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本真正寫到Steve Jobs及Apple靈魂的好書
蘋果(Apple)是間偉大的公司,賈伯斯(Steve Jobs)是個偉大的科技領袖人才,然而要真正了解Apple及Steve Jobs,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
坊間大部分介紹Apple與Steve Jobs的書籍都是片段皮毛,無法從Jobs的思維,去了解他如何成為科技界的領袖,如何從10年前就開始佈局,讓企業成為全球NO.1科技大廠,其產品精神及商業模式成為其他國際大廠爭相學習的對象,Jobs也讓相信他的投資者,只要持有Apple的股票,就可以完全不用擔心。
曾航撰寫的這本書,深刻描繪出Steve Jobs的精神,產品設計來自於消費者真實的潛在需求,如何苛求完美,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每一章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一支iPhone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以及兩岸代工產業面臨東主大賺,自己辛苦賺的悲哀;從而了解到,品牌價值、創新連結、設計感、行銷手法、軟硬整合、商業模式等利潤,都比代工業高的事實。一支iPhone誕生的過程所創造出的勝利方程式,讓讀者可以對照自己的人生旅程,而獲得些許啟發。
此外,此書也針對iPhone人機介面的完美新體驗,特別是在觸控面板領域上,做了深刻描繪。觸控面板產業因有了iPhone的應用而活了過來,也創造了一條新的產業鏈,以及快速崛起的觸控模組新公司──TPK宸鴻。曾航以業者的立場,點出一項創新背後的血淚故事,讓人在讚頌Apple成功的同時,也應該看看幕後的大功臣──台灣業者。
然而,另一方面,曾航提及了iPhone的關鍵零組件充滿韓國血統,也讓兩岸科技業者有了想哭的心情。我們辛辛苦苦做了組裝代工及相關零組件,還不如Samsung代工的處理器、NAND Flash記憶體以及鋰電池關鍵零組件好賺;這同時也代表了兩岸科技業需要持續加強,方能在未來的科技產業爭霸中,不讓Samsung在品牌及關鍵零組件發展,專美於前。
總而言之,閱讀曾航的著作之後,讓我深刻感受到他在寫作上的用心。曾航以身為新聞媒體人所具備的敏銳觀察力,以及身在事件當中不斷鑽研的精神,讓此書擁有了Apple及Steve Jobs的靈魂。如果您已經讀過相關書籍,不妨再花點時間看看此書,或許對您有更多的啟發;如果您還沒讀過任何Apple或Steve Jobs的傳記,那您更該用心看看,一定可以從閱讀中獲得更多樂趣。
(本文作者為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 楊勝帆)
作者序
台灣的朋友們好:
得知我的書《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簡體版原書名),即將在台灣出版繁體版的消息後,我十分興奮。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有許多台灣朋友,也經常從他們那邊了解到蘋果產業鏈的相關資訊。在我眼中,大多數台灣人都非常禮貌、親和、敬業,這是最適合生產iPhone的一個群體。
正如讀者們將要看到的那樣,台灣在iPhone誕生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iPhone的觸摸屏(觸控螢幕)、攝像頭(鏡頭)、連接器、印刷電路板等許多零元件(零組件),都是由台灣的公司生產,而iPhone幾乎全部在台灣企業開設的工廠中組裝。不論如何評價台灣對蘋果的貢獻都不為過;可以說,台灣人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iPhone世界頂級的品質。
這原本是件值得台灣人驕傲的過程,但在和負責編輯本書的人類智庫副總編輯討論內容時才發現,她在書中看到了不同於我的「台灣角度」。讓她特別感觸的是,台灣這片很小的土地活在國際分工的大舞臺上,實在有太多的不容易,以及不得不的「現實主義」。
身為大陸人,我也不免跟著一陣默然。當我拿起手上這支風靡全球的iPhone,想像著它身上的零元件,可能就是我位在上海的家僅僅幾十分鐘車程外的某家台資工廠所生產的,我該是感到驕傲,還是略顯悲哀?
