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輪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的轉世,以及大寶法王噶瑪巴的攝政法太子
第十二世國師嘉察仁波切的第一本中文書
在浩瀚如海經教中,如何找到解脫輪迴的快捷之道?
阿底峽尊者以二十頌,總攝佛陀教理的精髓,
讓你懂得取捨之道,創造正能量,同時,幫助初學者勾勒解脫藍圖,
還原與佛無二無別的本然面貌。
●輪迴是痛苦的,但人類掌握了解脫之鑰
人類之中,最重要且最危險的能力,就是「造業」。所有投生六道的業因,可說都在人道之中形成,因此,佛陀為了救濟六道痛苦,而選擇投生人間,藉由宣說佛法,來引導眾生達到解脫果位。所以想要獲得解脫,依靠觀修之力及在人間行善修業最易如願。
●跟著阿底峽尊者,掌握佛教三藏十二部精華
阿底峽尊者最受後世感念讚揚的,便是精闢開示出「道次第」道理的《菩提道燈論》,尊者在攝集《菩提道燈論》精華要義之後,再著作了此《要義定攝》。它不只是闡明了佛教基本教義,更是一套通往解脫的完整修學之道,千年來影響所有的藏傳佛教徒。
●國師嘉察仁波切將自身體悟,融會貫通於開示中
開示上師: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即是《要義定攝》作者阿底峽尊者之心子:仲‧敦巴尊者的轉世,同時也是大寶法王噶瑪巴的攝政法太子、噶舉傳承的重要上師,以及身為經教及實修兩大傳承的公認大成就者,他終身秉持書中的實修引導,以累世凝聚之學養、智慧及修為,在講解阿底峽尊者偈文時,將自身體悟之智慧心髓,融會貫通於本開示中,精闢且詳盡的解析尊者所規劃的解脫藍圖。
◎本書簡介
本書是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針對十一世紀初影響藏傳佛教深遠的阿底峽尊者的著作《要義定攝》所作的開示。
阿底峽尊者是十一世紀初藏傳佛教偉大的上師,也是西藏後弘期貢獻最大的上師,尊者以《菩提道燈論》一書,奠定融合顯、密三乘經教、且可融會共修之快捷成佛路徑,並針對五濁惡世修行難的艱困局勢,再以更精鍊之二十頌偈文,集結《菩提道燈論》之法義精華,也就是本書開示之文本:《要義定攝》。
《要義定攝》以「輪迴」及「解脫」兩個層次來論說,並依序闡述了「方便」、「智慧」兩大車軌,及「五道、六度」和「三身果位」等直至成佛的一切路徑。書中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鋪陳修行的次第,將顯密三乘佛教應備的基本觀念統攝於一,成為囊括了佛教大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精華的一套完整修學之道。
這套凝聚成就者苦心及經驗、在從起步到證悟的完整路徑,讓難以精讀厚重佛經,或修持路上方向及步驟混亂、見樹不見林的修學者,能夠提綱挈領、快速精準的找到學習的座標及切實易行的方法。
作者簡介:
第十二世國師嘉察仁波切(Gyaltsab Rinpoche)
嘉察仁波切被視為是大勢至菩薩及密乘金剛手菩薩的化身,同時也是阿難尊者的化身,並被追認為是蓮花生大士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的喀千.貝吉.旺丘、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嘉尾.炯涅(Drom Tonpa Gyalwei Jungne, 1004-1064,仲.敦巴尊者)、密勒日巴(Milarepa)尊者「如月」般的大弟子惹瓊巴(Rechungpa)等大成就者的化身。
1954年生於西藏尼木縣,三歲時由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認證為嘉察仁波切的轉世。六歲時,跟隨十六世法王從西藏移居至錫金,並在十六世法王跟前,求受到噶舉傳承所有共同及不共的灌頂、口傳、竅訣等,圓滿一切聞思及覺受,成為近代不分教派公認的大成就者之一。
