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w.大衛.馬克思的圖書 |
$ 349 ~ 450 | 洋風和魂:美式流行╳日本改造,戰後日本的時尚文化史【金石堂、博客來熱銷】
作者:W.大衛.馬克思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3-02-01 共 9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對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於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區的一家持有激進觀點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漸漸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關報社,從事專欄寫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佛烈德利赫·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合體所管理、形成無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於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長期以來廣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馬克思也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家佛烈德利赫·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並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與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國際領域,極其強烈地影響著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許許多多的不同派別、學術體系。
維基百科
「本書對日本的理解比日本人更深刻。」
──《POPEYE》前總編輯木下孝浩
牛仔褲如何在日本蔚為風潮?雜誌街拍從何時開始?裏原宿文化如何崛起?
從模仿、實驗到出類拔萃,風格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
全面解讀美式傳統風格在戰後日本的六十年發展!
探索日系時尚的風格根源,翻轉精神的「Ametora」必讀經典!
★★全新收錄2023年新版作者後記★★
從完美復刻的MA-1飛行夾克,到成為無價收藏的經典501牛仔褲,日本製的美式服裝可說是青出於藍、樣貌更勝美國。如今的日本不僅重新詮釋美式風格,也進一步向全世界反向輸出自己專屬的類型──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縮寫為Ametora,是經過細微變化而帶有豐富文化的衣著傳統。
本書以六十年的時間跨度,詳盡解讀經典美式風格在日本如何落地生根、成長茁壯,繼而發展出獨屬日本的樣貌。書中強調,美國在二戰後擔起重建日本的責任,自然促使日本時尚「美國化」;但在當時,穿衣打扮卻不存在於日本人的字典之中。那麼,日本人如何取經美國文化,開始追求個人風格的展現?這一切改變,又是如何翻轉日本社會,進而影響全球時尚?
▋「我不開創潮流,
我想創造新風俗。」──石津謙介,日本時尚之父
日本經濟在一九五〇年代快速成長,人們終於開始拋棄戰時服裝、翻新衣櫃。但當時的日本社會風氣保守,愛打扮的年輕人往往被視為叛逆的異端分子,百貨公司裡也只找得到童裝與訂製西裝,根本沒有銷售給年輕男性的服裝。
在現實需求與傳統相衝突之下,來自岡山的石津謙介透過推廣成衣、媒體行銷,逐步撬開了守舊的日本。石津戰前便仰慕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生的打扮,他創立品牌「VAN」,將「常春藤風格」引入日本;把傳統西裝雜誌《男の服飾》改造為今日仍持續發行的《Men’s Club》;除了出版穿搭指南,甚至花費高昂行銷支出,派團隊赴美拍下《Take Ivy》──最早的街拍攝影集、今日的美式風格聖經。
石津謙介希望藉由這些傳遞他的信念:常春藤風格並非稍縱即逝的產業風潮,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有著品牌塑造大師美譽的他,不止步於創造年輕人喜歡的時尚,而是更進階地思考如何讓全日本人接受美式時尚。
▋「炸豬排原本是德國菜,現在卻成為日本料理的一部分。
我想,常春藤風格就跟炸豬排一樣,雖然源自美國,
但發展六十年後,它已變得更適合我們。」──黑須敏之,《Men’s Club》編輯
歷史與經濟因素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時尚,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那些和石津謙介一樣將美式風格與概念引進日本的人物。這些人往往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服裝設計師,而是企業家、雜誌編輯、插畫家、音樂工作者。在資訊、技術知識與貨源等方面都面對艱鉅挑戰的時代,這些開路先驅發揮想像,在「複製品」上精益求精,成為重視品質、重新詮釋細節而自成一派的大師。
因此,本書每一章在爬梳美式風格的演變時,都由時代下的潮流人物談起,講述其反抗傳統思維與主流市場的努力。
我們將看到:如果《Men’s Club》的黑須敏之沒有拼湊出美式風格的適當穿法,編輯木滑良久、插畫家小林泰彥等人可能難以大膽推出收錄千種美國商品的雜誌《Made in U.S.A.》;如果BIG JOHN沒有下定決心生產正統牛仔褲,並且倉敷紡織沒有拿丹寧布做實驗,日本本土丹寧品牌EVISU就不可能誕生;如果《POPEYE》沒能掀起結合滑板運動的時尚風潮,那麼NIGO®可能也難以發想結合嘻哈與運動服飾的原創品牌A BATHING APE。
簡言之,沒有這些開路先驅改變日本大眾對於美式風格的認識,我們熟知的UNIQLO和BEAMS,可能就不會像今日一樣擴張至全球、舉世聞名。
▋「在日本向全球提供其版本的美式傳統風格之餘,
當其他國家也開始輸出它們自己版本的Ametora到日本,
我們必須等著看日本如何反應。」──W‧大衛‧馬克思
從模仿、實驗到出類拔萃,風格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美式時尚來到日本,是透過渴望改變與事業成功、卻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那些人之手,在戰後經濟起飛、泡沫年代乃至全球化的背景下,結合日本大眾藉由媒體系統性地學習不同美式風格的消費行為,最終讓日本坐擁最多關於美式風格的集體知識。
現今流行於全球的日系時尚,雜揉原有的美國根源,又有日本的詮釋和創新,兩者高度交纏,成就一套隨時都在變化、移動與適應的服裝「系統」──也就是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所謂的「Ametora」,並且持續和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對話、融合。由此可知,本書不僅記錄戰後日本的時尚發展史,在精神層面上更能體現日本自身文化辯證的成果。
作者簡介
W‧大衛‧馬克思(W. David Marx)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慶應大學經貿研究生,現居日本東京。曾任東京及紐約街頭文化雜誌《Tokion》編輯,長期就日本時尚、音樂和文化等議題撰寫評論,文章散見於包含《Vox》、《POPEYE》、《GQ》、《Harper’s》、《The FADER》,以及《NYLON》等多本國際刊物。
2022年最新著《階級與文化》(Status and Culture: How Our Desire for Social Rank Creats Taste, Identity, Art, Fashion, and Constant Change)獲得《科克斯書評》與《出版人週刊》星級評價。更多關於流行文化與其背後機制的探討,可訂閱個人電子報《文化:一份使用指南》(Culture: An Owner’s Manuel):https://culture.ghost.io/。
譯者簡介
吳緯疆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自由譯者。譯有《請用正念疼惜自己》、《接納,才能自得》、《不一樣又怎樣》、《被壟斷的心智》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