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雙贏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
卻也是大人最不知所措的教養課題!
第一本以賽局為基礎的教養法——
幫助你快速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讓孩子自己會想。
9大賽局策略,可運用在不同的教養情境,
竟然就可教會孩子協商、解決家庭爭吵、打造最打動人心的公平。
.教養書金獎得主╳賽局專家 聯手打造最新教養法
.一出版即登上Amazon教養類暢銷書第1名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高速企業》、《連線》難得一致推薦的教養書
.楊俐容、魏瑋志、蘇明進、彭菊仙、黃瑽寧 教養專家╳親子部落客強力推薦給所有家長老師
當賽局家老爸佐曼遇上科學家老爸雷伯恩,兩個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一碰面,竟有聊不完的育兒經。
他們很快就發現,每個大人其實都可以從賽局策略中獲益良多。兩位老爸於是決定聯手寫下這本教養書,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帶領家長與老師深入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引導孩子自己會想,幫助他們及早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賽局理論常用在政治、心理、行為、經濟,直到近年才應用在教育教養——這個極具挑戰的領域。
這本書將幫助大人用點巧思,加上一點經濟學、一點心理學、一點練習,就能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你不用跟孩子開戰,就能做出讓孩子服你的公正決定;不僅可減少親子衝突、增進家人和諧,還能在過程中教導孩子雙贏思考,並學習以同樣的方式跟其他人相處,以更聰慧靈敏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
九大賽局策略╳最新教養研究,幫孩子建立一生受用的能力:
.我切你選:不用任何數學就可公平分配,而且皆大歡喜
.競價拍賣:用家事來競標,輕鬆解決誰先來的大難題
.囚徒困境:一旦開始合作,日後便會更常合作
.最後通牒:孩子厭惡不公,卻又深受不公平吸引
.祭出末日機器:雖然按鈕不在你手上,但該處罰時一定會發生
.降低說謊誘因: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須養成追問細節的習慣
.多數決困境:少數難以服從多數時,隨機獨裁者就派上用場了
.新版棉花糖實驗:孩子是否有忍耐力,跟大人是否值得信任有關
.及早培養同理心:孩子四歲就懂善待對自己慷慨的人,八歲開始有正義感,也是這個年紀,大人可以有效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延伸閱讀: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
作者簡介:
雷伯恩(Paul Raeburn)
育有五名子女的資深老爸與資深科學記者,也是得獎作家,暢銷著作《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Do Fathers Matter?)一書曾獲國家教養出版品獎(National Parenting Publications Award)金獎。
文章常刊載於《科學美國人》《發現》《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雜誌》,不僅為《今日心理學》雜誌部落格「關於父親」撰文,也是麻省理工學院「騎士科學新聞學」學程部落格評論家、美國公共廣播電台「科學星期五」節目的常客。
佐曼(Kevin Zollman)
賽局理論家,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心理系。主要研究社會行為背後的數學法則,以及人類語言的演進。研究成果常刊載於《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科學美國人》。
譯者簡介:
王怡棻
台大國際企業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管理碩士,任職主流財經媒體多年,喜好閱讀及新鮮事物。譯有《不顛覆,就淘汰》、《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共同創造到底有多厲害》、《2012大蕭條》、《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等書,合著《凍薪時代理財術》。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只要多了解一些賽局策略,在教養上必能更得心應手。」