十七世法王噶瑪巴曾說:「我在嘉察仁波切近前,領受了諸多灌頂、口傳及竅訣,不同於其他的上師,仁波切的性格率直,完全不沾染世間八風,像仁波切這樣,身語意不受絲毫染污的賢哲上師,在現今這個渾濁不堪的惡世,可說是稀有難得,因此,我一直都尊敬他。」
仁波切一生履行十六世法王的聖願,為法王守護錫金隆德寺,同時擔任隆德寺佛學院院長一職,為噶舉僧俗二弟子傳授顯密大論,以及灌頂授戒,並為弘揚傳承教法,先後至美國、歐洲、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世界各地創辦中心。西元1988年,在錫金創建了根本道場:大吉祥寺,同時開辦了經學院、閉關房及尼師寺等。
自2000年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抵達印度後,嘉察仁波切多次專程至印度,為第十七世噶瑪巴呈回從第十六世噶瑪巴處得到的所有灌頂、口傳與竅訣,延續猶如黃金珠鬘般的清淨實修傳承,並依第十七世噶瑪巴的囑咐,持續住持隆德寺。
譯者簡介:
倫多祖古(Lungtok Tulku)
《因為你,我在這裡: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傳記與教言》譯者。
章節試閱
正法傳到藏地
在接受法教前,要記得先調整好動機,心中銘記:「我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來聽課的」,講法者也會基於利益眾生的相同發心來授課。這次課程主題,是印度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針對《菩提道燈論》所著的釋論——《要義定攝》,我們先回顧一下這部釋論的相關歷史。
佛教尚未傳入雪域西藏前,西藏大半區域盛行的是名為「黑苯」(Bon Nak)的民間宗教,他們慣常用殺生和血供來祭祀本門天神,同時在象雄(Zhang Zhung)與拉薩周遭等地區,也有部分居民追隨著一種「白苯」(Bonkar)教法,雖同以「苯」(Bon)為名,但他們主張行持善法,反對傷害眾生和血供,仍與黑苯有極大不同。
後來佛教傳入西藏後,也有部分習俗受到白苯影響,並流傳至今,例如掛上祈福的風馬旗以保平安,或為病者持誦攝壽儀軌,或當有人被鬼魅附身、不堪妖魔騷擾時,就會製作替身般的贖命食子(torma)★1,施予鬼神以消除病魔等等,都是源自由西饒(Sherab)祖師所傳的白苯傳統。
話說在迦葉佛時期,有三位佛所化現的菩薩,他們共同在迦葉佛前發誓,誓願在未來的釋迦牟尼佛時期,協助弘揚佛教。從此,在往後的多次轉世中,他們也持續祈願著,將來能在釋迦牟尼佛時期把佛法帶到西藏。
後來,這三位菩薩的轉世中,其中一位是於西方烏仗那(Udhyana)、蓮花之中出生的蓮花生大士(Guru Padmasambhava),另一位轉世為薩霍爾國(Sahor)的王子,出家成為比丘的高僧寂護(Shantarakshita)論師,第三位則是早年喪父而年少登基的藏地王子,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雪域明君——藏王赤松‧德贊(Trisong Deutsan)。
赤松‧德贊王多年以來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希望能在國土內打造一座雄偉的寺院,來利益有情。但當他下令啟建工程後,不論工人如何辛苦趕工,只要一入夜,妖魔鬼怪就會現身搗亂並拆毀寺院。為了解決屢受鬼魔阻撓的困境,國王只好派人前往印度,四處尋找能降妖除魔的法師。
使者來到印度薩霍爾國後,找到了寂護論師,由於前世發願的因緣在此時已然成熟,寂護論師也順利地被迎請到了西藏。
他抵達興建中的寺廟後,先觀修了菩提心,並為鬼魔施捨食子,接著溫和地勸慰魔眾,說明國王之所以興建這座寺院,是為了將來利益廣大的眾生,願魔眾莫再搗亂等,希望勸動他們能回心轉意。
但不知好歹的妖魔鬼怪們,不僅對他的勸告不屑一顧,反而變本加厲地施展妖法,不僅搗毀寺院,多數工人們緊接著也相繼染病,國王不得不感嘆表示,鬼怪法力高強,連大師都難以降伏,眼下已無計可施,看來只能全盤放棄了!
