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邦国志》,伊斯泰赫里所编著的这部地理学著作成书于公元10世纪。书中将伊斯兰世界划分为20个区域并加以介绍,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社会特征。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洋,从西侧的马格里布地区、埃及,到沙姆地区、贾兹拉地区以及伊拉克等地,再向东至胡齐斯坦、法尔斯、呼罗珊以及河中地区等地区,都得到了详尽的描述。
伊斯泰赫里记录了各地区的边界、城市、距离、交通路线、农作物、商业、工业和居民习性等各种细节。这些细节的记录,使得《道里邦国志》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古时期穆斯林治下地区的窗口。
作者簡介:
▎作者简介
伊斯泰赫里是一名10世纪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学家,他的全名为艾卜•伊斯哈格•伊卜拉欣•本•穆罕默德•法里斯•伊斯泰赫里,又称卡尔赫,学者们依据其姓名中的“法里斯”、“伊斯泰赫里”推测他来自于伊朗法尔斯省的古城伊斯塔克尔。在大约公元952年,伊斯泰赫里与著名的地理学家伊本•豪盖勒会面,他们共同探讨和交流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译者简介
陈静,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古近东地图。
章節試閱
〈阿拉伯地区〉
我从阿拉伯地区开始进行介绍,是因为此处是天房的所在地,同时也是麦加,即乌姆古拉的所在地。阿拉伯地区在地理上并未与其他地区接壤,印度洋从阿巴丹(ʻAbādān)开始环绕这一地区,阿巴丹为底格里斯河的入海口。此后,海洋经过巴林(al-Baḥrain)、阿曼(ʻUmān),之后转向沿海城市迈赫拉(Mahra)、哈德拉毛(Ḥaḍramaut)、亚丁(ʻAdan)等地,穿过也门海岸,再经过吉达(Jidda)、贾尔(al-Jār)、米甸(Madyan),最后抵达阿伊拉(Ayila),这些地点共同构成了阿拉伯地区的海洋边界。此处的海湾被称作库勒祖姆海,其范围从塔兰(Tārān)、朱白伊拉(Jubailā)直至库勒祖姆结束。以上所述内容为阿拉伯地区东侧、南侧及部分西侧的情况。随后,边界从阿伊拉开始,经过库姆路特(Qaum Lūṭ)城、被称为祖嘎尔海(Buḥaira Zughar)的死海、沙腊(al-Sharā)、巴勒斯坦的拜勒加(al-Balqāʼ)、德拉(Adhruʻāt)、豪兰(Ḥaurān)、布沙尼亚(al-Buthaniyya)、古塔(al-Ghouṭa)、大马士革(Dimashq)的巴勒贝克(Baʻlabakk)、霍姆斯(Ḥimṣ)的巴尔米拉(Tadmur)和萨利玛(Salīma),再经肯奈斯林(Qinnasrīn)的两地:哈那塞(al-Khanāṣir)和巴巴利索斯(Bālis)抵达幼发拉底河畔。此后,阿拉伯地区的幼发拉底河流经拉卡(al-Raqqa)、盖尔吉西亚(al-Qarqisiyya)、拉赫巴(al-Raḥba)、达里亚(al-Dāliya)、阿纳(‘Āna)、哈迪塞(al-Ḥadītha)、希特(Hīt)、安巴尔(al-Anbār)、库法,之后是幼发拉底河注入的河谷(al-Baṭā’iḥ)。随后,阿拉伯地区的陆上边界从库法开始,经过希拉赫(al-Ḥīra)、哈瓦纳格(al-Khawarnaq)、库法郊区以及瓦西特(Wāsit),此地至底格里斯河的距离为1程。最后,经过巴士拉(al-Baṣra)郊区和巴士拉河谷抵达阿巴丹,这就是阿拉伯地区的陆上边界。阿巴丹至阿伊拉之间的印度洋将约四分之三的阿拉伯地区包围在内,构成了阿拉伯地区的东、南和部分西侧边界。