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的甲骨文和「北京人」頭骨化石的發現震驚了世界,也由此開啟了探索數千年來懸而示決的藥材炮製、湯劑、醫藥化學之起源的序幕…… 作者朱晟、何端生夫婦,窮畢生之心血,上自神農,下及現代,清晰梳理中藥自春秋戰國至當代之發展脈絡,古今東西縱橫交貫,承先啟後糅為一體,從藥學典籍、藥材炮製、劑型演變、藥用度量、煉丹術與古醫藥化學之精華展開論述,將中藥之概念、起源、發展、炮製、加工、交流……,乃至對中醫藥學之繼承、反思及展望,做出精闢透澈之總結,視野宏闊,見解獨到,中西合璧,擷採崇嚴,引典籍之繁、史料之豐,盡顯作者深厚學術功力及本書之權威與嚴肅,可謂中藥歷史垂世之作。本書另附16頁全彩精印、圖文對照之中醫藥相關古代畫作與歷史圖片,以及「東西方醫藥化學成就對比表」、「埃及與中國古代玻璃組分對比表」等多個極具學術價值之系統化整理表,並以當頁注解的方式,提供相關之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朱晟
一九一七~一九八八。字蔚如,江蘇省儀徵人,出生於日本新瀉縣。一九三四年起開始藥用植物及生藥研究工作,曾先後在北平新亞藥廠、北京大學中藥研究所、晉察冀新華藥廠、自求恩醫藥大學等處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一九八○年以後一直擔任中國藥材公司高級工程師。著有《中藥簡史》、《中成藥配置經驗介紹》,並發表過《火藥起源初探》、《日本漢方製劑及中成藥》等三十餘篇學術論文。
何端生
一九二○生。字曉綺,河北正定縣人,教授,出生於醫藥世家。一九四三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同年進入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工作,任教研室主任多年,在藥學史及化學史研究方面發表過《古代的冷化學武器--射罔》、《十一世紀的甘露醇》、《麻黃素百年史話》、《十八~十九世紀東西方醫藥化學的交流》等十餘篇論文。
推薦序
序 【先從中藥龍骨談起】 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漢口葉開泰,廣州陳李濟,重慶桐君間……這些歷史悠久、貸式繁多的藥材舖,它們所經營的中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加以彙集、整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 二十世紀內,中國文化科學界有兩項重大發現曾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這些成就,都是通過藥材舖裡的龍骨而獲得的。反過來說,又由於這些發現所提供的珍貴資料,啟發我們有可能進一步探索數千年來懸而未決的藥材、炮製、湯劑等有關中藥材的起源問題。 在北京,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北京城裡國子監(當時全國唯一的大學)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王懿榮生了病,在前門外同仁堂買了一劑藥,裡面雜有所謂龍骨。王懿榮從這些古色斑斕的甲骨上,發現了殷代文字,於是引起許多考古學家聞風追蹤,從同仁堂追到批發行,從批發行追到行商,最後一道追到河南安陽小屯村,終於在那裡發現了殷墟,並陸續在此地找到二十多萬片甲骨,那都是孔夫子以前的東西,孔子所不能見到的,現在出現了,極為珍貴,據此研究出不少三千多年前的字,弄清了許多殷代歷史的線索。而相傳湯劑的發明人伊尹,正是三千五百多年前商代初期的著名人物,出土的甲骨文中,證明確有伊尹其人。《史記・湯本紀》說:「伊尹善烹調,製湯液。」因為伊尹將食物中常用的薑桂等,調成湯液治病,漢代人認為這是湯藥的起源。 但是,殷墟出土文物中,除甲骨文外,尚有許多陶器,甚至類似瓷器的釉陶也有了。甲骨文中有許多反映熟食方法的字。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懷疑:湯劑為什麼要等到商初,才由伊尹加以創製呢? 湯劑的應用,應當在有了陶器之後,相傳陶器始於神農,但是考古工作者證明,陶器的出現比神農更早,例如仰韶文化遺址已有帶有三腳的可以煮物的陶器。這就能於煮食物的同時或稍後,在醫藥的服用方法上,由舊石器時的「口父咀」(在口內咀嚼),改進劑型,煮湯內服,沒有必要後推兩千多年到伊尹。