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受困於強權競爭的高加索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歐亞火藥庫的誕生》(Histoire du Caucase au XXe siècle),聚焦在二十世紀高加索地區(Caucasus)的歷史。在筆者的研究之中,高加索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很高興有機會先行閱讀本書,讀來也頗有熟悉的感覺。
講到高加索,讓人想起2020年9月至11月之間,亞塞拜然(Azerbaijan)與亞美尼亞(Armenia)交戰,為了爭奪稱為納卡(Nagorno-Karabakh)一地。這區域頗為複雜,納卡在亞塞拜然境內,但卻是認同亞美尼亞,且在1991年建立了阿爾察賀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成了兩「亞」之間對峙的因素。
納卡的爭奪,其實是高加索當地勢力與周邊強權相互拉扯的縮影,這並非近年才有,而是從更早以前的時代就留下來的問題。如本書所說,自十六世紀之後,高加索便是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與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爭奪勢力範圍的地區。但是,從十七世紀之後,加入了俄國的競爭。1722年當薩法維王朝滅亡之際,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立即瓜分了高加索,可是,薩法維王朝的殘餘勢力仍試圖取回高加索的土地。十九世紀初期,伊朗新成立的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持續與俄國及鄂圖曼帝國交戰,大致以阿拉拉山(Mountain Ararat)作為三方交界處。
在高加索的土地爭奪、劃分界線的過程之中,影響了特定的制度形成。例如卡加王朝的王位繼承,其中的重要條件是,王儲在登基之前,必須擔任過亞塞拜然省長。本書也有提到這部分,「讓他(王儲)實地學習治理國政」,畢竟這區域的爭議最為複雜,算是「職前訓練」,讓王儲在接任王位前,已經有處理國家大事的基本能力。
然而,即使帝國之間有機會暫時解決爭議,卻總因為重大事件發生後爭端再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高加索局勢發展的另一個分水嶺,因為俄國在1917年年底,由持社會主義的蘇維埃(Soviet)勢力取得政權,蘇俄成立。而鄂圖曼帝國也在戰爭後崩潰,為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取代。在局勢劇變、社會主義影響之下,高加索出現了喬治亞(Georgia)、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社會主義共和國,但彼此之間也有領土劃分的糾紛,而蘇俄、土耳其、伊朗也宛如上個世代的俄國、鄂圖曼帝國、卡加王朝一樣,仍不斷關注與介入高加索事務。
因此,儘管接下來191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間,是為「戰間期」(interwar period),但本書作者埃提安佩哈(Étienne Peyrat)則認為「戰間期」的概念,並不見得適用於衝突不斷的高加索,畢竟當地的情勢本來就不樂觀。在本書的第十章與結語,也已經可以看到二十世紀末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爭執。從近期的國際新聞之中,還是偶爾會看到零零星星的衝突。換句話說,即使時代不同,但所有問題並沒有結束,往後還會有人繼續重提往事。
藉由本書瞭解高加索地區的歷史後,可知道這區域之所以成為火藥庫,並不是當地族群、文化、習慣複雜使然,而是周邊強權的勢力範圍爭奪、邊界的劃分所導致。本書讓筆者想到,英國學者馬佐爾(Mark Mazower)所寫的《巴爾幹:被誤解的火藥庫》(The Balkans),便是呈現這樣的意涵。巴爾幹地區(Balkans)之所以為火藥庫,其實狀況與高加索一致。巴爾幹也有許多穆斯林、基督徒、各類群體,在近代卻經歷了周邊強權的衝突與界線劃分,致使當地各方勢力與強權之間關係緊張,給世人留下了火藥庫的形象。
貓頭鷹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的《歐亞帝國的邊境》(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作者里博(Alfred J. Rieber)指出歐亞大陸在十六到二十世紀之間,各帝國邊界上諸多衝突與融合的局勢。該書談論的年代較早,涵蓋的範圍較大,可當作瞭解歐亞近代歷史背景的用書。比較起來,本書《歐亞火藥庫的誕生》是深入探討特定時期與區域的專業研究,能夠讓讀者更了解高加索地區所經歷的大小事情。而且,里博與佩哈都告訴讀者,如高加索這樣的「帝國邊境」,其實都是帝國之間競爭的「中心」,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書作者埃提安佩哈使用的資料廣泛,除了大量的二手研究之外,還有相關的英、法、俄、德、土耳其、波斯文檔案,建構出二十世紀高加索歷史的方方面面,既有區域發展的微觀角度,也有世界局勢走向的宏觀視野。即使高加索僅是個世界上的一個區域,但其前世今生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