―《紐約時報》
「這本書跟其他教養書相比很不一樣。它是以人類家庭行為的實際研究為基礎,善加利用必然可減少家中牢騷抱怨的聲音。」
―《華爾街日報》
「孩子懂得撒嬌賣萌,讓大人意見衝突,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你的要務是別讓自己情緒失控,同時有效化解危機,本書告訴你可以怎麼做。」
―《連線》雜誌
「精通育兒與經濟學的雷伯恩與佐曼,為一個嚴肅主題注入了幽默與活力,幫助大人與孩子們協商,最後讓每個人都覺得受到公平對待與相互尊重。用心閱讀並應用,就能讓餐桌、電視間與車後座的爭吵大大減少!」
—《紐約時報雜誌》書評
「教養的任何小事,舉凡分享、分配、合作、妥協,都有長遠意義,卻也充滿挑戰。不少解決方案得到公平卻失去正義,在孩子眼中看來尤其深刻。本書有兩項驚人成就:不但幫我找到公平且正義的教養之道,也教會我賽局思考的基本原則。不論從家長或老師的觀點,我都愛極了這本書。」
―親子暢銷書作者雷希(Jessica Lahey)
「書中實用的雙贏教養技巧,能教導孩子及早理解人性、談判與合作。」
—現代老爸播客
「作者把賽局策略平易近人的部分端上檯面,深奧的數學擱一邊。書中案例讓人會心一笑,作者饒富趣味的說明大人如何運用賽局策略,培養懂得分享、誠實與合作的孩子。」
―《科克斯評論》
媒體推薦:「只要多了解一些賽局策略,在教養上必能更得心應手。」
―《紐約時報》
「這本書跟其他教養書相比很不一樣。它是以人類家庭行為的實際研究為基礎,善加利用必然可減少家中牢騷抱怨的聲音。」
―《華爾街日報》
「孩子懂得撒嬌賣萌,讓大人意見衝突,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你的要務是別讓自己情緒失控,同時有效化解危機,本書告訴你可以怎麼做。」
―《連線》雜誌
「精通育兒與經濟學的雷伯恩與佐曼,為一個嚴肅主題注入了幽默與活力,幫助大人與孩子們協商,最後讓每個人都覺得受到公平對待與相互尊重。用心閱讀並應用,就能...
章節試閱
新版棉花糖實驗
我們必須教導孩子自我控制。但在孩子眼中,未來太過遙遠,他們根本無法想像,對他們來說,未來利益的承諾往往比不上眼前的立即好處,甚至如有懲罰也會發生在別人身上。
家長如何讓孩子自己會想,並培養出忍耐力與恆毅力呢?最新的棉花糖實驗研究發現,除了發展抵抗誘惑的策略,成功關鍵竟然在家長身上。
知名棉花糖實驗最早由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Mischel)提出,他表示,那些「成功」通過測試的孩子,往往能避開一頭熱的思考模式,他們會用其他遊戲讓自己分心、轉頭不看棉花糖,或想像眼前的不是棉花糖,只是一朵蓬鬆的雲。
米歇爾指出,這些策略會隨著年齡發展建立,「策略思考往往是從四或五歲開始萌芽,但也可以經由教導學會。」讓孩子知道如何控制一頭熱思考,運用冷靜思考,可以幫助他們抗拒人生中層出不窮的誘惑,像是吃一堆垃圾食物或是把卡刷爆。
新版棉花糖實驗由心理學家基德(Celeste Kidd)提出,他們發現若在實驗前,心理學家故意打破他與孩子的約定,孩子就比較可能先吃掉棉花糖。
基德認為,孩子先吃棉花糖可能不是因為缺乏自我控制,而是不相信承諾給他更多棉花糖的人真的會這麼做。
如果他們不確定等待的好處,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先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吃棉花糖的孩子與等待的孩子可能同樣經過冷靜思考,差別在於他們對於未來有不同的預期。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更把未來當一回事,你必須做個值得信任的人。你的教養態度至關緊要,當孩子預期你會說到做到時,就會相信未來的好處真的會實現。
你可以在家給孩子「延遲獎勵」的練習。要孩子在吃甜點前多等一下,若他們照做,之後就能拿到更多;或讓孩子多等一天,以換取多一些的零用錢。當他們發現你一次又一次的遵守承諾,就會逐漸相信未來的獎賞能夠實現。當孩子愈來愈相信未來的好處將會實現,你就愈能訂立讓他們自我履行的協議。
當孩子願意用短期的好處,換取長期更大的利益,你就能用未來的獎勵引導孩子完成自己許下的承諾。
從最後通牒賽局學習分享
孩子對不公平的感受強烈,像是獎勵不均或偏心,行為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厭惡不公」。
你的兒子喜歡椒鹽脆餅,於是你把椒鹽脆餅做為他整理房間的獎勵。當兒子正開心吃著椒鹽脆餅時,你把熱巧克力聖代做為女兒整理房間的獎賞,然後讓女兒在兒子面前津津有味的吃聖代。
你也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肯定有人會大喊:「這樣不公平!」孩子就是無法忍受同伴得到比自己更好的獎賞。
但若情況正好相反呢?不公平有兩種:一種是拿到較少,另一種是拿到較多。孩子是從什麼年紀開始,對自己拿到熱聖代,但別的小孩只有椒鹽餅乾時,會感到不安?