西侧边界还包括阿伊拉至巴巴利索斯这部分沙姆地区边界,巴巴利索斯至阿巴丹是此地的北方边界,巴巴利索斯至安巴尔是该地区与贾兹拉地区的边界,安巴尔至阿巴丹则是阿拉伯地区与伊拉克的边界。与阿拉伯地区的阿伊拉陆上相连的是以色列旷野,这片土地虽然与阿拉伯地区相连接,但并不属于阿拉伯地区。它位于亚玛力(Amāliqa)、希腊和科普特诸地之间,由于阿拉伯人在这里没有水源和牧场,因此这片区域并未被纳入阿拉伯地区的范围。然而,贾兹拉的拉比阿(Rabīʻa)部落和穆达尔(Muḍar)部落的阿拉伯人在此居住,这片土地成为了他们的家园和牧场。我们不会在阿拉伯地区的介绍中述及贾兹拉地区,因为那里曾是波斯人和罗马人的住所,有着广阔的地域和人口密集的村庄和城市,并且曾经受到波斯人和罗马人的统治。因此,贾兹拉地区的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和罗马宗教,其中包括贾兹拉地区的拉比阿部落、伽珊尼人(Ghassān)、巴赫拉人(Bahrāʾ)以及从也门迁至沙姆的塔努赫人(Tanūkh)。
阿拉伯地区,也被称为希贾兹(al-Ḥijāz),涵盖了麦加、麦地那、叶麻麦(al-Yamāma)以及其他相关省区,还包括希贾兹的纳季德(Najd)地区。这片地区与巴林、伊拉克沙漠、贾兹拉沙漠和沙姆沙漠等地相连。也门地区则包括帖哈麦(Tihāma)、也门纳季德地区、阿曼、迈赫拉、哈德拉毛、萨那、亚丁以及也门的其他省区。从塞林(al-Sirrīn)边界至亚蓝蓝(Yalamlam),经过塔伊夫(alṬāʼif)、也门纳季德,向东至印度洋的地域就是也门的范围,这一地区占据了阿拉伯地区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从塞林边界开始,沿着印度洋至米甸附近,然后向东经过黑贾尔(al-Ḥijar)直至萨尔玛山(Jabalai Ṭaiyī’),再经过叶麻麦直至印度洋,这就是希贾兹地区的范围。而从叶麻麦边界出发,至麦地那附近,然后折向巴士拉沙漠,再经过巴林直至海边,则构成了纳季德地区的范围。从阿巴丹边界出发,经过正对纳季德和希贾兹的安巴尔,再经过阿萨德(Asad)、萨尔玛山(Ṭaiyī’)、塔米姆(Tamīm)和其他穆达尔部落,便是伊拉克沙漠的范围。而从安巴尔边界出发,经过沙姆沙漠对面的巴巴利索斯,再经过泰玛(Taimāʼ)、赫萨夫(Khisāf)、古拉河谷(Wādīal-Qurā)附近和黑贾尔,这一系列地点则构成了贾兹拉沙漠范围。从巴巴利索斯、印度洋沿岸正对希贾兹的阿伊拉、米甸,直至塔布克(Tabūk)对面,并延伸至萨尔玛山,这一地带都属于沙姆沙漠的范围。在地区划分时,有学者将麦地那归属于纳季德地区,因为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而麦加则被认为属于就近的也门帖哈麦地区。在安拉的指引和庇佑下,我将竭尽所知,详尽介绍各城市和城市中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阿拉伯地区的名胜、山川、沙漠,以及行路距离。据我所知,阿拉伯地区并无适宜航行的河流或湖泊。被称为祖噶尔(Zughar)的死海靠近沙漠,因此不属于阿拉伯地区。也门地区的水源主要集中在示巴地区(Sabaʼ),当地人在有水的地方修建了堤坝,将大量水流聚集起来,用于村庄和农场灌溉。安拉赐予他们从示巴地区至沙姆的大量村庄,然而他们并未对此心怀感激。因此,至高至尊的安拉在水中布下瘟疫,导致他们不能再使用这些水源。安拉说道:“我在他们与我所福祐的那些城市之间,建设了许多显著的城市。”[34:18]之后,“我使他们流离失所”,[34:19]如今那处水源已经不复存在。尽管如此,此地的溪流、泉水、河涧和水井仍然很多。
