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冊上記載的,就一定是「史實」嗎?──
源遠流長的歷史就像是空白的塗色本,過往的人要上什麼色、如何上色,受到各方各面的影響。它可以是人們印象中的標準配色,也可以是毫不相干的五顏六色,上完色後,就是我們最終看到的歷史樣貌。
──但你怎麼知道,這些上了色的歷史,就一定是最正確而真實的?
》《孫子兵法》的「孫子」,是孫武,還是孫臏?
《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的一本曠世奇書,然而其作者卻向來受到質疑──一般認為孫子便是孫武,但此書中有大量非孫武所處時代的內容,他既非先知又怎能知曉將來會發生的事?
》馳騁長城內外的契丹民族去了哪兒?
歷史上曾經狂霸中原的契丹人,甚至在中世紀時被歐洲國家用以代稱中國,如此強大的民族卻是如何在數百年之內消失得無影無蹤?
》「天啟大爆炸」究竟是什麼樣的事件?
最神祕的明朝天啟大爆炸,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不管死者活人在爆炸發生後皆全身赤裸?甚至還有無數的人和動物消失?
》李連英何以成為慈禧最寵愛的大太監?
李連英家財萬貫是真的嗎?但他在戲裡氣盛奸猾的樣子,是假的!
本書收錄歷史上被廣泛討論的各式謎案疑雲,並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從多面向探討其背後成因和結果。有的案件經過推敲和查證,獲得了可信度極高的結論;有的疑雲卻因為沒有更多的佐證,終究在那本名為「歷史」的塗色本中,成為被塗塗改改多次的一頁記憶。
「史實」到底為何?從來就莫衷一是、眾說紛紜──
【本書特色】
˙楊貴妃的結局是去了日本?日本著名女星竟自稱可能是她的後裔?
˙馬可.波羅到過東方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只因翻遍元朝史籍從未發現有關他的記載?
˙曾經奉命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的福康安,會是極受乾隆皇帝寵愛的私生子嗎?
這些「史實」的原由,明明史冊皆有記載,為何卻還是引發人們的好奇與猜疑?
歷史被一頁頁翻開,後人一字字考證,終究揮灑出了各式各樣的斑斕顏色!
【目錄】
《孫子兵法》兩大未解之謎
和氏璧下落之謎
西施失蹤謎案
秦始皇生父懸案
秦始皇是怎麼死的
秦始皇坑儒之謎
韓非為何被殺
徐福東渡之謎
孟姜女哭倒長城傳說
楚漢爭霸決戰何處
韓信是該殺還是冤殺
董仲舒是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左傳》的作者是誰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嗎?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馬
曹操殺華佗之謎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
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
《洛神賦》中的神祕女子
北魏開國之君有點怪
隋煬帝殺父懸疑
李世民是不是少數民族
《蘭亭序》下落之謎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楊貴妃是否去了日本
宋太宗弒兄懸案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
狸貓換太子的真相
楊家將故事的可信度
宋徽宗幽會李師師之謎
歷史上有沒有水滸英雄
岳飛創作《滿江紅》存疑
契丹民族「集體失蹤」之謎
成吉思汗葬在何處
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
建文帝下落之謎
明武宗生母疑案
戚繼光斬子之謎
「梃擊案」始末
「紅丸案」始末
移宮案真相
《西遊記》作者之謎
天啟大爆炸之謎
李自成出家了嗎?
袁崇煥被殺謎案
崇禎長平公主生死之謎
崇禎太子下落之謎
孝莊太后下嫁之謎
順治帝出家謎案
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
雍正帝暴死之謎
乾隆身世之謎
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
《紅樓夢》作者質疑
石達開生死謎案
李秀成是不是叛徒
慈禧身世之謎
同治帝死因謎案
慈安太后暴死謎案
方伯謙被殺謎案
袁世凱告密疑案
珍妃究竟因何而死
光緒死因謎案
李連英死因之謎
作者簡介:
何憶
山東人,碩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現在北京某大學任教。多年來在《國家人文歷史》清史所等國家級期刊發表通俗性歷史普及文章,受眾廣泛。
章節試閱
前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案。雖然後人在其後的歷史中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之謎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歷史的車輪在滄桑巨變中不斷前進,而世人又渴望從艱澀滯重的印痕中探索歷史的原本面目,這使得原來就充滿了神祕色彩的中國歷史更加地神祕誘人。謎一樣的歷史,謎一樣的古人,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們驚嘆祖先勤勞與聰慧的同時,也更為中華民族的文明而感到驕傲。
從秦始皇身世的由來,到傳國玉璽的下落之謎;從宋太宗弒兄懸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謎……人們在不斷探索歷史的真相,為厚重的中國歷史不斷增添著解謎的元素,讓我們這些後人在諸多雜亂的絲絮中窺視歷史的原貌。這些謎一樣的故事不僅催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說的歷史,而且還為專業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永恆的題材。尤其是最近幾年來,隨著各種史料不斷地被挖掘整理,歷史謎案的研究獲得了更多可靠的原始材料,人們隨著歷史遺留的諸多線索一步步探尋下去,才發現真實的歷史遠比傳說中的故事要曲折複雜。
比如雍正皇帝的死因,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記載中,都認為雍正皇帝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而且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非常廣。茶肆賣藝的歌女,街頭說書的先生無不以此作為壓軸的祕聞軼事來吸引觀眾。據說雍正年間,江南呂留良一家因文字獄而慘遭族誅,僅有呂家的一個小女兒四娘被一個貼身童僕救出,逃到深山老林之中才倖免於難。呂四娘從此隱姓埋名,尋機為父母報仇雪恨。後來,呂四娘遇到了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呂四娘很快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劍客。為了能夠為家人報仇雪恨,呂四娘潛入京師,經過一番祕密的探查,終於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動規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呂四娘潛入圓明園殺掉了正在龍床上熟睡的雍正皇帝,並帶走了他的首級。雍正皇帝死後,因找不到首級,只好做了一個金頭入葬,據說在雍正皇帝的陵墓中至今還有他的金頭存在。