這時,寂護論師向國王建議:「我本身只懂寂靜修法,不懂得行持威猛調伏之法,因此無法降伏這些劣性鬼怪,但印度有一位非由父母肉身所產,而是從蓮花中清淨降生的大成就者,他擅長威猛伏魔法,名為『蓮花生大士』,此番若能迎請他來藏,定能伏妖除魔,平息障礙。」並把詳細的地址告訴了國王。
因此,國王的使者帶上黃金,再度踏上了印度,也順利地迎請了蓮花生大士來到藏地。此時,赤松‧德贊王、寂護論師和蓮花生大士這三位菩薩的化身,終於相聚在一起,共同回首往昔並肩發願的經歷。
蓮花生大士隨即來到寺院建地前,他示現出種種神變,讓鬼神們懼怕無比,顫抖求饒,順利降伏了所有的鬼神魔眾,平息了災害。
在所有妖魔鬼怪都俯身歸順之後,蓮花生大士再要求他們不僅不可阻撓興建寺院,更應該守護並幫助建設。從此,鬼魔們便投入建築行列,白天有工人揮汗築磚建牆,夜晚有鬼怪們加班興建,在日夜輪番接力趕工下,寺院快速且圓滿地落成了,這就是著名的桑耶寺(Samye Monastery)
當桑耶寺完工後,國王與蓮花生大士便大規模地招集了西藏聰慧的年輕人,共同投入梵文的學習,並培養出了一百多位譯師。在此時期,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被翻譯成藏文,而有流傳至今的《甘珠爾》(Kagyur)與《丹珠爾》(Tengyur)等鉅作。
多年以後,寂護論師和赤松‧德贊王相繼圓寂,蓮師也回到西南方的羅剎國。繼位的三任藏王統治下,佛教教義仍然興盛。之後,便出現了「毀佛者」藏王朗達瑪(Langdarma),他不喜佛法且詆毀僧眾,下令全面焚經、拆佛像、毀佛寺,並大肆屠殺、迫害佛教僧侶,讓很多寺院被迫關閉。在這場浩劫後,西藏進入了一段不復聞誦經聲的黑暗世紀。
■阿底峽尊者簡傳
之後,西藏王族分裂,藏王的後裔在西藏西部的布讓地區,建立了古格(gu–ge)王國,古格立國之初,古格王意西‧沃(Yeshi O)和姪子祥丘‧沃(Jangchub O)叔姪兩人不忍見佛教就此滅亡,為了大興佛教,他們撙集重金,選派青年學習梵文和佛法,並培育出了一、兩位大譯師。
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意西‧沃和祥丘‧沃決議迎請印度的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為了達此目標,意西‧沃在葛邏祿(Kharlukh 或Qarluq)之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祥丘‧沃則繼續叔父意西‧沃的使命,派遣使者將藏地的衰滅景象,報告給當時在印度極負盛名的阿底峽尊者,尊者基於大悲之心,最終答應前往藏地復興佛法。
這位印度知名的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出生於982年,是印度社護羅國(即今孟加拉﹝Bangladesh﹞)的王子,他從小聰穎過人且精勤好學,少年時已經是一位嫻熟語法、饒負盛名的語言學家。
隨著年歲漸長,他從印度佛學大師明杜梋論師(Rikpai Khujuk)學習中觀理論,後依止以修持密法馳名的蓮花鎧(Avadhutipa)上師,圓滿求得所有密法。在成為一位有名的佛學大師後,尊者從戒鎧論師(Shri Rakshta)處受得比丘戒。其後,尊者並應印度國王之請,成為超戒寺(Vikramashila)的住持和首座上師。
1004 年,阿底峽尊者應請來到西藏救度眾生,當時藏地已是正法絕滅、邪教肆虐。