我对阿拉伯地区城市的介绍从安拉所尊荣的麦加开始。麦加位于山间,其长度为穆阿拉(al-Muʻallā)至米斯法拉(al-Misfala),约为两里,这是从南端到北端的距离,而阿贾德(Ajyād)至古埃奇安(Qu’aiqi’ān)的距离约为全程的三分之二。麦加的建筑主要采用石料修筑而成,中心位置坐落着清真寺,天房位于清真寺中央。天房的门高于地面1寻(Qāma),仅设有1扇门。天房的地面高于其入口之门,门正对着渗渗泉(Zamzam)。伊卜拉欣立足处(al-Maqām)位于渗渗泉附近,与门平行,且位于天房之前。天房西侧有一座环形墙壁,它起始于天房,但并未延伸到其内部。此处矗立着一块石头,环绕礼塔瓦夫(al-Ṭawāf)便是以这块石头和天房为中心,进行绕行,并结束于天房内的这块石头。天房有两个角,一个被称为伊拉克角(al-Rukn al-‘Irāqī),另一个被称为沙姆角(al-Rukn al-Shāmī)。另外两角之一位于天房入口处,那里的黑石(al-Ḥajar al-Aswad)高度至少为1寻。而另一角则被称为也门角(al-Rukn al-Yamānī)。此外,供朝圣者饮用的水源,即阿拔斯水源(Siqāya al-Ḥaj),则位于渗渗泉的背后,渗渗泉坐落于水源与天房之间。演讲厅(Dār al-Nadwa)位于圣寺的西边,清真寺管理机构(Dār al-Imāra)的后侧,且与清真寺连通。昔日,这座清真寺与圣寺为一体,曾是贾希利叶时期(al-Jāhiliyya)古莱氏部落(Quraish)的集会之地。萨法(al-Ṣafā)屹立在艾卜库贝斯山(Abu Qubais)的高地之上,与圣寺之间横亘着一片宽阔的河谷地带,这片河谷既是通道也是市场。站在萨法,人们可以直接望向黑石。在萨法和玛尔瓦(al-Marwa)之间,有一个名为玛斯阿(al-Mas‘aa)的地方。玛尔瓦是艾卜库贝斯山的一块石头,站在其上,人们的视线正对着伊拉克角。然而,周围建筑物阻碍了这一视线,使得人们无法直接看到这个角。艾卜库贝斯山位于天房东侧,俯瞰着天房。古埃奇安山则位于天房西侧,艾卜库贝斯山的高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古埃奇安山。据说,修建天房的石块就取自古埃奇安山。从麦加通往阿拉法特(‘Arafat)的道路上,有一个名为米纳(Mina)的地方,它与麦加的距离仅为3里。米纳是一条延伸约两里长的道路,其宽度适中,周围矗立着众多建筑,汇聚了来自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距离麦加更近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名为凯义夫(al-Khaif)的清真寺。位于米纳尽头的是贾姆拉特‧亚喀巴(Jamarat al-‘Aqaba),它与麦加相邻。并非所有的贾姆拉特‧亚喀巴都是在米纳进行,小型贾姆拉特和中型贾姆拉特都是在麦加附近的凯义夫清真寺进行的。穆兹达理法(al-Muzdalifa)不仅是朝觐者夜间休憩的地点,也是他们从阿拉法特返程后,进行集体礼拜的场所。这一地点位于白塔努穆哈斯尔(Baṭanu Muḥassir)和玛阿兹敏(al-Ma’zimīn)之间。白塔努穆哈斯尔是米纳和穆兹达理法之间的河谷地带。玛阿兹曼(al-Ma’zimān)是一条穿越两山间的道路,最终通往阿拉纳(Arana)。阿拉纳是玛阿兹敏与阿拉法特之间的一片谷地。阿拉法特则位于阿拉纳河谷与阿米尔墙(Ḥāʼiṭ Banī ‘Āmir)之间,其范围一直延伸到萨赫拉特(al-Ṣakhrāt)附近。这里设有伊玛目的宣礼处,并有通往亚喀巴的道路。阿米尔墙是阿拉法特的一片椰枣林,附近有伊玛目进行晌礼和脯礼的清真寺。这片椰枣林是一堵椰枣树墙,内有泉眼提供水源,归属于阿卜杜拉‧本‧阿米尔‧本‧库莱兹(‘Abd Allāh bin ‘Āmir bin Kuraiz)。阿拉法特并不在圣地的范围内,圣地的边界仅延伸至玛阿兹敏。一旦越过这两个地方,人们就会见到两个标志,标志之后便是哈勒(al-Ḥal)。