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當代最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之一敦珠法王,以流暢且精確的言語來講解金剛乘中四前行(四加行)的修持。他對於這個前行修持的釋論是從個人的甚深了悟和廣博學識而宣說,並引述經藏、律藏、密續等一系列的內容來加以闡明。除了對外、內前行修持的釋論之外,敦珠法王也提供了其他關於修行者正確見、修、行的珍貴教言。他教導道:「大圓滿法教的了悟,完全仰賴於這些前行修持。」此書由他慈悲闡述結集成冊,對任何想要清除自己在獲致全然解脫證悟前之種種障礙的人來說,乃是相當珍貴的資源。
「除非擁有信心,否則不論我們擁有多少的善好功德,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這就好比我們雖面貌姣好,卻雙目失明。因此我們必須致力於信心的培養,方法就是:在一日之中觀修無常四次,時刻思惟業行和果報,思惟一切事物的正向層面與佛法的稀有難得,憶念上師的恩慈,以淨觀來看待佛門兄弟姊妹,以及憶念佛陀的殊勝功德。重要的是,不能有偏私之見或地位高低之想,要將所有的人都視為卓越絕妙之人,如此便能培養信心且調伏自心。」
商品特色
• 寧瑪派法王敦珠仁波切的四前行完整教示
• 循序漸進的次第、簡潔有力的導引,提供讀者既明確又乾淨俐落的修行方針
• 收錄《深密空行心滴前行課誦•雙運道之車乘》之藏文根本誦
作者簡介:
二世敦珠仁波切吉札.耶謝.多傑
Dudjom Rinpoche, Jigdrel Yeshe Dorje
敦珠法王本名吉札.耶謝.多傑(Dudjom Jigdral Yeshe Dorje,無畏智金剛,1904-1987)生於西藏的東南地區。自幼即被認證為轉世祖古(Tulku),之後於中藏幾間大寺的佛學院學習且修行,並因其了悟深度和修行成就著稱,而他在學問上的廣博更是無人能比。在流亡印度之後,由達賴喇嘛指定為寧瑪派的掌教法王,此後即奉獻餘生,致力於弘揚佛陀法教,讓流亡中的藏人同胞皆能領受過去至今仍傳承不輟的教導。他的著作總集多達二十五大函。
法王也廣遊於歐洲、北美和亞洲各處,為當地人們傳授佛陀的教言。他在1980年於法國多荷東(Dordogne)成立教導與禪修中心,並以此為主要駐錫之地,直至1987年圓寂。
譯者簡介:
普賢法譯小組
普賢法譯小組於二○一二年正式成立,旨在培植佛法翻譯人才並將成果與大眾共享,已完成的翻譯項目有:「藏密詞彙錄音」、「當代一○八位藏密上師簡介」,並持續進行每週於臉書的「普賢法語中英對照」(古今大德開示摘譯),相關譯作與培訓計畫請見官網(http://www.decode.org.tw/),以及本會製作的「解密維基Decode Wiki」(https://goo.gl/eX28ww)。
本書的主要譯者為發起人楊書婷,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章節試閱
第一章:能依止的上師所應具備的資格
愚稚般的平凡眾生,無法以其心智能力朝著圓滿之道的方向前進,甚至連茫然含糊地遵循都做不到,因此在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檢視何謂具德的金剛上師。上師乃是道之根本,讓我們於一般層次能正確研修佛法,且於特定層次能適切依止法道。對於即將啟程卻沒有經驗的旅人而言,金剛上師是具有知識和經驗的嚮導;對於行經險處的人來說,乃是強而有力的護衛;對於想要渡河者,則是掌舵的船夫。若無金剛上師,我們什麼也做不到。關於這一點,無數的經書都曾再再重述。
