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一直在顯示一件事情:教室裡的學習會有怎樣的品質,教師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的確,教師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這學習上的差別就決定於教師怎麼教。本書第一版於1989年問世,這近幾年的研究文獻比以前更強有力地指出教師對學生成就和動機有重大的影響。本書的目的就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職前和在職教師可以使用的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動機。
本書融合兩個領域的教育研究。一是「教學如何影響學習」的研究。這就包括了1970年代早期以來的眾多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原來是所謂有效教學的研究,但後來範圍擴大,而包括了教師與學生的認知、建構主義、以理解為目的的教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社會互動。
本書的第二個領域是教學方法論。典型的教學法教科書強調當時研究認為理想的教學法。這些教科書的重點在於教室應用,而比較不強調研究。
在這一版,我們想綜合兩方面的精華。我們要將教學研究應用到理論健全而實用的教學策略上。
我們對文獻所做的詮釋,因我們在學校的實際應用而更為有力。我們在自己的課堂上使用這本教科書,許多教師和學生的回饋讓我們更確信:面對今日學校和學生的複雜現象,我們所提出的想法是正確有效的。
本書的目標
在融合兩大領域時,我們有兩個目標:
1. 要改變教師們對教學的想法
2. 要改變他們實際的教學
學者在研究「人們如何學會教學」時,著重於兩個領域:(1)教師的思考,(2)教師的知識(Borko & Putnam, 1996)。教師怎麼想,以及他們知道了什麼,是影響他們實際教學的兩大因素。而教師怎麼想則決定於他們知道了什麼。換句話說,教師怎麼想,他們知道了什麼,兩者交互影響。因此,為了達成我們前述的目標,我們想幫助教師獲得必要的背景知識,以影響他們的想法和實際在教室裡的教學。這些知識都來自實際研究。這些研究快速發展,使教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專業。
如果沒有研究來提供概念性的基礎,教學法會變成缺乏理解的、機械式的規則應用。反過來,如果沒有對實際教學提出實用建議,則研究文獻只不過是抽象而無用的東西。在這一版本裡,我們和以前一樣,努力避免這兩種缺點:我們一方面強調研究的概念基礎,另一方面則強調研究在教室的實際應用。
教師檔案與專業成長
進入21世紀以後,教師的專業主義(teacher professionalism)(Cochran-Smith, 2001)越來越受到重視。專業人士不僅有知識、有技能,而且能以教育者的角度對自己的成長進行反思。對於專業的重視反映在這個現象上: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使用教師檔案(teacher portfolio)來記載他們的專業成長。所謂檔案,就是長時間蒐集的作品集。
在這本教科書裡,我們增加了兩樣東西來幫助你使用教師檔案。首先,在第一章有一節叫「建立專業檔案」,它說明什麼是檔案,以及如何利用本書來開始建立檔案。其次,每章最後有具體的檔案項目建議和反思問題。檔案活動和問題的目的在幫助你,使你在專業成長過程中,能將書中內容統整起來,並加以個人化。
******
有些同仁審閱了我們前面的一些版本,有些則也審閱了新版的手稿。他們的經驗、洞察、批評、和建議,使我們在做有關多樣性、動機、和技術等方面的決定時,得到很大的幫助。我們在此表達由衷謝忱。
衷心期盼這本新的修訂版對你有幫助,使你更能迎接21世紀教學上的挑戰。
張文哲 節譯
推薦序
二十一世紀伊始,台灣教育界有兩件大事在翻騰;一是教改,一是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在社會各界不斷的爭議中,終於共同尋找出一個較為社會大眾可接受,貼近符合社會利益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決定了台灣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指標。
先從教改來說,筆者嘗在課堂上對修習教育學們的年輕朋友們說,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這種大事,它絕不是在既有傳承及慣有模式意涵的軌道上運行時,有人登高一呼「改革」,即可轉換軌道,立見真章;也不是早上說了,下午就可立竿見影。更不是晚上說了,第二天就立收宏效。
