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leslie landon matthews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2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有多久沒有這麼想立刻買下, ...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03/06
有多久沒有這麼想立刻買下, 然後送給我想讓他\\她好好閱\讀這本書的衝動。 剛好這兩天的午休輪值, 趁值班的空檔讀完了這本書, 書頁數不多,卻字字句句寫入我心坎裡。 就一本翻譯書籍而言,難免會有些不順暢的地方, 但作者想表達的,還是很紮實地打了我心臟...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真正的堅強,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

內容簡介

  一本專為父母所寫、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聖經
  亞馬遜書店讀者給予五顆星高度評鑑
  20年來全球銷售超過兩百萬冊的療癒系列作品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專文推薦

  這是你,還是你的孩子?
  ◎寵物死了,「別難過」、「再買一隻新的」。
  ◎「我不想交新朋友」,一個小男孩在搬新家後對父親這樣說。
  ◎才九歲的小女生告訴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我的日子過得好苦!」
  ◎孩子老是冷淡的說:「我很好」,原因竟是媽媽一直裝堅強。
  ◎離婚的明明是父母,為何最受傷的是孩子?而且難以走出憂傷。
  ◎長大後的你經常哭不出來?因為那句話─「別難過」……

  這些情緒困境,常常來自我們從小被教育不准傷心。

  我們教孩子要積極、要努力,要堅強,使他的人生因為許多「得到」而成功。然而有得必有失, 大人們卻不曾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應付大大小小因為「失去」所導致的傷心——主要原因是大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
  出問題的是他的情緒,不是他的行為
  真的「沒事」了?有方法幫我檢驗他的情緒能量嗎?

  面對孩子因某種失去(寵物過世、父母離婚、搬家或是親人死亡……)而造成的傷心情緒,曾讓200萬人受益的療癒經典《一個人的療癒》作者約翰.詹姆斯(John W. James)、羅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和兒童情緒專家藍登.馬琇思 (Leslie Landon Matthews)博士發現:

  1.哭是好事,堅強會壞事,請你務必容許孩子脆弱,允許孩子傷心: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千萬別說「別難過」,更不要用替代品(餅乾、玩具、買隻新狗)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更別相信時間過了就會好,孩子要的只是你的傾聽與同理心,不是批判事情的對錯。

  2.人生不能重來,但回憶必須重來。鼓勵孩子與你一起回憶,把傷心往事中原本想說、想做,或當初不該說、不該做的事,勇敢說出來、寫下來,其中一定有甜蜜、有傷心、甚至有憤怒,不要在乎孩子是否記錯細節,弄錯順序,因為這是他平復情緒、了結情緒的重要過程。

  3.你不需懂心理學,只要教會孩子說四句最簡單的話:「對不起、我原諒你、謝謝你、我愛你」,就可以幫助孩子把內心的情緒負擔、傷心或是放不下,轉化為積極前進的力量,而這些情緒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

  這個社會已教我們太多關於「如何成功」,
  現在你該與孩子一起練習「如何失去」,
  因為唯有學習體驗憂傷,才能感受真正的幸福。
  所以,請還給孩子傷心的權力,本書幫你陪他一起療癒。

作者簡介

約翰.詹姆斯(John W. James)
羅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
藍登.馬琇思 (Leslie Landon Matthews)

  約翰.詹姆斯是美國傷心療癒協會創辦人,羅素.傅里曼後來加入,現任協會的執行長。傷心療癒協會舉辦療癒講座、證照課程,在加拿大亦有分會。兩人投入傷心療癒超過三十年,曾在大專院校、醫院、酒精與毒品勒戒中心、殯儀館與葬儀公司,還有各種社福、宗教、哲學團體機構擔任顧問、提供課程,已經幫助了數百萬傷心人。著有《一個人的療癒》(大是文化出版)

  官方網站:www.grief.net/

  馬琇思醫生(Leslie Landon Matthews)生於洛杉磯,在知名演員兼導演父親麥可.藍登(Michael Landon)去世後,參加了「哀痛療癒個人工作坊」的活動。馬琇思的博士學位以兒童和哀痛為研究重心。她與丈夫和孩子住在南加州。

 

目錄

作者序 幫助孩子前,你得先療癒自己

第一部 哭是好事,堅強會壞事。
第一章 關於情緒,孩子會有樣學樣
第二章 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
第三章 替代品不能減輕傷痛
第四章 笑的時候,整個世界跟你笑,哭的時候……
第五章 如果你很傷心,不需為孩子堅強
第六章 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
第七章 只要時間夠久,孩子就會好起來?