你帶兒子去看電影,女兒已經有些吃味,而且兒子回到家時,還抱著吃了半包的爆米花,以及超大一盒的彩虹糖。女兒伸手向哥哥要些彩虹糖吃,結果兒子只在妹妹掌心上放了一小顆糖果,把盒子剩下的九九%彩虹糖收歸己有。
正如你所料,妹妹馬上表達她對「分配不均」的不滿,大哭說:「這樣不公平!」
女兒沒法扭轉劣勢,她不接受哥哥的提議也沒轍。但你能扭轉這狀況!
身為家長,你可以對兒子說:「好好與妹妹分享,否則我就把整包拿走,你們兩人都吃不到。」這麼做,就成了「最後通牒賽局」。
我們都希望有一天,兒子發現拿得比妹妹多也是一種不公平,而當妹妹抱著一大盒彩虹糖出現,他屈居劣勢時,或許就會明白這道理。當兄妹都明白,自己拿到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公平時,就愈來愈不會因為彩虹糖或蛋糕分配不均而吵架。
我們很想知道,這天究竟何時會到來?哥哥何時會發展出比妹妹更成熟的公平意識?他何時願意分享更多彩虹糖,而不是只給一小顆?
心理學家利用最後通牒賽局進行實驗發現,當要求五歲小孩分享彩虹糖時,他們會多留一些給自己,但請八歲小孩這麼做,他們會傾向公平的分配糖果。由此顯示八歲是開始展現公平意識的年紀。
也是這個年紀,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好好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因為他們在意我們的觀感,而且已經能夠了解什麼是不公平,即使這個不公平對他們是有利的。為了維護公平,他們會開始願意犧牲對自己有利的分配。
「是他先開始的!」
經過無數次把孩子拉開,並提醒他們善待彼此後,你或許會覺得,永遠沒法讓孩子們停止爭吵。
更何況要他們彼此合作,那就像是孩子們主動向你要求,把甘藍菜當作飯後甜點一樣遙不可及。
事實上,只要我們好好教導孩子,就有機會降低衝突,並引導他們選擇合作。賽局理論家已設計出多個方法,成功關鍵就在於:要有正確誘因,你不必介入,孩子們就可自己達成和平協議。
而你的主要角色就是創造一個情境,讓孩子自己領悟到合作比衝突好。當然,孩子不會每次都樂意合作,但若他們意識到彼此還會相見,就會理解合作會讓他們下次見面時相處更融洽——而下次見面可能就在五分鐘後。
以家庭常見的「收拾困境」為例,孩子臥室地板上成堆的樂高、拼圖、衣服與玩具(這些東西到底是從哪來的?)該是收拾的時間,你的兩個孩子卻一動也不動。你承諾他們,如果收拾乾淨就帶他們去吃冰淇淋,但一點用也沒有!
新行為科學有三個方法,可有效促進合作:
首先,立下規則:如果其中一人開始,另一人也要照著做。為了維持公平,你可以讓他們輪流收拾,直到所有玩具回到箱子,看到地板為止。
或是,你也可以嘗試混和模式,由你開始發動合作。如果孩子陷入爭吵僵局,誰也不願先動手,你可以先播下一顆合作的種子。由兒子先收拾一些樂高,然後你跟著收拾。如果女兒不願加入,就兒子收一把,你也收一把。
你要改變遊戲規則,若兒子跟你合作,就能得到冰淇淋,而坐在沙發上生氣的女兒,則一點也得不到。她肯定會大聲抗議,但你已經給了她機會,而她選擇拒絕合作。
你現在已展示如何合作,也給了兩個孩子誘因。下一次,當兒子收拾一大把樂高,你可以要求女兒跟著做。如果這回她答應,你就成功了。
這項實驗讓孩子知道,彼此合作可讓房間更快收拾好;如果合作,雙方都會更輕鬆;不用你威脅,他們就能把工作完成。
你的策略就是加入一個新玩家—你自己。你讓孩子看到合作的價值,讓他們更想加入合作的行列。
如果這個做法無效,你還可以試試這個方法,你就說你會自己把玩具收乾淨,結果就是兩個孩子都沒有冰淇淋可吃。
兩個孩子會了解到,他們應該在你動手前先一起把玩具收好,才能得到獎賞。你嚴厲的打破賽局,促使孩子合作打擊「共同敵人」,也就是你!
