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可以激發思考的書,旨在檢視教育即一種文化現象,並且探究此種觀點對學校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發展、以及教學歷程的啟示。書中把人類學、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與學習的概念結合成為一種對教育的文化基礎的研究具有洞見的導言。透過這種獨一無二的科際整合取向,可以全面地探究文化─教育二者的接觸面向及其對教學的影響。本書對教師以及任何對文化、社會脈絡與教育議題之間的關係具有興趣的人,都甚具意義與重要性。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young pai的圖書 |
$ 466 | 教育的文化基礎
作者:Young Pai,Susan A. Adler / 譯者:黃純敏 出版社:學富文化 出版日期:2006-08-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78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這是一本可以激發思考的書,旨在檢視教育即一種文化現象,並且探究此種觀點對學校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發展、以及教學歷程的啟示。書中把人類學、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與學習的概念結合成為一種對教育的文化基礎的研究具有洞見的導言。透過這種獨一無二的科際整合取向,可以全面地探究文化─教育二者的接觸面向及其對教學的影響。本書對教師以及任何對文化、社會脈絡與教育議題之間的關係具有興趣的人,都甚具意義與重要性。
序:「老師的辦公室」
第一部份 文化與教育的歷程
第一章 緒論
為什麼要研究教育的文化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
體質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與考古學
人類(比較)語言學
心理人類學
人類學與教學
人類學方法在教育的使用
田野工作取向
有機體取向
文化唯物論
比較取向
給實務工作者的啟示
反思
成為美國人
參考書目
第二章 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
文化是什麼?
文化即規範與控制的一個系統
文化即地圖
核心價值
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的挑戰
價值的傳遞
差異並非缺陷
某些差異不只是純粹的差異
所有文化功能皆相等嗎?
刻板印象與概括化
教育與學校教育即一種文化的過程
學校教育即一種濡化與涵化的過程
學習或教導
反思
實質的公民權
麗莎
學習競賽
參考書目
第二部分 文化與美國的學校
第三章 學校教育即美國化:1600年代到1970年代
學校即文化傳遞的一種機構
同質性的要求:清教徒的觀點 (1647-1870)
讓美國保持美國的特色 (1870-1920年代)
熔爐的理想 (1920年代-1965)
偉大的社會計畫(1965-1970)
起頭計畫:恩惠或毀滅?
補償教育與文化剝奪的迷思
教室裡的少數族群語言
雙語教育
智力、智商與文化
反思
Shaker高地
黑人英語
參考書目
第四章 文化多元主義、民主與多元文化教育:1970年代─1990年代
文化多元主義與美國的學校
改革的脈絡
美國的文化多元主義
寬容之外
新的多元主義
文化多元主義或是一個開放的社會?
文化多元主義:一個定義
文化多元主義與民主
文化多元主義與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的取向
多元文化教育:一個廣泛的視野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
性別主義、年齡主義與特殊例外性
反思
Celia 與Penelope
男孩和女孩
參考書目
第三部分 文化、學校教育與教育的發展
第五章 文化與學校教育的角色
文化傳遞與學校教育的角色
學校教育的角色
結構/功能學派的觀點
衝突理論
批判理論
詮釋的觀點
後現代主義的觀點
五種觀點的回顧與評估批判
反思
潛在課程
潛在課程的其他個案
參考書目
第六章 文化與學習者的教育發展
教育的發展與心理人類學
教育的發展
發展歷程裡的不連續性與文化
對心理人類學的需求
心理人類學、教育與族群性
童年的概念與教育的發展
早期的童年概念
當代的童年概念
模糊的童年:後現代的困境
「童年文化」與教育
文化對學習者在心理教育評量的影響
什麼是心理教育評量?