當然,從一些間接資料看來,伊尹在湯藥的改進與發展上有所貢獻,但不是發明人。 新事物的創始,是眾多人在廣泛生活實踐中經驗積累的結果,古人往往從中抽出代表性的人物作為模範,歸功於他,以示敬仰,並要示後人向他學習,於是有神農、黃帝創醫藥,雷公炮製,伊尹湯液等傳說。對此,早已有人知道這些傳聞不可靠,但也故意不作正面辯論: 秦漢《列子・楊朱篇》:五帝之事,若覺若夢,至於三皇之事,要之不可知,亦不可窮。 漢初《淮南子・修務訓》: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 明劉青田《醫說》;凡以前民用者,聖人無不為之,而況於醫乎?吾固有以知其作於神農黃帝無疑也。 我們為求反映歷史的真實情況,但時間越向前推移,錯誤將會越多。對此,只有通過各種實踐手段,如出土的古代文物,才能檢驗文字資料所介紹的是否正確。目前只是開始,今後還要不斷修改。 再看:中華民族的祖先「北京人」的化石,也是通過中藥龍骨被發現的。一九二九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等,在北京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掘出「北京人」的頭蓋骨。這五十萬年前的古代人類遺骨的發現,使得世界各地發掘出來的人類老祖宗的骨頭,逐漸可以排成一個完整的行列,這成為震驚世界學術界的大事。 一九三一年又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裡發現厚厚的灰燼,證明當時已經會用火和保存火。「北京人」是怎樣學會用火的,至今還是個謎。不妨這樣認為,天然的野火是不時會發生的,原始人最初見到火時,大概也和動物一樣,很害怕,不敢接近,可是原始人畢竟跟動物不完全一樣,他們有手,能夠用手拿著木棍去接觸火,不必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觸火。原始人有時會嗅到燒烤獸肉的香味,在肉香的誘引下,就大膽從火堆裡弄出烤熟的肉試吃,因此發現熟肉的味道比生肉好吃得多。我們是這樣的猜測,古人也可能是這樣的猜測,即「炮生為熟」。例如,明以前的講陰陽風水的書《禮緯・含文嘉》,有「燧人氏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類似的傳說漢代就有了。由於火的利用,人類的遠祖才慢慢地脫離了類似動物的生活,逐漸進化為真正的人。 「炮生為熟」,擺脫了原來的類似動物的「茹毛飲血」的生活,擴大了食物來源。某些種子和塊莖,經過火炮,變得更好吃。熟食大大縮短了它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疾病尤其是胃腸疾病減少了,增進了健康。故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藥,不一定要等到離現在只有四五千年前,才由神農、黃帝等人來創造醫藥。 當時加工食物特別是肉類的主要方法是「炮炙」。「炮炙」兩個字都離不開火。連皮帶毛直接燒熟謂之「炮」,去皮或去毛燒熟則為「炙」,後來塗上蜜、乳、果汁等再燒熟亦稱「炙」。
序 【先從中藥龍骨談起】 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漢口葉開泰,廣州陳李濟,重慶桐君間……這些歷史悠久、貸式繁多的藥材舖,它們所經營的中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加以彙集、整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 二十世紀內,中國文化科學界有兩項重大發現曾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這些成就,都是通過藥材舖裡的龍骨而獲得的。反過來說,又由於這些發現所提供的珍貴資料,啟發我們有可能進一步探索數千年來懸而未決的藥材、炮製、湯劑等有關中藥材的起源問題。 在北京,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光緒二十五年(...