是二十世紀華人基督教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持續地啟發和激勵不單中國、而且是世界各地的福音派基督徒。作為在中國遍及多處的「地方教會」運動創始者和領袖,倪柝聲是一位多產的講員和作家,他人生最後的二十年在中國大陸的監獄和勞改農場裡度過。儘管具有顯著地位和廣泛影響,倪柝聲在福音派圈子之外仍不具有太高的知名度,而且就連福音派內部的一些人也質疑其神學觀點的正統性。吳東生(Dongsheng John Wu)富於洞見的研究,向那些不熟悉倪柝聲屬靈教導的人提供了值得信賴的介紹,而且對其著述(尤其是《屬靈人》)進行了建設性的重新評估——這理應喚起批評者對倪柝聲的神學人論作重新審視。
吳東生檢索的參考書目是廣泛全面的,包括中文和英文出版的所有相關文獻。吳東生將複雜的歷史視角與敏銳的神學分析相結合,將倪柝聲的靈性觀定位在廣博的大公基督宗教靈修傳統之內。這項研究的開端是,在二十世紀早期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背景(尤其是福音派基督教的發展)下,對倪柝聲的生平與著述的簡明陳述。接下來,吳東生仔細評估倪柝聲神學所受的影響,它們來自激進改教的弟兄會傳統(the Brethren tradition of Radical Reformation)、聖潔運動與凱錫克復興運動(the Holiness and Keswick revival movement)、寂靜的奧祕派(the Quietist mystics)(例如:莫林諾[Miguel de Molinos]、蓋恩夫人[Jeanne Guyon]、芬乃倫[Françios Fénelon]),以及教父時期的寓意解經。在隨後幾章中,吳東生提供了倪柝聲與當代聖公會神學家麥金托什(Mark McIntosh)在光照、知識、和靈命塑造等一系列關鍵主題上的評鑑性互動。吳東生指出,倪柝聲神學的某些觀點有時受到批評,被指責為諾斯底主義或唯信主義,但實際上這些觀點與麥金托什所綜合起來的廣泛的基督教奧祕派作者的看法相吻合,因此吳東生具有說服力地論證,倪柝聲的地位不僅是一位正統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對基督教靈修學與神學的重要貢獻者,其思想對普世教會的當代信徒都具有適切性。
本書顯然將引起許多福音派基督徒的興趣,無論他們先前如何評價倪柝聲的生平與思想。但吳東生透徹且明智的分析,也為其他研究基督教靈修的學者提供了寶貴資源,他們現在必須將倪柝聲納入現代重要靈修神學家的行列之中。倪柝聲的許多關鍵概念來自西方宣教士和教師,但他所鍛造出來的奧祕神學,在相當程度上也出於他自己的創造性直覺和牧會經驗,也可能受到中國哲學和文化傳統的形塑。
吳東生的著作是目前在基督教靈修學領域中最佳的跨學科研究的傑出例子。正如倪柝聲相信的、也是此項研究展示的,今日的學者和基督門徒都迫切需要將知識求索與生命委身整合起來。用倪柝聲的話說:
如果沒有心思,就真理沒有達到我們生命的可能。所以,一個開放的心思對於靈命是緊要的。如果我們的心思裡充滿了一種成見,無論其是對真理也好,或者對傳真理的人也好,就真理不得進入我們的心思,也不得以進入我們的生命。
許多不同背景和興趣的讀者,只要帶著敞開的心來閱讀此項研究成果,必發現他們自己受邀更深進入對這些的領會與應用:十架門徒的道路,位於宇宙核心奧祕的真理,以及更豐盛的生命——神賜予人類之恩賜。
—霍亞瑟(Arthur Holder)
美國加州伯克利神學研究聯院
教務長兼學術事務副院長
基督教靈修學狄倫伯格教席教授
中文版簡介與導讀
本書是筆者英文著作Understanding Watchman Nee:Spirituality, Knowledge, and Formation(2012 年)的翻譯和修訂,而這本在美國出版的英文著作是根據筆者2006年完成的靈修學博士論文改寫而成。此次中文版的出版,基本保持了原作的結構、主題和內容,參考資料也大體維持2006年完稿時的狀況(除了在2012 年出版時增添了少數幾項資料之外),但在一些地方有所增減或調整,主要是為了適應中文讀者的背景和需要,也為了讓譯作讀來更加流暢。尤其是在論及麥金托什的段落,作了一些修訂,是為了讓麥金托什本來相當艱澀的思想和表達,變得比較容易理解。
