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氣候變遷是當代人類所必須面對的最嚴峻挑戰,也給全球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轉型需求,除了發展模式的轉型、治理策略的轉型,當然也包括法治規範的轉型。在國際規範的層面,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到目前的《巴黎協定》,清楚呈現出了規範模式的轉型。亦即,過去透過不同國家的發展程度,來區別其所承擔的義務;現在則是將所有國家都納入,由各國自主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對策。在各國的國內規範上,英國在2008年通過《氣候變遷法》,是全球第一部完整的內國氣候立法,也引發各國效法,帶動了新一波的氣候立法。這正是本書所要聚焦的主題,希望透過對這些氣候立法的比較研究,對其中所涉的立法原則、組織建制、政策工具、財務機制、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等重要議題進行論述,協助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可以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轉型挑戰。
本書的成型,是出自一群長期關心氣候變遷政策與法律議題的法學者。我們以臺大法律學院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為基地,在科技部永續發展整合性計畫的支持下,持續進行相關研究。我們在「氣候變遷下的永續環境治理:法律與政策的因應模式」整合性研究下,出版了《氣候變遷的制度因應:決策、財務與規範》學術專書。同時也與國外學者合作,針對氣候責任的議題,出版英文專書:《Climate Change Liability and Beyond》。《建構氣候轉型立法》這本書,是我們大家在「氣候變遷的立法建制」整合性計畫下的共同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與出版,持續了許多年,好幾位我們一開始的研究助理,後來陸續畢業,成為學術界的生力軍,也成為本書的共同作者。也有幾位共同作者,並非整合性計畫的參與學者,完全是憑藉著對氣候立法議題的學術熱忱與公共關懷,加入團隊,跟我們一起討論、共同研究。
本書是我們大家長期共同深入討論的研究成果,不管在議題設定、論述聚焦及內容編輯上,都有編者及作者群的共同努力。尤其在最後定稿階段,更是高度仰賴編輯的統整與增刪。因為結構編排的考量,本書不在個別章節中標示作者,而在這裡說明各章的主要貢獻作者:緒論及結論(葉俊榮)、第一章(張文貞/高仁川)、第二章(林春元)、第三章(汪信君/施文真)、第四章(施文真)、第五章(許耀明)、第六章(辛年豐)、第七章(林春元)、第八章(張文貞/貝傑仁)、第九章(辛年豐)、第十章(張文貞/李佩蓉)、第十一章(李怡俐)、第十二章(張文貞)、第十三章(葉俊榮)、第十四章(辛年豐/高仁川)、第十五章(辛年豐)、第十六章(許耀明/林春元)、第十七章(林春元/張文貞)、第十八章(施文真)、第十九章(林春元)、第二十章(辛年豐)、第二十一章(汪信君)、第二十二章(辛年豐)、第二十三章(許耀明)。
本書各章節的研究,好幾位共同作者特別要致謝研究助理,他們是:田雨昕、呂尚雲、李彥麟、林良怡、林宛霓、林哲宇、俞品君、柯亦儒、徐柏棠、陳文葳、黃子容、葉昱成、葉庭瑄、鄭韶昉、賴昭彤(按姓名筆畫序)。本書最後的編排與校對,特別要感謝臺大法律學院的碩博士班研究生:何思奕、李佩蓉、周函諒、周冠宇、陳麗安及蘇庭(按姓名筆畫序),謝謝他們的慷慨幫忙。這其中尤其是佩蓉,沒有她盡責又細心的協助,本書的出版無法如此順利。我們也要特別感謝新學林出版社,願意全力投入資源來出版本書。
不管是臺灣或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帶來各項的轉型挑戰,必須更積極回應。我們希望本書的研究成果只是開端,期待能啟發更多法學者及人文社會科學界對氣候變遷課題的關心與投入。
執筆者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