此外,谈易姆(Al-Tanʻīm),又名阿伊莎清真寺(Masjid ʻĀʼisha),并不位于圣地之内,圣地的范围止于此。圣地的边界约有10里之长,相当于1日行程。在圣地的范围内,有一座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独特塔楼。麦加没有自流水源,在我离开此地后得知,在信士们的长官时期,穆斯林长官完成了将泉水引入麦加的工程。此处的水源主要依赖于雨水,缺乏可供饮用的井水。此地最好的水源是渗渗泉,但不能过度饮用。据我所知,麦加地区除了沙漠树丛外,几乎没有果树的存在。在圣地之外的地区,拥有泉水、水井以及富有绿植、庄稼和椰枣林的河谷地带。我在圣地内并未见到或听闻过其他种类的果树,唯有椰枣树在此地生长。我在法赫(Fakhkh)见到过一些零散的椰枣林。莎比尔(Thabīr)是一座位于东边的山峰,从这里可以俯瞰米纳和穆兹达理法。在贾希利叶时期,人们只有在太阳升起并照到莎比尔时,才会离开穆兹达理法。穆兹达理法有一个名为玛什阿尔(Mash‘ar)的圣地,这是伊玛目举行昏礼、宵礼和晨礼的场所。侯代比亚(al-Ḥudaibiyya)地跨哈勒与圣地,一部分坐落在哈勒之内,而另一部分则位于圣地之中。此地曾是异教徒阻拦安拉的使者(愿安拉祝福及赐他平安)进入圣地的场所。哈勒地区距离天房最远的地点便是此地,尽管其不在圣地的范围之内,但它却如同圣寺的一角,与圣寺之间的距离超过1天的行程。
〈阿拉伯地区〉
我从阿拉伯地区开始进行介绍,是因为此处是天房的所在地,同时也是麦加,即乌姆古拉的所在地。阿拉伯地区在地理上并未与其他地区接壤,印度洋从阿巴丹(ʻAbādān)开始环绕这一地区,阿巴丹为底格里斯河的入海口。此后,海洋经过巴林(al-Baḥrain)、阿曼(ʻUmān),之后转向沿海城市迈赫拉(Mahra)、哈德拉毛(Ḥaḍramaut)、亚丁(ʻAdan)等地,穿过也门海岸,再经过吉达(Jidda)、贾尔(al-Jār)、米甸(Madyan),最后抵达阿伊拉(Ayila),这些地点共同构成了阿拉伯地区的海洋边界。此处的海湾被称作库勒祖姆海,其范围从塔兰(Tārān)、朱白伊拉(Jubailā)...
作者序
〈绪论〉
一切赞颂全归祝福之源安拉,求您慈悯穆罕默德及其家眷。在书中,我将分王国介绍各区域情况,并详细介绍其中属于伊斯兰地区的城市,我没有采用惯用的区域划分方式,即依据“七大境域说”(al-Aqālīm al-Sabʻa)来对大地进行划分,而是单列出每一个区域,并为其绘制地图,以展示该区域位置。后续,我将介绍各区域的城市、名胜、湖海、河流以及周边地区,此外,还会涉及到该区域需要了解的其他内容。本书的目的是描绘那些鲜为人知的地区,我没有撰写枯燥冗长的内容,以免读者感到乏味。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取城市、山川、河海、距离等相关信息并非难事,因此,我在书中介绍了环海(al-Baḥr al-Muḥīṭ)内所有土地的距离、城市和其他信息。环海没有完整地展现在地图中,读者看到地图,就能了解每个区域的位置、疆域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即使看到各区域的单独地图,也能知道其在这张地图中的位置。其他区域将以合适的方式绘制在地图中,各区域通过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和图中的其他形状表现其幅员,此图仅用于表明各区域的位置以便了解其所在。之后,我为伊斯兰地区各区域绘制了单独地图,在图中展示其形状、城市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内容,这些地图将出现在适当的地方,如果安拉允许的话。
◎本书主题
