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不是天生注定,而是制度精密運作的結果。
當金錢遊戲只為少數人設計,庶民該如何重寫自己的生存規則?
▎總覺得自己在經濟的巨輪中努力奔跑,卻始終停留在原地?
本書從庶民的視角出發,帶你看見財富的本質、金錢流動的邏輯,以及制度與權力如何塑造你的荷包。無論你是月光族、自由工作者,還是創業中的小老闆,這是一本幫助你理解整個經濟結構與個人位置的思考工具書,不是用來背誦術語,而是用來解決你每天的生活焦慮。
▎經濟不是冷冰冰的圖表,而是日常生活的延伸
作者用輕鬆卻深刻的方式,解析市場運作背後的邏輯、分工如何產生連結,以及消費選擇為何是你最大的政治行動。從你為何買太多,到你為何買不起,本書細緻分析那些讓庶民難以翻身的潛規則,讓你開始意識到,原來「沒錢」並不是你個人的錯。
▎當金權成為現代社會的默契,你的對抗策略在哪裡?
書中指出,演算法、壟斷、稅制與土地政策,正默默改寫著庶民的命運。但別急著絕望——每一章也提供具體的對應策略,包括參與式預算、合作經濟、自營生活系統與庶民科技素養的建立。你不需要等救世主出現,你只需要一張清晰的行動藍圖。
▎重新想像財富,不只是存款數字,而是一種參與的能力
當我們理解了富人如何傳承資產與影響制度,我們就能從文化與教育切入,打破既有階級的審美偏見。從實用主義的逆消費,到媒體想像的去神話,本書幫你重建屬於庶民的經濟美學與尊嚴視角。
▎一場庶民經濟的集體覺醒
從國際趨勢、在地實驗,到未來的制度設計與新科技下的生存指南,本書不僅提供知識,也提出行動提案。閱讀完這本書,你將擁有理解世界的視野與調整自身位置的能力,開始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財富藍圖。
〔本書特色〕
當財富的天平悄悄傾斜,庶民該如何辨識風向、爭取主導權?本書以日常經驗為出發點,解構看似複雜的經濟運作,揭示制度背後的權力分配與文化想像。透過淺顯易懂的分析與具體案例,引導讀者思考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行動策略與生活安全網,讓你在看似不公平的局勢中,找到參與、改變與創造價值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何承凱,社會經濟觀察者,長年投入庶民生活結構、政策制度與貧富不均的實地研究。擅於將艱澀的經濟理論轉化為貼近庶民語境的敘事語言,筆下融合現實案例、文化視角與制度批判,讓「經濟」不再是少數人的遊戲。相信改變始於理解,而理解則來自於每一位生活者對世界的凝視與發聲。
章節試閱
第八章 全球化風險下的庶民生存策略
第一節 當全球化成為風險:庶民為何總是第一個受傷?
全球化曾是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引擎,也曾被描繪成庶民翻身的階梯——貿易擴大、市場互通、製造外移、跨境電商……這一切看似創造了無限可能,讓地球村的夢想看起來觸手可及。
但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球化的裂痕逐漸浮現——從美中貿易戰、供應鏈斷裂、能源危機、地緣政治緊張、疫後通膨,到俄烏戰爭與紅海危機的國際運輸中斷——我們開始明白,當全球化出問題,最先感受到衝擊的,不是資本家,而是手無資本、腳踩土地、生活靠穩定薪資與基本價格的庶民階層。
這一節將帶你理解全球化從「機會」轉變為「風險」的歷史脈絡,解析庶民為何總是最先、最深、最無力地承受其代價,並為接下來的庶民生存策略奠定視野與基礎。
一、全球化的雙面刃:從機會到風險的轉變
1. 初始的承諾:效率與成長的夢
1970年代後期,跨國企業逐步將製造外包至亞洲、拉美、東歐等低薪地區,以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競爭力。這段期間:
.發展中國家獲得就業與出口成長機會
.已開發國家享有便宜商品與通膨抑制
.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加密切與互賴
對庶民而言,這一波全球化確實帶來了物價降低、科技普及與短期就業機會。
2. 漸變的陰影:空洞化與弱勢化
然而從2000年以降,全球化逐漸變調:
.產業外移導致本地製造業式微,中產階級勞工工作消失
.全球勞動市場競爭拉低薪資水準,尤其對技術門檻低的職位衝擊最大
.金融全球化與資本自由流動加劇資產不均,使富人避稅、庶民納稅
.社會安全制度趕不上風險速度,使庶民無從保障自己在快速變動中的處境
到2020年代初,疫情爆發、供應鏈中斷、物流價格飆升、原物料短缺、地緣政治危機頻傳,讓全球化從「效率解方」正式變成「風險來源」。
二、全球風險如何傳導到庶民生活?四個現實劇本
劇本一:供應鏈中斷→物價上漲→生活成本攀升
紅海危機、疫後封城、港口壅塞……只要國際物流出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民生商品價格上升,而漲價速度遠快於薪資調整。
庶民要多花錢買一樣的東西,等同變相減薪。
劇本二:企業外移或自動化→就業流失→非典型化擴大
當本地企業無法與低工資地區或自動化競爭,選擇裁員、縮編或轉向派遣制。庶民變成外包、接案、兼職者,薪資不穩、保障不足、風險自負。
劇本三:能源與原物料價格波動→庶民負擔極化
石油、天然氣、小麥、鋼鐵……這些商品在全球市場交易,價格易受戰爭、氣候、政治影響。能源價格一上升,交通費、電費、食品成本全部連動上升,但政府補貼與社會制度反應卻常常滯後。
劇本四:資本自由移動→房價飆升→庶民難以立足
國際資金湧入不動產與金融資產市場,導致房價、股市飆漲,而庶民無法參與資本增值,只能面對租金飆升與購屋困難。
三、為何庶民總是「最先受傷」?