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後,不忍心見佛教如此衰微,他為了破除當時盛行藏地的邪門歪道,而親自著作出《菩提道燈論》,以及今日所講的《要義定攝》等諸多釋論。
之後在尊者足下,相繼出現了仁欽‧桑波(拜上Rinchen Zangpo)譯師和納措(Nagtso)譯師等諸多智者大德,佛教在藏地也重見復興,邪教隨之銷聲匿跡。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持續講經說法長達十三載,並於1054 年示現圓寂。
◎尊者的恩德
西藏之所以能有真實無誤的佛教,並歷久不衰,都源自於阿底峽尊者的恩德。若要講述他的大恩德,首先從尊者決定赴西藏的緣由來說起。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超戒寺的堪布,阿底峽尊者來西藏弘法的途中,在阿里地區與大譯師仁欽‧桑波會面,這位大譯師曾留學印度多年,和阿底峽尊者相遇時已是一位偉大的學者。阿底峽尊者就向大譯師提議說:「您如此精通佛法,理應由您在藏地宣揚佛教。」
大譯師的寺院中有很多經堂,包括專修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中的父續、母續、無二續等各種不同的經堂。
譯師會一天來到事部經堂,專修事部法續,隔天去行部經堂修持行部的法,然後第三天到瑜伽部經堂去修瑜伽部的法,第四天到無上瑜伽部父續經堂觀修父續,第五天又跑去母續經堂專修母續等法門,一直這樣日日巡迴著,修著各類法門。
阿底峽尊者覺察到這種情況,就向大譯師說:「你修法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其實你不懂得修法,事部和行部的修法其實並無差異,一切佛法也不會相互衝突。在修持時,一定要將一切教法融會貫通後,整合不相剋的集為一體而修持。」
尊者又說:「不然,若認為修事部的方式不適合拿來修行部,修行部的型態不能用來觀想事部本尊等等,就是一種徹底的、根本性的錯誤!我想還是不應由您去宣說佛法,看來我到藏地的決定是對的。」
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後,當時藏地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且富者僅佔極少數,廣大的群眾多半是一窮二白。當時那些富貴人家向阿底峽尊者供養了大量黃金、白銀,而那些窘迫窮困者,因為身無長物,覺得既然無力提供任何供養品,大概也不用奢望求受到任何教法。因此,他們即使有拜見尊者的機會,大家仍裹足不前。
阿底峽尊者得知後,就跟他們說:「對我而言,財物的供養是無足輕重的,重要的是你們的發心,若你們能夠秉持清淨的心,這一澄澈心念,就已經是最珍貴的供養。若求法動機不純,就算你捧來了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也無法獲得任何成就。」
因此,阿底峽尊者教導貧困者:「你們在心中想像著一切認為值得拿來供養的事物,例如鮮花、稻穀等等一切人天福德,然後念誦著:『大地塗香敷妙花⋯⋯』等四個句子,只要能以這樣想像的方式來獻上供養,就可以如願求得佛法。」
當時阿底峽尊者為藏地的信眾所作的這四句,就是我們現在每次求法、求灌頂時必念誦的「供養曼達偈」。
