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動刀到槍,一根手指就能癱瘓全球產業
FinTech金融科技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免出門也能聰明理財 手機,就是你的提款機
金融科技如何改寫消費、理財與投資?現在,你能輕鬆看未來
金融員的頭號剋星 想生存就要了解它
FinTech大潮來襲 人人都是銀行家
「Fintech」(金融科技) 是把金融和技術相乘在一起產生的新價值。
這已經成為金融業的新顯學,不動刀槍,一根手指就能癱瘓全球產業,
手機,就是你的提款機,免出門也能聰明理財!
市場上針對Fintech研究的書籍以文字居多不易理解,
遠見編輯部針對這部份以豐富的案例與彩色圖表佐證,
透過深入淺出的觀點,並專訪日本推動金融革命的多位關鍵人物,
剖析未來方向,讓讀者得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了解Fintech金融科技帶給世界的改變。
本書從金融科技最前線的美國說起。矽谷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而日本也趕上海外金融科技革命的浪潮。雖然與美國相比,日本仍處於初期階段,但面對新時代的來臨,日本銀行開始全速轉變,使得日本金融科技企業,逐日遍地開花。
電子支付先鋒PayPal 與eBay拆分後,進攻日本市場。東京即將舉辦奧運,預料訪日人數將急速增加,連帶支付市場也蠢蠢欲動,未來如何發展?而美國Square公司的傑克•多西(Jack Dorsey),創造世人熟知的推特(Twitter),還要掀起全新革命,是否會再次震撼世界?
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茁壯與泡沫帶來什麼啟示?支撐比特幣成長的 「資料區塊鏈」,因為做為FinTech核心技術,備受矚目,本書也將針對資料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及超越虛擬貨幣的廣泛應用,詳細說明。
作者簡介:
Nikkei Computer
日本全國性大報,於1876年12月2日創刊。出版該報的日本經濟新聞社,則負責算出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票價格(Nikkei225),是全球主要的股市指標之一。該社亦同時是一間綜合媒體集團,經營東京電視台、日經CNBC以及日經廣播電台。
譯者簡介:
汪平
男,1961年生。現任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兼日語系教授。
譯有《誰殺了珍妃》(實學社出版 2003年)、《葡萄酒的世界史》(玉山社出版 2004年)、《「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手機小說的秘密》(合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茶道的歷史》(合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輿論與「世論」》(合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
章節試閱
金融科技狂想曲
矽谷金融科技創新企業來勢洶洶!
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強化了對金融科技創新企業的戒備,因為它們在貸款、支付等銀行核心業務上,迅速增加了存在感。而在金融科技革命最前沿的美國,發生了什麼事呢?
美國大型金融機構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傑米‧戴蒙(James Dimon)執行長在2015年4月寄給股東的信中,有一段話讓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大吃一驚。這句話就是:「矽谷已經來了!」(Silicon Valley is coming.)。意思是,誕生於美國矽谷的創新企業,已開始成為傳統金融企業的威脅,超級銀行的巨頭,坦率承認了這種危機感。
試圖把金融和技術相乘,創造出新的服務形態,稱作「金融科技」(FinTech),其發端於IT發源地——矽谷。過去,這裡推出的技術與服務,不只是半導體、軟體產業,也在廣告、媒體、服務等領域打破了常識,創造新價值,如今,這股浪潮也延伸到了金融世界。
戴蒙明確表示,在銀行最基本的業務「貸款」與「付款」這兩大領域,現存銀行已遭到侵蝕,優秀的人才和風險投資公司所投入的豐厚資金,已形成數百家的創新企業,逐漸增加了對銀行業的影響力。
在貸款方面,消費者、中小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幾分鐘就能完成貸款審核的服務已經出現了,如果是傳統金融機構,審核一般需要幾星期。
至於付款,創新企業所提供的服務也非常簡單易用,即時處理付款的安全防護措施也很強,成本也低。
就如同其他產業所面臨的局面,金融機構正被迫展開業務模式的變革。金融與科技,是對立還是共存共榮?在未來的金融科技版Google、Facebook誕生前,若親自發展金融科技,或是強調專業分工,且與金融科技創新公司合作,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都是一種選項。正因為沒有唯一出路,所以目前各金融公司都還在絞盡腦汁。
貸款審查只要6分鐘
金融科技創新企業的服務,威脅在哪裡呢?最近在美國金融界,有兩個頂尖金融服務內容引起了話題。
一家是位於美國東部亞特蘭大的金融科技創新企業——Kabbage,也是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所說,擁有巨大威脅的一家公司。