第二部 人生不能重來,但回憶可以
第八章 你可以先讀《一個人的療癒》
第九章 孩子不是沒事,只是未了結
第十章 孩子照你說的、還是照你做的做?
第十一章 出問題的是他的情緒,不是行為

第三部 幫助孩子了結情緒的缺憾
第十二章 你先說出心情,孩子就會開口
第十三章 再見了,倉鼠先生
第十四章 透過點點回憶開始療癒
第十五章 孩子的情緒能量檢驗清單
第十六章 這些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本領
第十七章 道歉別放心中,要大聲說出來
第十八章 鼓勵孩子說:「沒有關係」
第十九章 重要情緒告白與美好回憶
第二十章 熟人亡故的衝擊

第四部 孩子沒有告訴你的真心話
第二十一章 別讓孩子被傷心糾纏
第二十二章 潔西卡與心愛的砰砰
第二十三章 潔西卡與砰砰的告別
第二十四章 亞曼妲與阿嬤的費城之愛
第二十五章 傑弗瑞與驟世的父親
第二十六章 向舊公寓告別,寇爾的搬家之旅
第二十七章 幹嘛要交新朋友,湯米的失落
第二十八章 馬琇思的痛 :我們的家死了
第二十九章 父母離婚的孩子,最難療癒

第五部 最難的課題:和孩子討論生死
第三十章 務實的態度,誠實的說
第三十一章 當孩子問:「天堂在哪裡?」
第三十二章 該帶孩子參加喪禮嗎?

 

推薦序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

  這世界不可能有圓滿,面對不圓滿的時候,如果能面對它並跨過它、生活和生命將同時進入更佳境界:若是過不了關、恐怕一輩子都將在某個轉彎處碰到漩渦或泥淖,永遠的轉圈圈甚或被淹沒。

  這本書就在建議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面對不圓滿、處理各種心中的創傷並進行療癒,不管孩子面對的是寵物過世、父母離婚、親人死亡或搬家等一些生活大小事,都有最關鍵卻又最常常被忽略的技巧。請注意!最理所當然的父母的想法,往往幫了倒忙!

  回想我自己,當孩子們從兒童進入青少年之後,處理孩子們所有情緒問題包括學校生活不如意、兄弟姊妹爭吵或同學朋友相處不愉快等,我自以為這樣是將他們視為大人、說理之外還是說理,希望讓他們體會現實社會的運作、認識人性、早一些開發智慧。

  「不要這樣想啦!這麼作繭自縛是自己苦了自己啦!」「這種個性會影響你喔!千萬不要這樣情緒化!」 前不久,面對大女兒的心情起伏,一陣子說理無效。正在我開始苦惱甚至自己脾氣也上來時,小女兒提醒我:「她只要你一個抱抱就好!」我看到自己的盲點!

  為什麼不能只傾聽就好?為什麼不可以先同理她的心?

  許多情緒只要先釋放、再來就都是小問題!用同理心,先同感,再溝通,親子之間將少去多少摩擦,讓父母真正發揮愛與保護的功能!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有長久的赤子之心,也有年幼受傷未曾平復的記憶。在治療孩子之前,讓我們先治好自己心中的小孩!

  除了愛,用這本書提供的許多親身實證後的技巧,也許跟著孩子一起療癒心底最深處的傷痛!生命雖不圓滿,亦不遠矣!

文∕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作者序

幫助孩子前,請先療癒自己

  民航客機每一趟飛行開始前,客艙空服員都會宣讀一連串安全措施,萬一發生緊急事故,乘客可以依此增加生存機會。搭過飛機的人都記得,空服員提醒大家,一旦上方垂下氧氣面罩時該這麼做:「如果您身旁有兒童,請在幫助孩子之前,先將你自己的氧氣面罩戴牢。」每次聽到這句話,你一定會自動理解其義:如果自己無法呼吸,又怎能幫助孩子?

  那麼在你讀此書前,我們也要發表以下聲明:「假如你有孩子,不論年齡大小,請在嘗試協助孩子之前,在腦裡與心裡牢記本書曾告訴你的事。」

  我們雖然不會像空服員一樣滿客艙遞送點心,卻會給你一些無比珍貴的安全祕笈,讓孩子的情緒終身受益。書裡的某些觀念你可能從未聽說過,也有些你已經知之甚詳。

  我們是誰?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們是詹姆斯、傅里曼和馬琇思。

  詹姆斯(John W. James)打從三十年前就開始幫助傷心的人,但這並非他自願選擇的職業,他和許多人一樣,因為遭遇過悲痛事件,不曉得如何應付,才被引領上這條路。打擊詹姆斯的事件是出生僅三天的兒子不幸夭折,喪子之痛對他的衝擊之劇烈,使他了解若不想辦法轉移情緒,自己恐怕沒有辦法帶著這樣的哀痛活下去。詹姆斯發現了一系列可以幫助他「了結」傷心的療癒,讓他能夠再度全心全意過日子。

