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文物的凝視,我們掠過朝代的更迭、穿過器物的表面,瞥見歷史的繁複與華豔
「北京故宮文物收藏」系列,以200件故宮收藏的各式文物,剪輯歷史的微物風景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銅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授權出版的「北京故宮文物收藏」系列中的一冊,書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銅鏡為主題,呈現兩百件戰國、兩漢、隋唐、宋遼金元至明清等時期的銅鏡圖片,並附錄學者對銅鏡的形制、紋樣、尺寸、出土數量、地域等之朝代變化的專述文章,是進入中國器物史及其美學發展的入門書。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何林主的圖書 |
$ 300 ~ 342 |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銅鏡
作者:北京故宮博物院/何林主 出版社:藝術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2 共 6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透過文物的凝視,我們掠過朝代的更迭、穿過器物的表面,瞥見歷史的繁複與華豔
「北京故宮文物收藏」系列,以200件故宮收藏的各式文物,剪輯歷史的微物風景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銅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授權出版的「北京故宮文物收藏」系列中的一冊,書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銅鏡為主題,呈現兩百件戰國、兩漢、隋唐、宋遼金元至明清等時期的銅鏡圖片,並附錄學者對銅鏡的形制、紋樣、尺寸、出土數量、地域等之朝代變化的專述文章,是進入中國器物史及其美學發展的入門書。
前言 何林
戰國(1?14)
兩漢(15?46)
隋唐(47?80)
宋遼金元(81?115)
明清(116?200)
附錄一 古戴銅鏡中仿製鏡的辨偽
附錄二 中國古代青銅鏡鑑定的幾個重要方面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前言 何林
1975年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台墓葬,各出土了一面銅鏡,這兩處墓葬均屬齊家文化,這兩面銅鏡的出土,標誌著中國古代銅鏡至少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現,這是目前我們發現僅有的、最早的兩面銅鏡。至於我國古代銅鏡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鑄造、使用,目前還不清楚,有待今後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我國古代銅鏡從齊家文化時期開始出現,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一直延續到清朝,其間雖然經歷了各個社會時期的動亂、變革,銅鏡的鑄造及使用從未間斷過。
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墳墓出土的銅鏡,素面無紋,形制古樸。青海貴南縣尕馬台墓葬出土的銅鏡,背面有七角星狀紋飾和弦紋,它們的鑄造水準不高,工藝很粗糙,紋飾也不規範,還處於銅鏡的初始階段。