傳說如此,但是歷史的事實是這樣的嗎?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民間傳說,根本不可信。因為呂案發生後,他的家人都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成為漏網之魚。此外,圓明園在皇帝駕臨的時候,防守極為森嚴,呂四娘亦不可能穿過晝夜巡邏的衛兵,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雍正皇帝。根據《清實錄》和乾隆皇帝諭旨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推測,雍正真正的死因可能是因為長期服用丹藥中毒而死。
正如雍正皇帝之死這個例子,也許很多歷史疑案本來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因為歲月久了,很多知曉真相的人,或者記載真相的書籍漸漸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反而種種民間的傳聞一代接一代地口耳相傳,並且不斷地被添加新的說法,為各種歷史事件披上層層神祕的面紗,從而變得撲朔迷離,後人也就很難分辨到底哪種說法是真,哪種說法是假,而難以看清歷史的真相了。
本書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彙集了大量歷史上懸而未決的謎案,在綜合歷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對諸多民間的祕聞傳說進行了整理,試圖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同民間傳說的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彙集關於歷史懸疑的各種說法,讓你在前人眾說紛紜的觀點中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究歷史的真相。
◎
《孫子兵法》兩大未解之謎
孫子名武,又稱孫武子,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兵家的創始者。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北,一說惠民縣)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西元前六世紀末至西元前五世紀初。孫武原為齊國田氏後裔,後來因為躲避戰亂,流離漂泊到吳國,得到吳王的重用,幫助吳國改革圖強。吳國在孫武的輔佐治理下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國力達到全盛。
孫子一生對後世最大的貢獻是他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它是中國現存最早、也是最傑出的兵法,歷來被稱作「兵經」。這本書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比較系統地涉及戰爭全域問題,總結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是不朽的軍事名著,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哺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軍事家。「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專門為本書作注,他的《孫子注》頗受後人稱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陽明、丞相張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學習此書,毛澤東則在一九三八年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高度評價《孫子兵法》,稱讚書中理論「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科學的真理。現在,《孫子兵法》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傳到世界各國。除了軍事領域外,它還被運用到外交活動、企業管理、市場競爭、體育競賽等方面,成為世界上最受喜愛的讀物之一。
然而,這樣的一本曠世奇書,在廣泛流傳的同時,它本身的許多疑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目光。
首先,《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就是一個令史學家疑惑不解的問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孫子」,一是春秋後期吳國的將軍孫武,一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軍師孫臏,他們各有兵法傳世。《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記載有《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兩種,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注前書的作者是「孫武」,後書的作者是「孫臏」。然而後世所能見的只有《孫子兵法》一部,據說孫臏的兵法書自東漢末年以後就失傳了。
於是,自宋代以來,就有許多人開始懷疑和猜測《孫子兵法》的作者。有人根據《孫子兵法》闡述的多是戰國時代的情況,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而完成於孫臏,因為書中有大量關於戰國時期的內容,在春秋時期的孫武是不能預測到他死後之事的。還有一些人乾脆主張孫武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孫子兵法》是孫臏所作。西元一二○○年,南宋的軍事研究者葉適就下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孫武並無其人,「其事其書皆為縱橫家作偽」。他是這樣質疑的:如果孫武像世人傳說的那樣「南服越人,西滅強楚,北威齊晉」,為什麼沒有被升為卿大夫?在舉世公認的權威史書《左傳》中,為什麼沒有關於孫武一字一句的記載?葉適的觀點在當時掀起巨大波瀾,影響甚廣。