在《聖樹王莊嚴經》(Sutra of the Arborescent Array)中說到:
一切智智乃依善知識之教言而得。
我們可在《般若波羅蜜多經》(Transcendent Wisdom)中看到:
希求證得圓滿佛果之菩薩,必先親近善知識,依止並且承事之。
又言:
若無掌舵人,
船不達彼岸。
若人雖具一切善,
無師難令存有盡。
在《大乘莊嚴經論》(Ornament of the Sutras,簡稱《莊嚴經論》)裡,對於開示大乘道的善知識所應具備的資格有下列的描述:
應當以如此之人為師:其調伏、靜(寧靜)、近靜(極寧靜),
具有更勝之功德、精進與富饒經教;
對於經典有徹底瞭解且能善巧闡述,
充滿慈愛且對教學從不厭倦。
如上所言,身為上師者應當已然透過戒、定、慧三學而全然調伏自心。詳盡地研修闡明三學扼要的經、律、論三藏而具有廣大的學識。可以毫無錯誤地見到事物的真實樣貌,並結合經典的威信和理路,辯才無礙地對弟子傳達個人對實相的體驗。對自己能否得到敬重毫不在乎,反而對受痛苦眾生心生大悲。精進且不畏艱苦地成辦他人福祉。具有於困境中安忍的善德,對於一再重複地講解法教毫不厭倦。
在《上師五十法頌》(Fifty Verses on the Teacher)中說到,已然圓滿金剛乘之道而堪為上師者,應具有下述功德:
穩定、調伏、具才智,
安忍、無私、不狡詐,
知曉善用咒和續,
悲憫、通達各論釋,
徹底了解十真如,
精通壇城之繪製,
善於解釋諸咒語─
此類上師極具信,且其諸根已調伏。
金剛上師於身之行儀能謹慎而為,故而穩定;於語之行儀能謹慎而為,故而調伏。極為智慧且具有才智。具有耐怨害忍(遭人傷害而安忍)、安受苦忍(面對困境而安忍)和諦察法忍(禪觀甚深實相而安忍)。對一切有情持有清淨且上等的發心,沒有偏私,也不會詭計多端地試圖隱瞞自己的過失,或假裝擁有所不具的善好功德,毫無狡詐,且能全然掌握自心。另外,完全熟悉息(平息)、增(增益)、懷(懷愛)、誅(誅伏)各種事業所需使用的咒語、物品、藥材,且精通密續的各種準則。具有迫切想令眾生迅速離苦的大悲心,遠遠勝於修持波羅蜜多乘者。(就無上咒乘的觀點而言,以今日的濁世來說,此生是如此的短暫,因此上師致力於讓弟子即生證得金剛持果位。因修持波羅蜜多乘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佛果,而修持下部密續者則要七世或十六世,一想到眾生受苦的時間如此漫長,上師就覺得十分不捨並認為必須以迫切的精進和極大的悲心將我們安置於無上咒乘之道上,由此可知他們對我們是多麼的慈愛和莫大的悲憫。)不僅如此,他們也通達內明的各個論釋,並非常熟悉十真如(十準則)。另外也善於繪製彩沙壇城,及擅於解釋密咒之道。對整個大乘─特別是咒乘,有著極大的恭敬和堅定的虔誠。他們已根除對錯誤對境之分心追逐而調伏了身、語、意,所以能夠自在地掌控各個感官。
就如《大幻化網》(Net of Magical Display)裡說到:
穩定、持戒、具才智,
安忍、無私、不狡詐;
知曉善用密咒續,
精通壇城之繪製;
徹底了解十真如,
於眾生予無畏施,
於大乘悅意無盡─
此人可稱為上師。
貢噶‧寧波上師如下描述了十真如:
壇城、無上之禪定,
象徵手印、動作、坐姿,
持誦、火供、本尊供養,
