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推薦文 以日本史為鏡︰自信和彈性
我只花了一天,就讀完了這本書。
但是,要想「讀懂日本史」,卻談何容易?
從小喜歡看故事書,也喜歡講故事。於是造就今天的公孫策--寫文章一定要引述故事,為此讀了大量的歷史故事。當然,絕大多數都是中國歷史故事。
我也喜歡外國歷史,可是受限於語文隔閡,只讀了一些一些中譯本。對於鄰近的日本,由於讀過坊間頗為熱門的翻譯小說,我對戰國群雄的故事相當熟悉,但是其他各個時代就非常陌生了。而我心裡也明白,坊間那些翻譯小說當中的「史實」成分,絕對不會超過《三國演義》。
為了多瞭解日本一些,我也看了《菊花與劍》(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與《近代日本論》(許介麟教授著)這類的書,可那都是「外國人」的觀點。
拿到這本《三天讀懂日本史》的書稿,真是喜出望外,當場把手邊正在校對的「大作」擺一旁,一口氣讀完「全套日本史」。然而,「讀懂日本史」卻談何容易。
無論如何,書是看完了,我的第一個收穫是「不會張飛殺岳飛」了,好比搞清楚「南朝宋齊梁陳」、「五代梁唐晉漢周」,乃至「唐宋元明清」的順序,以後寫文章就不會鬧笑話。
其次是感受到日本民族的自信心。本書作者吉村弘在提及「繩紋人來自朝鮮半島」、「佛教、曆法來自百濟」時,沒有一絲一毫不舒適感。相形之下,韓國人近年來提出「蚩尤打敗黃帝,並成為韓國人祖先」之類說法的心態,乃格外顯得小家子氣。而這種自信心不是二十世紀後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之後才有的,而是「大化革新」大量採用唐制時,就已顯現。在此之前,聖德太子的遣隋使致送國書中,採用「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的稱呼,乃可以理解,那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基於務實原則的維持面子。本書作者對這一段的詮釋︰「結果,中國先進的文化便直接流進日本,真正達到外交上的勝利。」這是韓國人絕對不會出現的論點,但卻是日本民族自信心的具體展現。
正由於民族文化中存在這樣的「固有自信心」,日本人乃可以一再的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甚至不憚於套用外國的長處,使之成為形塑新日本的重要建材。七世紀的「大化革新」、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等都是。
這是我的第三個收穫︰由日本歷史的「鏡子」照出中國歷史的興替之道。原來,中國人自尊自大慣了,每次遇到新的時代潮流衝擊,結果總是改朝換代。因為適應性太差,調整的彈性係數太低,無法做出適當的因應。
然而,治亂之道仍然是「古今中外」一致的。例如︰鐮倉幕府與後醍醐天皇,前者因「武家天下」潮流而興,後者相對而言是「逆流」,但是,兩者的敗因卻一致︰賞罰失義。於是我有了第四個收穫︰中外歷史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第五個收穫是︰作者提出「用危機管理眼光看待歷史」,我一時仍未能充分體會他的意思。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切入」的角度,讓我多了一個分析歷史的面向。
除了五大收穫外,有一點「英雄所見略同」︰作者提出「歷史是門擁有推理要素的學問」。這麼多年來,由於台灣的升學考試制度,使得數理科被定位為「重理解」,而文史科被定為「重記憶」。我最近幾年嘗試說服人們「文學才是創造力最有發揮空間的學門」、「歷史才是最能培養問問題能力的學門」,但是一個人的音量實在有限。也因此,對「歷史擁有推理要素」這個說法,乃有惺惺相惜之感。
最後,鄭重推薦這本書中的圖表設計,不是指美觀,而是他能夠以戔戔一頁或一個跨頁的篇幅,就將一個時代整理得一目瞭然,足見功力。
公孫策 2008.10
◆本文作者公孫策為《商業周刊》「去梯言」專欄作家,擅長借用歷史典故,批判政治亂象,針針見血,將「以史鑑金可以知興替」發揮得淋漓盡致。近作有《跟康熙學策略》。
前言 -訓練推理能力-
「歷史,是門推理的學問。」當有人這麼說時,您會懷疑嗎?聽起來應該會引來不少噓聲吧。那如果改說是學習思考方式的學問,您覺得如何?我想會同意的人應該比較多才對。
歷史,就是過往的記錄,也可以說是人類的資料庫。而基本上,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照理說?對無法改變。不過,一旦有新發現,這些資料就會被更新。
例如,有學說主張「繩紋人(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定居在某一處」,但自從平成4年(西元1992年)從三內丸山遺跡(位於青森縣)發現到許多豎坑住家、大型豎坑住家、挖坑立樁建築等遺跡後,證明「繩紋人已長時間定居」的事實,這學說便遭顛覆。像這樣,只要有力的證據被發現,歷史就會因此更新。
也就是,歷史裡,多少含有一點推理的要素。而歷史,也只不過是被推理出來的東西而已,這麼說應該不為過。
於是,本書濃縮了從社會人士到考生都能大範圍享受的歷史精華,同時也處心積慮讓大家享受推理樂趣。
歷史的教科書裡通常都會?述「何時、何地、誰、怎樣、做了什麼事」等事實。光死記這些東西,是無法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我希望大家不僅是知道而已,更要進一步地去思考、推理。所以期望藉由本書,不僅讓各位學習歷史的樂趣倍增,也能夠學習各種思考方法,甚至應用在現代社會裡。
德國首相俾斯麥曾說過一句話:「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但,若只單單參考過去的事實,便不能應用於現在甚至未來。具備了解歷史的能力才能真正從歷史當中學習。
我這話並不誇張,只要稍為思考一下,您對歷史的看法會更豐富,而本書可以幫您一把。
吉村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