商周時期的銅鏡,目前發現有二十一面,分別出土於河南、陝西、北京、遼寧地區,均為圓形,多數背面有鈕,其中十四面銅鏡上無紋飾,七面銅鏡上只有一些幾何紋和動物紋飾。這時期的銅鏡雖然數量有所增多,但還是處於我國古代銅鏡的形成階段,與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生活工具、兵器相比,數量還是很少,反映出這時期銅鏡的鑄造和使用還相對落後。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商周時期銅鏡數量,確切的數字已很難統計。這時期銅鏡數量不僅增多,而且出土的地域也很廣泛,以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出土的數量最多,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吉林、遼寧、內蒙古、四川、山東、廣東、廣西等地也有出土。這表明銅鏡在社會生活中的普及率不斷提高,銅鏡鑄造業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快速發展。這時期銅鏡絕大多數都是圓形,極少數是方形,鏡背面中心多數為一鈕,少數有多個鈕的,有的鈕為透空狀,一般鏡鈕較小,多為弦鈕,鏡體較薄,鏡面較平直,多數鏡邊緣上捲。紋飾內容很豐富,有一些與這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相似,出現了弦紋、羽狀紋、葉狀紋、幾何紋、山字形紋、蟠螭紋、連弧紋、動物紋等。個別銅鏡上還以彩繪、錯金銀等工藝作裝飾,紋飾流暢整齊,搭配和諧,突出主題,形成了這一時期銅鏡紋飾的特點,顯示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已趨向規範化。
秦代的銅鏡無論形制上,還是紋飾方面,都延續戰國晚期銅鏡的風格和特點,鏡體較薄,鏡面平直,紋飾以蟠螭紋、葉狀紋、動物紋等為主。由於秦代的時間較短,銅鏡數量相對也少。
到了漢代,銅鏡數量不僅比戰國時期增多,而且出土的地域也更加廣闊,鑄造的規模和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銅鏡上的裝飾內容也更加豐富了,西漢早期的銅鏡,除了繼續延續戰國晚期銅鏡的形制特點和紋飾風格外,又出現了新的形制和裝飾內容,其中用銘文裝飾銅鏡是這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
西漢早期銅鏡上的銘文字數還比較少,主要內容是吉語,如:「大樂貴富,千秋萬歲,宜酒食」、「愁思悲,願君忠君不說,相思願毋絕」等。這些銘文與紋飾搭配來裝飾銅鏡,以鏡鈕為中心環繞布局。紋飾主要有蟠螭紋、連弧紋、草葉紋、幾何紋、動物紋、鳳鳥紋等,一般主紋間還配有地紋,主紋的線條較粗,地紋線條細密。
西漢中晚期,銅鏡的尺寸逐漸加大,鏡體亦趨厚重,鏡鈕由早期的弦鈕變為半球形鈕,鏡緣也由窄捲緣變為平素寬緣。鏡上的地紋逐漸消失,主紋更加鮮明突出,主要紋飾有草葉紋、四乳四神紋、星雲紋、博局紋、鳥獸紋、禽獸紋、連弧紋等。這時期銘文字數增多,逐漸成為銅鏡上的主要裝飾內容,銘文內容除了吉語外,還出現了祝福、相思、祈求富貴等內容,如:「常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日有熹,月有富,樂毋事,常得意,美人會,竽瑟侍,賈市程萬物」等。西漢晚期紀年鏡開始出現,如:王莽時期的「始建國天鳳二年作好鏡,常樂富貴莊君上,長保二親及妻子,為吏高遷位公卿,世世封傳於毋窮」。昭明鏡、日光鏡盛行,如:「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乎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泄」等。這時期常見的銅鏡有昭明鏡、日光鏡、四乳禽獸紋鏡、草葉紋鏡、星雲紋鏡、博局紋鏡等。
從王莽時期到東漢中期,官方鑄造的「尚方」銘鏡大量流行,私人經營的姓氏作鏡開始出現。銅鏡的形制、紋飾、銘文除了仍然延續西漢銅鏡的風格外,新出現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飾是這時期的特點,牛、羊、虎、龍、鹿等動物紋飾也大量出現。紀年、十二地支、「尚方」銘、私人姓氏銘等內容的銘文開始盛行。這時期在鏡緣上裝飾雙線齒形紋、雲紋最為常見。
