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今的職場領導者非常辛苦。
總的來說,就是每天事多繁雜。
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即使通勤時間也能查看電子郵件,無論身在何處、正在做些什麼,郵件都會追著你跑。
如果人待在公司,就是連續不斷地開會或商談。為了有效率地進行,必須事先研讀資料,可是讀過後會發現不足之處,就得先思考該如何補足。這時,有一位成員聯繫你:「我身體不舒服想請假。」沒辦法,下午的團隊會議只得延到下星期。接著,又有另一名成員跑來找你商量:「孩子發燒,所以我想早退。」「當然沒問題。」儘管你笑著目送同事離開,卻很在意工作進度,於是偷偷地向其他成員確認早退者的工作狀況。
回過神來已經傍晚了。正想去買杯咖啡歇口氣時,碰巧遇到其他部門的同事,被拜託在各部門間居中協調一起進行的案子,結果腦袋仍處於工作模式,無法放鬆休息。
轉眼間已經接近晚上八點,今天也決定申請加班。
公司內由於勞動方式改革的潮流,團隊成員在下午六點前已經全部下班回家。因為人事部會檢查加班時間,儘管大家都能回家是件值得開心的事,可是卻令人不禁懷疑,這樣真的有助於成員的成長嗎?此外,今天該做的工作也還沒全部做完,所以剩下的工作必須獨自一人默默地完成。
好不容易今天的工作即將完成,你嘆了一口氣:「結果全都是自己攬下來做了。」接著你關掉筆電,收進公事包。
只有回家的路,是唯一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電車上,用手機大略地瀏覽社群網站後,你坐在空位上慢慢地閱讀上週買來卻還沒看的商業書。平凡的這一瞬間,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靜的時光。回神時,已經抵達離家最近的車站。你似乎不小心睡著了,連忙起身衝下電車。
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領導者,想必是如此度過每一天吧?
持續過著這樣的日子,光是要完成眼前的事便已竭盡全力。
沒有餘力去思考將來的事,也沒有餘力思考自己的事。
總之,只是竭盡所能,做完每一天該做的工作。
當這種情形變成常態,原本應該分擔給別人才能減少工作量,可是交給別人到時候出錯,就得花時間補救,所以才會盡可能獨力完成工作。
實在應付不來時還是會交給其他成員,可是年輕人缺乏經驗,如果沒有連細節都下達指示,就幾乎不會採取行動。另外,要是領導者一鬆懈,事態就會往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所以每天都得盯緊工作進度。
經歷過幾次這種狀況,就會覺得自己動手才能避免失誤、迅速完成,交給別人簡直自討苦吃。當然也因此增加了工作量,但是自己能夠掌控,還能免去無謂的擔憂與壓力,可以理解心情一定比較輕鬆。
然而,領導者自己把這麼多工作攬上身,就會減少交代給成員的工作,於是他們無法累積實務經驗,也會減少成長的機會。此外,當被託付工作的人沒有成長,領導者就永遠都必須當個持續行動的成員,不管經過多久依舊忙碌不已。
若是有工作能力的人接連進入公司的時代,或許工作還能順利進行。不過當今時代的現況是,有工作能力的人是絕對少數。
正因如此,落實「勞動方式改革」之後,工作時間與場所的選項增加,即使不符合以往條件的人也有能找到工作的完備環境。
但是就結果而言,事實上這也增加了職場領導者的負擔。
若是有各種勞動方式,就會增加管理階層的負擔,而且因為中堅幹部減少,能培育年輕人的人與機會也減少了,所以年輕一輩的成員很難成長。
若是以前,包含加班增加業務量,可以一邊犯錯一邊學習,有足夠的時間累積經驗;可是現在的加班管制變得嚴格,這種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不能增加人手、
不能降低目標、
不能提高加班時間。
那該如何是好……?
這是許多領導者共同面對的切身問題。
對此,我的回答是:「提高現有人員與組織的表現」。
再怎麼感嘆現狀,或是覺得不合理,假如前提沒有改變,就只能以目前擁有的資源(人、時間、預算)為前提,憑著智慧與工夫突破難關。
這時必須注意一點,不能老是依賴強大的員工,叫能幹的人承接業務,突破眼前的難關。
人手時間都不足,極力苦撐的這種現狀並非一時,而是持續的,或許還會變得更加嚴苛,光靠強大的員工,領導者自己也無法持續地發揮能力。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現有人員與組織的表現呢?