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中藥發展簡史 一、引言 (一)中醫藥是全人類醫藥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埃與古希臘的藥學 (三)中國已知最早的藥材是烏頭 二、漢代以前的藥材資料 (一)《詩經》中的藥材 (二)《山海經》中的藥材 (三)《五十二病方》中的藥材 三、《本草》--古代的藥學資料 (一)現用藥材與漢代《神農本草經》 (二)武威漢代醫簡中的藥材 (三)人參的來源與產地變遷 (四)五加皮、刺五加和香加皮 (五)漢末華佗的「麻沸散」 (六)《神農本草經》與煉丹術 (七)漢代已有藥材內外交流 (八)現用藥材與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九)現用藥材與《唐本草》 (十)鑑真東渡與和漢藥交流 (十一)中國與阿拉伯醫藥交流 (十二)鴉片傳入中國 (十三)中印醫藥交流 (十四)現用藥材與五代十國本草 (十五)現代藥材與宋本草 (十六)現代藥材與金元本草 (十七)被稱為「大藥典」與「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 (十八)現代藥材與明代本草 (十九)《本草綱目拾遺》是《本草綱目》的補充版 四、西藥東來 第二章 炮製的起源與發展 一、炮製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一)烏頭炮製成附子 (二)烏頭品種的變遷 (三)半夏的炮製 (四)藥料的修治 (五)炮製的目的 二、炮製法的發展 三、《炮炙論》的地位和時代 四、《炮炙論》以前的炮製資料 (一)《五十二病方》 (二)《神農本草經》 (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四)《本草經集注》 (五)唐代的炮製資料 五、雷斅《炮製論》的內容 六、宋代炮製資料 (一)王懷隱《太平聖惠方》 (二)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三)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七、宋代以後的炮製法資料 (一)明代《本草蒙荃》及《醫學入門》 (二)李時珍《本草綱目》 (三)李中立《本草原始》 (四)《魯府禁方》 (五)《藥性賦及藥性解》 (六)繆希雍《炮炙大法》 (七)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八)《本草綱目拾遺》以後的炮製資料 八、關於《雷公炮製十七法》 第三章 湯藥劑型的歷史 一、伊尹創湯液的傳說 二、《五十二病方》無「湯」的名稱 三、湯劑的種類 四、宋代改變湯藥劑型「煮散」 五、改用飲片的經過 六、湯劑中藥料的煮法 (一)先煎後煎 (二)烊化 (三)去渣再煮 (四)酒煮醋煮 七、煮藥的時間、水量及火候 八、濾除藥渣的操作法 九、湯藥內服法 十、現代湯劑 第四章 成藥與劑型的歷史 一、成藥與劑型 二、戰國《五十二病方》無成藥有劑型 三、「成劑藥」名稱出現於三至四世紀 四、魏晉南北朝「服散」風氣盛行 五、唐代「仙丹」主要是砒霜丸 六、西方多味藥劑學和唐代龐雜大方 七、唐以後醫藥分業 (一)宋朝的成藥盛行 (二)宋代的藥事機構--藥局 (三)《局方》是成藥的主要配本 八、中古東西方劑型的比較 九、金元時代的成藥與流派(一一二七~一三六八) (一)朱震亨(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養陽派 (二)劉完素(一一二○〜一二○○),寒涼派 (三)李杲(李東垣,一一八○〜一二五一),補土派 (四)張從正(張子和,一一五六〜一二二八),攻下派 十、明代的成藥(一三六八〜一六四三) (一)戴原禮(一三二四〜一四○五) (二)張景岳(一五六二〜一六三九) (三)李時珍(一五一八〜一五九三) 十一、清代的成藥(一六四四〜一九一一) 十二、主要劑型的歷史 (一)丸劑的歷史 (二)錠劑的歷史 (三)膏藥與藥膏的歷史 (四)酒和藥酒的歷史 (五)膠劑的歷史 (六)露劑的歷史 第五章 古今藥用度量衡之差異 一、度量衡的起源與發展 (一)概述 (二)度量衡的起源 (三)十進製與非十進製 二、漢方比今方重五倍嗎 三、用人的體重身高來作證 四、前人對藥用劑量的考證 五、古今湯
目錄 第一章 中藥發展簡史 一、引言 (一)中醫藥是全人類醫藥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埃與古希臘的藥學 (三)中國已知最早的藥材是烏頭 二、漢代以前的藥材資料 (一)《詩經》中的藥材 (二)《山海經》中的藥材 (三)《五十二病方》中的藥材 三、《本草》--古代的藥學資料 (一)現用藥材與漢代《神農本草經》 (二)武威漢代醫簡中的藥材 (三)人參的來源與產地變遷 (四)五加皮、刺五加和香加皮 (五)漢末華佗的「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