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以研究推動藝術治療專業前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江學瀅
每一門專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實徵研究對專業發展有其必要性。尤其具有理論與實務依據的心理相關領域,若無實徵研究支持,助人工作者怎能知道怎樣做才是最有效能也最積極能協助工作對象的方法。以心理治療相關領域而言,不管學術研究人員或是助人工作者,無不希望能找到一種最快速最有效的工作方法。然而,人類個體的個別特質之差異與心智之複雜性,一方面讓理論學者們發展出不同觀點的理論取向,另一方面也成就心理治療的多元。
藝術治療這個專業領域自1950年代開始大幅發展,學者們陸續以專書撰述理論與實務的方法,更以期刊的形式提供研究者發表的園地。一旦實徵研究越來越嚴謹,呈現藝術治療研究的成效,則能幫助學習者更多理解實務工作背後的理論理解與精確應用之重要性,進而有助於此專業領域的發展。
臺灣第一篇藝術治療論文由侯禎塘完成於1987年,後因臺北市立大學成立藝術治療研究所 ,以及受訓返國之藝術治療師在推廣面向上的努力,讓對這個專業領域有興趣的學習者越來越多,碩士層級的研究論文數量也多了起來。然而,由於藝術的質性特質,這些研究論文共同遇到一個研究方法的問題,到底要如何衡量藝術治療主題研究的成效性?如何探究藝術作品的內容?若用量化的方式衡量藝術治療主題研究,準嗎?這些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幾乎是每一位從事相關研究的學習者共同的困惑。
本書的內容架構帶領相關學習者由思考研究取向開始思考研究目的與問題,說明各種研究方法在一位研究者想要獲得研究問題答案時,各種方法學上的執行歷程之思考,再談如何收集資料並以較理想的方法分析資料。同時,仔細說明研究效度,讓研究者理解真正對於此專業成長有利的研究品質,並論及相當重要的研究倫理議題。
學習藝術治療最有趣的階段也許是體驗創作與探究創作內涵的時期,但臺灣目前的藝術治療專業發展不能僅止於此,必須邁向以研究推動專業成長的時期。學習者不但需要大量閱讀良好的研究發表之文獻內容,理解最新研究的主題、方向、方法與結果,更需要透過本土化的良好研究,有效能的理解臺灣藝術治療執行時的理論與實務應用之情況。譯者黃凱嫈就讀博士班期間,與指導教授Lynn Kapitan密切討論研究進行的同時,習得指導教授對於藝術治療研究方法嚴謹看待的態度,因此透過翻譯著作,期望帶動臺灣良好的藝術治療研究之風氣,相信讀者能由此書獲得藝術治療研究概念的幫助。不管讀者是否親自進行藝術治療研究,本書皆能幫助讀者理解藝術治療研究的內涵,進而讀懂相關研究文獻,或可努力產出良好且具有成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