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算是著者皮雷納較早期的著作,法文原名《低地國家的民主》於1910年出版,1915年英譯本以《比利時的民主:其早期歷史》出版,1960年代美國再版發行,曾以《低地國家的早期民主: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社會發展和政教衝突》為標題。以比利時的民主為名,意在點出十世紀以降歐洲從中世紀社會逐漸在商貿上的復甦,從人身自由的擴大,包括行動和意識,進而追求法律和政治參與。而其發祥地討論的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低地國家地區,這也是除義大利城市之外近代最早的商業萌芽之地。如學者所推崇的,本書不能算是皮氏一生代表性的著作,卻是一本傑出的奠基之作,對瞭解他很多的重要立論和研究成果有不可或缺價值。
歐洲的自由、民主、資本等等自有其興起發展的脈絡可循,總而言之,不僅是一部沿革的遞嬗,尤在於其衍生發展中的有機過程所隱含的意義與價值。皮雷納教授此書從低地國家的比利時荷蘭等為探討重點,歷數自中世紀商貿復甦後城鎮的面目變化及人口流動,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又是栩栩如生的城市面貌說書,甚至可當作今天低地國家深度旅遊的古蹟導覽。
作者簡介:
亨利.皮雷納(Henri Pirenne 1862-1935)
是二十世紀最富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之一,也是比利時本國史學精神的代表,他的著作被翻譯和經歐美學生傳布於全世界,直到今天依然方興未艾。他從中世紀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出發,開創一條研究歐洲史的新道路,很多觀點深深地影響以下研究中世紀史的學者,進而整個歐洲史的學界。他引進社會經濟因素於研究中,說明社會經濟的因素在歐洲史研究的重要性,許多政治、法律、王權特質、政教衝突、民主精神、商貿發展、城市風格乃至生活習性都跟歐洲社會經濟的演變有很深的因果關係。他縝密的史學考據功夫從自己的家鄉低地國(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開始史地的爬梳,最終化為盱衡整個歐洲史脈絡發展的全貌。
皮氏於1862年生於比利時東部的韋爾維耶(Verviers),1880年入列日(Liège)大學跟隨名師Godefroid Kurth(1847–1916)攻讀史學,並曾到德國柏林及萊比錫大學唸書,當時德國史學正值高峰 他從中受益良多,也看到其中隱含的問題。
他在比利時列日大學教了一年古文書學和外交學後,於1886年起在根特(Ghent)大學教中世紀史,從此一直到1930年退休為止,於1935年在首都布魯塞爾附近的Uccle逝世。
譯者簡介:
丁廼靜
大學畢業後從事專職翻譯,曾翻譯中西文化書籍多種
蘇意秋
大學外文系畢業,曾翻譯有關教會歷史等多種。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城鎮興起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雖然低地國家最顯著特色之一乃此處發現大量城鎭(towns), 然而綜觀其歷史,政治上,雖然城鎭居民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該地區城市生活至晚近才興起。隸屬萊茵地區(Rhineland)與多瑙河上游多數義大利與法國大城鎭皆出現於西元前,而列日 (Liège)、魯汶 (Louvain)、梅赫倫(Mechlin)、安特衛普(Antwerp)、 布魯塞爾(Bruxelles)、布魯日(Bruges)、伊普爾(Ypres)、根特(Ghent)、烏特勒支(Utrecht)等,至中世紀初才出現。通格爾 (Tongres)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唯一値得關注的尼德蘭地區城鎭, 其重要性得自行省首府所在地,日耳曼人入侵時期,行省瓦解, 她便永遠失去對鄰近地區的影響力。羅馬時代,阿爾隆(Arlon) 與那慕爾(Namur)不過是次要的自治市鎭。低地國家的早期民主 圖爾奈(Tournai)雖然略顯重要,但深受法蘭克入侵波及, 設立於該城之教區牧座須遷至努瓦永(Noyon),至二十世紀才移回。因此,今日荷蘭與比利時之城鎭除少數例外發跡相對較晚。因位於帝國北疆,鄰近蠻族領域,幾條貿易大幹道被斯海爾德河 與默茲河盆地阻隔,而不易發展由商業往來所形成並持續的城市生活,實不足為奇。