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就是要說故事
這是一個說故事的年代。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上,每天面對許多知識、數據、財務分析、專家說法,這些大大小小的會議、簡報、財務報表,專業用語,冷冰冰的數字與語言,在在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尤其身為財富管理行業的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投資組合、金融市場變化及各種金融商品的觀念及意義傳達給各式各樣的客戶;我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溝通?才能達到互相了解、甚至做成一樁皆大歡喜的生意?
要合作就要有共識,要有共識就需要經過交談,而交談就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有講要有到」才是重點,怎麼樣才可以「講到」重點,這塊敲門磚,其實就是「說故事」。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其實成人更喜歡聽故事,隱藏著重點、深意的故事,往往一下就讓人聽懂,甚至打動人心,以「故事」行銷成功的例子,信手拈來比比皆是。
投資股神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就是一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他曾用生動的故事來解釋美國貿易赤字的原因,也曾用故事來說明他選股買股的看法,讓普羅大眾了解甚至相信他的出手可帶來成功。
美國現任也是第一位非裔黑人總統歐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 Jr.),也是位擅長說故事的高手,他把自己崎嶇波折的成長奮鬥過程,透過社群網路的傳播力量,在強敵環伺,沒有足夠財力很難辦事的環境裡,打動了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小蝦米博倒大鯨魚,「說」出了總統之路。
至於去年辭世的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 Steve Jobs),更是一個說故事的天才,他的故事及經典名句,在他離去之後依然發揮影響力,大家樂此不疲的傳誦他的故事,用他的產品,甚至在故事裡學習他的管理之方。賈伯斯成了一則不可取代,被津津樂道的傳奇。
面對著各式各樣的人及千種投資理財的商品,你會記得什麼?不是售價,不是投資報酬率,也不是商品優劣分析,而是一個又一個在行銷包裝下,開展每一種商品不同面貌又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個人從事財富管理及資產管理行業也超過二十年了,做過研究、個人及法人理財及主管,無論是在面對客戶還是管理理財專員,我都有同樣的感想,不管是做人和對方建立關係,還是做事替客戶規畫投資理財標的策略,都需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
有一年,我拜訪某大上市公司財務長,想要爭取該公司及其個人的理財業務,但對方表示,多年來打拼,財務上不用擔心,甚至小孩的教育金及生活費都準備好了。不用也沒時間考慮多餘的財務及投資計畫,讓我碰了個軟釘子。
我當時立刻見風轉舵,從理財的積極意義著手,我舉了基督教大牧者 John Wesley曾說過的一句話:盡量賺取,盡量儲蓄,盡量奉獻。因此理財不僅利己,更有利他的積極意義。只要透過基本穩健的理財規畫及儲蓄(如建立投資組合及定期定額基金),可以讓原來躺在銀行的存款增加合理的報酬,且回饋社會及奉獻,幫助更多的人。而為小孩投資定期定額基金,更可以與小孩分享及教育理財意義,何樂不為?結果是......我們很開心的完成此次會談。
每一個投資理財作為,就是一則冒險故事,冒險故事裡,有平順有危機有高低起伏的過程,說服別人不一定需要口才辯給,一則真誠的故事往往可以打開陌生人的心防。當客戶專心聽你說故事時,你會發現,數字分析很快就讓人遺忘,他們會相信你所說的故事,並且相信你真誠的心,慢慢付出緊緊守住的信任,當信任愈大時,對方給予的授權也愈多,合作也將愈順利進行。
生活中到處都是故事的材料,聰明的理財專員,懂得如何善用這些生活中的小材料,變成說服客戶的工具,如果你想成一個好的理財專員,但又不知如何開始說故事,本書《愈難賣,愈要說故事》中有許多實際的例子可供參考,特別是第十三章,蒐集了全美頂尖理財專員的親身經驗。你可以從這些理財專員身上得到一些啟發,甚至想到自己的工作中的缺失,及找到修正的辦法。
在童話《一千零一夜》中,新王后用每晚的睡前故事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歐巴馬用故事說出了總統之路,賈伯斯用故事創造了蘋果的文化,愈是處境不順與艱難的時候,故事愈顯現出它的重要。
你,準備好當一個說故事的高手了嗎?
