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百年中發生了兩次嚴重的金融危機,分別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始於2008年的大衰退。為什麼在我們認真反思了大蕭條之後仍然沒有預測到,更沒有準備好應對2008年這場嚴重的危機呢?
當今國際學術界最活躍、最富影響力的著名經濟學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針見血地指出:失敗的根源恰恰在於對大蕭條的樂觀解釋。身為金融史權威學者,埃森格林強調,在雷曼兄弟破產之後,對於大蕭條再現的恐懼影響了歐美的政策應對,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後果。
為更好地理解這兩場危機和金融體系,埃森格林在不同的年代(20世紀30年代和21世紀)與大陸(北美和歐洲)之間切換,將兩次金融危機高超地交織在一起,更將每個年代的風雲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對應,從而深入探討了20世紀30年代和21世紀宏觀政策的失誤表現、失誤起因及其危害程度。
他精煉總結道,任由銀行破產、不肯擴大開支等大蕭條的這些錯誤舉措,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一一糾正。但這種不加區分的應對很快給高負債國家帶來侵擾。在民眾的壓力下,決策者們很快屈服,在不成熟的時機轉向了常規政策。其結果就是美國枯燥緩慢的復蘇以及歐洲無休止的衰退。
埃森格林最後指出,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兩次危機,下一場金融危機定會不期而至。在探究這場沒有盡頭的危機的諸多作品中,可能沒有哪一本能比得上巴裡·埃森格林的《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