東漢中期以後,銅鏡的紋飾題材和表現技法有了較大變化,形象各異的神獸、禽獸、龍虎、車馬人物畫像等題材成為銅鏡的主題紋飾,這些紋飾大多採用了高浮雕的手法,使紋飾的視覺效果,由以前的平面線條轉變為半立體狀。銘文以「尚方」銘最常見,還出現了記述銅鏡金屬成分、讚美銅鏡等內容。鏡緣常飾雲紋、齒形紋、鳥獸紋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銅鏡的形制、紋飾,總體上延續東漢時期銅鏡的風格和特點。圓鈕趨向扁平,出現了蓮花瓣鈕座。但紋飾和銘文都不如東漢時期精細,半圓形凸枚和方形凸枚紋飾在銅鏡上最常見。這時期紀年鏡較多,常見的紀年有建安、黃武、黃龍、甘露、天紀、太康等。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對外文化交流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使銅鏡鑄造技術和工藝水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銅鏡在人們生活中被廣泛使用。銅鏡裝飾藝術在這時期達到了鼎盛。 隋代的銅鏡數量比唐代少,種類也不多,但紋飾出現了很大變化,擺脫了漢代銅鏡的風格,紋飾生動活潑,寫實性強,以瑞獸、十二生肖最為常見。銘文出現四言駢體形式,如:「靈山孕寶,神使觀爐,形圓曉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紅妝應圖,千嬌集影,百富來扶」等。
唐代銅鏡種類繁多,形制多變,紋飾複雜,既繼承了傳統藝術風格,也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藝術。造型、紋飾上有了很多創新,形制上突破了圓形、方形傳統格式,出現了大量葵花式鏡、菱花式鏡,還有六角、八角及亞字形鏡等。裝飾方法採用浮雕、彩繪、鎏金、金銀平脫、嵌螺鈿及鑲金銀殼等新工藝,鑄造工藝之精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紋飾方面出現以瑞獸葡萄紋、花鳥紋、寶相花紋等為代表的新的裝飾內容,紋飾新穎、精美,活潑生動,鏡體厚重,銅質細膩,鏡鈕形制多種多樣,有獸形、蛙形、花瓣形、圓形、橋形等幾種。常見的銅鏡有瑞獸葡萄紋鏡、花鳥紋鏡、寶相花紋鏡、人物故事紋鏡、月宮鏡、真子飛霜鏡、盤龍鏡等。這時期的銘文多以詩歌形式出現,如:「花發無冬夏,臨台曉月明,偏識秦樓意,能照美妝成。」漢代銅鏡的銘文風格此時已經消失。
銅鏡上的瑞獸葡萄紋,隋唐時期首次出現,而且廣為流行,葡萄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題材,它的特點是以高浮雕瑞獸葡萄紋為主題紋飾,以蜂蝶、雀鳥和花草作為陪襯,布滿鏡背面。
唐代晚期,經濟衰退,戰爭不斷,銅鏡藝術日趨衰落。
宋遼金元時期社會局面較為複雜,戰爭不斷,但社會生產力卻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手工業興旺,商品經濟繁榮,銅鏡的使用在人們生活中更加普及。這時期不僅官府造鏡,私家作坊造鏡也非常流行,鏡背上常能見到有鑄鏡者的字號、工匠姓氏、作坊的所在地等。為防止假冒,有的還標明具體的街巷地點,並鑄有宣傳性質的銘文,如:「湖州鏡鑒局乾道陸年煉銅監(押)」、「湖州真石家無比煉銅(照)子」、「湖州儀鳳橋石家真正一色青銅照子記」等。宋代鑄鏡以浙江的湖州、臨安,四川的成都,福建的建州,江西的饒州、吉州,湖南的潭州,江蘇的建康等地最為著名。傳統的銅鏡風格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重大變化,帶柄鏡首次出現並開始流行,還出現一些仿古鏡,如仿漢、仿唐鏡等。銅鏡的實用性逐漸增強,有的鏡子帶有活動支架,有的還有鏡座,這些特徵都是前代所沒有的。常見的有亞字形、葵花形、鐘形、鼎形、瓶形、桃形、方形、長方形等鏡形。宋鏡體輕胎薄,鏡鈕小,無鈕鏡增多。紋飾多來源於自然界題材,以纏枝花、牡丹、菊花、桃花、鳥獸、雙魚、雙鳳、山水樓台、神仙人物故事等紋飾最為常見。此外,有的圖案還吸收了繪畫、織繡、漆器中的題材和技法。
遼金銅鏡受宋代銅鏡影響很深,形制和紋飾除了繼承宋代銅鏡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外,還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如鏡上出現契丹銘文、鏡緣上鏨刻官府驗記文字和押記等。遼金鏡中除了紀年鏡、花卉紋、雙魚紋、歷史人物故事、童子戲花鏡外。仿漢、仿唐鏡也常見。
元代銅鏡主要還是延續宋代銅鏡的風格和特點,有的銅鏡上出現了八思巴文,或與雜劇有關的故事內容。元代重視佛教,紋飾常採用具有佛教特色的蓮花紋、八寶紋等。這時期銅鏡整體制作水準不高,鑄造工藝低下,紋飾粗獷。