本書適合所有對基督徒的屬靈認知與靈命塑造的神學和實踐感興趣的讀者,包括神學生、牧者、學者、及想更多了解倪柝聲和靈修神學的平信徒。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又分成兩章,第一章介紹倪柝聲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生平概況,重點介紹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和倪柝聲時代中國基督教的發展,以及倪柝聲生平中一些對他的靈命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其中特別呈現了倪柝聲幾次關鍵的屬靈經歷,盼望會讓讀者對倪柝聲的生命與靈性特質有更深的領會。第二章介紹對倪柝聲思想造成影響的幾種神學流派,以及倪柝聲對這些神學淵源的接納與修訂。第一部分構成本書的背景與基礎,也可能是一般讀者會覺得饒有趣味的部分。
本書第二部分的三章(第三至五章)是對倪柝聲屬靈神學的介紹和探究,分別探討在屬靈生命中啟示與光照的角色、理性與知識的位置、以及意志與順服的功用—聚焦於屬靈認知與靈命塑造之間的關係。這部分的每一章都採用同樣的結構:先是對倪柝聲思想的介紹;然後是對麥金托什(關於靈修傳統)觀點的呈現;最後是倪柝聲與麥金托什之間的對話—主要是從(麥金托什所闡述的)靈修傳統視角來評估倪柝聲的看法,且審視批評者對倪柝聲神學的一些爭議。
第二部分是本書的主要與實質部分,關乎對倪柝聲靈修與神學觀的分析與詮釋。本書的寫作動機乃是出於,一方面意識到倪柝聲的思想對華人、甚至普世教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看到一些學者對倪柝聲觀點中的某些方面頗有疑慮或爭議。而筆者在自己的研習中發現,倪柝聲的靈修觀與基督教靈修歷史上的不少觀點相吻合、相共鳴。因此選擇了麥金托什作為一個與倪柝聲進行互動對話的主要對象,這樣選擇是因為麥金托什的著作既綜合了靈修傳統中許多重要的人物與思潮的觀點,又具有對靈修與神學之關係的深刻剖析,且往往提出頗富洞見的見解。
麥金托什可說是當代「尋訪古道」神學家中的一分子,他們致力於挖掘兩千年教會靈修與奧祕傳統中的珍寶,甚至重尋早期教父的釋經法。導致這種探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於什麼才是「真理」的一個領悟。在這些神學家看來,真理不完全是客觀的知識等待我們用頭腦去研究和掌握,真理本身是一個有主觀位格的神—這位神/真理渴望與我們發生愛的關係,而且渴望將祂內心的秘密向愛祂之人揭示。聖經中講到的「認識神」指的是如夫妻同房一般親密的認識,因此,只有在與神愛的相遇和相交中,人才可能對神(真理)產生真正的認識—因為神是一位主動的愛者和啟示者,祂樂意向與祂親密的朋友與愛人說話。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本書第三、四、五章分別探討三大類問題。第三章所關注的,正是神向人說話的可能性與途徑(例如:倪柝聲所說的神的「啟示」,或教會傳統所講的「神聖光照」)。第四章所探討的,是這種直覺般的屬靈認知(啟示或光照),與我們通常透過心思的智性獲取知識的方式有何不同?而且,心思與思想在領受啟示與光照的過程中,又扮演什麼阻礙或協助的角色?而第五章所探究的,是我們如何能培養這種直覺般的屬靈認知?這一章提出,這種屬靈認知或明辨能力,與一個人屬靈生命的成熟度緊密相關,或者說,與一個人跟神關係的親密度直接關聯。所以問題就變成,我們如何能培養與神親密的關係、促成靈命的長大成熟?第五章提供的並不是針對靈命塑造的全面策略(儘管該章文中也提及各種屬靈操練與實踐);本章所專注的,是影響我們靈命成長、與神關係互動的一個重要面向,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各種環境和遭遇中,我們必須選擇相信並順服神巧妙之手的安排,且為著神的美善和慈愛發出感恩和讚美—能否用意志作出這樣的回應,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靈命成長的快慢。