這時只能依循標準模式,重點在於「一邊培育人員與團隊一邊進行工作」。
每一位成員都生氣勃勃地抱持當事者意識工作,並且互相配合支援,打造彼此刺激成長的團隊。
「這我明白。你說得對。
可是,就是因為做不到才這麼辛苦。」
我聽見了各位的心聲。沒有錯。雖然明白卻無法解決,正是許多職場的現狀。
那麼,怎樣才能培育成員,產生團隊的一體感,實現自動自發的團隊組織呢?
方法就是本書最想傳達的重點──「不立刻決定」。
所謂「決定」是什麼意思?
「決定」是指評價判斷對象,選擇自己應採取的行動。在不斷加速改變的市場環境中,加快評價判斷;迅速選擇應採取的行動,正是商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換句話說,為了提高決定速度,就必須提高評價判斷的速度。
因此乍看之下,「不立刻決定」違背了目前市場環境與商業的常識。
然而,實際在現場做出成果的領導者,為了「看清這個評價判斷是否真的正確」,都是「不立刻決定」。
的確,市場環境的變化速度也比以前加快,一瞬間的猶豫將錯失商業機會。
不過與此同時,速度愈是加快,人的視野就愈狹隘。
車輛在一般道路行駛時,雖有餘裕眺望周遭的風景,但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基本上只能專心盯著前方。
在這個變化激烈的時代,只有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的視野,這樣真的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其實,很多時候自以為做出了正確的「評價判斷」,可是由於要求快速,所以只是憑著過去的經驗和自己的價值觀即時「反射與反應」。
無論決策速度提升多少,該往北時卻向東,之後只會增加多餘的工作。這時只要從整體檢視,可以發現生產性大幅落後。
另一方面,迅速決斷造成小小失誤,學到經驗後再度挑戰,也就是減少無益浪費的精實(lean)做法,在變化激烈的時代是必須的。尤其挑戰新事物時,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從這個觀點思考,雖然看似與「不立刻決定」自相矛盾,但是請試著如此思考。
「不立刻決定」與「減少無益浪費」,根據使用的對象有時有效,也可能無效。
重點並非是要無論何時、何種狀況都「不立刻決定」。
在面對成員與團隊,與人建立連結和關係時,「不立刻決定」才是重點。換言之,在處理「人、組織與關係」等相關主題時,希望各位更加意識到「不立刻決定」。
公司組織是人的集合體。
無論具備多麼優秀的策略,無論有多麼出色的產品,如果公司員工不能誠心誠意地工作,團隊呈現七零八落的狀態,就無法將商品價值傳達給顧客。
我在十五年的職涯中沉痛體悟到這一點。
我的職涯是從變化激烈,約二十人的人力資源公司開始,之後經歷了經營者換人,總營業額從500億日圓快速成長到2000億日圓,製造機械工業零件的三住集團,以及人才輩出的企業瑞可利,歷經這些集團公司,我才自立門戶創業。
我在三住集團學習到事業是如何開創,並持續成長的。
我被徹底灌輸三住式策略理論,透過身體力行學習所謂的經營。策略該如何制訂?組織應有何種面貌?領導者是怎樣的角色……?親眼見到真正經營者的言語、意識與行動,我內心受到震撼,廢寢忘食地拚命工作。即使現在,我在閱讀三住集團當時的社長所寫的書時,仍然會有新發現,持續從他有深度的言談中學習獲益。
此外,我在瑞可利學習到人和組織是如何採取行動。
在三住集團比較偏向動腦(理論),不過我充分瞭解到,當一個人認真採取行動時,心理(情感)將成為引爆劑。此外我打從心底覺得,瑞可利這個集團擅於點燃人的鬥志,並且讓鬥志更旺盛。瑞可利式的心理(情感)操控法,在我當初進入公司時覺得非常不合理,但如今我認為它十分合理。
本書想要傳達的主旨是「如何連結事業、人與組織」。
我以前的工作經驗,正是體驗這點,一邊犯錯一邊學習的寶貴經驗。
並且在這些經驗中,我的頭腦與身心體悟到前述的「不立刻決定」。
也許你覺得這違背了商業常識,其實這是善用成員與團隊力量的領導者共同擁有的智慧。
若能做到這一點,不僅成員將會成長,團隊力量可以最佳化,自己也能輕鬆工作,就結果來看,自己和團隊都能提高生產性。
希望各位務必實踐本書的內容,打造能開心工作、做出成果的團隊。
中村一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