評量模式與文化
心理教育評量的文化因素
反思
一位兒童的權利法案
關於約翰
在 La Victoria 的珍妮佛
參考書目
第七章 文化與學習的歷程
學習的文化條件
社會結構、溝通型態與教學歷程
社會結構
溝通型態
跨文化的能力
語言使用的型態與式樣
語言使用的模式與學校
學習的型態與教育
認知型態
學習型態
跟學生在文化上連結
主流社會與功能共享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
給教師的啟示
反思
克理斯的掙扎
學校改變和社區
寵物和假期
參考書目
跋
「文化」的用途
一個警告
結論
關鍵概念的詞庫
索引
「老師的辦公室」
一位韓國初級中學的老師金先生,因為Namsik所交的作業而要求Namsik去見他,Namsik是他社會科班上四十位學生的其中一位學生。他想到必須去見金老師就感到害怕,因為如此一來他就必須去「老師的辦公室」,所有學校老師的辦公桌都安置在那個大房間裡。對孩子們來說,它並不是一個開放、友善或容易接近的地方。對Namsik而言,去見金老師,就算心理沒有受到創傷的話,也是一個嚇人的經驗,因為金老師的位置在這個大辦公室的最底端,所以他必須通過其他老師的桌子。
當Namsik剛進入這個房間時,一位老師問他:「嘿,Namsik,你有沒有守規矩啊?」另一位老師感到奇怪地問他:「Namsik,你為什麼來這裡啊?」又有另一位老師試著想讓Namsik放輕鬆而說:「不要煩他,他是一個好孩子。」Namsik覺得緊張,有一點害怕,甚至感到有些被貶低,因為跟大人打交道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他的老師,對老師他必須表示敬意和順從。Namsik腦子裡想著:「天啊!這一點都不民主,我希望我以後都不會再來這個辦公室了!」
正如Namsik觀察到的,這樣的安排似乎並不符合民主與開放教育的理想。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910-1945),所有的韓國學校都設有「老師的辦公室」,今日依然存在。但是經過半世紀多以來,許多的教育改革都致力要把韓國的教育民主化,為什麼Namsik的經驗還是普遍存在於今日學童的身上?這些改革的努力究竟發揮了多少功效?
根據南韓的教育部 ,教育改革的目標或二十一世紀新教育的理想,在於建立一個開放教育的社會(Open Education Society),在此社會裡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到各種他或她想要的高品質的教育(頁144)。在這樣的社會裡,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如此一來,重要的是自我實現、原創力、人格發展與自主性,而非學業成績和事實的背誦與死記(頁145-146)。教師、學生與家長必須主動地參與學校的行政以及課程的發展與評估。隱含在這些理想的概念是:教與學的歷程不應該被視為只是從擁有者(教師)到非擁有者(學生)的事實知識的傳遞。據此,教師與學生不應該被視為師父與弟子,而應該分別是協助者∕合作者與學習者。
雖然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改革努力包括了各種不同的組織與方案的措施,但是建立開放與民主的韓國教育依然是過去五十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頁29-36)。由於這些由許多美國的教育專家所提出的改革努力的結果,造成了許多機構與課程的改變。然而,教學依然似乎是教師主導的活動措施,而學習被視為是由提供者那裡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樣地,Namsik去「老師的辦公室」會見金老師的經驗顯示:這些改革措施幾乎沒有改變教育者如何看待教學、學習以及教師與學生的個別角色。
雖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可以解釋為何韓國依然還有「老師的辦公室」,但是歷史、經濟、甚至是政治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然而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教育總是發生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裡。這意謂著制度、方案與政策的改變不太可能是有效的,除非他們在關於教與學的隱含前提是跟社會對於自我認同以及自我和他人的關係該如何界定的文化信念相一致。這顯示,儘管韓國的文化反應出一種個人的階層體制觀點,但是民主的教育改革措施是建立在平等主義的觀點上。事實上,「老師的辦公室」作為一種教育措施,這跟前者比較一致。
我們利用「老師的辦公室」這個故事點出,我們必須找出機構與方案背後的問題,才能了解教育與教學歷程的本質。我們必須檢視文化脈絡如何賦予我們在教育與學校教育所作所為的意義與價值,因為他們是我們決定何者是重要與值得做的標準。本書檢視了社會因素影響各種教育面向的特定方式,如此一來我們對於這些領域的了解,可能有助於我們在教與學變得更有效能。
前言
一般而言,教育人員都同意,教育是在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脈絡裡發生的,但是我們對於文化因素影響學校教育、教與學歷程的無數方式,並非總是十分清楚又準確地了解。通常,由於我們對文化在教育裡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敏銳也缺乏知識,導致了不健全的教育政策、沒有效能的學校實施以及對學習者不公平的評估。有鑑於此,本書旨在檢視教育即是一種文化現象,以及此一觀點對於學校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發展和教與學過程的啟示。
