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在現代化國家中,高舉著社區總體營造大旗的同時,充斥著各式新穎硬體設施或服務社區居民的建築,但是我們到底應該依賴什麼標準來衡量居民的要求和滿意程度?應該是用量化的數字為依據?或是在一個5000人的社區中建有十座中型體育館便叫做幸福?
世界組織每年都會評量出地球上十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以及十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我們總在報紙上搜尋台灣可能位於那個位置,是否比大陸好,卻比新加坡差?「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一書並沒有教我們如何從治安、衛生、環境品質等議題切入,形塑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社區,但它和每年評量十大適合人類居住城市的象徵意義卻是一樣的。
台灣在921大地震後,許多地方積極需要社區總體營造的技能來推動災後重建的工作。日本在經歷神戶大地震後,有些社區因為具有較完善的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因此,重建過程更迅速並且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但在台灣的某些角落,災後重建的圍欄依然矗立在那裡!
本書或許能提供政府相關災後重建部門、研究人員及社區夥伴,一個有效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