另外還有幾種孫武與他人「合一」的說法。一為「武伍一人」說,清朝中期的山東文人牟庭認為:《孫子兵法》是伍子胥的作品,「武」不是孫武的名字,而是《孫子兵法》原來的書名;一為「武臏合一」說,該觀點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孫子名武,臏是他的綽號。由於孫子在吳、齊兩國都待過,司馬遷沒能分辨出來,就誤以為是兩個人,將二者記載於《史記》之中。
紛紜離奇的爭論一直到近代才見分曉。一九七二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發掘西漢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一發現不僅使失傳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孫臏著作得以重見天日,而且證實了《史記.孫子傳》和《漢書.藝文志》關於兩個孫子有兩部兵法的記載是正確的。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孫臏兵法》的發現還不能證明《孫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孫武所撰,主要有以下幾大疑點:
第一,《孫子兵法》的許多用語都是戰國時代流行而春秋時所未見的。如「形名」、「霸王」等。第二,《孫子兵法》記載用兵數動輒十萬,但是春秋時期即使是大國用兵也不過兩三萬人,只有到了戰國中期,才有用兵十萬至數十萬的記載。第三,《孫子兵法》所談的戰術多為運動戰,主張深入敵後,長距離的調遣。這些都是戰國時代的打法。第四,《孫子兵法》言兵,由「將」獨當一面,這一軍事格局是戰國時期的寫照,春秋時的戰爭一般都由國君親自統率軍隊出征。第五,《孫子兵法》有關於蘇秦的記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而蘇秦活動的時代當戰國中後期,在孫武之後約二百年。這些疑點不能正確解釋的話,要斷言《孫子兵法》為孫武所作,似乎有失偏頗。
其次,《孫子兵法》究竟是八十二篇還是十三篇,這也是史學家和軍事學家苦苦探索的問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兩次提到兵法十三篇:一是吳王闔閭說「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二是「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呂氏春秋.上德篇》記載:「孫武,吳王闔閭之將也,兵法五千言是也。」這裡的「五千言」也是指十三篇;曹操《孫子略解序》中稱:「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這些記載都說明《孫子兵法》只有十三篇。
八十二篇之說最早出現於《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認為《吳孫子兵法》共八十二篇圖九卷。到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定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有一種觀點認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傳至東漢末年,曹操認為世人對《孫子兵法》「失其旨要」,於是刪掉了其中六十九篇,只注十三篇,這就是現今所說十三篇的來歷。
但是《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的真偽性令人懷疑,那「八十二篇刪減說」也就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了。西元一九九六年九月,新聞媒體報導在西安發現了《孫武兵法》八十二篇抄件,全世界為之震驚!抄件持有者張敬軒是清光緒時進士、晉陝名人張瑞璣之孫。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張瑞璣被調任陝西韓城知縣,在赴任途中,他慧眼識寶,用重金買下了《孫武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漢簡。西元一九二三年,張瑞璣辭職回家專門研究整理這些漢簡。張瑞璣去世後,其子張聯甲遵照父訓,終將此書竹簡整理成冊。文革時期,張聯甲恐漢簡兵書「惹禍」,採取「毀簡保兵法」策略,主動將竹簡燒掉。在紅衛兵監督疏忽時,從火中抽出一捆即將點燃的竹簡(即八十二篇中的第三十一篇),從而幸運地保存了一件漢竹簡原物和張瑞璣父子梳理竹簡的墨跡手稿。如今,這些珍貴的漢竹簡原物和張氏父子的手稿保存在了張家第三代張敬軒的手中,被人稱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化寶庫中嶄新的華章」。
如果這些文物被證屬實,那麼《孫子兵法》應該是八十二篇而不是十三篇,然而這則轟動一時的消息沒過多久,就遭到很多人的質疑。許多歷史學家和軍事專家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考證,結果發現漏洞百出。
其一,張瑞璣之後的身世是否屬實?據考證,張聯甲與張瑞璣根本無血緣關係,所謂張聯甲是張瑞璣的兒子之說純屬捏造。這就使「張氏三代護國寶」的故事不攻自破,漢簡來自「張氏家傳」的說法也就成為無稽之談。其二,從科學的角度分析,竹簡在沒有科學儲藏條件的情況下,在地上經歷兩千年而不腐是不可能的,何況是經歷了那麼多折騰而保存完好。其三,張敬軒拿出的所謂抄自其父於「民國十二年」的抄本原件,據專家考證,實際上是抄於二十世紀七○年代以後,這說明抄本也不是真品。其四,先秦著作一般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多為同一派系的人累世完成。即使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也可以看出有後人增益的成分,何況是篇幅更多的八十二篇!而據張敬軒介紹,孫武不僅獨立完成了八十二篇巨著,還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孫武兵法》,這也存在著許多的不合常理之處。
總之,新發現的《孫武兵法》八十二篇,無論從發現過程上還是從內容結構上,都存在許多可疑之處,其可信度也是讓人持保留態度的。因此《孫子兵法》的八十二篇與十三篇之爭仍在持續,懸案仍未解決。人們希望盡快看到被張敬軒收藏的八十二篇手抄本全文,只有這樣,才能盡早地揭開歷史謎案,給這場爭論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前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案。雖然後人在其後的歷史中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之謎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歷史的車輪在滄桑巨變中不斷前進,而世人又渴望從艱澀滯重的印痕中探索歷史的原本面目,這使得原來就充滿了神祕色彩的中國歷史更加地神祕誘人。謎一樣的歷史,謎一樣的古人,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們驚嘆祖先勤勞與聰慧的同時,也更為中華民族的文明而感到驕傲。
從秦始皇身世的由來,到傳國玉璽的下落之謎;從宋太宗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