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們所認識的于醫師
于立忠教授是于謙的後代,祖上是山東人,出生於上海。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個大哥、一個姊姊與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後來大家都來了台灣,大弟則是在空軍當飛機上的通信官,最小的弟弟,在臺中當牙醫。光復後當空軍的大弟跟著陳儀先到台灣來接收,覺得台灣的環境與各方面都不錯,所以邀請師母、阿姨與祖母來台灣。因戰爭的變化很快,一下子長江就失守了,但因為台灣比較安定,而且跟大陸只有一水之隔,所以也用空軍安排機位之便來了台灣,連父親也一塊來了。來台後先落腳於連雲街,之後搬到永康街十三巷,住了大概八、九年,再搬到金華街,執業大多於金華街。
年輕時他好幾個好朋友都受病痛之苦,故立志學醫,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當時教務主任是陸淵雷,校長是章太炎,標榜兼學西醫。教師們都是一時之選如丁甘仁、丁濟萬、徐小圃等等。于教授行醫執照是在大陸拿到的,為在台少數幾人之一。
來台後曾於慶餘堂當坐堂醫師,因語言不通,病患不是很多,但開發了八個方子,包括川貝枇杷膏、益母草膏、烏雞白鳳丸等等名方,目前還在使用。
在大陸撤退來台時,中醫菁英來的不多,加上日本不注重中醫,幸好有兒科的徐小圃、婦科的吳海峰、鄭曼青、陳九如、針灸的黃維三、外科的朱士宗等等名醫,才給後來成立的中國醫藥學院帶來師資,于教授教授中醫內科學,並受任第三任中醫學系主任。
于教授喜博覽群書,不限於醫書,因治病需知社會的動態、人性的變化等等,人性的變化會影響到本身的生理,包括他的心理,所以配合社會的動態的觀察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喜讀武俠小說,日本戰國時代、德川家康等故事。尤其學習德川家康的忍耐功夫。也喜歡看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涉獵極廣,對音樂也極有興趣。
為了學習中西醫之精髓,自修日文,雖不會講,但可讀日文醫書。因為那是最接近我們的東方思想,而且裡面有中醫藥理精神。所以在大陸簡體中醫書還無法進口時,就常跑到重慶南路那邊書店找日文醫籍。
于教授用藥很廣,常用藥起碼有350味以上,包括動物、植物、礦石類、青草藥、民間常用丸散膏丹等等。因一有資訊,就馬上去找資料,如民間藥方,經查證後就會應用於臨床,所以民間用藥、草藥也常使用。加上教授辨證明確,開方往往1-2帖很快見效,給後學者很好教材及學習對象,可惜教授只述而不作,沒有留下任何墨筆。
惲子愉老師是于教授唯一收的入門弟子。民國四大名醫惲鐵樵是惲子愉老師的祖父,惲子愉老師畢業於上海理工學院,不是學醫的,因英文很好,當時是美軍顧問團的翻譯。到台灣認識于教授後,在教授鼓勵下在考取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主要以中醫執業,亦師亦友傳為佳話。
于教授謙謙君子為人低調,對學生關愛有加,傾囊以授,我們親炙數十載;執業後因地緣我們跟診,經常有機會和教授、惲醫師一同切磋學習。當時的筆記,時時應用,彌感珍貴,大家發願整理,以記錄傳承于醫師這一段在台行醫的獨特經驗。
林高士 林政憲 胡展榕 整理
山高水長
1970年代,台灣中醫尚無教學醫院,唯一的高等教育學府就是中國醫藥學院,學生的中醫見實習均排在寒暑假,分別到全國各地教師診所跟診。我們因緣際會認識了高五屆的林高士學長,熱忱為學弟介紹大學生涯所遇名師,內科學方面,他極力推薦于立忠教授,因此數年之後,進入于老師的課堂時,可說心儀已久。一聽之下,果然如沐春風,如入寶山,可惜當年學力有限,而臨床課程又是包羅萬象,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因此畢業前我又重聽一年,這些筆記也留存至今。
于老師課程未印講義,推薦書籍是清林珮琴的類證治裁,但也只是用其框架。他授課別有天地,筆記非常難抄,原因是胸羅廣闊,往往指東論西,興之所至,隨著話題開展。他說學中醫腦袋要活,學其思路,不能死守陰陽五行,古人一句話,發人深省,但往往只提示原則,沒有具體內容;現代醫學的精彩內涵,尤其是病理生理學、臨床藥理學等,資料非常豐富,可以落實深入生物醫學的境界,都要參考。于老師自述,他常和惲子愉老師到處找書查資料,各種外文看不懂,就請人口語翻譯,買來的書厚厚一本,有用的可能只有一段幾句話,但看病用藥就有不同的理會,也就值得。于老師過世後,公子維章兄聯絡我去看他書房,真是洋洋大觀,可見其學無止境。當時我由長庚大學返回母校任教,曾任立夫中醫藥展示館館長一職,徵得于老師家人同意,將這些書搬回母校典藏展示,瞻仰師道山高。
回溯1958年中國醫藥學院創校之初,台灣名老中醫不乏其人,但其珍貴的學術心得與臨床經驗,國內並未能有組織有系統的加以傳承,甚為可惜。知音出版社何社長志韶獨具慧眼,力邀于教授出書未果,改請林高士學長操刀,據云光從初稿至成書,就超過十年的功夫,想當年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之所以能夠傳世,其中必有許多寶貴的因緣。
于老師晚年曾應弟子之請,在台北金華街診所開講,參與者大約十位,都是多年熟悉的弟子,林高士學長自然也在其中。此時于老師已不太看病,就以臨床難治病症為題,講述臨床經驗,鼓勵大家提出見解,參與討論。林學長將于老師所治珍貴病例及臨床心得整理成書付梓,實在功德無量。其中偶爾可見于老師慣用的口語,有如親聞謦欬,倍感親切。
書中可見許多民間草藥,如苦瓜根、左手香、雞爪癀、埔薑根、九層塔根、一葉草等;礦物藥如雲母石、礞石、鵝管石、琥珀等;動物藥如羊肺、羊肝、鹿胎、青魚膽等;此外還有各種成方成藥,如西瓜霜、滾痰丸、磁硃丸、雲南白藥、片仔癀等。一方面可見前賢涉獵之廣,用功之勤,另一方面也可想見當年中藥坊接單製劑,煎磨烘焙,丸散膏丹,真可謂神通廣大。時過三十年,台灣GMP廠濃縮中藥製劑大興,而健保給付低廉,中藥臨床作業型態驟變,傳統產業凋零甚速,後人想要複製于老師這種開藥模式,恐非易事。
本書各篇章中有臨床經驗輯錄,具可見于老師縱橫出入中西醫學各領域,所引用各臨床病例中用藥變化極大,也不易換算掌握,最好能從臨床跟診多年的門人弟子多多請益,才能應用自如。此書之成,有功於世,于老師見此,想當拈花微笑了。
張恒鴻 敬序
中國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