  詹姆斯的朋友們注意到他情緒復原的變化,便介紹其他同樣因傷痛而苦苦掙扎的人來找他,不久之後詹姆斯把所有時間拿來幫助傷心的人們,創辦了非營利的「傷心療癒協會」(Grief Recovery Institute),至於原來經營的事業則被擱置一旁。

  詹姆斯開始把所有時間用來幫助別人,應付死亡、離婚和其他喪失之痛,此時他了解到,自己窮一生精力也不可能幫助那麼多遭遇悲傷事件的人。本書第八章將詳述推動詹姆斯撰寫並出版《一個人的療癒》(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背後的故事。

  本書第二位作者傅里曼(Russell P. Friedman)於一九八七年開始與詹姆斯合作,他的故事與詹姆斯截然不同,當年傅里曼來到「傷心療癒協會」時,剛剛離完第二次婚,而且慘遭破產命運,兩樁打擊讓他覺得情緒崩解。他來這裡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要幫助自己。

  事實上,傅里曼初識療癒協會的過程很偶然,當天詹姆斯有一場簡短的入門演講,傅里曼的一個朋友硬是拉他過來見見詹姆斯,傅里曼在那場演講中獲悉一些概念,演講翌日,傅里曼向詹姆斯毛遂自薦,希望到療癒協會來工作。後來詹姆斯回憶起這則故事時,是這麼說的:「十三年前的某一天傅里曼出現了,從此之後我再也沒能趕他走,於是現在他成了我的事業夥伴、寫書夥伴,也是我的朋友。」

  本書最後一位作者是馬琇思博士(Leslie Landon Matthews),她有三個孩子,大家都暱稱她「博士媽媽」(Dr. Mom)。馬琇思來到傷心療癒協會的理由和前兩位作者都不一樣。

  馬琇思的父親麥可.藍登(Michael Landon)是知名演員,演過《牧野風雲》(Bonanz)電視影集,一九九一年死於五十四歲的盛齡。父母親亡故會讓任何人哀痛逾恆,但若父母親比一般人的平均壽命短很多,那麼子女的哀痛往往更為尖銳,因為原本可以與父母共度未來人生的期望,突然落空。

  除了這兩點之外,馬琇思的喪父之痛還有第三重加劇因素:由於父親知名度太高,她與家人幾乎沒有辦法默默哀悼父親的逝去。媒體緊迫釘人的攻勢甚至延燒到墓園,使馬琇思根本不能在父親的墳前享有任何獨處或安詳的時刻。

  馬琇思初次來到傷心療癒協會時,已經是執業的婚姻家庭治療師,專長是幫助兒童。然而在父親亡故之後,先前接受的訓練未能幫助她應付混亂的情緒。但經過協會三天的引導,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有了積極的改變,這使她了解傷心療癒協會所提供的協助層次,異於她以往所知道的任何方式,而且效果好太多了。

  詹姆斯、傅里曼、馬琇思三人陸續來到傷心療癒協會,想要化解自己與他人關係中未能完滿劃下句點的糾結,這裡指的他人,有些是生者,也有些已故去。除此之外,他們三人都發現自己強烈希望能幫助那些傷心的大人與孩子。這股願望加上正確有效的資訊,讓需要的人能夠採取新的行動,了結因某些失去而造成的傷痛。

  大家都想要幫助子女或身邊的孩子,而意願、同情、愛是幫助他人的奇妙動力,我們支持這樣的想法,只是要附上小小但書:你需要從善意出發,並運用恰當的工具、技巧、資訊,兩者缺一不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37528
  • 叢書系列: Think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有多久沒有這麼想立刻買下, ...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03/06
有多久沒有這麼想立刻買下,

然後送給我想讓他\\她好好閱\讀這本書的衝動。



剛好這兩天的午休輪值,

趁值班的空檔讀完了這本書,

書頁數不多,卻字字句句寫入我心坎裡。

就一本翻譯書籍而言,難免會有些不順暢的地方,

但作者想表達的,還是很紮實地打了我心臟好多拳,

重點是:拳拳到位!



一開始我的設定,是把這本書放在親職教育上,

畢竟書名給了我這樣的錯覺。

昨天中午在我一頁又一頁的翻下去後,

我找到了我心裡面的孩子。



原來,該被心情療癒的人是我自己。



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心理諮商師,

而且有兩位是非專業體系背景的,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美國取得相關證照,

但至少他們的確擁有了一個協會,並且幫助了許\多人。



這本書真的很值得大家看,

而且有些想法確實也顛覆了我們的習慣,和自以為的傳統。

寫著道歉、原諒、告白和回憶,讓我總是投射到自己的事情,

也間接讓我審視了自己,

去面對那些被我擱置許\久的過去,

那些沒有好好了結而佔據的回憶們,

有好幾頁,看著看著都快流眼淚\了。

甚至會不停地告訴自己「別難過」,

但其實「別難過」並不是一句好話。



這和我之前學的心理學或人發有些不同,

以前總是要我們先去安慰別人,

卻忘了要先去同理別人。

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忍住悲傷、學會忍耐,

而我現在也正這樣教導我的孩子。



看了這本書,

我也發現了自己為什麼會經歷了過去的那些事,

也間接找出答案。

一直到現在,心裡面的衝擊還是很大。



這是一本適合給爸媽看的書,不論你的孩子多大。

如果你經歷分手、離婚,你應該好好讀一讀;