明清時期的科學技術水超過前代任何時期,官營手工業和私人手工業都很發達,如乾隆時期,僅北京就有銅鋪幾百家,蘇州銅作數千家。這些都為鑄鏡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收藏有大量明清時期銅鏡,其中多數為宮廷內府所造,銅鏡種類豐富,社會上流傳很少。
明代銅鏡大體分為兩大類,一是仿古鏡,主要是仿漢、仿唐鏡。二是具有明代特色的銅鏡,包括宮廷內府制鏡和民間鑄造的銅鏡。明代除了圓形鏡、方形鏡、葵花鏡、菱花鏡、帶柄鏡外,爐形、鐘形、瓶形、雙菱形等特殊造型的銅鏡增多,這類鏡無鈕,鏡體較為平直,紋飾比較簡單,銘文也不多。紋飾主要有龍紋、鳳紋、魚紋、蝙蝠紋、人物及八寶紋等。銘文除了年款和鑄鏡者姓氏外,內容一般都是福壽、科舉、多子等吉祥題材。
明代嘉靖、隆慶、萬曆時期仿古鏡最為常見,主要以仿漢鏡最多,其造型、紋飾仿造得都比較逼真,一些在鏡上鑄有年款。如隆慶元年鏡是仿漢代昭明鏡,鈕的右側紋飾上鑄有「隆慶元年」四字,年款周圍沒有紋飾,這類銅鏡形制比較單一,主要是模仿,以圓形最多。
另外一些具有明代特色的銅鏡。如,洪武年款鏡、萬曆甲寅銘鏡、鎏金龍鳳紋鏡、雙蝠菱形鏡、五嶽真形鏡、八寶紋鏡、九世同居鏡、任小軒造鏡、長方形素鏡等。其中洪武年款鏡較多,形制一般為圓形,有鈕,周圍飾浮雕單體四爪龍,龍尾與爪纏繞,周圍有朵雲,龍左側有一長方章形款記:「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日造」。此類鏡多為圓形,有的帶二腿形支架。雙蝠菱形鏡是宮廷內府造,銅質非常精細,鏡緣凸起,兩側飾雙蝠,紋飾周圍填黑漆。因為「蝠」與「福」諧音,所以,明清時期的器物上常飾有這種紋飾。
明代民間鑄造的銅鏡傳世數量很多,總體看,鑄鏡的技術和質量,遠不及宮廷內府造鏡。民間鑄鏡注重實用,形制簡樸,胎質較厚、較粗,銅鏡上常有匠人的姓氏名稱等。如任小軒造鏡,這是民間私人鑄造的。圓形,鏡背略凹,鈕右側飾標記紋飾及「任小軒造」四字,鑄造簡單,無其它紋飾。另外,江西南城明墓也出土一面「萬年己丑年任小軒鑄造」鏡,鈕上有一「任」字,無紋飾,鑄造也較粗糙。
清代隨著玻璃鏡的普及,銅鏡逐步被取代。銅鏡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逐漸消失,但是並不代表銅鏡消失,宮廷內府造鏡和私人鑄鏡都在繼續。清代銅鏡分兩大部分,一是清宮造辦處鑄造的銅鏡,二是民間地方造鏡。
宮廷造鏡以乾隆時期造辦處鑄造的銅鏡最多、最好。這些銅鏡中,有仿古鏡,也有宮廷特色濃郁的銅鏡。如乾隆款博局紋鏡、乾隆款瑞獸葡萄紋鏡,是仿漢、唐鏡,鏡鈕上有「乾隆年製」,紋飾已失去漢唐時期的神韻,有的紋飾已變形,融入了很多清代的風格和特點。具有宮廷特色的銅鏡,如嵌琺琅纏枝紋鏡,彩漆雙喜龍鳳紋鏡,鎏金雙獸鈕鏡,人物紋木柄鏡等。則代表了宮廷鑄鏡的水準。
這時期銅鏡的實用性減弱,觀賞性增強了,尤其是乾隆時期,清宮造辦處鑄造的銅鏡,賞玩價值已遠遠大於它的使用價值,乾隆皇帝十分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命大臣們仿效《西清古鑒》和《寧壽鑒古》,又編成了專門收藏銅鏡的《西清古鑒》和《寧壽鑒古》。這兩套書外表似書,?面是用楠木製作,用來收藏銅鏡,書中不僅有漢唐時期的銅鏡,還有造辦處鑄造的銅鏡。根據這些銅鏡的大小,在書中做槽,把銅鏡嵌入其中,封面右側縱書「西清古鑒」四字,其字下有該冊的順序號,書中記有銅鏡的名、尺寸,後頁有大臣所繪山水畫。另外,清宮造辦處鑄造的一些帶乾隆款的銅鏡,也選入木書中,編成《葆光規古》、《朗鑒函輝》。
清代民間鑄鏡無論在銅質材料、鑄造水準及形制種類和裝飾方面,都不如宮廷鑄鏡,一般質地粗糙,紋飾、文字簡陋。這時期以湖州薛晉侯(惠公)鑄鏡最著名,有圓形、方形、帶柄等鏡。如薛晉侯款鏡。鏡體較大,厚重,圓鈕,鈕上飾「湖州薛晉侯自造」七字。周圍飾四十六人,人物形態各異,生動活潑。在民間作坊中薛晉侯作鏡具有較高水準。
明清時期的銅鏡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同時,更多地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時代風格和特點,由於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玻璃鏡的逐步普及,對明清時期銅鏡產生很大影響,使銅鏡在形制、紋飾、鑄造工藝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