我将伊斯兰世界分为20个区域,并从阿拉伯地区(Diyār al-ʻArab)开始逐一介绍。之所以将阿拉伯地区单独列为一个区域,是因为这里汇聚了天房和麦加两大圣地。麦加,即乌姆古拉(Ummal-Qura),更是位于这些区域的中心位置。随后,我将介绍印度洋(Baḥr al-Fārs),这片水域环绕着阿拉伯地区的大部分土地。紧接着,我将依次介绍马格里布地区(al-Maghrib)、埃及(Miṣr)、沙姆地区(al-Shām)、地中海(Baḥr al-Rūm)、贾兹拉地区(al-Jazīra)、伊拉克(al-Irāq)、胡齐斯坦(Khūzistān)、法尔斯(Fārs)、克尔曼(Kirmān)、曼苏拉(al-Manṣūra)及其周边的信德(al-Sind)、印度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随后是阿塞拜疆(Adharbaijān)及其周边地区、吉巴勒地区(al-Jibāl)、德莱木地区(al-Dailam)、里海(Baḥr al-Khazar)、法尔斯与呼罗珊之间的沙漠地带(al-Mafāza)、锡吉斯坦(Sijistān)及其周边地区、呼罗珊地区(Khurāsān)以及河中地区(Māwarāʼ al-Nahr)。这幅地图展现了陆地上不同王国所管辖的文明与荒芜区域。在这片大地上,屹立着四大主要王国。其中,伊朗沙赫尔王国(Mamlaka Īrānshahr),亦称波斯王国,历史最为悠久,财富最为丰厚,政治最为清明,建筑最为牢固,其首府位于巴比伦区域,此王国的疆域在波斯时期已广为人知。自伊斯兰教兴起以来,其影响力已扩散至多个王国,包括黎凡特王国(Mamlaka al-Rūm al-Shām)、埃及、马格里布、安达卢斯(al-Andalus),以及从印度及其邻近的曼苏尔、木尔坦(al-Multān),一直延伸至喀布尔(Kābul)、吐火罗斯坦(Ṭukhāristān)的北方,甚至河中地区和中国王国等辽阔地域,均受到了这个伟大王国的影响。罗马王国则涵盖了萨卡里巴(al-Ṣaqāliba)及其周边的罗斯(al-Rūs)、萨里尔(al-Sarīr)、阿兰(Arrān)、亚美尼亚(al-Arman)等地,同时还包括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地区。中国王国(Mamlaka al-Ṣīn)则包括其余的突厥地区、部分藏区(al-Tibat),以及信仰拜物教的地区。而印度王国(Mamlaka al-Hind)则囊括了信德、克什米尔(Qishmīr)等地,亦涵盖部分藏区,同时包括了信仰其特有宗教的地区。我并未述及马格里布地区的苏丹(al-Sūdān)、贝贾(al-Bujja)、津芝(al-Zanj)等民族及其类似情况的族群,这是因为王国的划分主要基于宗教、文化、治理和清晰的政治建构等要素。这些地区并未具备这些特征,因此未能像前述王国那样被明确认定为王国。尽管部分苏丹人在宗教、数学和治理方面与一些知名王国有着相似的习俗,并且与这些王国中的努比亚人(al-Nūba)和埃塞俄比亚人(al-Ḥabasha)关系紧密。作为罗马教派基督教徒,他们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便与毗邻的罗马王国保持着往来。努比亚地区与红海(Baḥr al-Qulzum)沿岸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接壤,和埃及之间被一片蕴藏着金矿的沙漠所隔。人们通过红海可抵达埃及和沙姆。上述均为世人所熟知的王国,随着各个王国的逐渐聚合,伊斯兰王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大地被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从东方即环海与中国大地交汇的海湾为起点,一直延伸到马格里布、安达卢斯与海洋形成的海湾,形成一条分界线,将大地一分为二。这条分界线始于中国海,穿越印度和伊斯兰王国的中心地带,经过埃及,最终抵达马格里布地区。