Kabbage針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服務,客戶只要在網頁上提出貸款申請,平均6分鐘就能判定貸款與否,第二天就會把資金匯到顧客的銀行帳戶上,有關貸款的程序都線上完成。
這對傳統銀行來說,是一大顛覆。一直以來,顧客如果要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需要到銀行的支行辦理手續,且審核手續通常得等上幾個星期。
金融科技公司為何能做到這個程度?主要在於靈活運用了人工智慧,審核不再依賴人力,是劃時代的創舉。
「以互聯網的各種資訊資料為基礎,審核貸款企業的償還能力、業務的可持續性等,計算出企業的信用能力。」Kabbage執行長羅布‧弗洛威恩(Rob Frohwein)這樣說。
顧客在Kabbage申請貸款時,並不單是輸入公司名稱、所在地,還要將平常使用的網路服務帳戶名與Kabbage的系統聯繫在一起,包括會計雲服務QuickBooks、xero;信用卡付款服務的PayPal、Square、Stripe;電子商務交易網站的Amazon.com等。
人工智慧發揮巨大力量
Kabbage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 Application Programing Interface),讓公司系統和各網路服務系統連接在一起,蒐集顧客的資訊,讓人工智慧讀解,算出顧客的信用能力。
如果是會計雲,可以明白貸款企業的財務狀況,付款、電子商務網站等可瞭解貸款企業的實際銷售額動向;分析社交網路服務(SNS)的使用情形,則可了解企業是否與客戶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Kabbage執行長羅布・弗洛維恩說。
Kabbage的目標客戶是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周轉資金提供貸款服務,返還期限是6~12個月,貸款利息參照信用能力、返還時間,年利息定在12%至百分之幾十間,平均年貸款利息在30%前後,2015年的貸款總額達到10億美元。
「機械學習」,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基本技術。電腦學習財務資訊、銷售額動向、企業業務的持續性等,算出企業信用能力的規則。
Kabbage的人工智慧,就是根據數位和數位的關聯性,判定企業信用能力,以顧客資料為基礎,在計算顧客信用能力方面,人工智慧也發揮巨大的力量,電腦從資料中自動獲取知識和規則,靈活運用了「機械學習」。
Kabbage執行長羅布‧弗洛維恩斬釘截鐵地說,Kabbage不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
2011年創業之際,Kabbage就參考了美國亞馬遜(amazon.com)、eBay等電子商務公司。為了認清楚商品是不是偽造品、偷盜品,電子商務業者蒐集業者相關資訊,並進行分析,羅布‧弗洛維恩表示,如果把這種手法運用在測算企業信用能力的話,新的貸款服務就可以實現。
消費者貸款的革新
引起話題的另一家企業,是針對消費者提供貸款的公司——Affirm,公司總部在舊金山。
Affirm的服務是「即時貸」(instant loan),與Kabbage一樣,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即時審核,讓消費者簽署分期付款合約,以便消費者立即購得商品,這就是Affirm的新穎之處。
付款畫面上,Affirm選擇鍵與信用卡、金融卡(Debit Card)並排,即使消費者沒信用卡,也可以分期付款。
提出申請時,消費者需要輸入姓名、電子郵箱、手機號碼、出生年月、社會保險號碼下面的四行資訊,Affirm開發的人工智慧,會把消費者資訊與臉書等連接在一起,搜集並完成貸款審核。
具體的審核標準雖不公開,但依然可看得出來,例如,瞭解消費者在社交網路上與什麼樣的人群交往,以分析消費者的信用能力,另外,消費者在電商網站上的行為也是分析對象。
Affirm創辦人兼執行長馬科斯‧雷布勤(Max Levchin),因為曾和彼得‧蒂爾(Peter Thiel)共同創立美國PayPal而廣為人知。2015年10月,馬科斯‧雷布勤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金融活動Money 20∕20大會演講中,講述了他當時創建Affirm的想法,「我想以年輕人為中心,給全美7000萬個沒有信用卡的消費者,提供某種付款手段」。
實際上,這意指著「信用卡大國」——美國,金融現況的質變。
另類貸款人的出現
2007~2008年爆發雷曼危機,傳統金融機構不約而同從信用能力低的消費者、中小企業的貸款中撤退了。根據美國益百利資訊諮詢(experian information solutions)調查,24歲年輕人擁有銀行發行的信用卡的比例,2014年是27%,比1998年的46%大幅減少。
然而,年輕人的信用能力真的低嗎?Affirm公司抱持疑問,一直以來,美國的銀行以信用卡使用履歷為基礎,算出信用績分(FICO),審核消費者的貸款,但對於沒有信用卡的年輕人,貸款審查是相對困難的,因此Affirm公司決定不採信用績分,希望適當測算出年輕人信用能力。
該公司的貸款利率也比傳統低,這也是特點。傳統貸款公司,年利息平均是19%,Affirm公司是13%,用人工智慧準確算出顧客的信用程度,減少貸款呆帳,因此能以減少利息的形式返還給顧客。
雷曼危機後,傳統金融機構不約而同的從貸款中撤退了,貸款市場出現了空白地帶,於是,出現了「另類貸款人」,像是Kabbage、Affirm等貸款公司,利用人工智慧分析各種大數據,進行貸款審核。
走向共榮的道路
另類貸款人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類型,貸款對象是中小企業或消費者,貸款手法則分為兩種,一是創新企業直接貸款型,另一個是創新企業只進行貸款斡旋的P2P型(個人對個人)。