之後,那些一無所有的窮人們就依照尊者所說,蜂擁去拜見阿底峽尊者,念誦「供養曼達偈」,而有了能在尊者前求受佛法的珍貴機會。而這個求法時念誦的「供養曼達偈」,也就成為一項意義深遠的求法傳統,並流傳至今。
還有我們常念的「皈依發心文」:「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此簡短的「皈依發心文」,也是阿底峽尊者所作。
「供養曼達偈」和「皈依發心文」對藏人影響深遠,後代藏地民眾深深感念阿底峽尊者的大恩,並公認光是這偈文的功德若化為具體形象的話,整個雪域藏地都容納不下這些功德。
同樣是緣自於阿底峽尊者的恩德教言,讓我們如今在修學時,可以從聲聞、事部、行部、無上瑜伽的父續和母續等本尊觀修等,一路相輔相成、兼容並蓄地來修持。
藏地所有寺院都幾乎曾被拆毀,僅有阿底峽尊者的法座和房間,至今仍保持完好,不曾傾頹。尊者所傳承下來的法教,大多保存於噶舉派和格魯派的經典裡,並盛行於噶舉派和格魯派的傳承中,至今不曾中斷或衰敗。
■輪迴的本質
輪迴性相痛苦成
業與煩惱及妄念
依彼因果次第性
教示輪迴攝集理
首先闡述「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輪迴由重重的痛苦所組成,除了痛苦,別無他物,但感召此等痛苦的成因為何?是源於業力、煩惱和妄念,因此,所謂的「苦因」(痛苦之因)即為「造業」和「煩惱念」。
以階段性「因」和「果」的教示,來闡釋輪迴的性相,由此,輪迴萬象可全數被攝集、含括在因果之中。
■解脫的特性
解脫法相乃菩提
智慧方便與行誼
依於五道二資糧
成就涅槃及三身
亦由因果次第性
宣說攝集解脫道
相對地,所謂「解脫」,顧名思義就是「自輪迴中解脫」,而獲證菩提。「菩提」的含意是「淨覺」,將此兩字分開來看,「淨」是指「淨除一切迷惑」,「覺」是指「覺悟法性真諦」。因此,「淨覺圓滿」便是解脫。而要如何才能解脫呢?依靠佛教不共殊勝的無我智慧,以及包括布施、安忍、禪定等的方便法門,還有利益佛陀教法和眾生事業的行誼等,這「智慧」、「方便」和「行誼」三要素,便是菩提解脫之因。
在通往解脫的道路上,大乘、小乘和密乘各有五種修道步驟,而不論在哪一乘中,當行者在五道上循序漸進、功德蒸蒸日上的同時,都同樣需要積累「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
所謂「福慧二資糧」,就是通過布施、安忍、戒律、精進,來積累「福德資糧」;透過觀修禪定和智慧,來積累「智慧資糧」。
這時,就會提到「因果」,首先闡述「解脫的因」和「解脫的果」的次第。所謂的「果」可區分為「二涅槃」,這兩種涅槃即是「一般的涅槃」和「究竟圓滿全知佛之法身、報身、化身的三身果位」。
正法傳到藏地
在接受法教前,要記得先調整好動機,心中銘記:「我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來聽課的」,講法者也會基於利益眾生的相同發心來授課。這次課程主題,是印度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針對《菩提道燈論》所著的釋論——《要義定攝》,我們先回顧一下這部釋論的相關歷史。
佛教尚未傳入雪域西藏前,西藏大半區域盛行的是名為「黑苯」(Bon Nak)的民間宗教,他們慣常用殺生和血供來祭祀本門天神,同時在象雄(Zhang Zhung)與拉薩周遭等地區,也有部分居民追隨著一種「白苯」(Bonkar)教法,雖同以「苯」(Bon)為名,但他們主張行持善法...