分界线的北侧是白种人聚居的地区,肤色随着向北的深入而愈发白皙,气候也愈发寒冷。而南侧,则是黑皮肤人的家园,肤色随着向南的深入而逐渐加深,位于这条分界线及其周边的地区,气候则相对温和。在叙述每一个区域时,我都会描述其地理位置及其邻近的区域。伊斯兰王国的东侧,与印度及印度洋相连,而西侧则与罗马王国及其毗邻的亚美尼亚、阿兰、萨里尔、可萨突厥(Al-Khazar)、罗斯、保加尔(Bulghār)、斯拉夫以及突厥部落接壤。其北侧,紧邻中国王国及其周边的突厥地区,而南侧则面向印度洋。罗马王国的东边是伊斯兰国家,而其西侧和南侧则被环海所环绕,北侧与中国边疆相接。至于突厥与罗马王国斯拉夫地区之间的区域和其他民族聚居地,我将其统一归入了罗马地区的范畴。中国王国的东边和北边都与环海相接,南侧毗邻伊斯兰王国和印度,西侧同样是环海。雅朱者和马朱者之地及其后续地区,直至海边的边界,均被纳入了这一王国的疆域之中。印度王国的东侧是印度洋,而其西侧和南侧则是伊斯兰国家,北侧则与中国王国接壤。这便是上述王国的边界。印度洋和地中海是最为辽阔的两片海洋,它们相邻且均源自环海。其中,印度洋在长度与宽度上均超越了地中海。印度洋自中国陆地边界起始,一路绵延至库勒祖姆(al-Qulzum)。自库勒祖姆直线延伸至中国的距离,长达200程(Marḥala)。从库勒祖姆出发,经陆路抵达伊拉克大约需要一个月,从伊拉克继续前行至巴尔赫河(Nahr Balkh)大约需要两月,巴尔赫河至伊斯兰地区的边界,即费尔干纳(Farghāna)的边界,这段距离约为二十多程。接着,穿过整个赫兹勒吉耶(al-Khazlajīya)地区,进入九姓古斯(al-Tughuzghuz)地区,这段路程的距离约为三十多程。而从九姓古斯地区至海边的中国边界,还需大约两月的时间。若选择从库勒祖姆出发,通过海路抵达中国,那么旅程将会更加漫长,因为海上航道蜿蜒曲折。地中海的海域从马格里布和安达卢斯之间的环海海湾开始,一直延伸到沙姆诸关隘区(al-Thughūr),全程大约需要七个月的时间。相较于印度洋,地中海的海面状况显得更为良好。自海峡口出发,只需凭借单一风向的助力,便可抵达海的另一端。库勒祖姆海,是印度洋的一处海湾。从库勒祖姆海经贝鲁西亚(al-Faramā)至地中海的距离为4程,而自地中海经贝鲁西亚至诸关隘的距离,则是二十多程,我将在马格里布地区的距离介绍中提及这些内容,此处便不再赘述。从埃及至马格里布最远处约为180程,而从大地最西端延伸至最东端的距离约为400程。从大地的最北端到最南端的长度,则需从环海的海岸线出发,穿越雅朱者和马朱者之地,抵达斯拉夫的顶端,再穿过内保加尔、斯拉夫部落、罗马地区和沙姆地区。继而从沙姆前往埃及、努比亚,经过苏丹和津芝之间的陆地,最终抵达环海。这条线路贯穿于大地的南北之间。我了解这条线路的距离,从雅朱者之地至保加尔和斯拉夫的距离大约为40程,罗马地区的斯拉夫到沙姆的距离则约为60程,沙姆到埃及的距离为30程,最终抵达努比亚的最远端,这段距离约为80程。若将这些文明区的距离一一累加,直至陆地的尽头,总距离为210程。至于位于大地的北端,雅朱者和马朱者之地与环海之间的地带,以及南端苏丹与环海之间的地带,均呈现出一片荒无人烟的景象。据传,在这些荒凉之地,曾有建筑物存在,然而关于这两个地带到环海海岸的距离,我却无从得知。北方的极寒和南方的酷热气候,使这些地方成为了人迹罕至、无法居住与建筑的区域。中国与马格里布之间的地区则居住着众多居民。大地呈圆形,环海如同一个圆环环绕其外。地中海与印度洋均源自环海,然而,里海却并不源于环海。若沿着里海的岸边前行,穿过德莱木、塔巴里斯坦(Ṭabaristān)、戈尔甘(Jurjān)以及西亚库赫(Siyāhkūh)的沙漠,最终将会回到起始点,这一旅程中仅有一条河流阻挡前行的道路,花剌子模湖的情况也是如此。位于罗马地区之外的津芝拥有海湾和海域,至于这些海域的面积,我暂且不去详述。