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最近在我的生活中發生了兩件很不尋常的事情,使我不期然地沈思了好一些問題,而這些都是我在平日忙亂的生活中不太會去思考到的。
愛麗生(Allison)是我五名小孩中的老大,她正準備去大學報到,時間只剩兩個星期而已。她的即將離去使我內心百感交集,因為若望和我開始踏入一個新的季節了,就是要目送自己的孩子一一離家的季節。在愛麗生的骨子裡有一種自尊──她知道她是誰,並以此為傲。我很驚訝地發現原來她已經變成一位淑女了。我確實有一種感受,我看見了天主的恩寵如何在我撫育這個寶貝女兒的過程中做工,因為祂的恩寵彌補了很多我們作父母所犯的大錯。她的信德非常強,而且她有一種文靜的美,處處散發著自信和安全感。看著我的寶貝女兒兼親密摯友就要離去,我的內心也生出一股愁緒,啊,我將如何思念她的陪伴啊!
在這許多複雜又混亂的情緒背後,一些問題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當我想像她的校園生活時,眼前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場景:充滿挑戰性的課程、新朋友、派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教室中會有一些聰明又有吸引力的世俗主義者,她會有足夠的分辨能力,還是會受到這種聰明的傑出人物所誘惑,而變成他們的一分子呢?她也會接觸到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懷疑論,這到底會不會使她動搖,或是挑戰她重新檢視自己的信仰,在這之後變得更堅定、更有智慧、根基更穩固呢?此外,她身邊的同學很可能沈溺在性的慾望中,她夠不夠堅定去拒絕這個誘惑呢?還有,到處都有好的活動,她很可能因此讓自己負荷過重,在如何運用時間這件事情上,她能明智地作出決定嗎?最後,當她失敗的時候,她有智慧去認清失敗的緣由並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屈服在自怨自艾的情緒之下嗎?
在這一切的背後潛藏著一些根本問題:到底她是否已經準備好獨自出去外面看看?她是否已經發展出一種人格,使她在人生旅途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勇敢面對、屹立不倒?
另外有一件事情使我思考到更深的問題。就在上星期,我們發現一位好友和教會同工竟得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Lou Gehrig's disease,俗稱漸凍人症),他只有四十一歲,有太太和三個年幼子女。他是一個信仰很深的人,數年前他放棄了一個穩當的工作職位,跑到華盛頓來,對那些還未信主得救的街友從事牧靈工作。當醫生確認路根(Logan)的確患上這不治之症後,若望、我、路根和他的妻子瑪莉萊門(MaryLyman)四個人一起抱頭痛哭。每當我們想到瑪莉萊門和孩子們的時候,我們就再度泣不成聲;不過,天主臨在這一切之中。路根曾說過天主在這件事情中,而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能藉著自己的病去榮耀祂。
看到摯友與末期病症搏鬥,這也使得我想知道自己的成熟度到哪裡,的確,這件事情使我不禁檢視自己的信德,也因此喚起了一些問題:我擁有「相信祂到最後」所需要的條件嗎?我擁有堅強的人格以抵抗失望和絕望嗎?當生命並非朝著我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時,我會質疑祂看顧世人的能力,還是會堅定地相信祂的慈愛?當我受到誘惑去犯錯時,我有沒有力抗自然的慾望以服從祂?我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而尋求祂的寬恕嗎?我是否擁有一種人格的力量,這力量賦予我安定的信心,使我無論在人生受到祝福還是受到挑戰時,都能站立得穩?
當我幫即將離家的愛麗生打包行李時;當我看著路根為死亡作準備時,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到底生命中什麼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教育、不是成就、不是物質、健康或個人地位,而是品格;品格支撐著一個孩子、一個成人、一個家庭。身為父母的我們希望教養出充滿信心、且意識到自己終極目標的孩子──孩子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同樣地,我們也希望自己能這樣,然而品格不是一件物品,我們無法取得它再傳給自己的孩子,因為終此一生就連我們自己也都在不斷地成長,而且沒有結束的一天。
要培養出一種堅定不移的人格,這件事並不會自動發生,良好人格的發展絕對不是一個漫不經心、毫無計劃的過程。為人格的發展,我們需要訂立一些目標,並且用一些具體的方法來達到目標,而這就是本書出版的理由。
父母的任務就是要為了孩子的一生好好地裝備他們,而跟人格發展相關的一些訓練正是這項任務的中心和靈魂。當然,基督徒的家庭並非是完美的家庭,而是讓父母和孩子不斷經歷成長過程的地方。
不過,這不是一本針對人格發展作心理分析的書;不是一本教導父母如何培育子女品格的精裝書;也不是一本設計一系列特別活動以培養子女品格的書;更不是一本只針對我們的孩子、描述如何在其身上建立品格的書。
這是一本為父母、子女和單身者而寫的書,描述我們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來達到個人人格成長。此外,書中特別強調了八種重要的人格特質,以及根據我們的了解,天主對這些特質的看法又是如何。透過不同的故事和很多的實際例子,我們跟大家分享如何在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中培養這些人格特質,這讓我們深深明白到,其實日常瑣事往往是學習人生重要課題的最佳機會。
我們也不是那種了不起的父母,自認很成功地教養了五個人格無懈可擊的孩子。事實上,每當我們一再提醒兒子去做我們所要求的事時,我們這位十六歲的兒子依然會骨碌碌轉動著他的眼睛,再加上一副憤怒的表情,似乎在說:「但願我的父母像我一樣成熟」;而我們那兩位十一歲的女兒也是,仍然常常跟她們十四歲的哥哥爭吵。至於我們,也說不上是擁有優秀品格的成年人,我仍繼續對丈夫說出一些自己五分鐘之後就會後悔的話。
事實上,在一個家裡,分別有十八歲、十六歲、十四歲和兩個將近十二歲的雙胞胎總共五個孩子,加上兩個固執又堅持己見的父母,我們真的猶如身處在一所建立人格的學校中。我們不是已經大功告成的父母,我們只是在過程中的人而已。我們學到如果全家能一起在人格方面成長,這會帶來很大的自由和喜樂,而這樣的一個過程正是本書的全部內容。
跟伴侶一起寫一本書是個很棒又很奇妙的挑戰,這使我們不得不釐清什麼是我們所相信的,也澄清我們對很多事物的感受。經過多次的初步實驗,我們決定各自撰寫不同的篇章,以能更有效率地寫這本書。因此,每一章基本上是由我們其中一個負責寫作,內容亦以該作者的意見為主。可是,在決定每一章的內容時,我們會互相分享和交流意見,因此針對每一個原則我們都有一致的共識。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相信夫妻能像團隊一樣地合作無間,互補彼此的個人觀點。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從彼此身上學習,也幫助彼此成長,我們很感謝這個過程所帶給我們的一切,也祈求這些篇章能為你帶來幫助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