胡德興
本文作者為富邦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二
為「生活」而工作,或是工作為了「生活」?
理想生活幸福版VS.現實版
和煦溫暖的陽光,透過大片落地玻璃窗,落在藤椅上。近午一切悄然,靜謐。貓兒在椅上甜蜜酣睡,桌上攤放著一本尚未讀畢的書,沿牆一櫃櫃整齊佇立的書架,吧台上,虹吸壺正噗噗煮著香味四溢的咖啡,鬆餅正好出爐……
這是書店景象的「幸福理想」版,中間省略了「一些」雜亂的細節。
好比:趕在預訂開店時間衝進店裡,才剛開店門,準備要將咖啡區的椅子就定位,聽到郵差站在門口大叫:「掛號!」,趕忙繞到櫃台拿印章交給郵差,還沒拿回包裹就聽到電話響起,扔下郵差又趕去櫃台接電話,廠商打來確認訂單,慌慌張張開電腦進入店務系統,好不容易解決難題掛下電話,一位客人趕時間找書結帳,送走客人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馬上來了另一桌客人,這時,電話又響起……
這才是書店一日景象的「現實版」。有時甚至一踏進店門就忙個不停,轉來轉去等到有空坐下的那一刻,已經將近傍晚。悲慘的是,有時結束一日的顧店行程,回憶當日究竟做了什麼,腦袋經常是一片空白……想也想不起來。
更殘酷的現實是,這些瑣瑣碎碎的忙碌,不見得會帶來營收;然而,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些瑣碎,鐵定就不會有營收。
在理想的生活圖像背後,充斥、交織的密密麻麻亟待處理的現實。擁有自己的事業、一間店,意味著,過去那些你願意不願意做的事情,現在你通通沒有選擇地得一肩挑起。
為「什麼」,用「什麼」創業
開「書店」,很容易給人一種「理想」、「浪漫」的遐想,尤其對許多慕名而來的客人,經常會以《電子情書》裡的情節套用,再加上小小那句經典Slogan:「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所刻畫的美好圖像——讓人簡直就要以為,這是一份每日吟詩對月,看許多自己喜歡的書,高興的時寫字作畫,不想顧店隨興地把店門一拉,門口留個手機電話逍遙人間去也,好不瀟灑!
因而,開店以來,我最常被媒體問到的問題是:「開書店是你的夢想嗎?」,記者眼神迷濛憧憬,彷彿肯定我會開始描述這個如影跟隨的夢想,是如何有朝一日被我實現。很遺憾的,「不是」。被澆了一大桶冷水後,記者如夢初醒,才開始好奇的問我:「那……你怎麼會想要開一間書店的?」因為,書店這門行業,全臺灣應該超過一半人口都知道,它根本就不是賺錢的行業。
這個問題應該要回到,我為什麼會想要創業?接著的問題才是,為什麼是開一間書店?