《教育的文化基礎》一書的構想,是想要對教育人員與未來的教育人員在進行有關教與學的決定上提供重要的知識。它並不是一本方法的教科書(methods textbook),而是如同標題所包含的,它是有意作為思考關於課程與教學的基礎。現在正是社會文化以及教育改變的時代,教育人員必須具備有效分析教育議題所需的知識與理解。教師不能關起教室的門來而忽視文化對於教育的影響。我們希望本書對於文化脈絡裡的教育,能夠引起更多深思的對話。
此書的用途
大部分呈現在本書裡的概念、理論與議題,以及他們的教育分派(educational ramification),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與推敲。因此我們鼓勵教師對這些主題,以及對政治、經濟與宗教的變項在教育與學校教育上的影響,介紹他們自己的教材、經驗與洞見。
呈現在每一章節後面的反思部分,提及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美國原住民與美國白人群體的問題項目。而每一章節的內容也將協助讀者分析這些項目。此外,從人類學與教育、其他學生的意見以及教師的引導等所取得的額外資源,將有助於獲得多樣與不同的洞見。
此一版本新增部分
在第三版裡有許多重大的改變。本書一開始用一個簡略的「故事」說明文化在教育改革裡的重要性,以便反映本書的主題。每一章節也增列了關鍵概念,而本書的最後也列出關鍵概念的詞庫。第二章更新了論核心價值的部分,第三章更新並修正了關於教室裡的少數族群語言、雙語教育以及有關IQ議題等的討論。第四章裡增加新的觀點來看待多元文化教育的取向,以及最近的改革所努力的特許學校與教育券的使用。第六章檢視了科技對後現代的童年概念的影響及其對教育的啟示。第七章裡有全新的段落處理溝通型態、學習型態與文化間的能力,這些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在跟文化不同的個體工作時,需要什麼樣的技能與態度。幾乎每一章節後面的反思項目都改用了新的例子。其他些微幅度的修改與更新,主要是為了使文本不脫離於當代的趨勢與理論,並且符應讀者的經驗。
感謝
感謝Ah-Houk Sia幫忙我們從其他出版材料裡取得使用摘錄的允許,也感謝我們在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校區的同事們對本書持續的支持與檢閱。來自以下這些人的評論與建議,最有助於提昇本書的深度與廣度:保齡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Malcolm B. Campbell、加州州立大學的Stephanie Evans、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Rosa Castro Feinberg、紐約州立大學寇特蘭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Cortland)的John Marciano、以及北亞利桑納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Linda Shadiow。
發現隨付本書的夥伴網址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的夥伴網址:虛擬的學習環境
在我們的領域裡,科技是一個不斷成長與改變的面向,而這創造了對內容與資源的需求。為了說明這種逐漸浮現的需求,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為學生與教授們發展了一種線上學習的環境──夥伴網址(Companion Website)──來輔助我們的教科書。
在創造夥伴網址時,我們的目標在於建立並提昇教科書已經提供的內容。因此,每一個使用方便的網站其內容都是以主題的方式加以編排,並且提供教授和學生們各式各樣有意義的資源。夥伴網址常見的特色包含:
給教授們
每一個夥伴網址都整合了教學大綱的管理者(Syllabus Manager),這是一種線上製作與管理使用的教學大綱。
■ 教學大綱的管理者提供你(教學者)一個簡易且逐步的歷程來製作與修改教學大綱,無須學習HTML就可以直接連結到夥伴網址跟其他的線上內容。
■ 學生可以在學習的任何段落,登入到你的教學大綱。他們只需要知道夥伴網址的網址以及你的教學大綱所設定的密碼。
■ 在你使用教學大綱的管理者製作教學大綱之後,學生可以從夥伴網址的任何一點進入他們課程段落的教學大綱。
■ 點選日期後,學生可以看到課業活動的列表。每個課業的活動是直接連結到實際的內容,以便節省學生的時間。
■ 增加作業包含了點選預定繳交的日期,然後填寫作業的各項細節─作業名稱、指示以及是否為一次或可以重複的作業。
■ 此外,可以很容易地製作跟其他課業活動的連結。假使這個活動是線上的,亦即在網頁空間的提供下可以進入URL,那麼它將會自動連結到最後的教學大綱。
■ 你所完成的教學大綱掛在我們伺服器的主機上,如此方便你從任何一部電腦透過網路進行更新。學生在下一次登入時,便可以立即取得你所更新後的教學大綱。
給學生們
■ 主題概覽──略述每個主題的關鍵概念
■ 電子藍皮書──不用紙本,直接把作業或短文寄到教師的email
■ 留言版──虛擬的佈告欄,用來張貼-或回應-對於或來自全國讀者的問題或評論
■ 聊天室──與國內任何地方使用此一文本的讀者即時交流,適合討論、讀書小組、與班級的習作等
■ 網路目的地──連結到跟各個主題領域有關的網站
■ 專業組織──連結到跟各個主題領域有關的組織
■ 其他資源──取得特定主題的內容,以增加在本書所發現的資料
請到《教育的文化基礎》第三版的夥伴網址,以便利用這些或其他的資源,網址是www.prenhall.com/pai導言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