此地單就一條自科隆(Cologne)至布洛湼 (Boulogne)東西向大幹道貫穿其間;有幾條南向支線則是為因應境內煙燻肉品出口以及莫里尼(Morini)與梅納皮(Menapii) 農民製造的毛織品出口之需求。法蘭克入侵導致第二比利時行省(Belgica Secunda)及下日耳曼尼亞行省(Germania Inferior)沒落,同時,本來支配歷史走向的環境條件完全改變。自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建立,萊茵河不再是歐洲文明的疆界。羅馬時代地處邊陲的比利時(Belgica),在擴展中的歐洲因其絕佳中心位置而復甦。她不僅是打造中世紀文明兩大民族(拉丁與日耳曼)之交會點,而且兩民族間各式交流多經由此地間進行,知識與物質兩方面皆然。自加洛琳王朝起,其孤立處境吿終,成為西方最具活力、最繁榮的國度之一。境內遍佈修道院與大莊園;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偏愛以亞琛(Aachen)為居所,使之彷若帝國宮廷前廳;帝國必需品靠其河流運載;北方的修道院因氣候寒冷多霧無 法自行生產酒類,亦賴以自摩澤爾(Moselle)山區進口。在農業興起的歐洲,比利時行省貿易發展無疑較鄰近地區為早。康什河 (Canche)口的昆托維奇鎭(Quentovic)(埃塔普勒Étaples)與 萊茵河下游的蒂爾(Tiel)、烏特勒支(Utrecht)及迪爾斯泰德。(Durstede),為北方加洛琳(Carolingian) 王朝最重要的港口。位於舊羅馬時期穿越斯海爾德河與默茲河路徑交會點的瓦朗謝訥 (Valenciennes)與馬斯垂克(Maestricht),成為貿易商乘船與過冬的驛站。最後,鑄幣廠的數量證明在以物易物原始制度外,錢 幣穩步擴展流通,此乃經濟進步無可爭議之事實。再則,即使憑藉少量文獻,我們亦得以發現自九世紀起產業活動的徵兆。沿海潮濕的沼澤平原上,莫里尼(Morini)與梅納皮(Menapii)布料製造業復甦;其織品由昆托維奇鎭(Quentovic)、蒂爾(Tiel)及迪爾斯泰德(Durstede)的船隻運至遠方,令「弗利西亞Frisian」 製斗篷盛名遠播至阿爾卑斯山腳。金屬加工業則於默茲河河谷的 于伊(Huy)與迪南(Dinant)萌芽。此區域產業活動發展注定很快被中斷。低地國地緣環境雖有益貿易,卻暴露於外來攻擊之中。河口之地因面海而門戶大開; 此處,有大堆冒煙的廢墟標記了諾曼人入侵的痕跡,或許更甚於 其他任何地方。自西元820年至891年,該邦國遭徹底摧毀,在卡林西亞的安努爾夫(Arnulf of Carinthia,譯註:西元888年的東 法蘭克國王)於魯汶(Louvain)的勝仗終將其自掠奪者手中解放 時,港口已不復存在,貿易商沿水路所設之驛站已然消失。九世紀末葉所造就出之社會發展,蕩然無存。
第一章 城鎮興起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雖然低地國家最顯著特色之一乃此處發現大量城鎭(towns), 然而綜觀其歷史,政治上,雖然城鎭居民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該地區城市生活至晚近才興起。隸屬萊茵地區(Rhineland)與多瑙河上游多數義大利與法國大城鎭皆出現於西元前,而列日 (Liège)、魯汶 (Louvain)、梅赫倫(Mechlin)、安特衛普(Antwerp)、 布魯塞爾(Bruxelles)、布魯日(Bruges)、伊普爾(Ypres)、根特(Ghent)、烏特勒支(Utrecht)等,至中世紀初才出現。通格爾 (Tongres)是羅馬帝國統...
作者序
英文版序言
這本小書於西元1910年首度問世,自此之後,並沒有出現讓我必須重新審視其總體思路之新著述。儘管如此,此英文譯本仍包含若干細微的更正,使文本得以更好。
本書主題涉及整個低地國家,取其舊意指涵蓋法國北部區域與加萊海峽省(Pas-de-Calais)以及比利時與荷蘭王國之範圍。在我們的時代之前,該地區已知的唯一民主型式就是城市民主,因而這本小書只論及城市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本著作實際上幾乎以現代比利時王國的城鎮作為框架。在歐洲北方,無一處的民主制度發展得比斯海爾德河(Scheldt)和默茲河(Meuse)兩岸的城鎮更蓬勃更具成效。除了此項卓越發展所具的歷史意義外,針對比利時昔日民主歷史的研究,相當值得有意研究當代民主議題人士投以關注。對此,我深切相信,比利時的城鎮迄今在其歷史各個階段所展現的活力乃明確之證,即使近來遭受可怕災難,它們必然會重新綻放實力。期盼英語國家的民眾對它們目前不幸慷慨的體恤之情,能擴展些許在理解其早期的歷史之上!