在這本書裡提到,適合創業的人有幾種特質,其中有一種是:「被資遣、被開除或想離職,以及無法接受減薪等工作條件的人…… 」。而我正是符合這種狀況的人——將近六年前,我從一個喜愛的工作裡,無預警地被解雇。
這是最直接的原因。然而,更深沉的原因,我想是,十多年的職場生涯,這是第一次我被迫離開工作,突如其來的空白時光,讓我得以沉入心底最深的角落檢視自己:你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我喜歡工作,但我不喜歡一直工作;我喜歡賺錢,但我不喜歡為了賺錢工作;我喜歡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但我不喜歡為了成就感而工作。即便在多年職場生涯裡,我一直認為是為自己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而,那畢竟還是有許多的「不得不」、「妥協」,以及為了「顧全大局」的勉強。
想要全然地回歸「自己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是創業的主因。接著,才進入衡量自己的專業、興趣,所投入的事業各種客觀環境因素、條件的檢視。這些,在這本書裡都有非常好的案例與分析。
然而,書裡也審慎分析,以「生活」為事業,將會陷入的風險與代價。
任何自己開店做生意的人都清楚幾件事情:一,要坐「開店監」:這意味著,你認識的人可能會變多,但你的生活圈不見得會變大。二,生活跟工作會分不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你花在工作的時間一定不會變少(至少前幾年想都不用想)。三,你的經濟狀況鐵定不會比上班時期穩定,沒弄好還會把原本的積蓄賠光。四,更嚴重的是,執意不願意面對退場時機,可能還會弄得親朋好友反目走避,兄弟姊妹鬩牆。
這些創業將會面臨的狀況,我並非是開店之後才知道,而是事前就已經明白。因此,如果開創自己的事業如此艱辛,又不見得能夠擁有「理想的生活」,那為何我還要走上這條路?再找另外一份工作,不好嗎?
做你生活的主人
每一個人,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與定義不盡相同。有人認為,你所選擇的工作,決定了你的生活樣貌,某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然而,人應該,也應當要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對我來說,「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往往成為我決定下一個工作的選擇標準。
因而,十多年來我以一種頻密的速度,轉換工作軌道——甚至沿用一般人所稱的「歸零」,這種歷程,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很明白,即便沒有這個解雇事件,最終,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依舊會離開職場,創業,或者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遲或早的問題而已。正是因為「被迫」停下來,我才有機會將過往在工作裡累積的專業,以及對生活的想像、能量,進一步的轉換、釋放。尤其,當你意識到,現代職場的工作條件與環境,給予人們的往往不是累積,而是耗竭之時;當你意識到,終究,你希望能夠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之時,離開職場開創自己的事業,是必然的。
然而,在此之前,在工作裡累積自己的專業與興趣,保有「歸零」的勇氣,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想起每一年,跟一位老朋友碰面時,她年年都會對我抱怨同樣的事情:工作、孩子、沒有自己的生活……我也會問她:「那怎麼辦?」每一年的回答都一樣:「不知道。就這樣一天過一天,出口也不知道在哪裡。」她害怕失去現在的工作,但她也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在害怕與厭惡,無奈與被迫之間,擺盪著。
另一位朋友,早已厭倦往返台灣中國兩地的生活,渴望能有勇氣離開那份工作,然而,她無法離開。她不知道回台灣,自己能夠做什麼。創業?聽起來像是唯一的路,但問題依舊是:她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能創「什麼」業?
