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幻場景,一一變成科普成果★
延續生命,是現代醫療追求的終極目標。
根據當前最前緣的醫療科技發展,
人造器官,取代捐贈器官指日可待,
為抗失智與人體瑕疵,
科技晶片取代大腦與心智功能的應用也突飛猛進,
8大醫療科技成果,
昭示即將邁入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超級人類」境界,
未來,你我都會是「半機器人」?
「維克多」是一名未來人。
他已經250歲了,卻擁有30歲的外表,50歲的人工心臟,能應付各種劇烈運動,甚至跑馬拉松;
二型糖尿病已完全康復,因意外缺失的手臂也裝上與原生手臂一樣的義肢…。
但是維克多的人生,卻面臨了更多難題:
● 他的親友中有許多人「反對長壽醫療」,放棄使用這些科技的權利,而相繼離世,無法與他相伴。
● 對自我認知產生紊亂,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人類」或「機器」,使其再也無法與一般人保有「真實關係」。
● 長壽卻孤單的歲月,讓維克多極度想關閉這些阻止他「自然死亡」的維生器,卻沒有醫師願意幫他。
雖然維克多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不過實際上,現在的我們確實正在研發這些使人長壽的救命科技,有些甚至已經進入了臨床治療階段,但同時,它們卻也是100%有道德爭議,例如:
■ 全人工心臟的發明 ►患者從此不需等待器捐,就能續命
►►當人工心臟成為「耗材」又可無限替換時,是否人就能成為上帝,永生不死?
現在約有1200名患者都曾使用這款由美國SynCardia公司生產的人工心臟;最近該公司又成功開發出以「永久治療」為目標的小型人工心臟,也就是說未來人工心臟將能長期植入人體,讓等不到器捐的患者免於死亡。但是「心臟」自古都被視為靈魂的所在,所以裝有人工心臟的患者,還可以被稱為人嗎?又過往「心臟停止」即宣判死亡,那麼當人工心臟成為「耗材」且又可無限替換時,是否人類就能永生不死呢?
■ 彌補記憶缺陷的「腦律調節器」►阿茲海默症者得救
►►人類可望擁有「超級大腦」,但其代價是否會被有心人士進行「思想控制」,剝奪「自由意識」呢?
美國神經學家已研發一款「腦律調節器」,嘗試治療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這個腦律調節器,主要是針對大腦中負責掌管記憶的海馬迴進行刺激,以其降低其退化的程度。但是他們也擔心,有心人士會將其運用在「正常人」身上,使其變成「超級大腦」,無往不利;或者,利用它進行「洗腦」,剝奪生而為人最可貴的「自由意識」和「獨立思考」等能力,讓當權者更便於控制與操弄群眾。
■ 「心智數位化」技術即將成真 ►人類心智活動可望數位化轉出,永久保存在電腦中
►►若將資料轉入其他載體,是否就是複製人?他是「人」還是「機器」?也同樣享有基本人權嗎?
隨著腦科學的進步,科學家預測到了2050年,人類就得以在死亡之際,透過「人腦-電腦」介面系統將腦中的所有記憶、經歷和想法下載到一台功能強大的超級電腦中儲存。垂死之人的心智和性格在被複製成數位化的信息後,即可轉入機器人的體內或是為其他人所用,使他們的意識能夠「永垂不朽」。只是這個複製人是否就「等於」被複製的人呢?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
■ 雲端病歷、遠距治療與急救 ►即時拯救更多生命
►►然而,這是否表示患者的隱私權就會受到侵犯,甚至有任人取用之風險?
2014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發一款結合APP裝置的人工胰臟,可將患者的血糖等相關資料匯整至雲端,讓醫病雙方在血糖監控上更為準確。同理,只要將個人疾病史與用藥紀錄輸入雲端,即便患者是在意識不清的緊急狀況下,醫護人員也可以透過雲端讀取病歷,給予患者最正確的投藥與治療;然而,這是否表示患者的隱私權就會任意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而有任人取用之風險,無法可管呢?
■ 奈米抗老藥物即將問世 ►每個人都能常保25歲的健康與外貌
►►人都不會老,是否引起「長者握有手中既有資源」的階級紛爭,引起更多社會問題?
