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芻議紫砂壺盆景
在中國的盆景界,對盆景創新理論和具體的實施方案的討論,始終就沒有停歇過。盆景界的有識之士多少年來都在為盆景製作,如何創新、怎麼創新,費盡周折而大傷腦筋。是從小型到微型,還是從中型到大型。是從庭院到室內,還是從小型再到微型組合,真的是風格各異、形式多樣。
尤其是近年來室內微型盆景的發展變化,既活躍了盆景市場,也豐富了一部分賦閒在家,品茗悠閒的老人家們的業餘生活。
記得在七年前,在南方的盆景市場上流行一種「草書盆景」,當時也引起了部分盆景人的注意。
「草書盆景」是以盆景的根莖作為創作基礎,它在造型時間上縮短了許多,而且還可以批量生產,以「草書」的形式美化造型。如「壽」字型盆景,就頗受江、浙人的喜愛。將其送給德藝雙馨的老人,作為壽禮很有新意。
今年初夏,從深圳又傳來一個好消息。以盆景藝術家林鴻鑫大師夫婦為首的盆景人,又創作了一種名為「紫砂壺盆景」的新作品問世。
這種盆景,「景」與「壺」相呼應,情景交融。不僅陶冶情操,愉悅精神,製作簡單,便於普及。而且非常適合室內擺放,可謂是中國傳統藝術相容、和諧的小天地。使欣賞者,在自得其樂之中享受到自然之美景。
正如林鴻鑫大師對「紫砂壺盆景」所品評的那樣:「雲寸竟生機,應羨紫砂開天地。盆林添絕藝,始知壺內有乾坤。」無論什麼形式的盆景,應該具備傳統與現實的完美結合,在不違背植物自然屬性和生長規律的基礎上,能夠做到技術手法與大自然完美融合、主客觀完美統一、意與象完美體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同時還要適應市場需求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只有這樣,盆景創新才會有實際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蘇本一
序二
從紫砂文化到玲瓏茶壺盆景藝術
古人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對宜興紫砂「不是珠玉勝似珠玉」的高度讚美。
宜興紫砂起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輝煌於當代。自明代正德年間初始,吳頤山書僮閒學壺藝、偶製「供春」以來,紫砂開始作為一種珍貴的工藝品,進入文人視野,進而「登堂入室」,成為一種文雅型藝術品,為許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所收藏,紫砂藝術漸為世人所知所識。在這五百多年的歷史中,產生了不少精於此道的能工巧匠,諸如時大彬、惠孟臣、陳鳴遠、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范大生。他們或冥思苦想,或妙手天成,為宜興紫砂藝術寶庫增添了不少珍品。
及至當代,則有任淦庭、朱可心、吳雲根、顧景舟、王寅春、裴石民、蔣蓉七大藝人。他們融會貫通、集思廣益,再次將宜興紫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今天宜興紫砂業的興盛積累了經驗、開拓了市場、培育了人才。今天宜興紫砂界眾多的紫砂陶藝大師如徐漢棠、汪寅仙、呂堯臣、鮑志強、顧紹培、徐秀棠、周桂珍、何道洪、毛國強、曹亞麟等人都是他們傳授的傑出代表。
在感恩於先人為我們開創傳世基業的同時,我們常常思考和討論如何才能真正繼承前人的優秀傳統?如何才能使這份產業更加發揚光大?如何才能創造出有傳世價值的藝術作品?這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宜興紫砂門類比較廣泛,紫砂壺、雕塑、花盆、瓶、掛盤、雜件一應俱全,用紫砂花盆製作的盆景長期以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地盆景愛好者之喜愛,紫砂盆景藝術已經深觸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靚麗名片。
宜興紫砂大師大多都是多面手,壺、盆、瓶、掛盤等樣樣俱到,徐漢棠、顧紹培、潘持平、周桂珍等人都是製壺製盆高手,「漢棠盆」一直揚名海內外。
林鴻鑫、陳習之夫婦潛心於中國盆景藝術幾十年,一直致身於盆景創作,著書立說,為中國乃至世界盆栽藝術做出了極大貢獻,晚年致力於紫砂壺微型盆景的創作,將紫砂壺藝文化和盆栽文化有機結合,給人一種玲瓏之美,開拓了紫砂壺盆景藝術的新篇章。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追求生活自然之美,不斷美化我們的生存環境,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拓展藝術文化空間,讓我們在欣賞林鴻鑫、陳習之夫婦所創作的紫砂壺盆景藝術的同時,更多的是向藝術家們致敬,謹以此文賀本書出刊為謁!