因而,我總是認為,能否追求「理想生活」的關鍵點並不在於創業與否,而是在於:你是否還能在自己的工作裡,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並且,是否還能在工作裡、生活中,保有創意、生命的動力。假如一份工作,已經讓你失去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選擇權,當那份工作唯一的意義,在於那份薪水之時,那麼我會毅然決然地離開。
創業,不過是實踐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它不代表你會因此更悠閒、更有錢,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是:你會有更多的權力與機會,在自己的事業裡,做你生活的,生命的主人。
小小書房部落格:blog.roodo.com/smallidea
劉虹風
(本文作者為小小書房負責人)
前言
經營事業也經營自己
我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打好一份如同我個人的「獨立宣言」,收件人是我過去五年來擔任記者兼編輯的地方報紙發行人。信上寫著:「謹以此信,告知敝人決定辭去現職,經營自由撰稿事業。」信中不僅感激老闆的賞賜之恩,並告知辭職將在兩週內生效。
這是封措辭客氣,卻不失冷靜與專業的辭呈,簡潔平易的字句,透露出篤定、堅決和信心,儘管明知老闆一定會慰留我。其實他們無法理解也情有可原,畢竟信中並未說明離職原因,但我既不想升官,也不想發財,更何況依我老闆的條件,升官的前提是調派到另一個城市。
我之所以想成為自由撰稿人,不過是想實現生活理念罷了。辭呈不僅宣告辭職,也實現我大學以來夢想的生活,而且打從擔任記者以來,我大半時間都在兼職。
進入自由業的部分動機,是想擺脫人生中某些不想要的東西。我再也不想在交通尖峰時段跨越整個達拉斯郡,也不想成天淨報導些公司獲利、股東大會和地方商業消息,更不想被人告知,由於龐大企業體出了問題,因此今年我這個小螺絲釘,跟大家一樣只能加薪三%。
我希望我的文章,刊登在比《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Dallas Fort Worth Business Journal)更稱頭且更有變化的出版品上,也希望報導運動、醫療與文化新聞。我甚至在不久前買的房子裡,用二手家具在飯廳布置了一間工作室,還希望收入充分反映我的實力和努力,而非根據某人的錯誤判斷。
可是,辭呈在書桌上躺了半年,還是沒遞出去。
話說回來,就算要成為自由業者,也得預作準備,可是當時我啥也沒做,況且有些事似乎不在我的掌控內,例如在放棄固定薪俸前,必須以較低利的貸款,清償原來的抵押借款,可是我已經被一家銀行拒絕。此外,在退出公司的團體保險前,我得先完成該動的手術,只是這種事很難面對。最後,我還是沒把握從事自由撰稿能否餬口,因此,儘管一心嚮往實現生活理念,卻似乎只是場春秋大夢罷了。
寓生活於事業
如今,我已依照自己的生活理念生活了二十五年,而且相當成功,並完成上千篇文稿,客戶委託的案子也從未間斷,好幾家全美最大、最負盛名的出版商,都刊登過我的文章,從運動到個人理財的主題都有。
我可以隨自己喜好安排工作時數,幾乎無須開會,通勤距離是以「呎」而非以「哩」計算,我很少打領帶,寫書評時,既可一面浸淫在最愛的閱讀中,還能賺錢,我也被派到很棒的地方探險旅遊,卻有人替我打點旅費,甚至收到一大堆高科技玩意兒,因為對方希望我在寫技術趨勢的文章與書籍時,將他們的產品記上一筆。
我的生活格調,完全拜身為「生活企業家」所得之賜,而這種生活方式,也是所得的一部分。其實我一直都算不上富有,出生在肯德基州的丘陵區,生平第一個家,是輛停在陸軍基地的拖車。我在德州郊區長大,家境小康,在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就讀當地公立學校,幾經波折,終於從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新聞系畢業。辭職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發行量兩萬份的《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擔任助理編輯,年薪兩萬七千七百美元,多過第一份在《畢爾蒙特日報》(Beaumont Journal)報導警方獨家新聞的九千八百美元。
生活企業家不光是實現生活理念,還得靠事業賺錢。我在暫離奧斯汀到紐約期間,仍保有第一個窩,儘管努力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養家活口,而是過想要的生活,但我的收入連同妻子擔任書籍宣傳的所得,不但足以支付褓母費,還能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就讀,即使每週工作鮮少多於四十小時,所得竟是為同級雜誌撰稿的兩倍。