現在我們對於老年生活的想像,多半都是停留在白髮蒼蒼,老態龍鍾的樣貌。但假設在2030年,有一款藥物可讓人即使超過100歲,仍可保有25歲的健康或外貌,或許,極端長壽對一般人而言,將有更大的吸引力。不過屆時勢必會引起「長者握有手中既有資源」的階級紛爭:年輕人將失去機會、自由生育可能會受到節制,進而引起更多關於公平正義和人權自由的社會議題。
本書帶領我們檢視由程式運算、微電子學、工程學、奈米科技、細胞基因療法和機器人共同組成的整合性科技;這些科技即將改變我們的人生,甚至整個社會狀態。作者哈洛德向我們拋出科學家和生命倫理學家這些年來一直在尋覓解答的艱難問題:即人體和大腦變得越來越人工化時,我們是否還能保有人性,或者最後反而是我們被機器操控,無法自拔。人類究竟如何在「長壽科技的誘人」和「道德倫理的公正」下,妥善利用未來頂尖醫療科技,值得我們仔細思考與反思。
【本書特色】
(1)收錄當前最新的尖端醫療研究,是一本讓人一窺現代長壽醫療科技的趨勢好書。
(2)提供真實醫療案例,將當前正在或可能發生的醫療道德之爭真實呈現,而非空談。
(3)除了獲取最新的醫療科技新知外,作者不斷拋出提問,引領讀者進入自我思考的省思。
作者簡介:
伊芙.哈洛德(Eva Herold)
伊芙.哈洛德是一位科學作家,擅長討論由科學與社會交織成的議題;她也是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傳訊與公共事務處(the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的前處長,並且曾在公共政策研究暨基因政策教育組織服務一段時間。哈洛德一直廣泛地書寫和講述有關幹細胞研究與再生醫學,以及頂尖醫學科技在社會和生命倫理層面的相關議題。著有《幹細胞之爭》(暫譯)等書。
譯者簡介:
王念慈
熱愛文字與閱讀,因此選擇讓人生轉了個彎,一腳從學術臨床栽進了天天跟文字和新知為伍的譯者人生。享受每天在做中學的翻譯生活,更希望透過文字的力量傳遞一些正面能量,使世界更美好。
Facebook交流專頁:蔓遊世界www.facebook.com/heyallofu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外好評盛讚】
「在人類才智的操弄下,科技無可避免地快速整合在一起。伊芙.哈洛德在本書向我們揭露了這些整合性科技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和改變人類—有希望朝更好的方向邁進。透過穿插患者使用翻轉人生的突破性療法的故事,哈洛德引人入勝地記述了此時此刻驚人強化人類科技的發展。」--法律博士‧再生醫學基金會(Regenerative Medicine Foundation)執行長‧世界幹細胞高峰會(World Stem Cell Summit)創辦人暨主席/伯納.席格(Bernard Siegel)
「一場精采的科技檢閱,令人目不暇給。」--《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特選書籍
「讓人一窺現代醫療科技趨勢的好書,不僅帶領讀者探究這些科技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後果,更將激發大眾對健康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省思。」--《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本書延伸人們對生醫科技發展所將帶給人類健康與長壽衝擊之想像,引領讀者省思生命倫理之重要!」--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臺灣大學生醫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
「人類強化(Human Enhancement)是目前醫學界以及醫學倫理學界熱門的研究及辯論話題,科技迷幻式的神速進步迫使我們必須謹慎去思考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問題。本書從科技、醫學、倫理…….的界面提出深思。」--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國際臨床生命倫理學會前理事長/戴正德
名人推薦:【國內外好評盛讚】
「在人類才智的操弄下,科技無可避免地快速整合在一起。伊芙.哈洛德在本書向我們揭露了這些整合性科技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和改變人類—有希望朝更好的方向邁進。透過穿插患者使用翻轉人生的突破性療法的故事,哈洛德引人入勝地記述了此時此刻驚人強化人類科技的發展。」--法律博士‧再生醫學基金會(Regenerative Medicine Foundation)執行長‧世界幹細胞高峰會(World Stem Cell Summit)創辦人暨主席/伯納.席格(Bernard Siegel)
「一場精采的科技檢閱,令人目不暇給。」--《科克斯書評》(Kirk...