直接貸款型比較容易理解,例如,Kabbage從機構投資人古根海姆合伙人(Guggenheim Partners)那裡借來巨額資金,再以這些資金為基礎,借貸給中小企業。
另一種P2P型,也被稱作社會借貸(social Lending),是個人對個人借貸,貸款的債權讓普通的投資人購買,創新企業從借款人和投資人雙邊收取手續費,當作收入。
P2P型貸款的代表,是2014年12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貸款俱樂部公司(Lending Club),該公司把借款人的貸款債權,從A(利息7.3%)提升到G(利息25.4%),銷售給個體投資人,這是劃時代的變革。
像Kabbage一樣的直接貸款型,是以利息高的短期(不滿一年)貸款為中心;貸款俱樂部公司等P2P型,主要是以利息低的長期(一年以上)貸款為主。
在此之前,美國金融市場一直是由金融機構擔負貸款,現在則被各種金融技術創新企業所分割和奪走,有些銀行選擇與另類貸款人走向繁榮的道路。例如,荷蘭大型銀行ING與Kabbage合作,把Kabbage的貸款審核技術導入自己的銀行系統,準備在歐洲向中小企業貸款;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三菱東京UFJ銀行)子公司——美國聯盟銀行,也和貸款俱樂部公司合作,收購貸款俱樂部公司評級過的債權。
因行動支付而快速成長
科技金融革命已影響付款領域。美國行動支付先驅——Square公司,於2015年11月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是一家因行動支付而急速成長的創新企業。
Square讓智慧型手機取代銷售點終端(Point of Sales)系統,輕易完成信用卡支付,這項特點受到中小型零售店的爆發性的支持。
對美國來說,信用卡支付是很重要的。但在行動支付這個領域中,智慧型手機生產商、零售、連鎖店、銀行都捲入其中,競爭愈來愈激烈。
2014年,蘋果公司推出ApplePay,谷歌、韓國的三星電子等,也開始推出自己的服務,每家公司都打算讓自家智慧型手機,使用近距離無線通訊(NFC)功能,因其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比信用卡支付更勝一籌。
現在,美國大型流通業也來參與。2015年7月,美國沃爾瑪(Walmart)、TARGET、西爾斯百貨(SEARS)、Best Buy等,也均設立了美國「大型零售商聯盟(MCX, 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也開始行動付款服務。
對金融科技企業加強戒備的摩根大通,選擇和MCX聯合,在2016年推行MCX的ChasePay行動付款,來對抗新創公司。
與智慧型手機生產商不同的是,摩根大通不使用近距離無線通訊,而是運用二維條碼——QR碼,舉例來說,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拍照功能,讀取二維條碼,就能完成支付。
摩根大通在美國發行了9400萬張信用卡和金融卡,規模全美最大,擔任該銀行私人金融部門(consumer banking)CEO的高登・史密斯竭力主張,絕不會輕易把付款業務主導權,讓給金融科技企業。
銀行也在吸納新技術
金融科技革命中,並非只有「進攻的小金融科技公司」與「保守的巨大金融機構」,這種對立的局面。在美國,金融機構也加強了攻勢。
2014年,採用密碼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區塊鏈技術出現了。
區塊鏈是透過比特幣,運用於記錄交易內容的技術,不是依靠中央的一台電腦,而是透過分散在P2P型網路上的電腦分擔處理。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國納斯達克公司, 2015年10月,納斯達克公司採用區塊鏈的未公開股票交易系統——Nasdaq Linq。
在某一次的論壇活動上,納斯達克執行長鮑勃・格雷菲爾德強烈指出,區塊鏈技術,有可能讓金融市場的IT基礎建設為之一變,區塊鏈置換商用資料庫產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以往的金融機構,都把系統開發工作委託給IT服務商,但如今,為了站在金融科技革命最前線,也得提高技術能力。納斯達克公司也與美國CHAIN公司合作(在區塊鏈技術領域具優勢的金融科技企業),努力吸納新知識。
金融科技狂想曲
矽谷金融科技創新企業來勢洶洶!
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強化了對金融科技創新企業的戒備,因為它們在貸款、支付等銀行核心業務上,迅速增加了存在感。而在金融科技革命最前沿的美國,發生了什麼事呢?
美國大型金融機構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傑米‧戴蒙(James Dimon)執行長在2015年4月寄給股東的信中,有一段話讓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大吃一驚。這句話就是:「矽谷已經來了!」(Silicon Valley is coming.)。意思是,誕生於美國矽谷的創新企業,已開始成為傳統金融企業的威脅,超級銀行的巨頭,坦率承認了這種危機感...
目錄
【第一章】金融科技狂想曲
【第二章】開放轉型的契機
【第三章】關鍵人物剖析革命方向
【第四章】科技業跨入金融的先驅者
【第五章】電子支付先鋒PayPal
【第六章】Square支付服務崛起
【第七章】比特幣未死
【第八章】區塊鏈紅了
【第一章】金融科技狂想曲
【第二章】開放轉型的契機
【第三章】關鍵人物剖析革命方向
【第四章】科技業跨入金融的先驅者
【第五章】電子支付先鋒PayPal
【第六章】Square支付服務崛起
【第七章】比特幣未死
【第八章】區塊鏈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