各種事業、收攝消融─
眾人皆知稱為十真如。
除了上述資格之外,教導竅訣的上師所該具備的資格更是大為殊勝,《阿底大莊嚴續》(Great Array of the Sublime)裡講到:
博學、離於世俗行,
已達究竟自性勝義要,
於所悅意不迷妄─
此乃密咒師表徵。
大上師尊有言:
道之根乃金剛師:
持誓言故行止淨;
因聞法故多嚴飾;因思法故能擇辨;
因修法故具煖兆、覺受、了證諸功德;
以悲心故垂念徒。
以上要點可廣見於其他經書、續典、竅訣中,且由遍知法王取其扼要而成七重功德,解釋如下。
關於「第一重功德」,遍知法王是這麼寫的:
善巧方便、悲無盡,
具經續之如意寶,其為眾生作嚮導。
離缺失、富善功德,
濁世師如佛親現。
以大虔敬為頂嚴。
上師對於以極少艱難而能成辦廣大目標的方法相當精通,且具毫不疲厭之悲心,因此所利益的對象範圍自然無盡。對於善逝聖語之經續教導極具學識,並以此為基礎建立廣博無瑕的見解,堪為佛法的廣大寶庫。能以無邊的事業來引導眾生不斷上進,因此能帶領眾生邁向解脫之道。斷除一切的過失,身、語、意方面皆不受惡行所染污。好比如意寶一般,已圓滿所有能成辦自他一切希求的功德。於此濁世當中,這樣的上師等同是佛陀親現,所以要懷著至上的虔誠而將他們作為頂戴。就像《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Sovereign Array of Sublime Qualities)裡所建議的:
善童子,汝當依止博學、無遮、充滿悲心之善知識。
「第二重功德」如下:
自然圓滿諸善德,
種姓良好具羞恥,正直且五根具足;
如此上師懷大慈、大悲以及大智慧,
相當博學且安忍,身語意皆已調伏。
個性善好且誠實,從無任何之欺瞞。
當以百倍之虔誠,視為願寶而頂戴。
因其「種姓」功德乃承襲於皇室或貴族之類的家族而來,因此相當重視自己的良心,會小心翼翼地避免做出任何令人感到羞愧的行為。由於累積了多生的福德資糧,因此果報為五根完整且圓滿。從小即生長在大乘家族,所以性情非常慈愛且悲憫。因精通無上乘,所以態度寬廣而開放。生來即具有大才智,在於累世的修學行止已然覺醒。由於少有二元分別的概念和令人煩擾的情緒,行為自制而安忍。又因廣求各類不同的法教,因此擁有多種的學問途徑。身、語、意自然受到調伏,其性格率直且沒有任何欺瞞的意圖。已然捨棄凡俗、邪見的方式而全然投入正確的行止。於《諸佛密意總集》(Compendium of the Buddhas' Wisdom,阿努瑜伽四根本續之一)中可見到如下的敘述:
種姓善好,心意柔和,內在調伏,
功德卓越,超然無執。
知識無盡,
智識極廣。
安忍耐受,向來直率,
真誠無欺,
避免輕浮玩樂,不做庸俗事務,
從不焦躁散漫,依止蘭若靜處。
具足上述之人,堪受他人尊崇。
「第三重功德」如下:
令人尊崇之師,離於存有,
遠離家鄉,背離世俗之道。
於自他之財物少貪,思其無益,
於因果之法則具信,行善止惡。
捨離今生事物,成就長遠目標。
真實擁有大乘,故能善巧利眾。
於此吉祥善妙之法主,加以檢視,
進而依止而不倦不止,絕不離去。
上師遠離了自己的國家,並且斷除與家鄉的一切連繫。認識到輪迴的痛苦,所以背離了世俗之道。因已領悟到食物和財物只是次要,所以物慾甚少。深信因果法則,所以行為能避惡趨善。之所以能成就遠大的目標,是因為視今生的事物如無用的穀殼。由於精通大乘法教,所以知曉如何運用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就像我們在《諸佛密意總集》裡面看到的那樣:
此眾勇毅且大力,其已捨離自家園;
語出真實行如法。
猶如萬獸王者獅,
徹底檢視諸事物;其善德無與倫比。
運用善巧之方便,護佑眾生免苦痛。
「第四重功德」如下:
善福上師具有廣大之智慧─
具足五明全面知識之範疇,
廣泛聞思精通義理之文意;
崇高見解行止超越諸責難。
經論雙全不作虛構或自創。
檢視徒心串習應機而教化。
依止敬重汝之菩提道嚮導,
因其智慧思辨之眼
能引領汝達至解脫寶藏島。
上師自幼即受各種藝術和科學方面的訓練,因此相關的知識不受侷限。對於能入佛法之聞、思特別加以研修,因此已能領會一切法乘的文義。尤其具有崇高的見解和行止,因此離於謬論與劣義。從不偏離經典和理路的威信指引,對於法教自然不會擅作推測或作即興創舉。善於觀察弟子的根器,因此能引介合宜的法教。對於佛法與非佛法已能明辨判斷,因此知曉如何根除魔障和歧途。如同《聖樹王莊嚴經》中所言:
吾等所稱善知識者,避免造惡而行善。
無誤傳授純正佛法,如理如法做修持。
具七聖財求取證悟,亦為他人作引介。
「第五重功德」如下:
具正統傳續加持,
能令面前者悅意,並持成就者傳承。
了證其師心寶藏,持有耳傳之竅訣。
觀見其師修持法,知曉如何成二利。
由於精進而修持,獲得如雲廣成就;
能轉他人之感知,引領行於解脫道。
經續法教相傳至,清淨持守諸誓言。
汝當頂戴此等博學成就之吉祥怙主。
之所以能成為傳承的持有者,在於所為皆令自己的上師善知識歡喜。由於能深入上師如寶藏般的心中,因此具有耳傳(aural lineage)的竅訣。曾經觀見前輩如何修持,以致知曉如何成辦二重目標。能證得不同種類的成就,在於自身能持續精進修持。由於祖師大德的加持已然入心,因此具有轉變他人感知的能力,並且透過各類善巧方便的知識,引領眾生獲致解脫。自心相續和佛法已然相融之故,因此內在具足三寶。由於佛陀的加持,代代相傳的經續法教已然傳至自身。由於在密咒乘裡培植了廣大的善福,因此得以清淨持守自己所領受的傳承誓言。《幻化金剛》(Magical Display of Indestructible Reality)裡說到:
研修諸多法教,具有廣大智慧,
於法所傳智慧,具有確切了悟。
不求物質利益,
對於艱難修持,甚少因而氣餒,
具有一切竅訣,得以超越道途。
知曉弟子潛藏,認清進展徵兆。
菩提心乃本具,懷有廣大悲心。
不僅持有傳承,相傳至其法教,亦知如何成就。
握有法教寶藏;具足加持之流。
自心續已解脫,精進利益他人。
上述乃為密咒乘上師之徵兆。
「第六重功德」如下:
具有悲心之上師,引領眾生行道上,
已修菩提心學處,恆時所行為利他。
已獲己師之加持,今加持他人感知。
見修行果皆體悟,具修持成就徵兆,
於惡怨力之障礙,具足大力能遣除。
於諸方便皆善巧,此等領眾行於解脫道之無上者,
乃為世間無與倫比之莊嚴:應當予以恭敬仰賴之。
由於修學大乘的戒條,因此所作所為皆能利益他人。因為上師的加持已然完全融入內在,所以具有轉化他人感知的能力。了達實相之義,因此獲得「煖位」(warmth)的徵兆,也就是在見、修、行、果都已有體悟。已能掌握覺性的根本要點,所以能夠去除魔怨力(negative force)和障礙。能適時運用神妙的方法,因此能影響並攝受那些具有邪見的人。精通善巧的助人方法,自然能成為眾生行於道上的嚮導。就像我們在《無上實相詮釋》(Highest Expression of Truth)裡面看到的那樣:
菩提心堅定,善巧諸方便,
