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序的腦》這本書旨在向大眾傳播神經科學的知識。半世紀前在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神經學家裘若德教授(Prof. Ralph Waldo Gerald)的主導下,上百位志同道合學者以探討神經運作為宗旨,成立了美國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五十年來(1969~2019)這個學會已成功發展為一個近四萬會員學術團體,而神經科學也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受矚目的跨領域學科。這個新興學科蓬勃興盛的主因,是它企圖揭開人身最複雜的一個器官—腦—的奧祕,而這個奧祕的核心在於物質的腦如何支援非物質的心靈運作,這個聯繫物質與精神的問題,曾被發現DNA結構的學者克拉克(Francis Crick)視為「亟需人類探索的最後一個未知疆域」。這問題想必也是裘若德於推動該學會時念茲在茲的,因為他最為後世稱道的兩項研究成果,一是發明並使用玻璃電極記錄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成為現代了解神經運作的關鍵技術;二是在動物身上發現了記憶穩固需要時間,為兩位德國心理學家(Georg Elias Müller與Alfons Pilzecker)在該世紀初的行為實驗結果,以及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海伯(Donald O. Hebb)在1949年所創的記憶理論提供了第一項神經科學證據。裘若德教授也曾促成該校建立了美國第一個以研究神經與心智互動命名的系Department of Psychobiology(後更名為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and Behavior),該系至今仍保有裘若德紀念書室(Gerald Room)。
神經科學正式建立迄今,其理論與實徵研究涵蓋了從微觀的分子細胞到鉅觀的心智行為層次,它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企圖解決三個關鍵的問題:一是腦部運作與心智活動的關係如何,此即所謂的「身心問題」(mind-body problem);二是如果兩者有關,則神經系統如何分工以與各心智特質互動,而結構與功能的差異是否彼此呼應,此即「功能定位問題」(functional localization problem);三是若兩者的分化及差異對應存在,則其來源究竟是天賦遺傳或環境經驗,此即「先天或後天問題」(nature vs. nurture problem)。過去五十年來,神經科學在解答這三個問題上相當努力,雖然過程時有迂迴曲折,但獲得的知識正逐步地快速累積,且不斷地朝向專業分化的方向邁進。在今天的神經科學領域中,幾乎已經很難找到如裘若德當年那一輩的通才神經科學家,具有綜觀全局的能力與視野,這似乎是一個學科進展難以避免的趨勢。然而神經科學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其成功在於了解並整合自身及其外的關鍵知識。因此神經科學學會的創立宗旨,除推動神經科學各領域的研究與教育之外,也十分在意向社會傳播整合性的神經科學知識。因為唯有當眾人能夠了解一個新興領域的不同面向以及它們對於自身的可能造成的衝擊時,學術成果才能夠真正的深植人心;不僅對領域內的學者專家如此,對初入門學子乃至於一般社會大眾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