这片海湾源于环海,其海域一直延伸到斯拉夫地区的背后,穿过罗马的君士坦丁堡(al-Qusṭaṭīniyya),最终注入地中海。罗马地区的边界之一便是环海,它沿着环海岸边,从法兰克(al-Firanja)加利西亚(al-Jalāliqa)开始,经过罗马城(Rūmiya)、雅典(Athīnās)、君士坦丁堡,最后抵达斯拉夫,这段边界全程长约270程。从北部诸关隘地区的边界到斯拉夫约需两个月的时间。之前我已提及,从诸关隘地区到马格里布最远处的距离为210程。罗马边界与斯拉夫边界之间的居民都是纯正的罗马人。我把法兰克(al-Ifranja)、加利西亚等使用不同语言的地区也一并纳入罗马地区的介绍之中,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尽管语言各异,却共享着相同的宗教信仰和国王。这与伊斯兰王国的情况类似,虽然各地区的语言不同,却拥戴同一位国王。至于中国王国,其疆域约为四个月行程乘以三个月行程的范围。从海湾口出发,前往河中地区的伊斯兰之家(Dār al-Islām)约需三个月。若从中国王国的东部边界出发,穿过九姓古斯、柯尔克孜(Kharkhīz)、基马克(Kīmāk)等地,再穿过其位于藏区的西部边界,最终抵达海洋,全程约需四月。中国王国的语言丰富多样,其中九姓古斯、柯尔克孜、基马克、和乌古斯(al-Ghaziya)以及赫兹勒吉耶等突厥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彼此之间能够畅通无阻地交流。然而,中国和藏区的语言则与这些突厥民族的语言有明显区别。整个王国皆臣服于在胡姆丹(Khumdān)定居的中国国王,罗马王国则归属于君士坦丁堡的国王统治之下,而伊斯兰王国则由巴格达的信士长官掌管,印度王国则由噶努赫(Qanūḥ)的国王所统治。突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色,乌古斯地区的边界位于里海、基马克、赫兹勒吉耶与保加尔之间,伊斯兰之家的边界则从戈尔甘一直延伸至法拉布(Fārāb)和塞兰(Asbījāb)。基马克地区位于赫兹勒吉耶的北侧。这些地区都位于乌古斯、柯尔克孜和斯拉夫之间,而雅朱者之地则坐落于北方,可能介于斯拉夫与基马克之间。至于这些地区的确切位置及其他地区的状况,唯有安拉才了解。柯尔克孜位于九姓古斯、基马克、环海与赫兹勒吉耶之间,而九姓古斯则坐落于藏区、赫兹勒吉耶、柯尔克孜与中国王国之间。中国则被环海、九姓古斯与藏区所环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区域。我将其它突厥地区纳入这个王国之中,正如我将罗马的其余地区归入罗马城和君士坦丁堡一样,我也将伊斯兰王国的其他地方归入伊朗沙赫尔,即巴比伦地区。斯拉夫地区的纵横距离均约为两月行程。外保加尔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小城市,因其作为各王国的港口而扬名。罗斯人居住在保加尔与斯拉夫之间,他们自突厥人中分离出来,迁至可萨与罗马之间的地带。据说,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佩切涅格人(al-Bajanākiyya),他们在古代并无固定家园,自抵达此地后便一直定居于此。可萨是一个族群的名称,这片地区被称为伊莎勒(Ithal),同时也是流经此地最终注入里海的河流之名。这片地区的郊区和产量并不丰富,它位于里海、萨里尔、罗斯和乌古斯之间。藏区位于中国、印度、赫兹勒吉耶、九姓古斯和印度洋之间,其部分属于印度王国,另一部分则属于中国王国,这片土地上由一位独立的国王统治着,据说其祖先为泰巴比阿(al-Tabābi’a)。唯有安拉才了解这些地区的信息。大地的南边,坐落着苏丹地区,它位于陆地最西端的环海沿岸,是一个四周并无其他王国相邻的国家。环海构成了其一道边界,而另一道边界则位于它与埃及之间的绿洲地带。