具有已然了證究竟自性之徵兆,
持有大力量,不受作障者踐踏,
且因曾令己師悅意而受到加持─
此等乃為金剛上師者。
「第七重功德」如下:
教導勝義藏(究竟之本質)之師,
能令諸有緣解脫,使其加入甚深道,
引介內在之法身─此乃甚深道精要。
藉由甚深增益法,增長行者覺受和了悟。
依己至高之了悟,引領行者至本基─萬法真實之狀態;
善巧方便深道故,轉化一切入於道。
持有諸多竅訣故,精於解脫徒心續。
此等能夠乘載行者今生跨越輪迴大河之船長,
此等能夠圓滿諸心願之君王般醫者,
乃為諸眾之至尊,應以無比虔誠仰賴之。
具有無邊的悲心,因此與眾生建立的一切緣結皆具有重大意義。知曉不同法乘的漸進次第,所以可依眾生願求將之安立於解脫道上。另也知曉如何於道上從底端按部就班地向上爬,因此能夠勸誘中等根器之眾生修持善德。能藉由解脫道的甚深根本要點而為中等根器者引介,使其直接見到自己內在所安住的法身。透過能夠訓練行者善巧的甚深增益(enhancing)修持,使得殊勝的功德不斷增長而大放光彩。由於具有至高的了悟,因此能夠讓弟子生起對事物真實樣貌的體驗與了悟。又因精通善巧方便的甚深道,故能將一切都轉為道用。另外因持有許多不同的建言,所以能以巧妙的方式來解脫眾生的心相續。又具廣泛的觀察、學習和體驗,因此知曉如何根除障礙和歧途。由於已達了悟之頂峰,因此能夠解脫各種的心相續。《秘密如意殊勝續》(Tantra of the Sublime Wish-fulfilling Secret)中有言:
博學,勤於令他人悅意;
於究竟法富知識,
能轉一切入於道,精於解脫他人心,
善摧魔障與歧途─
此皆為無可超越、根本必要之師的功德。
*****
與此類上師相反者,則稱為「惡知識」,是不應仰賴的對象。《五十頌》(Fifty Verses)裡對其有如下的描述:
缺乏悲心,愛鬧脾氣,容易瞋怒,
驕傲自滿,充滿貪愛,毫不自制,
吹噓自誇:此類人等,不應依止。
大遍知尊又言:
惡上師具諸過患:誓願誓言皆壞失,
慈、悲、智、學皆稀少,
懶散、漠然、愚且傲,
易怒、殘暴、五毒盛。
追求此生之關注,未來生世拋風中。
儘管所教似佛法,卻非佛法乃騙子。
此類師如穢物堆:
引來蒼蠅任其多,此等徒眾慎遠離。
其領信眾行邪道,一同前往下三道。
欲求解脫道之人,切莫依止此類師。
惡知識的悲心和學識甚微,他們不但壞失了自己的誓願和誓言,而且內心充滿了五毒,非常懶散、驕傲,容易惱怒又舉止粗魯。所追求的不外是今生的事物─徒眾、財物和名望;就算處於僻靜之處,也會被有如雨降的散漫行為和煩擾情緒所淹沒,還把未來的生生世世丟向風中。他們批評所有的法教,以及與他們不同的人。儘管能將佛法說得有模有樣,實際上卻把文字和意義都搞混了,不僅對其自心毫無幫助,還被人稱為騙子。即使吸引了一大群的弟子─那些福薄之人,就像是圍繞在糞堆旁的蒼蠅,他們也只會把那些欲取解脫且具信之人帶往下三道。因此,對這類上師,你必須離得遠遠地。如同盲人試圖引領盲人,勢必終將雙雙跌落懸崖。相同的,那些吹噓自己在講佛法卻實際為乾癟文字的自大愚夫,對那些自我中心的蠢蛋來說也是一樣的情形:前者只會讓後者更加受縛於邪見的鐐銬,還會令後者從解脫道上退轉,而不可能解脫後者的心。再次,《佛藏經》(Sutra of the Buddha's Treasure)中說道:
一般的敵人充其量只能奪走我們的性命、丟棄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置我們於下三道;然而,把我們引入邪道的愚癡者,卻能將原本希求善德的人帶往地獄而受困數千劫之久。若你真的想知道,原因就在於他們利用物質的實體和性相來誤導眾生(they make use of substantial ent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 mistaken ways)。因此,容我這麼說,比起殺害一切有情眾生,更嚴重的罪大惡極之行,莫過於透過教導某種宗義而帶領眾生走向歧途。
由於這個時代之故,不具上述過患、擁有一切正品功德而令人尊崇的上師,如同花中之花優曇波羅那般的難尋。就算有情眾生有機會與這樣的上師相遇片刻,也會因自己的不清淨感知而只看見上師的過患─從當年提婆達多(Devadatta)看見薄伽梵(the Bhagavan,佛陀十號之一,意譯有德、能破、世尊、尊貴、出有壞)的過失至今,同樣的情形已經屢見不鮮了。此外,今日大多數的人都具有惡行和缺乏福報的共業(same store),因此會把善好的功德看成是過失,又把過失看成是善好的功德。他們甚至把那些於外顯、隱含層面都與佛法沒有絲毫相應的人,當作值得崇敬的對象,以此類推。真的懂得如何檢視的人,的確少之又少。尤其是,以傳授事物真實狀態的甚深法教來說,自身不具了悟的上師根本無法讓究竟的體驗和了悟在弟子的心相續中生起。因此,我們應當以此要點 做為基礎,將那些擁有大多數正品功德的上師視為與佛無異。何以要連那些七重功德當中具足六重、正品功德當中具有大多數者都視為值得崇敬的對象,並且依止他們,原因可見於《勝義念修》(Approach to the Absolute Truth)的描述:
因處鬥諍期,師功過參雜,
全無惡相者,諸師無一人。
謹慎作檢視,功德較多者,
身為弟子眾,應當予信任。
第一章:能依止的上師所應具備的資格
愚稚般的平凡眾生,無法以其心智能力朝著圓滿之道的方向前進,甚至連茫然含糊地遵循都做不到,因此在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檢視何謂具德的金剛上師。上師乃是道之根本,讓我們於一般層次能正確研修佛法,且於特定層次能適切依止法道。對於即將啟程卻沒有經驗的旅人而言,金剛上師是具有知識和經驗的嚮導;對於行經險處的人來說,乃是強而有力的護衛;對於想要渡河者,則是掌舵的船夫。若無金剛上師,我們什麼也做不到。關於這一點,無數的經書都曾再再重述。
在《聖樹王莊嚴經》(Sutra of the A...
推薦序
宗薩欽哲仁波切推薦序
若將依怙主敦珠仁波切的著作純粹看成是「著作」,就已指出不淨有情眾生內心的侷限。事實上,本書正是所謂「智慧湧現」的見證!
認真追隨佛法、尤其是金剛乘的人們,若發願要詳細深入地遵循,或甚至只是想瀏覽或親睹一位真實大成就者的風采,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依怙主敦珠仁波切吉札伊喜多傑(無畏金剛智光)的言教。
本書為那原已至為令人讚嘆且美妙的萬相之母憑添了珍寶莊嚴。實際上,我相信僅只擁有此書,便能在一切與佛法所結之緣中創造出最有價值的一個。因此,若能擁有或持有此書,即屬相當、相當殊勝。
隨喜譯者的用心與投入,並祈願讀者和那些與讀者結緣之人,皆能獲得豐盈的普賢無盡藏。
宗薩欽哲仁波切于2020.5.6衛賽節前夕
宗薩欽哲仁波切推薦序
若將依怙主敦珠仁波切的著作純粹看成是「著作」,就已指出不淨有情眾生內心的侷限。事實上,本書正是所謂「智慧湧現」的見證!
