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智慧財產」,近年來已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與重視。它是指人們在致力於創作後,所得到的成果或技術受到廣泛的肯定。而我們常看到的「專利」也被歸類在此一範疇。
各位聽到「智慧財產」時,腦海中浮現的或許是那種改變歷史的偉大發明,或是諾貝爾獎等級的高超科學技術。其實獲得智慧財產權「專利」認可的,多半是稍微動點腦筋就可以激發出來的點子。所以不光只是企業團體或法人團體,個人的創作品也可以受到智慧財產的「保護」。許多專利並非天生賦予才華的人才能創造的,而是透過日常工作就能實現的。
我一直以來都在電機公司富士通從事「專利」的相關業務。退休之後也在日本智慧財產協會、發明協會等法人團體以及大學中擔任各種專題的講師。常常有人問我「是否有好的方法能想出與智慧財產相關連的點子」特別是好幾次都有遇到「是否能請教有關如何創造出強大權利的訣竅」等問題。我在一些企業中,介紹從現有的經驗得到的「專利」發想以及整合從團體討論中產出的點子再組合的訣竅,從中獲得「淺顯易懂」的好評價。
因此我產生了撰寫附有實際案例的「專利」發想書籍的念頭。
若講到在長年的職員生活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工作,莫過於一九七○年「專利管理系統」的建構。由於富士通是一家以先進技術取勝的公司,在開發「產品」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研發出應以專利保護的「技術」。
當時,我們分類及管理龐大數量的專利方法以及唯一資料的來源就是親手或手寫記錄,別稱為「流水帳」的厚重手札。從研發起,專利向智慧財產局等公家機關提出申請和審查具有一定期限,若逾期,則無法繼續主張其重要的權利。每次開會討論應對方針、專利戰略,或者進行權利相關的訴訟等時,就得不厭其煩地反覆翻閱總簿,並以劃正字方式計算次數來取得統計數據。當時我們必須從手札中將發明的名稱及發明人的所屬單位等資訊抄寫到另外一張紙上再進行公司內部的通知。
所以,有人要求專利的作業模式可以更省力且更有效率也是理所當然的。富士通從製造電話機起家,早在一九五○年代就開始積極從事電腦事業,所以公司決定將一切作業電腦化。
而我的工作,就是找出公司內外所有的專利管理相關作業,並深入探究「為什麼會有手札這種東西?」、「今後這手札是否仍有其存在之必要?」以及「通知公司內外應該採用何種形式?」等問題,重新審視基本要求以及其作業可達到的功能,並以創新的發想來研發電腦管理系統。
然而,電腦系統化需要龐大的預算。評估成本之後,進而發現其金額之大,就算把當時所有專利相關的職員薪水加總,也無法打平。經營階層也有可能會認為這個系統過於昂貴,所以我們在投資及效益的估算上下了一番工夫。當然要使透過人力執行的業務有效率,可增加一些在人力行使上無法突破的便利功能以達投資效果。
若以誇張的說詞,就是多方面檢討智慧財產管理系統的本身意義。今後以「ATMS」之名稱商品化,並在眾多企業中被採用。而這次的經驗對筆者往後的工作也帶來莫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就是將前輩們努力建構出來的作業系統從頭列出並重新思考其存在的意義。「為什麼」和「為了什麼」。若思考工作原本的目的、文件的功能以及此作法存在的理由等問題,則腦海裡將浮現別樹一格的方式。於是,並非由人而是由電腦實施作業的焦點逐漸地被放大。之後,我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在電腦中進行此動作才能提供出新的結構或更便利的功能。
我常對自己的工作現況持有疑問並同時思考「為什麼」和「為了什麼」而做出行動。因而學到此工作方式,也將其運用於一九八五年日本被實用化「特許情報全文搜尋系統」的研發。
當時的日本專利,各個公司的分類鬆散,所以除了靠國際專利的分類表來檢索之外,並無一個標準化的系統。
我們這些專利技術專員透過專利文獻中記錄的摘要,或是說明書的全文就能理解該技術的具體內容。並非從零開始創造出一個新的分類,而是讓文獻的內容完整地儲存到電腦,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搜索到資料。因此,早在我們熟悉的「搜尋引擎」問世以前,由專利資訊全文中抽出術語進而建構出「搜尋關鍵字」的模組已經被建構出來了。
而且,配合專利局從一九九○年開始執行的「申請手續電子化」計畫,我也有參與讓終端使用者也能輕易使用的「電子申請終端機」研發,並且製作出目前線上專利申請使用軟體的前身。時至今日,此軟體仍擁有相當廣泛的使用者。
我養成「工作的本質是什麼?為何需要這項發明?該項智慧財產的關鍵點為何處?」等對小事情標記問號來瞭解工作內容的習慣。本書將從這些經驗設法來創造出有效發明的「發想」方式,介紹作為具體智慧財產的研發手法。
就本質上而言,創造智慧財產之「發想」和企業商品企劃案以及產品研發是一體的,我們無法將它與該架構分開來思考。而智慧財產權制度本來的目的即在於促進產業的發展,為了能被社會所接納、有益於社會,以及不忽視市場(Market)的創造。在本書中,並不單單只有介紹趣味性的點子,而是希望能夠探討該如何實踐「智慧財產的創造=產品研發」此一互為表裡的思維方式。
因為商品、服務或商業行為各自有不同的型態,所以並不會有普遍萬用的「發想法」。本書中所介紹的發想法總共有十三種。各個發想法與主題的關係(適合與否),都整理於一八七頁的表格中。
如果讀者能以各種立場來學習符合研發團隊精神的發想法,並且在實踐之餘,又能添加個人創意的話,則本書目標便得以達成。
換言之,若能給予各位「發想」的契機=觸發器,作為筆者的我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