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討論,社會賦予教育的定位與期望,其本身就是不斷的在成長中改進。這種持續不斷的改進,其實就是一種改革。換言之,教育的本質就含有改革的意涵。吾人可更清楚的、更具體的說,教育它本身就是不斷的自我更新。──吾人也可以這樣的描述:隨著社會的變化,教育的內涵,會不斷的推陳出新──除舊立新;吾人不必大力主張廢除書法,甚至唾棄毛筆書寫影響寫作速度,實際正由於科技的普世發展,無人反對電腦文書列印出優美的報告、寫作,及各種整齊亮麗的文獻,而改變了吾人書寫的習慣。我們也不必大聲疾呼,立即廢除舊有傳統,歷經千百年的計算工具──珠算,鞭撻詛咒它阻礙了我們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很自然的,半世紀以來,自五○年代以還,歷經六○年代,七○年代,一直到跨入廿一世紀,計算機全面替代了我們運算的思維。
沒有人疾呼打倒毛筆書法,砸毀算盤;而書法珠算在我們既有的學校教育內涵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但由於社會的變遷,教育的內涵隨著社會的變化自然注入新血;在我們行之有年的一些課程中,新的工具、新的方式、新的內涵、新的思維,替代了舊有的課程,書法、珠算即其一例。而書法、珠算從我們原有的課表中逐漸消失──無聲無息的功成身退,這絕對不是某些人所疾呼教改的「成果」。
九年一貫課程從九十學年度(2001)開始,自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民中學開始試辦準備,歷經九十一學年度(2002)、九十二學年度(2003)到現在九十三學年度(2004)已經貫穿。換言之,我們將從九十三學年度開始,有了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全新一貫的課程。值此九年一貫課程全面展開之際,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涵,新的教學思維,正是吾人從事教育工作者敞開胸懷,站立在原有的教學理論基礎上,努力積極去面對,去尋求的。
丘立崗博士任教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有年,在其指導下,一群年輕的研究生菁英,翻譯了美國當代學者Donald P. Kauchak, Paul D. Eggen所著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Based Methods 譯筆清新,理論與實際并重,全書共分十一章。原著者雖然是以美國社會及美國教育環境,作為論述及訴求的背景及對象,但其基本理論及個人獨到的觀點,足可作為吾人借鏡。所謂他山之石,正其精義。尤其透過曾經從事國教工作的這群青年菁英團隊的筆觸譯來,更能心領神會的深諳其意境。以提供修習教育研究者,或未來有志從事教育工作者及教學者一個多元參考。
有人曾言,這個社會聰明人多,智慧人少,果真如此,如能透過教育的功能,以豐潤吾人智慧,正是教育者的功德。
教育使人自我提昇,教育使人滿懷信心,教育使人充滿願景,重要的是教育建立我們的人格,引導了我們的思維,願本書使我們的情操昇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育學程
2006年7月1日
路國增
譯者序
編譯這本書具有兩個意義:其一是利用一項工作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當中一批對於國民教育願意無私奉獻的菁英加以集合成為一個有效的團隊,其二是對於師資教育的教科書提供一個小小的貢獻。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理論上的教科書而已,更是集合了現職國小教師根據他們的教學經驗與表達方式而翻譯的一本書,所以這本書的譯筆是努力去貼近與適合國民小學現職教師閱讀習性的一本進修書。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所有的編譯群,他們是:蘇照雅老師、張守仁老師、謝振奇老師、江桂馨老師、黃靜琚老師、許鈺玲老師、蕭若蘭老師、老師、陳芳瑜老師、劉韻芬老師、潘逸真老師。
另外也要對審查修改的審查群加以致謝,這個審查團隊是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育學程的三位教授所組成的,他們是:團隊的領導人路國增教授,以及兩位年輕的菁英:閻自安教授與林劭仁教授。他們三位花了許多的功夫,對原文與譯文加以比較與斟酌再三,才通過這整本書的譯文,完成定稿;犧牲許多的夜晚與家人的團聚,對於教育的熱忱絕對勿庸置疑,是我輩年輕後進學習的好榜樣。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學系
丘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