就在本書於台灣出版前的幾個星期,著名台灣蘋果供應商和碩位於上海松江的一家工廠發生爆炸,幾十名工人被送進醫院,有些工人被燒得面目全非。
我提著水果來到上海瑞金醫院看望受傷的工人,那是重症燒傷病房,除了病人和醫生,任何人不得隨意進入。在重症病房門口一排擁擠的座椅上,幾十名工人的家屬在那裡焦急等待自己親人的消息,一有醫生推門出來,十幾個人馬上圍上去,仿佛在等待醫生宣判自己最終的命運。
當我拿出我的iPhone和iPad時,工人們才馬上意識到,原來自己每天加工的就是我手上這個東西;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為蘋果工作。在物價飛漲的上海,這些來自農村的年輕工人們,拿著每個月2,000多元人民幣的工資過生活。他們不好意思地從自己的兜裡掏出深圳產的山寨手機,對他們來說,可能永遠也買不起一支昂貴的正牌iPhone。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的心情難免複雜……
在過去幾年間,我曾經走訪了幾乎整條蘋果供應鏈:我去過賈伯斯位於美國加州的家,也去參觀過蘋果位於庫珀蒂諾市的總部,參觀過生產iPhone核心零元件的日、韓工廠;當然,我走過更多的是,位於中國大陸的各家蘋果相關工廠;也多次深度觀察走私、翻新山寨iPhone的大本營深圳華強北。
我喜歡和蘋果產業鏈上的普通人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深入他們的內心。我希望,更多的人不僅僅去了解賈伯斯這樣的「英雄」,也能分些心力,去多了解一點蘋果背後那些眾多的「小人物」。
他們既有在蘋果加州總部喝著咖啡、哼著小調,反復琢磨iPhone模型的設計師;也有在日本、韓國實驗室裡加班,研究iPhone的某個關鍵零元件的工程師。
當然,更多的人會因為生存,而至今仍在枯燥、壓抑、充滿異味的生產線上工作,拿著很低的薪水,買不起房,娶不起老婆;他們有人中毒,有人重傷,有人因對生活絕望而自殺;大多數時候,這些人的故事是讓人心痛和辛酸的。
這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美國再次成為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日本在蘋果風暴中江河日下,而韓國則成為了另一個最大的受益者,台灣和中國大陸在蘋果產業鏈中獲益頗多,卻充滿辛酸……
我們或許不應該有太多怨言,在中國大陸,曾經需要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夠換回一架空中客車(空中巴士)的飛機。現在,我們能夠生產iPhone這樣更加高階的產品,工人的收入比之前已經提升了許多,這,我們仍然應該感謝蘋果,感謝賈伯斯。
我曾經多次去參觀,與深圳龍華富士康工廠一街之隔的華為總部。就在幾十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農田,而現在,數萬工程師坐在設計精巧的巨型實驗室園區中,研發各種高科技產品,包括性能可以與iPhone一較高下的智慧型手機。在國際市場上,華為的名字,讓許多曾經強大如蘋果的歐美企業心驚膽戰。
歷史正在以這樣讓人唏噓的形式上演著。當隔壁富士康的工人在生產線上不惜體力加班生產iPhone的時候,他寄回老家的錢,可能正資助他的兒子在西部某所小學刻苦讀書,將來有希望進入名牌學校就讀,並成為華為這樣的企業的工程師,製造中國的iPhone。總有一天,我們不會在報紙上,再看到有關血汗工廠的報導……
我想起了《英國簡史》的作者伍德沃德(E.L. Woodward)曾經寫過的一段話:「歷史涉及的只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極小部分,人們的大部分生活和艱辛創業,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有文字記載。」他還引用《便西拉智訓》中的一段名句說:「有的人湮沒無聞,他們死去,無人知曉,仿佛他們從未來過這個世界一樣。」
謹以這本書,獻給那些iPhone背後默默無聞的人。我不希望在其中摻雜太多個人感情,只是想記錄,客觀地記錄。還有什麼,比iPhone的全球旅行,是更加驚心動魄的全球化故事?
曾航 2011年12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