我從不敢奢望經濟狀況如此之好,其實吸引我成為自由作家的,是那神祕的生活方式。
我過去擔任記者時,多半主跑工商新聞,尤其以小型企業為主,這對我幫助很大,因此從一九九二年起,開始為《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開闢小型企業管理專欄,報導也散見許多小型企業的刊物上。為了撰寫文章和書籍,訪談過上千位企業家與小型企業顧問,從他們身上了解創業源由與經營事業之道。
身為記者最不幸的,就是被迫寫些從未親身經歷過的東西。在面對背景與我不同的人時,我就像成天收看奧運轉播的體育記者,試圖進入參賽者的思想中,描述自己未曾從事過的活動,這不僅是項大挑戰,更令我不安,怕被別人「識破」。而這也是我如此熱心指導其他自由撰稿人的原因之一:我無須引用專家話語,因為我就是專家。
有很多我訪談過的企業家都表示,當初創業的動機,完全與傳統企業家「短期致富」的目標無關,某些傳統企業家確實只想在短期內以小投資賺大錢,退休後高枕無憂。
本書是一本強調生活議題而非商業的創業書籍,至少我在書中將身為生活企業家的經驗,與我從多方觀察和報導中明瞭的企業家挑戰融會貫通。一般的創業手冊大多僅以一頁或一個段落,交代為生活理念而創業的議題,某些探討在家工作與單飛好處的書雖比較偏重生活,卻未從各個面相,探討事業對生活造成的潛在影響。生活企業家可以在家陪孩子,也可以在家看護生病的配偶、年邁的父母,甚至是自己。即使生活企業家最強調的,莫過於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可是在「做自己的老闆」與單飛之外,還有更多事情要注意。
成為生活企業家,是為了脫離日復一日的通勤生活、決定何時該走、走到哪裡,而不是受制於像街頭霸王般弱肉強食、以大欺小的企業文化。生活企業家愛住哪兒就住哪,無須因調職而被迫三、五年搬一次家。生活企業家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共事,不必周旋於頤指氣使的老闆、慾求不滿的顧客,以及會在背後捅你一刀的同事間。
與其說生活企業家在經營事業,倒不如說在經營自己。本書第一部分探討你是否具備成為生活企業家的潛力,以及想成為怎樣的生活企業家?為了平衡報導,我也詳述生活企業家的潛在缺點。最後談到若決定與企業一刀兩斷、成為生活企業家時遭遇的難題,並提出諸多解決之道。
第二部分進入生活事業的現實面,探討成為生活企業家的基本選項,包括開創全新事業、買下現成公司、加盟與從事自由業等。接下來探討如何讓公司賺錢。如果事業能支持你實現生活理念,獲利便成為必要條件,然後開始探詢籌措創業資金的管道,讓事業動起來。
第三部分探討生活企業家的四個關鍵議題:挑選共事對象、選擇並管理技術、兼顧企業成長與控制,最後是驗收成果。第八章將說明如何行使生活企業家的權力,與那些可能對你生活方式產生最大正面影響的員工、顧客、供應商等人往來。
第九章是我最愛的主題:「技術」。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和個人數位助理器(PDA)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本章將探討如何評估科技產品的需求,防止被科技牽著鼻子走。第十章談到兩種最要不得的「企業家精神迷思」:企業一定要追求成長才能存活,以及成長必須付出代價。本章將使你了解,無論成長與否,都無須犧牲生活品質或事業的存活力。最後一章則駁斥生活企業家的另一個普遍迷思:「只著眼於金錢,反而無法讓財富源源不絕。」以及「做愛做的事,鈔票自然來。」,這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講法,現實比這複雜,但只要精心安排生活事業,將足以支持財務上的長短期需求,也將具備可長可久的價值──可變現資產或新創事業,讓後代子孫藉此實現自己的生活理念。
本書多為我的親身經歷。每位生活企業家背後,都有些在需要時給予精神支持的人,而我則在一位好友的鼓勵下,再度嘗試房屋轉貸成功。我在辭職前,曾兼做目前的工作,其他人也如法炮製,以測試自己適不適合成立生活事業。我之所以避開要求過多的客戶,以堅定卻尊重對方的態度,為我的服務交涉出公平售價,同時甘願接受看似毫無勝算的賭博,例如在沒有工作、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甚至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搬到紐約市,因為我相信我會成功,至少能克服困難。
本書前言是我的親身體驗,但書中不只是我的故事,還有更多不同的生活企業家獨特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或成為你靈感來源的可能,希望能因此深受感動而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