賽局理論家證明了,一旦孩子們開始合作,看到合作的價值,日後就有動機更常合作。
打造最打動人心的公平
像蛋糕這類可切分的東西,可以利用「你切我分」來達成公平分配,但有些東西就是無法切割,例如:「誰先來?」
孩子之間的許多衝突糾紛,會讓家中尖叫、爭吵不斷的,大都屬於這個範疇。
擲銅板是事前公平,在擲銅板前,孩子的勝算是一樣,誰也不嫉妒誰,但當擲完銅板,肯定有人會崩潰,跺腳埋怨這個世界(或爸爸)有多不公平。猜拳、單純輪流也有類似問題。
你如何將無法切割的東西或權力交給最想要的孩子,而且沒有人會找你抱不平?當然,你不能直接用問的,因為每個人都會說,「我最想要。給我吧!」在電動玩具的爭議上,父母可安排一場「首玩權」的家事拍賣。
其實,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錢來付款,與其用真的貨幣,建議可讓孩子用勞務來支付。每個小孩對於做家事的厭惡程度不分上下,要進行一個以家事為基礎的拍賣並不困難。你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家事開始,像是「收拾一樣玩具」。再來,加入更繁重的家事,比方清理整個房間,看看是否有人決定退出。不斷加入更煩悶累人的家事,直到最後只剩一個孩子舉手。
這麼做,不只確保了做最多家事的孩子,就是最想要這個獎賞的人,也讓部分家事能夠有人分擔。
結果就是父母與孩子雙贏。
除此之外,為了改善單純輪流法,賽局專家提出了「平衡輪流法」。
以分配一批圖書為例,假設有個朋友的孩子長大了,送你一箱他們已經不讀的書。你的孩子堅持不共享所有圖書,而是各自擁有自己的書。
此時就可運用平衡輪流法,先讓女兒挑一本,後選的兒子可挑兩本,接著女兒再挑一本。後面四本你可以重複一次這順序,或改為兒子先選,接著女兒挑兩本,最後兒子挑一本,讓分配更公平。
還有一種「調整贏家法」絕對值得一試,在外交上都用得成,何況用在孩子身上!
新版棉花糖實驗
我們必須教導孩子自我控制。但在孩子眼中,未來太過遙遠,他們根本無法想像,對他們來說,未來利益的承諾往往比不上眼前的立即好處,甚至如有懲罰也會發生在別人身上。
家長如何讓孩子自己會想,並培養出忍耐力與恆毅力呢?最新的棉花糖實驗研究發現,除了發展抵抗誘惑的策略,成功關鍵竟然在家長身上。
知名棉花糖實驗最早由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Mischel)提出,他表示,那些「成功」通過測試的孩子,往往能避開一頭熱的思考模式,他們會用其他遊戲讓自己分心、轉頭不看棉花糖,或想像眼前的不是棉花糖,只是一朵蓬鬆...
推薦序
【推薦序】多想一步,教養就可大省力/彭菊仙
每個孩子的個性截然不同,處事風格大異其趣,父母若能先沙盤推演孩子可能有的反應、會採取的行動,特別是可能惹的麻煩,預先擬定策略,絕對可以避免讓孩子走到「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這步劫難棋路。
這正是這本書要提點父母的:用智慧當個「策略型父母」! 而這本書非常有創意的以種種賽局理論做為父母的智庫!
賽局理論原本是讓參與博弈的各方為達到自身的利益,必須考慮對手可能的行動方案,並力圖選取對自己最有利或最合理的方案。這是一個彼此盤算、推敲的「鬥智」過程。
難道教養如同博弈?親子之間還要一來一往攻防戰?教養三小子的經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只要是人,只會嫌利益不夠;只要是孩子,都會大喊樂趣太少,責任太多;自由太少,限制太多!
