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美國與臺灣地區的特殊關係,自1949年始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影響中美關係以及海峽兩岸統一的牽制性因素。臺灣問題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美國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何子鵬先生用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利益的糾結——美國涉台政策解讀》這一著作,從研究美國對華政策入手,向讀者展現了臺灣問題的歷史全貌,並希望以此為臺灣回歸、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本書以國際格局和中美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界,將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從新中國成立至尼克森訪華約20年,主要描述中美緊張對峙時期的臺灣問題;中篇從尼克森訪華至冷戰結束約20年,主要描述中美關係正常化時期的臺灣問題;下篇從冷戰結束至今約20年,主要描述冷戰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本書系統詳實地追溯了美國與臺灣地區自1949以來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關係,並就其關係的演變過程及影響作了深層探究;闡述了60多年來中美之間圍繞臺灣問題既有鬥爭又有合作的複雜進程;評述了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關於臺灣問題思路、策略不斷發展的成果;梳理了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主政時期臺灣當局大陸政策的調整變化;回顧了兩岸關係從隔絕對抗到如今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曲折發展。
該書內容全面,資料詳實,結構合理,條理清晰,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學術價值。它基於大量的史學材料和外文資料,通過史學與國際關係學學科滲透的方法,對美國對台決策歷程進行綜合分析,它不僅介紹歷史的來龍去脈,還將歷史事件與當時複雜的國際背景和國內外因素聯繫起來分析,使論述盡可能客觀全面。目的是通過系統地探討60多年來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的演變,揭示那些決定美國涉台政策的基本因素,引領我們以更加符合客觀現實的視角來看待臺灣問題並進行科學把握。不但給人以豐富的內涵,又給人以學術乃至政策建議上的厚實、可靠之感。
通讀本書,人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在臺灣問題上究竟誰是誰非。為了分化中蘇關係,美國先是對新中國觀望,擺出一副拋棄蔣介石集團的姿態。中蘇結盟和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轉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把臺灣地區作為對華戰略的王牌。隨著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美國實力相對下降而蘇聯實力上升,美國為實現「聯中抗蘇」的戰略構想而不得不與臺灣「斷交」。冷戰結束後,美國為牽制、制約中國,又企圖把臺灣地區作為美國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對華戰略的一張王牌。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強勁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明顯提升,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就台海問題確定了與時俱進的戰略思維和方針政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已逐漸形成。如何處理好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已是擺在我們面前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何子鵬先生正是以此為根本出發點,展開課題研究。
作為一名年輕的研究中美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中臺灣問題的學者,何子鵬先生正當勁銳之年,風華正茂,甘坐冷板凳,且通曉英語,能及時瞭解國內外相關研究之前沿動態,吸收相關學術領域之最新成果。每當我看到年輕的學者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新的成績,比我自己完成一個課題還要高興。專著的出版只是研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希望何子鵬先生繼續跟蹤有關問題的最新動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發揮一個年輕的臺灣問題研究者基本功扎實、視野開闊、思維敏捷的特點,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再做新的貢獻。
是為序。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冉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