本書第三至五章首先從倪柝聲的角度來探討以上問題。然後,這三章從麥金托什的角度,分別呈現靈修歷史中與倪柝聲思想相關的三方面觀點:廣義奧古斯丁(Augustinian)傳統中對於「神聖光照」理論的見解,奧祕派中的「負向徑路」傳統對知識與愛之關係的理解,以及靈修傳統中對降服於神的旨意(失去假我,得著真我)的強調。最後,這三章將分別把倪柝聲的觀點,與麥金托什在靈修傳統中所探究的相應主題進行相互交流,並且分別回應倪柝聲的批評者對其屬靈神學的三方面批評:諾斯底主義的傾向,反智主義的教導,以及人與神意志之間的極度張力。
然而,麥金托什的著作可說是神學著作中較不易閱讀的,因為他擅長以長句來表達複雜思想之間的相互關聯,而本書英文版在論及麥金托什時,也反映他的這種表達方式。但為了讓中文讀者較容易閱讀,這本中文版在初次的翻譯之後,又經過了一番用心的改寫—儘量把原作中的長句以較短的句子表達,且在一些段落加入句子或安排譯註說明,以便於讀者理解原作中較為抽象的概念。儘管如此,本書麥金托什的部分仍然不是可以輕鬆快讀的,需要讀者付出相當的專注與思考。因此,若讀者發現論及麥金托什的某些段落較難明白,建議暫且略過,或者先讀後面麥金托什與倪柝聲的對話,再回頭來咀嚼論及麥金托什的觀點。若你對當代靈修學與神學研究感興趣,這些部分會是對麥金托什一些思想的入門和粗淺的介紹,有研究志趣的讀者需要進一步研讀他的原作。
也許會對讀者有所幫助的是,對本書宏觀處境的一點反思。在本次中文翻譯接近尾聲之際,筆者讀到羅伯特‧韋伯(Robert E. Webber)著的《神聖的擁抱:重尋兩千年靈修傳統與實踐》,在一些方面頗有同感。基督教的歷史可以大略分為前現代(古代)、現代、後現代三個時期。現代時期的特點是對理性能力的新發現與重視,結果是出現了過度高舉理性的理性主義與科學主義—任何不能通過理性或科學之標準的事情都被判定為不可接受。因此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前現代人們的信仰是迷信或幼稚的。然而,到現代末期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理性有許多無法解決或解釋的問題,理性只是複雜人類構造裡面的其中一面向(理性與意志、情感、身體、心靈等面向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全的人),甚至不能說是最重要的一個面向—尤其是,理性的答案並不能真正滿足人內心深處的饑渴。因而進入後現代的一個特徵是,人們對靈性或者信心的重要性的重新發現與復甦。如果把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比作人類的幼年、青年、與成年的話,那麼人類歷史的發展可以看作是:從前現代天真無邪的信仰,發展到現代成熟的理性對信仰的考究與批判,再發展到後現代對理性作為最高審判官的懷疑與棄絕。也就是,在後現代,「超理性」的信心與靈性重新回來、取代理性的寶座—有人說,這是對信仰的「第二度天真」,或者可以說,這也是「回轉成小孩子的樣式」吧。從這個脈絡來思考,就不難理解倪柝聲的一些神學理念既與古代教父一致(如他的寓意解經法,以及他對屬靈啟示與光照的重視),又可說是後現代的。本書借鑑麥金托什的研究來審視倪柝聲的觀點,正是因為麥金托什分析綜合了教會兩千年歷史中一直持續存在的這樣一個超時代的水流—就是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靈修與奧祕派傳統。也許我們可以借用羅伯特‧韋伯的短語「遠古—未來」(Ancient-Future)來描述倪柝聲思想所具有的這種跨時代特徵。盼望本書對當代福音派和其他基督徒都會有幫助,使我們進一步理解倪柝聲的神學與靈修觀,協助我們在這個備受各種靈性潮流與思想波浪衝擊的後現代,重尋基督信仰的真理,踏上十架復活的道路,品嘗奇異豐盛的生命。
吳東生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