如果不動動腦筋想辦法,教養一定變成雞飛狗跳大亂鬥!特別是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光是天天搞定﹁公平﹂二字,就讓父母筋疲力竭。我家三小子從點心的分配、家事的分派,到誰先去洗澡,在在都要求公平。
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說的,賽局理論用在教育教養上,「不是為了讓大人成為贏家、孩子淪為輸家,而是給大人矯正孩子行為或引導孩子思考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大人、小孩都受益。」
今天我就用了本書提供的「拍賣家事」策略。因為三小子都不想第一個去洗澡,我就把「最後去洗澡」當成一件「寶物」拍賣給三小子,而且採用作者提供的妙招,孩子必須用「家事」來競標。
沒想到,才一公布「底標」是洗明晚全家的碗盤,三小子就全數退場,馬上改弦更張搶「第一個洗澡」! 我心想這招果真好用!只是,我似乎不夠高明,把底標開得太高了!
關於「公平」,不僅得要求量的公平,更要關切是否人人都滿意,不因硬求表面的公平而犧牲「質」的適當與品質,這就是本書所提「帕雷托最優」理論,要達到這個境界,才算真正「有意義」的公平。我若送給三小子一模一樣的禮物,不見得是最明智的方案,針對他們的脾胃來挑選,投其所好,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公平」!
三小子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三人在日常生活中,「合作」的頻率往往大於「爭吵」,對照本書,我找到相應的理論—囚徒困境。
關於此理論的來由,讀者可以閱讀本書的有趣描述,而它的核心概念是:孩子從「合作」中能感受「力與力的碰撞」不只「相加」,更是「相乘」,因此「一旦開始合作,日後便會更常合作」。從小,我鼓勵三小子一起共玩、共學、共遊、共做,這造就出三人愈來愈熱中於彼此合作,感情也愈來愈好!
再配合「以牙還牙」理論—你對我不仁,我也絕難對你有義;這次你伸出援手,下次我也會助你一臂之力。三小子在日常互動中深深體悟此理,因此每當產生利益糾葛,大多懂得以「利他精神」來回應對方,因為「利他」就是「利己」,能達到雙贏。
本書還提出其他很多有趣的賽局理論,如「你切我選」、「最後通牒」、「奈許均衡」、「新版別急著吃棉花糖」等,不同理論可以用在不同的教養情境,竟然就可以對付孩子說謊、教會孩子為自己負責、看重自己的責任。
人生無處不是賽局,處事要有智慧與謀略,教養也不例外,這本書無疑的教會父母使用腦力而非蠻力,同時讓教養之道充滿創意且饒富趣味!
(作者為擁有三個壯丁的親子作家)
【推薦序】多想一步,教養就可大省力/彭菊仙
每個孩子的個性截然不同,處事風格大異其趣,父母若能先沙盤推演孩子可能有的反應、會採取的行動,特別是可能惹的麻煩,預先擬定策略,絕對可以避免讓孩子走到「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這步劫難棋路。
這正是這本書要提點父母的:用智慧當個「策略型父母」! 而這本書非常有創意的以種種賽局理論做為父母的智庫!
賽局理論原本是讓參與博弈的各方為達到自身的利益,必須考慮對手可能的行動方案,並力圖選取對自己最有利或最合理的方案。這是一個彼此盤算、推敲的「鬥智」過程。
難...
目錄
推薦序
多想一步,教養就可大省力/彭菊仙
善用心理學,聰明化解手足衝突/楊俐容
雙贏思考,幫助孩子成長/魏瑋志(澤爸)
不管幾歲,都不喜歡不公平/蘇明進(老ㄙㄨ老師)
前言 為家長上一堂賽局課
第1章 我負責切,你優先選
第2章 別把芭比娃娃切成兩半!
第3章 他得到樂高?這樣不公平啊!
第4章 你是開玩笑的吧!
第5章 狗狗吃掉我的回家作業
第6章 是他先開始的!
第7章 為什麼不能買給我?
第8章 你的意思是不相信我嗎?
第9章 不要指揮我該做什麼!
推薦序
多想一步,教養就可大省力/彭菊仙
善用心理學,聰明化解手足衝突/楊俐容
雙贏思考,幫助孩子成長/魏瑋志(澤爸)
不管幾歲,都不喜歡不公平/蘇明進(老ㄙㄨ老師)
前言 為家長上一堂賽局課
第1章 我負責切,你優先選
第2章 別把芭比娃娃切成兩半!
第3章 他得到樂高?這樣不公平啊!
第4章 你是開玩笑的吧!
第5章 狗狗吃掉我的回家作業
第6章 是他先開始的!
第7章 為什麼不能買給我?
第8章 你的意思是不相信我嗎?
第9章 不要指揮我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