認真追隨佛法、尤其是金剛乘的人們,若發願要詳細深入地遵循,或甚至只是想瀏覽或親睹一位真實大成就者的風采,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依怙主敦珠仁波切吉札伊喜多傑(無畏金剛智光)的言教。
本書為那原已至為令人讚嘆且美妙的萬相之母憑添了珍寶莊嚴。實際上,我相信僅只擁有此書,便能在一切與佛法所結之緣中創造出最有價值的一個。因此,若能擁有或持有此書,即屬相當、相當殊...
目錄
插圖說明
前言
宗薩欽哲仁波切推薦序
致謝
序文
器皿的三種過失
六種染垢
第一部
道之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識
第一章:能依止的上師資格
第二章:能依止上師的弟子資格
第三章: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師
第一節:獻上供養
第二節:視師為佛
第三節:實踐上師的教言
第四節:如何對待上師的財物和眷屬
第五節:在上師跟前如何行止清淨
第六節:承事上師的特殊要點
第七節:去除傲慢
第八節:不堅持個人主張的學處
第二部
道之次第:開始修道各次第的正行解說
第一部分:共前行
第四章:使人成為合宜法器的每座一般前行修持
第二部分:二次第瑜伽的特殊前行
第一支分:以四轉心修持來培植個人心相續之田的共前行
第五章:思惟人身之暇滿難得
第一節:認明閒暇和圓滿的內涵
第二節:何以這些閒暇和圓滿如此難以獲得
第三節:思惟獲得這些閒暇和圓滿的重要性
第四節:思惟徹底善用這些閒暇和圓滿的必要
第六章:思惟死亡與無常
第一節:思惟死亡之無可避免
第二節:思惟死期之不可預知
第三節:思惟死時之無有救度
第七章:思惟輪迴過患
第一節:思惟普遍的輪迴痛苦
第二節:思惟六道眾生的特定痛苦
第三節:特別思惟三苦的本質
第八章:思惟業報法則之因果不虛
第一節:思惟一般的行為和結果
第二節:思惟特定的類別
第三節:四聖諦的要點總結
第二支分:種下甚深道五次第種子的不共殊勝前行
第九章:皈依──入道之門
第一節:應該了解的一般要點
第二節:闡明此法的修學要點
第十章:發起殊勝證悟之心──整個修道之根本
第一節:需要了解的一般要點
第二節:闡明此法的修學要點
第十一章:清淨道上之違緣──惡業與遮障,金剛薩埵觀修法的講解
第一節:應該了解的一般要點
第二節:闡明此法的修學要點
第十二章:累積道上之順緣──資糧,獻曼達的方法
第一節:應該了解的一般要點
第二節:闡明此法的修學要點
第十三章:上師瑜伽和領受上師加持的學處──整個修道之核心
第一節:應該了解的一般要點
第二節:闡明此法的修學要點
後語
跋文
附錄
根本文
《深密空行心滴前行課誦•雙運道之車乘》(藏文中譯對照版)
《雙運道之車乘:深密空行心滴前行修持之念誦法本》(英文中譯版)
詞彙解釋
引用書目
插圖說明
前言
宗薩欽哲仁波切推薦序
致謝
序文
器皿的三種過失
六種染垢
第一部
道之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識
第一章:能依止的上師資格
第二章:能依止上師的弟子資格
第三章: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師
第一節:獻上供養
第二節:視師為佛
第三節:實踐上師的教言
第四節:如何對待上師的財物和眷屬
第五節:在上師跟前如何行止清淨
第六節:承事上師的特殊要點
第七節:去除傲慢
第八節:不堅持個人主張的學處
第二部
道之次第:開始修道各次第的正行解說
第一部分:共前行
第四章:使人成為合宜法器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