如果你要面對分離、或生命的終點,你該從這本書學習;

如果你想好好面對自己,就該找時間念這本書。



沒有太多敘述這本書的內文,原因是~

內文寫得東西實在太深刻,

必須自己內化,才能體會。



但,我真的很認真希望你\\妳,能好好讀完這本書。
 您常對孩子說:「別難過」、「過...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01/06
您常對孩子說:「別難過」、「過一陣子就會好」、「不要哭」、「要為○○堅強起來」嗎?這些您以為的安慰,其實是壓抑,孩子會一輩子留著這傷心。在《第七感》一書提到:「當一個家庭沒有提供空間,讓孩子可以在發生重大事件後表達自己的感覺並回憶事情經過時,孩子僅止於隱性的記憶就會保持在未經整合的狀態,因此也無法理解自己的經驗。」



最近千雅在閱\讀《給孩子的心情療癒》,其中提到許\多我們對情緒的錯誤迷思,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很多情緒的迷思,比方說「別難過」、「時間會治癒所有創傷」……等,千雅整理後以一些實例做講解並說明如何處理及未處理後所產生的副作用。 ( 文章有些長,讀者可按章節閱\讀 )



一、關於情緒,孩子會有樣學樣-「傷心是人類正常與自然的反應,這不是病,也非人格障礙。」



當某件事情發生了,對你的孩子造成負面衝擊,而你之所以曉得,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方式。許\多顯示內心哀傷的正常、自然跡象,如遭遇親人死亡、父母離婚或其他傷痛的孩子,所顯示出的大部分反應都很雷同。若孩子乍聽親友死亡噩耗的立即反應,通常是麻木,每個孩子的麻木感持續時間也許\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是一樣的: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而且時間普遍很長。其他常見的反應包括飲食和睡眠習慣大幅改變,而且可能從某個極端改變成另一個極端;還有一個典型反應是情緒起伏極大。前陣子千雅有一位家長的親人過世,孩子很喜歡這位阿祖 ( 這是一個生命教育的課題 ),表面上孩子看似堅強,但是當我藉由繪本談論時,立刻看到孩子的眼框有淚\水並抗拒逃避不願面對,然而想要逃避哀傷、痛苦或負面的情緒,終會嘗到嚴厲的苦果,所以我花了一段時間處理孩子的情緒,並陪伴且傾聽家長對於親人過世的難過心情,可是當媽媽哭的時候卻又強忍,因為孩子在場,她說她要勇敢堅強,若此時沒有告訴家長哭出來比較好,孩子學到的是媽媽的故作堅強,但是難過的情緒不會因此不見,尤其對於孩子而言,他會變相運用行為來表現,所以要有師長適時的引導,千雅也扮演這樣的角色。



其實死亡、離婚甚至搬家都是明顯的失去,比較不明顯的失去則是健康問題,例如失去信任、安全、控制都是很明顯的隱形失去,卻也是影響孩子生活、讓生活徹底改觀的經驗,而這些隱型失去多半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才會在心理治療和其他檢驗過程中,重新浮出檯面,而這是所謂看不見的失去,但也會傷心,傷心都是百分之百,沒有減半的憂傷,有句格言是這麼說的:「我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後來遇見沒有腳的人,才明白自己有多幸運。」這句話是教導孩子要懂得感恩與珍惜,然而當我們遭受傷痛時,往往誤導了這句話,以為我們必須想想那些痛苦比我們大、比我們多的人,這樣才能減輕自己的傷痛。所有親身經歷的傷心,都是百分之百的打擊,沒有所謂減半的哀傷,這點對孩子尤其明顯,當你開始運用一些觀念,幫助孩子處理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傷痛時,請記住:「永遠不要比較損失的輕重,也永遠不要比較或忽視孩子的感受。」



我們這一生中所學習到關於處理傷心的方法,多半不正常也不自然。當某些情況發生時,你的大腦會自動搜尋相關記憶,大部分資訊從兒童時期就儲存在大腦裡,等候適當的時機再拿出來使用,遺憾的是,過去你所儲存的關於處理傷心的方法,可能大部分都錯了!大人要為孩子堅強,結果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模仿父母,有樣學樣。請記住,孩子用來詮釋生活的資訊,都是來自父母、老師和其他對孩子童年具有影響力的人,所以在教導孩子如何處理情緒時,我們要有警覺,才不會誤導孩子。