章節試閱
部分節錄
◎人類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然後呢?
雖然維克多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不過實際上,現在的我們確實正在研發這些令人延年益壽的科技,有些甚至已經進入了人體試驗的階段;這些科技將徹底顛覆人類的健康狀態,同時讓我們得到超乎想像的長壽。不少人在未來,將能夠利用一系列的醫療科技,實現他們追求健康、長壽的想望。這些結合了電腦運算、微電子設備、程式設計、基因療法、認知科學、奈米科技、細胞療法和機器人學等精密技術的醫療科技,儘管才剛起步、尚未成熟,但卻是一塊迅速發展的研究領域;現今科學家將這塊領域稱之為整合性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簡稱CTs)。科學家預測,今日這些新興且潛力無窮的整合性科技,在將來肯定會為醫學和人類帶來前所未見的新氣象。
我們不該個別看待奈米科技、基因工程和認知科學等領域對未來的影響,專家認為,唯有將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通盤納入考量,才有辦法真正窺見這些科技對往後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力。因此,這些由不同領域專業學者共同研究產出的成果,不僅正引領醫學界邁向一個嶄新、多元的研究型態,更將創造出遠比現在頂尖醫療更加強大的治療方式。很快地,「延年益壽」這件事將不再只影響到個人,其影響力還會擴及到整個社會。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在這本書裡所討論的這些醫療科技,幾乎百分之百會引起道德方面的爭議,甚至許多我們尚未考慮到的複雜問題。也就是說,這些賜福於人的醫療科技背後,潛藏著執行難度和道德倫理上的問題--或許有些狀況是現在能料想的,但我相信有許多狀況並非現在的我們所能預見的。
試想,直接讓這些機械與我們的身體連結在一起,包含人工器官和其他人工的重要人體部位、增進腦部功能的神經細胞晶片,以及能夠治癒疾病和逆轉老化的奈米機器人,它們將可以大幅提升人類的健康狀態,只不過,這也意味著「人類」和「機械」之間的界線將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
本書講述了患者親身體驗市面上最先進醫療產品的心歷路程,看完這些故事後,將讓投身於這些新穎科技的醫師、科學家和工程師開始省思一些問題。此外,也會對那些一直想探究、確認「人工化身體和大腦,能否讓我們保有人性」的科學家和生命倫理學家拋出一些難題:像是「這些神奇的醫療科技真的能夠讓未來的每一個人都受惠嗎?又或者,最後它們只是讓我們活在一個差距更加懸殊的社會中?」或是「我們的後代會因為這些科技活得更加愜意嗎?亦或是,最終我們反而會淪落到只能依賴這些機械和裝置,來維持健康、青春、機智以及生活呢?」等相關議題。
◎追求長壽的代價
的確,這些尖端科技衍生出我們前所未見的問題。由單純為了降低我們發胖機率所研發出的一種基因療法,即可以說明這樣的情況。
今日,有數百萬人都患有與肥胖相關的各種疾病,包括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儘管如此,許多研究學者認為,我們並非無法避免這樣的命運,再過不久,就會有能阻止我們吸收過多熱量的藥物和補充劑。任職於波士頓加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羅恩.卡恩(Ron Kahn)博士,甚至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已經在小老鼠身上找出特定基因--該基因負責調控一種能將糖轉化為脂肪的「胰島素接收器」,並且也知道該怎麼阻斷小老鼠的該條基因表現。根據實驗,不表現這條基因的小老鼠,縱使盡情地大吃大喝,仍然可以保有健康和精瘦的身形;牠們不僅不會發胖,壽命也比對照組長了十八%。然而,這樣的研究結果若套用在人類身上,將會面臨一連串前所未見的難題。父母是否應該在孩子一出生時就阻斷他這條基因的表現?我們大家是否都會選擇讓自己生殖細胞(卵子和精子)裡的這條基因無法表現,好讓這條基因自然而然以關閉的形式傳承給我們的後代,進而改變整個人類的演化史?又或者,是不是我們必須等到人們到達了某一個特定的年齡後,再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否想要阻斷這條基因表現?每一個人都將難以抗拒這項科技的誘惑(試想怎麼吃都不會胖,又不會破壞健康的身體,是多麼誘人的條件),但是它也可能為我們帶來無法想像的後果,只因為過去我們從未有過這樣的機會。再者,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這種僭越「自然法則」的行為,因為每一條基因都乃是上帝或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一部分。
套一句美國科普作家羅納德.貝利(Ronald Bailey)所說的話:「對人類來說,力求突破自身的生理限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1可是正因為我們是人類,所以這樣的汲汲營營會為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我們必須思考下列這些問題:
「想要不造成後代子孫的負擔,我們這一代的壽命應該要多長才合理?」
「使用藥物或植入神經細胞晶片來增進大腦的功能,算不算是一種『偷吃步』的行為?」
「誰應該接受這類先進、昂貴的醫療科技(人工器官和奈米醫學療法)?」
「在這個極度長壽的新世界裡,是否每一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機會能夠受惠於這些醫療科技?亦或是,享受這些先進科技的權利,是否將會讓有幸生活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的人,與生存在落後地區的人之間,產生更加懸殊的差距呢?」
實際上,左派和右派的生命倫理學家皆強烈批判這些讓人類長壽的醫療科技,有些學者甚至預言,這些科技最終將引起使用者與未使用者之間的一場腥風血雨。過去的經驗已經顯示,新開發的科技並不會馬上普及;它們通常會階段性的提供給大眾,然而,基本上最先受惠的一定是富人,然後當製造商漸漸能夠產出比較廉價的產品時,這項科技才會普及於貧民之外的普羅大眾。不過,現在這種情況也開始出現變化。
◎「自然」與「人工」的模糊界線
針對本書中所討論的頂尖醫療科技,目前,生命倫理學家多半都表達一致的看法:人們想要採納受這些科技之前,一定要先有健全的觀念,仔細考量它們將為我們長久建立的價值觀帶來怎樣的衝擊。這裡所談到的每一項科技都極有可能對我們最珍貴的人權造成威脅,例如尊嚴、自由、平等、獨立、民主、隱私和自主權等等;這些權利左右了我們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包括選擇怎麼樣的死亡方式。我們是要擁抱科技讓身體和大腦不斷強化,還是要拒絕或者有條件的使用它們,將決定科技影響人類的輕重程度。倘若未來整個社會都普遍接受這種靠科技增強補弱、獲得長壽的論點,那些不想要接受這類科技的人,是否還能夠擁有選擇的餘地?又或者,假設有極少數人無法負擔這些科技的費用,或是拒絕使用這些科技,那麼屆時,他們是否就會淪為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社會又將用怎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
如同「維克多的故事」中所描繪的,和科技互動頻繁(就像我們現在離不開手機一樣)並非我們要面對的唯一問題,我們還必須面對這些高科技機械將會與我們身體融為一體的事實。由美國考特尼.坎貝爾(Courtney S. Campbell)博士所帶領的生命倫理學家團隊,在二七年的劍橋醫療倫理季報(Cambridge Quarterly of Healthcare Ethics)裡,說了以下這段話:「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我們會越來越分不清身體裡的哪些部分是由植入的機械構成,又有哪些部分是身體原本的組織結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主持人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A. Brooks)說:『過去五十年來,我們一直指望能研發出智慧型的機械設備,而就在這個千禧年之初,這類的智慧型機械終於即將具體化。』將今日發展成熟的電腦晶片和電子陣列(electronic array)植入人體,即可幫助人們恢復受損的視力、聽力、行動力和記憶力;若再應用上這些頂尖的科技,必定能讓他們的感知力、記憶力和學習力恢復到超乎「正常能力」的範圍。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來討論一下何謂「正常」,因為至今我們對「正常」仍未有個明確的界定標準。
儘管目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還在為「正常」的定義爭論不休,不過隨著這些強化科技的普及,未來我們的確很可能會因應趨勢改變對「正常」的定義。如果日後生物醫學的研發方向,持續朝著我們過去幾十年來所能接受的原則發展和整合,其實多數的人都會敞開雙臂、擁抱這些科技,像是植入人工視網膜、用電療的方式刺激癱軟的肌肉或是裝設人工器官(這包括了人工的腦部結構〔如人工海馬迴〕、人工電子耳,以及透過操作人腦-電腦介面系統賦予人類新技能等頂尖技術)。這項推測很可能成真,因為現在這類科技的研發者都正在將具備保命、延壽的修復機制導入其中。
基本上,對死亡和失能的驚懼,恐怕才是我們接納這些科技的最大誘因,譬如說失明者想要重見光明、失智者渴望恢復記憶等。假設治癒盲眼是一樁好事,那麼讓雙眼進一步擁有接收紅外光的能力肯定更棒。此外,回顧歷史的進程中,就會發現不少頂尖的科技都是由軍事用途中發展出來的,接著便在平民百姓之間廣泛運用(例如「輸血系統」即是從戰場上發想出的點子¬)。因此在大戰之際,我們是否應該毫不猶豫的賦予軍人超乎凡人的能力?諸如藉由科技讓他們擁有能夠接收紅外線的雙眼、超凡敏銳的聽覺,以及更加優越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同時,一旦這些科技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上,我們又該如何阻止往後它們可能在民間造成的風潮?