作者序
佛法是透過認知到事物的實相,並藉著內心的修煉,而獲得絕對及永恆安樂的最好方式,因此,只要想追求永久快樂的人,都值得來接觸和學習。
西元七世紀佛法傳入西藏後,佛法之於藏人,就猶如空氣之於人一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佛教傳入雪域西藏的過程,包含前弘期和後弘期兩個階段(以發生在西元841至846年的「朗達瑪滅法」事件為分期),從七世紀至今的漫長歲月中,最著名的上師就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大士,以及後弘期的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整頓了當時偏棄佛教基礎,而沈迷於高深顯密理論和修持的陋習惡俗,重新從「皈依發心」開始,闡明佛教的根本教義。他的心子仲.敦巴大師也繼承了尊者高尚的風範,在西藏開創出著名的噶當派傳承。
阿底峽尊者最受後世感念讚揚的,便是精闢開示出「道次第」道理的《菩提道燈論》,尊者在攝集《菩提道燈論》精華要義之後,再著作了此《要義定攝》。雖然此論中的許多偈文,都被後繼的大成就者如宗喀巴(Tsongkhapa)大師引用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藏Lamrim Chenmo)等著作中,但是,針對此論,近千年以來,至今在文獻上未能見到普傳的教本。
而此次的授課上師──第十二世國師嘉察仁波切,與阿底峽尊者有著獨特且深厚密切的淵源。在第七世法王噶瑪巴確札.嘉措時期,蓮花生大士曾出現在法王噶瑪巴的淨觀當中,在此淨觀中,蓮師認證歷代嘉察巴為阿底峽尊者的心子仲.敦巴大師的轉世。
在阿底峽尊者等大師的教言與噶當派的經論中,也多處記載「歷代嘉察巴會弘揚噶當教法」的授記。大學者達隆.阿旺.南嘉(Taklung Ngawang Namgyal, 1571-1626)曾特別提到,第四世嘉察仁波切(1550-1617)是當時噶當派和噶舉派兩派之中,最為重要的上師。因此,歷代的嘉察仁波切雖為噶舉教派傳承,但與噶當派也有甚深的淵源。
2011年,嘉察仁波切於錫金大吉祥寺應國外弟子的祈請,針對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要義定攝》,作了為期七天的精彩開示。嘉察仁波切此次的開示,延續了噶當派祖師們的教言,不僅在法義上意義殊勝,在傳承上更別具意義。
嘉察仁波切終生秉持書中指引的實修傳承,所作的開示也都如實且完整地傳達了佛陀和傳承祖師們的教言,為了使徒眾盡可能地從中受益,嘉察仁波切在這七天的教授之中,以一種獨特的教授方式,圓滿地詮釋了此論,而使來自各方的受教弟子們,在短短七天課程後,都能獲得裨益和成長。
鑒於以上諸多利眾的遠近因緣,由我負責將仁波切的藏語開示整理成文,並於2013年10月,請求倫多祖古仁波切將之翻譯成中文。本次授課主題《要義定攝》的藏文偈文,也為求審慎與精確,而請祖古譯為中文。
因此,這本書今朝能問世,特別要感謝倫多祖古,當我請求倫多祖古承擔本書的翻譯工作時,他視為重中之重,當下便答應了我的請求,立刻著手進行,且在噶舉辯經法會與祈願法會的萬分繁忙期間,不辭勞苦、日以繼夜地再三審譯,若無他如此全心全力地投入,本書不會如此順利完成。
這一切努力,無非是希望嘉察仁波切的第一本中文書,能以最好的形式呈現給大家,並希望仁波切海內外的弟子們與廣大的讀者們,都能沐浴在仁波切殊勝的法語甘露中。最後,感謝嘉察仁波切辦公室(Gyaltsab Labrang)的大力支持,以及噶瑪樂說和馮復華兩位師姐的熱心幫助。祈願此書能幫助法友們脫離此生暫時的困苦,並獲得最終解脫和全知佛的果位。
本書專案負責人
子杰.李通
2014年2月10日
嗡 嗦 德
等覺導師善說法 深廣百川盡所納
賢劫燃燈智菩薩 阿底峽之意匯海
要義定攝甘露雨 普降救度雪域徒
信受智慧殊勝善 今朝傳予六洲眾
祥瑞善姓廣增盛 無漏教法盡如願
勝興自在十力威 成就究竟二利圓
離障純熟之光輝 照耀十方器世間
廣增三寶淵驪珠 願此吉祥遍三界
吾契合徒眾資質講示之《要義定攝》,今以中文呈現於世,祈願此書存於精進行者心田,成為解脫大道之指引明燈。
願增吉祥!