二、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為了得到感受幸福歡樂的能力,孩子必須先學習體驗哀傷。」



孩子對傷心事件的正常反應,往往在成人的影響下改頭換面,變成禍延一生的錯誤情緒應對方式。你總是要求孩子誠實,可是當孩子遭遇某些事件而產生正常情緒反應時,你對此的反應卻無意中鼓勵他們不該誠實。生活中發生傷心、痛苦、負面事件時,孩子做出傷心、痛苦、負面的回應本來就恰如其分,如果此時你告訴孩子不要產生他們現有的感受,等於無意間暗示孩子應該違背自己真實的本性。例如有個五歲大的小女孩在幼稚園被欺負,她回家時感到很難過就去找父母吐苦水,一邊說還一邊掉眼淚\,這是一種健康、正常的表達方式,流露出真實的情緒,然而小女孩的父母竟回應:「別難過了。吃塊餅乾你會好過些。」不一定是餅乾,就算小零嘴也會製造錯覺,讓我們以為吃東西能夠安撫情緒。這個孩子忠實呈現她的 (傷心) 情緒,對象是她信任的人-父母或監護人,可惜她的情緒反應立刻被駁斥-「別難過」,然後用食物麻醉感覺。餅乾和食物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可是大人都沒有聽進孩子體驗到的痛苦情緒,也沒有針對此事進行討論,不久之後,小女孩又想傾訴幼稚園發生的事,但這次大人卻告訴她:「事情已經過去了,不必再多說。」孩子和她的情緒再度遭到忽視。最糟糕的情況是「別難過」的後遺症:長大後哭不出來!



那麼誰該為孩子的情緒負責?很多家長、老師、監護人常說錯話或給了錯誤暗示:是別人讓你產生某種感覺或情緒,通常孩子升上小學在跨入另一階段時孩子總是需要適應,千雅目前就有這樣的學生,早在接近兩年前教他時,這孩子已經變成厭惡上學,尤其是寫作業時更是恐怖-哭天嗆地,父母請了一堆老師都無法持續太久,最多半年,但大部分都不到三個月,起初千雅原本是教孩子兒童閱\讀,維持一段時間後父母希望我能介入孩子的學業,千雅會先不斷傾聽孩子的聲音,我先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再漸進式的調整孩子的行為,我問父母原因,他們告訴我,剛開始孩子反應不上學時 ( 這孩子讀私立小學,是整天班 ),父母原本告訴孩子:「小孩子原本就要到學校上課 」( 這犯了父母沒有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 ),後來孩子再反應,父母沒辦法只好說:「若孩子不上學,父母會被關」,孩子擔心父母真的被關所以就沒再說,可是負面情緒不可能不見只是壓抑住,然而父母這樣的行為反而凸顯一向由來已久的危機:讓孩子以為他們該為別人的感覺負責,此舉自然而然令孩子相信,別人也要對他們的感受負責!所以孩子之後每到開學、上學和寫作業時都會很精采,開學會連續鬧肚子痛、上學前開始哭鬧和寫作業拖很久!有時我們不能只看孩子的行為結果,應該要先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有改變的可能,千雅的這位學生現在行為已經進步許\多,也有較多的學習動機和意願,前陣子他還跟我說:「小雅老師,我有一堆家教老師,您是最久的一位。 ( 笑,千雅真是無言啊...)」老師和家長一樣,對孩子的心靈具有莫大影響力,其實要改變學生,我們必須要和他維持長久的關係 ( 過程不能常請假 ),雙方產生依附關係,如此才能暸解學生並有改變的可能,然而過程難免會有受挫和心力交瘁,但是看到孩子的成長改變以及家長的配合,一切都值得!



三、替代品不能減輕傷痛-「孩子傷心時並不需要治療,只需要有人傾聽。」



有一位小男孩從他出生時就有一隻小狗陪他一起成長,然而孩子愈大但狗卻老了,最後終老離小男孩而去,此時您會如何處理?在書中提到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告訴他「別難過」,若能乖乖做到不要難過父母就會再買一隻新的小狗給他,小男孩盡量壓抑情緒而父母也真的買了新的小狗給他,但是小男孩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始終無法愛上新買的小狗,最後,他把那隻狗送給其他人;前一章提到「別難過」的迷思,現在要提另一個迷思:「替補損失」,父母這樣的行為已經同時犯了「別難過」和「替補損失」的錯誤行為,這也會對孩子造成重大誤解;想像一下這些概念 (別難過和替補損失)的長期影響:孩子在生活中碰到高度情緒化的關鍵時刻,做父母的卻把這些概念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誤以為碰到無可避免的失去時,只要找個替代品 (如:再買一隻狗),就能夠減輕痛苦,這在孩子心中將構成多麼大的衝突!首先,此舉認為孩子與原寵物之間的關係根本無足輕重;其次,它灌輸孩子即使在珍貴的關係也可以棄如敝屣;第三,它製造一種假象,讓人以為孩子和新寵物的關係將會如同先前寵物那樣親密,不會有任何差別,但這次錯誤的!因為人與人、人與動物,甚至人與珍愛物品之間的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之間的關係都不會和他人相同,雖然有雷同或可類比之處,卻絕不可能分毫不差。