現在這些作為一般照護的醫療技術,在未來幾乎百分之百會演變成以強化機能為目標的頂尖科技。試問,假如基因療法可以剔除掉孩子身上的老化基因,讓他們健康長大且長命百歲,又有幾個家長會拒絕使用這項技術呢?「正常」和「非凡」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不清;生物科技創造出來的人工科技與人體的細胞和組織越來越密不可分,屆時我們還能夠分辨出「天然」和「人工」之間的疆界嗎?
◎少了「心」,我還是人嗎?
布朗克醫師說,每位患者對全人工心臟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樣,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欣然接受這項科技。他說:「這項科技完全顛覆傳統的概念,許多年長者一時之間很難接受它。」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並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歷史上,只要提及死亡的評判標準,大多都會載明「心跳停止」這一項,因此一想到要移除心臟,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更不用說,心臟自古以來一直在人類文化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所代表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本身所具備的生理功能。
過去數千年之間,我們認為情緒和愛是來自於心臟,認為是它包藏了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感受。就像當我們相當篤定一個信念時,會說「它永駐我心」一樣。所以失去了原生的心臟,我們還稱得上是「活著」嗎?再者,是否該讓心臟繼續跳動的這件事,又牽涉到了命運和生命意義這一塊的議題。對具有宗教信仰的患者而言,或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我們不應該「違逆天意」,否則將可能在日後得到某種形式的懲罰。
布朗克醫師向患者介紹人工心臟時,曾經聽過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有一位患者就問過他:「沒有心臟的話,我還能夠談戀愛嗎?」有些患者則是被人工心臟的運作方式嚇破了膽,他們覺得用一顆需要外接電源的氣壓式人工心臟取代原本的心臟簡直太過瘋狂。但是任憑科技再怎麼發達,在我們還沒有將最重要的生理機能交由一台機器全權執行之前,根本沒有人有辦法真正定義出,究竟人性是由什麼東西組合合成的。
◎洗腦與思想控制
二一四年,安東尼歐.瑞格拉多(Antonio Regalado)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期刊(MIT Technology Review)寫了篇文章,討論一項由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局執行的研究計畫,該計畫正在研發能控制人類情緒表現的腦部植入物。未來這些由微小電腦組成的植入物能夠偵測到與某些情感有關的神經活動--例如恐懼,再進一步阻斷腦中產生這些感覺的路徑。假如合乎道德規範的聰明應用這項科技,將可以提升心理疾病的治療方式,造福憂鬱症、成癮症以及強迫症等患者。5這對症狀無法透過傳統藥物和心理諮商獲得改善的病人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禮物。即使如此,但這項科技也很可能衍生出一套全新的洗腦模式,讓人光想就寒毛直豎。
試想,如果軍方把這套裝置植入軍人的腦中,阻斷他們產生恐懼的能力,再把他們送入可能丟了性命的危險處境中會如何?如果這項技術落入了暴虐的統治者手中,利用它們操控人民的心智,讓他們更能接受這個國家的暴政會如何?還有這項科技又可能對本來就比較義氣行事的人造成什麼影響?假如犯罪者利用這項科技減弱他們對刑責的憂懼,做出過去難以想像的滔天大罪該怎麼辦?或是,萬一這項科技落入恐怖份子的手中,讓他們不僅可以召募到更多的追隨者,甚至還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眾多自殺炸彈客,又該怎麼辦?