此外,还有一道边界,位于先前提到的由于酷热而无法证实那里是否有建筑存在的陆地。据说,这片土地的长度约为700法尔萨赫(Farsakh),而从海洋到绿洲的距离甚至超过了它的宽度。努比亚地区的边界之一与埃及相邻,另一边界则位于苏丹与埃及之间。此外,它还有一条边界与贝贾地区相邻。努比亚地区与红海之间,存在着一片无法通行的陆地。贝贾地区规模相对较小,坐落于埃塞俄比亚与努比亚之间,这片土地无法继续前行。埃塞俄比亚则位于库勒祖姆海沿岸,库勒祖姆海是印度洋的一部分。埃塞俄比亚的一条边界与津芝地区相邻,另一条边界则位于努比亚和红海之间的陆地上,还有一条边界与贝贾相连,贝贾这片土地无法继续前行。津芝地区的长度超过了苏丹地区,仅有埃塞俄比亚与之相邻,它正对着也门、法尔斯和克尔曼,与印度平行而立。印度地区的长度自曼苏尔地区的莫克兰(Mukrān)起,穿过白德哈(al-Badha)和信德的其他地区,经过卡努赫,最终抵达藏区,全程大约为四个月的行程。印度地区的宽度自印度洋延伸至卡努赫,大约为三个月的行程。伊斯兰王国的长度,则从费尔干纳的边界开始,穿过呼罗珊、吉巴勒地区、伊拉克和阿拉伯地区,直至抵达也门海岸,全程大约为五个月。它的宽度则从罗马开始,穿过沙姆、贾兹拉地区、伊拉克、法尔斯、克尔曼,直至印度洋沿岸的曼苏尔,这一距离约为四个月的行程。在描述伊斯兰王国的边界时,我没有提及马格里布至安达卢斯的距离,原因在于这一地区如同衣物的衣袖,与主体部分并不紧密相连。马格里布地区的东部与西部居民并不信奉伊斯兰教。穿过埃及之后,便会抵达马格里布地区南部的苏丹。马格里布地区的北部是地中海,与之相连的是罗马地区。如果将伊斯兰王国的长度延伸为费尔干纳至安达卢斯的距离,那么这段旅程将长达310程。因为费尔干纳的最远端至巴尔赫河谷的距离为二十多程,而巴尔赫河谷至伊拉克的距离约为60程。我在对马格里布地区的距离描述中,曾提及从埃及到马格里布最远端的距离为180程。在本书中,我详细介绍了伊斯兰地区的每个区域,以便读者了解各区域的位置及其相邻区域。这张地图无法完全展现出所有应出现的区域,我运用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状来示意各区域的幅员。在图中,每个区域的位置及其相邻区域都得到了展现。之后,我还将为每个区域绘制单独的地图,展示其形状、城市及其他需要了解的信息。这些地图将在适当之处呈现,如果安拉允许的话。
〈绪论〉
一切赞颂全归祝福之源安拉,求您慈悯穆罕默德及其家眷。在书中,我将分王国介绍各区域情况,并详细介绍其中属于伊斯兰地区的城市,我没有采用惯用的区域划分方式,即依据“七大境域说”(al-Aqālīm al-Sabʻa)来对大地进行划分,而是单列出每一个区域,并为其绘制地图,以展示该区域位置。后续,我将介绍各区域的城市、名胜、湖海、河流以及周边地区,此外,还会涉及到该区域需要了解的其他内容。本书的目的是描绘那些鲜为人知的地区,我没有撰写枯燥冗长的内容,以免读者感到乏味。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取城市、山川、河海、距离等相关信息并非难事,因此,我在书中介绍了环海(al-Baḥr al-M...
目錄
绪论
阿拉伯地区
印度洋
马格里布地区
埃及
沙姆地区
地中海
贾兹拉地区
伊拉克地区
胡齐斯坦地区
法尔斯地区
波斯人的等级
财政类别
克尔曼
信德
亚美尼亚、阿兰和阿塞拜疆
吉巴勒地区
德莱木地区
里海地区
呼罗珊沙漠地带
锡吉斯坦
呼罗珊地区
河中地区
索引
绪论
阿拉伯地区
印度洋
马格里布地区
埃及
沙姆地区
地中海
贾兹拉地区
伊拉克地区
胡齐斯坦地区
法尔斯地区
波斯人的等级
财政类别
克尔曼
信德
亚美尼亚、阿兰和阿塞拜疆
吉巴勒地区
德莱木地区
里海地区
呼罗珊沙漠地带
锡吉斯坦
呼罗珊地区
河中地区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