替補損失的念頭很危險,因為他的用意是用這段關係替代另一段關係,但問題是這絕無可能。你可以做到的,是與不同的寵物建立新的獨特關係,可是在我們嘗試展開新關係之前,必須先「了結」與過世寵物之間的情緒連接,其實不只是寵物,一段新戀情、關係也是,每一段逝去但未了結的關係即使埋藏起來,也會影響到下一段關係,當孩子長大開始交異性朋友,必須應付那些情緒時,又會回頭尋找早年吸收的經驗和誤解 (如替補損失的行為),這對另一方非常的不公平,若以寵物為例,因為它有自己的特色,卻被迫要活的像就寵物一樣,請記住,寵物和人相同,性格各不相同,想像新狗訓練的和老狗一模一樣,無異是牴觸新狗的獨特天性。



大部分孩子需要的只是有人聽他們傾訴,當孩子心碎時,需要難過,千萬不要用替代品試圖「治療」孩子難過的情緒。其實比較能幫助孩子的作法,不是轉移孩子的情緒,讓他脫離現實,而是分享你的觀察,告訴孩子你認為怎樣做比較好。說到孩子生命中較早期的失去,遺失物品是其中頗為常見的一種,然而大多數父母安慰完孩子後卻又開始教訓,要孩子要更用心保管自己的東西,這並非好的處理方式,應該用討論方式,讓孩子自己瞭解並產生責任心;當然許\多家長也有過這種彆扭的經驗:將孩子的玩具丟掉,不料引起孩子的強烈反彈,若此時只告訴孩子「別難過」就會犯下剛才說的迷思,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說:「我看得出來你為了丟掉的娃娃感到很難過,你真的很愛那個娃娃,對不對?我真的很抱歉把它丟掉。」有很多家長會犯堅持理性思考的錯誤-「孩子都好幾個月沒有玩那個娃娃了」,卻不認同孩子的情緒現實-「你真的很愛那個娃娃」,若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現實,他反而可以慢慢釋懷。這也讓我想起千雅在高職時期做了其中一隻小豬娃娃,只是我的縫紉技術很差將小豬的一隻腳缝在鼻子上,成為一隻很特別的小豬,但是我卻最愛這隻小豬,每晚睡覺前還會對著它說說話 (很幼稚吧,哈),我還記得當時對它說:「小豬真對不起,主人把你缝錯了,不過你這樣看起來好可愛,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唷!親~」原本上大學要帶著它入宿但被父母阻止,等一週後回家,小豬已被父母解體 (把棉花拿出來,其他丟掉),想當然當時我氣炸了,而且哭的好慘!他們在沒問過我的情況下做了這樣的決定,還批評那隻小豬娃娃,當時千雅的感覺是不受尊重、懊悔 (應該把小豬帶走),當然這件事情也和父母冷戰和溝通;其實父母擅自作主時,孩子的反應激動有一個原因是被蒙在鼓裡,最後發現的那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漸進式的,以溝通講理的方式,有些父母會擔心提早講要面對孩子的情緒,然而當拖到最後講或是事後發現時,那種情緒傷害反而要花好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做處理,所以當下次類似情形出現時,我們應該要更謹慎考慮如何處理最好,才不會導致日後潛藏的危機。



四、笑的時候,整個世界跟著你笑,哭的時候-「沉溺在獨自哀傷的迷思中,只會讓你和孩子吃更多苦。」



兒童在「前意識」( Preconscious ) 時期大量吸收資訊,長大後不見得弄清楚自己為何相信某些事,最初又是怎樣開始相信的。一般公認有意識的記憶大約從兩歲到五歲之間開始。做母親的面對某件痛苦時,反應是裝作若無其事或是「故作堅強」,對此種反應,三個月大的嬰兒不可能理解,也無法開口詢問,然而三個月大的嬰兒確實會受到母親的情緒和行為影響。根據研究記憶的專家說明,三個月大的嬰兒對於任何特定事件都不具有記憶,然而至少有兩件重要的事會在這個階段發生,其一是嬰兒可以感受到母親的情緒,並做出某些回應;其二,嬰兒會儲存感覺的記憶,但未來可能一輩子也不清楚那些感覺的意義,或是當初那些感覺的由來。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受到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行為和情感左右。