1. 缺乏避險工具
富人可分散資產、轉移投資區域、使用金融工具避險;庶民則多半收入集中在單一工作、無法應對突發衝擊。
2. 時間與資訊限制
庶民往往需要長工時維持生計,缺乏了解國際局勢與預測未來趨勢的資訊來源與時間,也就無從布局與調整策略。
3. 制度設計排除風險緩衝
多數庶民勞工仍被排除在彈性工時補償、職業訓練補助、創業風險擔保與經濟轉型補貼制度之外,當大變動來臨,只能靠自己撐。
4. 市場導向治理模型
全球化過程中,政策往往傾向優先保障資本自由與企業彈性,而不是勞工權益與地方穩定。庶民只是「被動調適者」,沒有「制度議價權」。
四、疫情與戰爭如何重塑庶民現實?
疫情期間:庶民被迫數位轉型,卻無人協助
2020年起,大量庶民勞工(如導遊、攤販、現場技師、長照照護者)一夕間失業或收入腰斬,但數位轉型補助、創業課程、貸款機制資訊不透明、流程繁瑣、門檻過高,使得受災最重的人反而最難獲得幫助。
烏俄戰爭與能源通膨:小吃店倒,家庭生活成本爆增
2022年以來,天然氣、柴油、電價上升,全球原物料價格動盪,臺灣無數庶民行業(餐飲、小吃、農業、運輸)被迫漲價、縮編、歇業。庶民無法轉嫁成本,只能忍耐與退場。
五、庶民能如何自我強化與互助?
在這樣的世界中,庶民絕不能只當被動觀察者。我們需要:
.強化韌性:發展多元收入、建立儲備資源、學習應變能力
.建立互助:組織社區經濟、工會聯盟、共購平臺、知識分享社群
.爭取制度改變:提出庶民風險補償政策、反炒房制度、平臺勞工保障法案
.培養全球素養:讓庶民理解世界如何運作,讓每一次波動不再突如其來
這些將會是我們接下來章節中要探討的「庶民面對全球風險的生存策略與集體回應」。
全球化未死,但庶民不能再失聲
全球化不是壞事,風險也不是不可控。問題在於:誰擁有決定全球遊戲規則的話語權?誰在每一次危機中被棄守?
庶民不能再只被視為勞動力、納稅者、消費者,而應成為國際秩序、經濟模式與政策決策的意識主體與制度參與者。
第八章 全球化風險下的庶民生存策略
第一節 當全球化成為風險:庶民為何總是第一個受傷?
全球化曾是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引擎,也曾被描繪成庶民翻身的階梯——貿易擴大、市場互通、製造外移、跨境電商……這一切看似創造了無限可能,讓地球村的夢想看起來觸手可及。
但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球化的裂痕逐漸浮現——從美中貿易戰、供應鏈斷裂、能源危機、地緣政治緊張、疫後通膨,到俄烏戰爭與紅海危機的國際運輸中斷——我們開始明白,當全球化出問題,最先感受到衝擊的,不是資本家,而是手無資本、腳踩土地、生活靠穩定薪...
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財富」:從國家到你口袋的錢
第二章 看不見的手:市場如何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作
第三章 錢的故事:從黃金到比特幣
第四章 從市場到你家:打造個人的經濟策略
第五章 分工與連結:讓庶民也能參與的經濟擴張術
第六章 選擇的力量:消費、投票與庶民的市場主權
第七章 財富的再分配:庶民在制度與政策中的位置與力量
第八章 全球化風險下的庶民生存策略
第九章 庶民與科技的共生之道
第十章 資本權力與庶民對抗的策略
第十一章 經濟公義的文化重建
第十二章 希望的系統設計
第十三章 社會階層與財富轉移
第十四章 數位經濟下的新貧富差距
第十五章 打造自己的財富藍圖
結語 讓知識變成資產
附錄
第一章 什麼是「財富」:從國家到你口袋的錢
第二章 看不見的手:市場如何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作
第三章 錢的故事:從黃金到比特幣
第四章 從市場到你家:打造個人的經濟策略
第五章 分工與連結:讓庶民也能參與的經濟擴張術
第六章 選擇的力量:消費、投票與庶民的市場主權
第七章 財富的再分配:庶民在制度與政策中的位置與力量
第八章 全球化風險下的庶民生存策略
第九章 庶民與科技的共生之道
第十章 資本權力與庶民對抗的策略
第十一章 經濟公義的文化重建
第十二章 希望的系統設計
第十三章 社會階層與財富轉移
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