嘉察‧札巴‧明就‧果恰
(Gyaltsab Drakpa Migyur Gocha)
2013年11月25日
佛法是透過認知到事物的實相,並藉著內心的修煉,而獲得絕對及永恆安樂的最好方式,因此,只要想追求永久快樂的人,都值得來接觸和學習。
西元七世紀佛法傳入西藏後,佛法之於藏人,就猶如空氣之於人一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佛教傳入雪域西藏的過程,包含前弘期和後弘期兩個階段(以發生在西元841至846年的「朗達瑪滅法」事件為分期),從七世紀至今的漫長歲月中,最著名的上師就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大士,以及後弘期的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整頓了當時偏棄佛教基礎,而沈迷於高深顯密理論和修持的陋習惡俗,重新從「皈依發心」開始,...
目錄
國師嘉察仁波切序
國師嘉察仁波切簡介
譯者序
前言
《要義定攝》
導論
【第一章】皈敬偈(第1頌)
◎釋論名稱
◎初譯禮敬
◎造論禮敬
◎立誓造論
【第二章】輪迴與解脫(第2-3頌)
◎輪迴的本質
◎解脫的特性
【第三章】輪迴裡的因果(第4-6頌)
◎輪迴
1.三界
2六道之苦
‧地獄的寒熱
‧餓鬼的飢渴
‧畜生的無助
‧天人的墮落
‧阿修羅的爭鬥
‧人類的業力
◎輪迴的因
1.粗重的因──業和煩惱
‧業
十不善法 /惡業的果報 /十善法
‧煩惱
2.細微的因──妄念
‧我執
人我執/法我執
‧我執要斷除
【第四章】 解脫中的因果(第7-16頌)
◎暫時與究竟的解脫
◎解脫的因
1.智慧
‧人無我
我執是過患/為什麼是「無我」? /斷除我執的方法/「無我」需觀修 /自、他之分
‧法無我
「實有法」為何不真實?/「緣起」的要點 /如何觀修「自性空」?
2.方便
‧慈無量心
為何要觀修慈心? /如何觀修慈心?/慈心的功德
‧大悲心
慈悲的相互論 /兩種願心 /祈願的力量/依靠祈願的利他業
‧菩提心
大乘的種姓 /如何生起菩提心?/有煩惱的菩提心
先「他」而「自」 /心要成為大乘 /如何發菩提心?
3.行誼
‧十圓滿
‧皈依
三士夫 /三種皈依 /皈依的功德/不捨三寶/皈依的利益
‧別解脫戒
在家戒/出家戒/斷除二邊
‧菩薩行
願行菩提心 /菩提心不可或缺/菩提心的力量 /善心
法供養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到彼岸」的六度
六度的次第 /六度的所斷 /法行鎧甲 /六度的功德
果報無盡 /匯集二資糧 /六度的果位
4.五道
‧總說五道
‧細數五道
資糧道 /加行道 /見道 /修道/究竟道
5.福慧資糧
‧圓滿、成熟、淨化
◎解脫的果──三身
1.佛的功德
2.法身
3.報身
4.化身
5.誰都可以成佛
6.三身的事業
【第五章】攝集要義(第17-19頌)
◎攝集要義而修持
◎為何要攝集要義?
◎如何攝集要義?
【第六章】結偈(第20頌)
◎迴向造論善業
跋文
譯跋
國師嘉察仁波切序
國師嘉察仁波切簡介
譯者序
前言
《要義定攝》
導論
【第一章】皈敬偈(第1頌)
◎釋論名稱
◎初譯禮敬
◎造論禮敬
◎立誓造論
【第二章】輪迴與解脫(第2-3頌)
◎輪迴的本質
◎解脫的特性
【第三章】輪迴裡的因果(第4-6頌)
◎輪迴
1.三界
2六道之苦
‧地獄的寒熱
‧餓鬼的飢渴
‧畜生的無助
‧天人的墮落
‧阿修羅的爭鬥
‧人類的業力
◎輪迴的因
1.粗重的因──業和煩惱
‧業
十不善法 /惡業的果報 /十善法
‧煩惱
2.細微的因──妄念
‧我執
人我執/法我執
‧我執要斷除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