在前三章我們分別提到三項威力十足的迷思:別難過、替補損失和獨自哀傷。我們都允許\嬰兒用哭的方式得到協助,做父母的認為嬰兒不需要獨處應付困境;然而當讀者想像一下,當這些嬰兒長到五、六歲時,父母突然告訴他們:「你要哭的話,回自己的房間哭。」換句話說,你該獨自一人哀傷,可想而知這對孩子的信任感會起什麼作用:當他們面對生活中的事件產生正常的情緒反應時,竟然被告知不許\那樣。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日漸成長的兒童必須回到藉由哭鬧得到安撫的嬰兒狀態,我們的意思是家長務必提供安全的氛圍,讓孩子盡情表達一切情緒,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改變他們的溝通方式,做父母的責任就是了解並引導這項改變,假如身為家長的你從不質疑「別難過」和「獨自哀傷」的觀念,恐怕很難有效引導孩子。在千雅的教學過程中,當孩子有狀況時,我會暫時放下教學傾聽孩子說話,之前有些家長認為我會跟孩子聊天,但是他們卻沒想過,認真聽孩子說話其實要花更多的精力且要全神貫注傾聽,還得引導和瞭解孩子的核心問題在哪,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面質」方式,有時候千雅也會適時的運用,尤其是針對較大的孩子幫助他釐清一些想法,千雅的觀念是,教學雖然重要,但是若孩子有心理的問題要先解決,而非只著重在認知層面,一個人即便是學問再深,也會有心理方面的問題,這時候需要有人適時的介入,否則就會變成「壓抑」或「潛抑」的型態,所謂的壓抑是有意識的將某件事情壓抑住,但累積到一定量會爆發;潛抑則是進入潛意識,有時候當我們做某件事情不知道為何會如此行動時,有可能是潛抑,因為我們已經是沒有意識的做,這反而比較麻煩。其實除了面對孩子,成人也需要有人傾聽,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傾聽的能力,這可以幫助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也可以協助其他人。



五、如果你很傷心,不需為孩子堅強-「教導孩子如何溝通感覺,而非埋藏感覺,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



孩子身上最普遍也最難克服的問題,是他們認定自己應該承擔照顧別人的責任。這種一夕之間喪失童年的例子,最叫人椎心疼痛,有些是因為父母離婚、有些是父母一方或兩者突然過世……等,雖然我們能夠治療心痛,卻無法歸還失去的童年,在這種情況下請避免對孩子說出「你必須為你的母親∕父親堅強」,或「現在你是家裡的大人了」。有許\多配偶在婚姻裡非常強勢,有時甚至踐踏了對方的尊嚴,結果毀了自己的婚姻,這種現象往往可以追溯到當事人童年時期曾經故作堅強要照顧父母或他人,不幸習慣成自然,反而害了自己一生。



情緒自然流露的人,才是真堅強。「要堅強」的想法實在過於扭曲,它暗示你不該在人們面前流露情緒,特別不可在孩子面前這麼做,如果我們替「堅強」下個定義,也許\能幫助你對這個詞的真正意義產生新的看法:真正的堅強是:情感自然流露,一言一行符合真實情緒。恰當的情緒表達可以釋放出能量來應付生活的各種挑戰,一直壓抑情緒,到頭來萬一壓不住就會爆發或爆炸,既然孩子眼睜睜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我們就必須非常注意,因為父母的信念和行動,也將成為孩子未來的信念和行動。



六、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如果孩子陷在某個問題裡出不來,很可能是他一直覺得沒人理解他。」



孩子會重複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希望有人能注意到他們想要溝通的真相。然而如果父母一直對他們說:「別難過」、「你要堅強」、「保持忙碌」,那麼孩子一定不相信大人真的在傾聽,也不相信他們聽進去了,因此孩子會不斷嘗試,迫不及待要別人聽見他的心聲。孩子其實非常聰明而且不願放棄,但若孩子嘗試幾次後依然得不到聆聽,就會將情緒埋藏起來,然而因為他們嘗試溝通的情緒得不到回應,情緒一再蘊釀卻無法發洩,最終可能演變成行為方面的問題,還記得在第二章千雅舉的學生例子嗎,他的行為已經改變了,令人遺憾的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原本引發傷心的事件往往遭到忽略,焦點轉移到孩子的脫序行為上,大人錯把情緒問題視為紀律出問題,而不知道其實是源自於孩子內心的哀痛,所以千雅才會更重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如此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所以當孩子下次想和您表達他的情緒時,父母師長請多些耐心好好傾聽,才不會造成彼此日後的問題和遺憾。