有幸承蒙曼徹斯特大學將此小書納入其歷史叢書出版品,至深銘感。我也要向翻譯本書的J. V. Saunders先生表達感激之情。當前情勢不容我親自校閱他的譯文,也無法實際看到該書校樣。因此,我必須向我的朋友T. F. Tout教授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他一直費心負責譯稿之修訂及譯本之付梓發行,以及,J. M. Potter小姐於此兩方面給予他的莫大的協助,並編輯了索引。亦對大學出版委員會秘書H. M. McKechnie先生提供寶貴的協助,謹致謝忱。
亨利·皮雷納(H. Pirenne)
根特
1915年2月
英文版序言
這本小書於西元1910年首度問世,自此之後,並沒有出現讓我必須重新審視其總體思路之新著述。儘管如此,此英文譯本仍包含若干細微的更正,使文本得以更好。
本書主題涉及整個低地國家,取其舊意指涵蓋法國北部區域與加萊海峽省(Pas-de-Calais)以及比利時與荷蘭王國之範圍。在我們的時代之前,該地區已知的唯一民主型式就是城市民主,因而這本小書只論及城市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本著作實際上幾乎以現代比利時王國的城鎮作為框架。在歐洲北方,無一處的民主制度發展得比斯海爾德河(Scheldt)和默茲河(Meuse)兩岸的城鎮更...
目錄
法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城鎮的興起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
II. 城堡與城市
III. 市集與其移民
IV. 貿易人口與其社會需求
V. 公會(行會)
第二章 城市體制之發展
I. 在俗王公與教會王公;坎布瑞(Combrai)公社;佛拉芒(Flamand)城鎮
II. 城市法之發展;城鎮之人權與土地
III. 城鎮法庭;市政官(Échevins);議會;陪審團
第三章 城市體制之發展(續)
I. 城鎮章程的原本與衍生型式
II. 列日(Liège)型式
III. 法蘭德斯的型式
第四章 城鎮的經濟
I. 城鄉經濟關係
II. 城鎮食物供應與食品交易法規
III. 第二級產業法規:手工業
IV. 出口產業法規:受薪階級與資本家
V. 主教城(Episcopal Cities) 之經濟特性
VI. 城鎮人口密度
第五章 顯貴治理之城鎮
I. 顯貴(Patriciate) 之形成與演進
II. 顯貴治理之特色
第六章 平民的興起
I. 顯貴治理式微。平民初起
II. 列日采邑主教區之民主運動
III. 法蘭德斯之民主運動
IV. 十四世紀之社會動盪
第七章 民主政體轄下之城鎮
I. 中世紀城市民主之特徵
II. 手工業治理下之城市經濟
III. 政治組織
第八章 城市民主與邦國
I. 在勃艮第公國時期前城鎮與君主之關係
II. 十五世紀城市自治與君主政體之衝突
第九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城鎮
I. 經濟變革及對城鎮治理之影響
II. 十六世紀之城鎮人口
III. 反抗查理五世之根特(Ghent)起義
第十章 宗教改革(Reformation)時期之城鎮
I. 源於宗教改革之社會與政治運動
II. 喀爾文教派(Calvinist)治理下之城鎮
第十一章 十七世紀之城鎮
I. 聯合共和國(United Provinces)與比利時城鎮政府
II. 列日采邑主教區中城鎮民主之終結
索引
附圖
圖一:現代比利時地圖中的書中地名(譯者製)
圖二:現代低地國家地圖中的書中地名(譯者製)
法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城鎮的興起
I. 羅馬時代與法蘭克時代
II. 城堡與城市
III. 市集與其移民
IV. 貿易人口與其社會需求
V. 公會(行會)
第二章 城市體制之發展
I. 在俗王公與教會王公;坎布瑞(Combrai)公社;佛拉芒(Flamand)城鎮
II. 城市法之發展;城鎮之人權與土地
III. 城鎮法庭;市政官(Échevins);議會;陪審團
第三章 城市體制之發展(續)
I. 城鎮章程的原本與衍生型式
II. 列日(Liège)型式
III. 法蘭德斯的型式
第四章 城鎮的經濟
I. 城鄉經濟關係
II. 城鎮食物供應與食品交易法規
III. 第二級產業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