陳士權
前言
盆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藝術之一,糅合了栽培技術與園林藝術,是自然美和藝術美有機結合。它以植物、土、山石、水、配件等為材料,經過盆景創作者的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缽中典型而集中地塑造和重現大自然的優美風光景色,達到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以景抒懷,寓情於景,表現深遠的意境,是表現美、追求美的活著的藝術品。
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盆景與其他的藝術既遙相呼應,又截然不同。它是一幅由不同筆觸與色調交織而成的「立體的畫」,然而畫只能平面欣賞,盆景卻可以被多角度的觀賞,達到移步易景、變化萬千的效果,比圖畫更真實、更立體;它是一首引人遐想的「無聲的詩」,盆景創作往往取其天然神韻,突出其特質,同時留下空白,讓觀賞者在意猶未盡之餘衍生出無盡的聯想,恰似一首無言的詩;盆景本身具有延綿的生命,造型千變萬化,其中的植物還能夠隨著時間推移和季節更替變化生長,經人工不時的定向培養、修飾下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景色,可謂之「活的雕塑」。
這種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樹石、盆缽、几架三位一體的藝術品,經歷代盆景藝術家的精心雕鑿,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古雅的藝術風格而馳譽世界。
盆景藝術自東漢起初具雛形,歷經數個朝代的更迭,在造型流派、製作技巧、樹石種類、理論專著等多方面不斷傳承發展成熟,興盛於唐、宋、元、明,至清代達到全盛的頂峰。
清末至新中國建國初期,盆景藝術曾一度衰落停滯不前,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國家的鼓勵和扶持下,才再次逐漸發展起來。進入80年代後,中國盆景藝術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全面興盛局面。可以說,盆景藝術的興衰與時代的脈搏、社會環境的穩定、人們物質生活的水準和人文素養的程度都息息相關;而盆景的發展,也是以人們在茶餘飯後尚有盈餘時間的前提下,為陶冶情操或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不在對抗與征服,而在和諧與共榮。古代中國人追求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古人夜觀天象,設立天時曆法,講究順勢承運,無不是順應自然的體現,而中國人的世界觀,很多都是從人與自然的接觸中,經由心靈的感受領悟而產生的。
中國歷代文人騷客身處鬧市,卻莫不鍾情於田園山林,嚮往閒雲野鶴的歸隱生活,他們寄情於木,以松為直,以柏為堅,以菊為隱,以蘭為幽,以竹為逸,以梅為傲,以海棠為豔,以蓮為清;他們不滿足於只在戶外享受美好的自然風光,而要在自己的書房案板上也能領略山川野林的風貌,閒時俯仰天地,叩問古今,感慨萬千,於是對縮地千里、微中見大的盆景青睞有加,更以親手栽弄盆景為雅,為今人留下了大量格調清新,言辭優美的詩篇;而今人賞玩盆景,也是渴望自然、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一種體現吧。
想像一下,將一盆盆景—無論是氣象萬千的山水盆景,還是鮮脆欲滴的花草盆景,無論是雄奇渾厚的樹樁盆景,還是嬌小玲瓏的微型盆景—置於自家書房、陽台、玄關或几案,使房間內處處充滿盎然的春意,亦可同時起到淨化空氣,緩解眼部疲勞的作用。
如果家中空間夠大,甚至可以在盆景後方空白的牆面掛上與盆景風格相宜的字畫佐以修飾,墨香綠意,逸趣橫生,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世外山林,不再受繁瑣的工作生活所累,放下一切煩憂,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