七、只要時間夠久,孩子就會好起來?-「時間會治癒所有創傷這想論點,是大人傳授給孩子最誇張的錯誤。」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這樣的教誨:時間可以治療一切情緒創傷。這項錯誤觀念很可能是傷心療癒的最大障礙,哀痛者必須採取一系列正確的小規模行動。時間只能「減輕」變故所造成的立即痛苦,但不會治癒。



「忙,只是分心,不是真的遺忘。」保持忙碌除了會讓當事人疲憊不堪,還可能製造危險的幻覺,讓你以為只要全心投入忙亂的活動,那麼幾天、幾週、幾個月過後,必能化解死亡、離婚和其他變故帶來的情緒懸念。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其實你只是讓自己分心,不再沉溺變故之痛,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只是把情緒埋藏起來,眼不見為淨,然而這情緒並不會不見,也許\等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只要一想到還是會傷心、在意,就代表我們並沒有將這件事情「了結」,即便是再大的痛苦我們還是要去統整它,否則這將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試想,如果你不小心摔跤,手臂嚴重受傷,可以向公司請四到六週的傷病假,也許\還可以拿到傷殘補助金,但換個場景,萬一你的父母、配偶、手足或小孩過世,會是什麼情況?親愛的人亡故,一般人覺得該花多久時間平復情緒才合適?答案是3~8天 (根據台灣勞基法)!因此面對摯愛的人死亡而心碎只能有這短短的康復期,斷臂反而可以獲得好幾星期的休假,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合理?因為外在的傷痛比內在傷痛更明顯,所以大多數人都只注意外在,卻很少人注意內在層面。傷心的人最常聽到的話就是:「現在你該放下了。」萬一過了一段時間心情還是沒有起色,傷心人會開始對自己說:「現在我該放下了。」遺憾的是,時間療癒的迷思不斷強化錯誤的觀念,讓人以為時間會是一股積極的力量,能夠發揮某種作用,只要等得夠久,我就會好起來,其實如果沒有好好面對,時間只是加強我們要面對事件的痛苦而已。千雅在五年前也曾經面臨過痛苦萬分的事件,我選擇花時間好好面對,那段時間是我最痛苦的時候,每天以淚\洗面 (不是關於愛情,讀者沒想到,那我多說了,哈),那樣的療傷期至少有一年,也因為那段期間讓我成長不少,也讓我分辨哪些是真正關心、具有同理心的朋友,千雅曾經一度不再願意相信人,但後來也懂得還是可以信任人但要學會保護自己,我的心變得堅韌,若是沒有當初好好面對,就無法勇敢的面對人生。所以再怎麼痛苦還是要學習處理,您可以藉由找尋專業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或是找尋對的社群,都可以幫助您重新建立新生活,千雅也都謹記和感謝當出幫助過我的師長和朋友們。



千雅的成長過程並非那麼順利,反而時常要面對挫折及接受挑戰,也會遇到一些痛苦的事情,也許\是因為如此再加上不斷閱\讀、上課學習瞭解自己,最近千雅看到許\世穎老師的一段話,截取其中一段,這也是千雅的人生價值觀,在此和讀者分享:



千雅的人生價值觀:只跟有智慧的善友來往,遠離愚蠢、不善良的人。重感情、體貼、對人好…因此對於粗心待人者,告知後如仍不改變,即不來往(更別說沒有病識感的人)將無情無義者列為拒絕往來,過去的付出就當作沉沒成本,別再把心力與感情放在對方身上,因為不僅不值得,還會徒然受傷。



這個價值觀,運用在人際關係,我可以對我的家人、朋友很好,全心的付出,然而當被傷害太多次,就會遠離,千雅有自信,損失的一定是對方,因為他失去一個真心對待他的人;這也適用在千雅對於深入孩子家庭的教學,父母是否懂得珍惜,若時常請假,千雅會學習切掉這段關係,因為我只和真正有心想改變及成長的家庭來往!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防彈飲食(三版):矽谷生物駭客抗體內發炎的震撼報告
作者:戴夫.亞斯普雷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08
66折: $ 317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完全指南 地球編年史全系列(八冊)
66折: $ 253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蔡康永的情商課2: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9-10-17
$ 27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委婉地說,這是愛 01
作者:藤桃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11-09
$ 9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交尾島 成天只想打砲的變態痴女JK們 無修正
作者:オギノサトシ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3
$ 26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出版社:究竟出版
出版日期:2014-10-30
$ 237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活用技術分析寶典:飆股上校朱家泓40年實戰精華 從K線、均線到交易高手的養成祕笈(上、下冊)
作者:朱家泓
出版社:金尉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1
$ 948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滿洲鴉片小隊(04)
作者:門馬司、鹿子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0
$ 14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GIGANT 殺戮女巨人(08)
出版日期:2024-11-15
$ 127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