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之盆景,乃藉樹木、小石、水土為素材,以藝術手法、創設造型、精心養護而重塑大自然山林景色於盆皿中,使大自然景致之「絕色」,再生而成一具有新生命之藝術品,以之陳列,供人鋻賞,成為中國園林藝術文化重要之一環,深受士商平民百姓之喜愛,由是久傳。逮至近代,以廣州嶺南盆景及上海海派盆景,最具特色。香港盆景即由此而生,尤以嶺南盆景為主流,遂得傳承與流衍。
二○一九年,好友李啟雄邀約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與余,同至上水古洞金錢村石苑參觀。石苑為香港盆景雅石學會之所在地,乃由該會成員: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1900-2005)、恒生銀行前總經理黃基棉(1924-1996)等,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覓地籌款建成,為香港盆景界之盛事。石苑之修建,內具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並具山林奇石,恍如一幅巨型之盆景,堪稱勝地、勝景。而石苑內設盆景展覽及培植區,藉此推廣,尤見心思。參觀時,獲告知該苑曾為不少香港電影取景之處。參觀後,又獲該會主席藍戊發宴請於沙田排頭村之酒樓。相談之下,始知踏入二十一世紀,香港盆景界漸見式微,而此一傳統中國可貴之園林藝術文化,後繼乏人,此新一代愛好者不多之故,出現斷層,頗多感喟。藍主席並盼能於香港重振此一傳統文化藝術。余即告知浸會大學對盆景文化亦見重視。此乃2005 年在善衡校園金城道創設文農學圃,乃由該會之伍宜孫及其家人捐贈而立,展覽伍氏其所屬之盆景、盆栽。尤記當年二月二十四日文農學圃新址,舉行啟用儀式之時,員生群集,川流參觀,亦為大學之盛事。故於席間允諾設法推廣香港盆景文化。
何頌衡、何芷穎二人曾從余遊,並於歷史系任職,皆對香港史研究,具備素養。因欲推廣盆景藝術,故建議二人以香港盆景史為題,向衞奕信基金會申請年度研究資助,二人遂行申請,得獲基金會接納。二人起而研究此一課題,經年成書。此一新著,實為當前學界罕見之作。全書透過香港盆景發展脈絡,由中西文化交接入手,展示香港盆景藝術之起源、發展、興盛及走向式微之歷程。進而點出香港盆景界先有海派周世勳,繼有傳承嶺南盆景一脈之「大師」──伍宜孫、黃基棉、侯寶垣(1914-1999)三人,承先啟後,另創新猷,並於海內外推動盆景展覽,使中國盆景藝術得以揚名世界,從而使西方認識盆景起源於中國,而非日本(盆景的英語是Bonsai,來自日語「盆栽(ぼんさい)」,故而很多人誤以為盆景起源於日本),使中國盆景普受國際園藝界的關注。尤有進者,中國內地於六十年代掀起文化大革命,推行破四舊運動,排拒傳統文化,連累盆景亦受打擊。幸而在香港得以傳承而獲保存,使盆景藝術及文化得於改革開放後,於內地重現生機及發展。該書無疑為香港盆景歷史揭起研究之新一頁,深值重視。至盼此書流通,重燃本港新一代對盆藝術及文化之熱情,不負上世紀末香港士商平民以至民間宗教界,對中國盆景之傳承及熱愛。
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近代史研究中心
二○二二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