由於以前從沒有這樣的科技存在,所以當今社會對這類型的強大科技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配套管制機制。儘管「洗腦」這個概念自古以來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並有千年的歷史,但是通常最後這些強灌給人民的理念都會被推翻,因為過去從來沒有一種「洗腦」是直接從生理層面下手。因此對我們來說,這項直接刺激腦部的技術就像一把雙面刃,它既可以為人類帶來顯著的好處,同時也可能造成可怕的風險。現在腦深層電刺激療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已經讓數以千計的巴金森氏症、或是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患者從中受益,這種療法會先將電極放在患者腦部的特定位置,再讓它們發送出電子訊號,刺激那些區域的腦部活動。許多患者的病情都因而大獲改善;不僅巴金森氏症患者肢體不自主抖動的頻率大幅降低,重度憂鬱症患者心中的鬱悶感也得以獲得疏通,這些都是傳統藥物和療法無法達成的驚人成果。正因為腦電刺激法對健康有如此卓越的好處,所以我們不應該因噎廢食的全面禁絕它,反而應該積極建立能夠避免它遭到濫用的對策。
第六章中,我將更詳細跟大家討論「改變大腦」這方面的議題,不過在這裡我想要先強調這類科技應用在軍事上所造成的危險。雖然我們仰賴國家軍隊保家衛國,並且對他們在戰場上的貢獻深表感謝,但是我們仍不該忘記戰爭所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戰爭的目的無非是要擊敗敵軍,而雙方交火的期間,必定會對士兵、補給、經濟、公共建設、體制和政府方面造成無可避免的衝撞和破壞。不過現代戰爭要面對的駭人事實是:我們正在對抗的敵手是不顧百姓安危的恐怖分子,許多老百姓都因為他們恐怖行動身受重傷或命喪黃泉。長久以來美國軍事發明的趨勢都著重在「精準式打擊」(surgical strike)方面的技術,以鎖定特定殲滅目標,降低戰爭對百姓帶來的影響。只不過就算這樣,許多百姓的生活仍會受到軍事行動的迫害。我們不應該再自欺欺人,因為當這些顛覆傳統的整合性科技被應用在戰爭,或是落入有心人的手中時,確實極可能造成前所未聞的死傷。
部分節錄
◎人類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然後呢?
雖然維克多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不過實際上,現在的我們確實正在研發這些令人延年益壽的科技,有些甚至已經進入了人體試驗的階段;這些科技將徹底顛覆人類的健康狀態,同時讓我們得到超乎想像的長壽。不少人在未來,將能夠利用一系列的醫療科技,實現他們追求健康、長壽的想望。這些結合了電腦運算、微電子設備、程式設計、基因療法、認知科學、奈米科技、細胞療法和機器人學等精密技術的醫療科技,儘管才剛起步、尚未成熟,但卻是一塊迅速發展的研究領域;現今科學家將這塊領域稱之...
目錄
第一章 當人類與科技融為一體之時
第二章 有生以來最棒的心臟
第三章 用科技擊敗腎臟、肺臟和肝臟疾病
第四章 用行動裝置診斷、追蹤、治療糖尿病?
第五章 由美軍主導的醫療科技大業
第六章 打造一副更好的大腦
第七章 極端長壽社會的到來
第八章 社交機器人時代
第九章 追求「強化科技」就是「超人類主義」?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當人類與科技融為一體之時
第二章 有生以來最棒的心臟
第三章 用科技擊敗腎臟、肺臟和肝臟疾病
第四章 用行動裝置診斷、追蹤、治療糖尿病?
第五章 由美軍主導的醫療科技大業
第六章 打造一副更好的大腦
第七章 極端長壽社會的到來
第八章 社交機器人時代
第九章 追求「強化科技」就是「超人類主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