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編纂目的和內容大要,詳見本書前言。這裡,我只把編寫經過作一交代。
記不清是去年哪一天,我在俞大綱教授家裡閒聊,從詩詞用韻扯到戲曲用韻,承大綱先生出示所藏一篇手抄的討論音韻問題的文章,題目是《舊劇中的幾個音韻問題》,是曾和大綱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共過事的羅常培(莘田)氏在民國二十四年所作的一篇演講稿(載於《舊東方雜誌》第三十三卷第一號)。羅氏是名音韻學家,在文內把國劇中的尖團音和上口音來源,根據音韻學原理作了極透澈的分析,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但羅氏對於有同等重要的四聲問題,不知何故竟輕輕一筆帶過,因此也引起了我的求知慾,於是開始涉獵音韻學和語言學書籍,希望能在皮黃音韻問題上,鑽研出一個究竟來。後來我把探討所得寫了一篇〈國劇唱念中的審音正讀問題〉請政於大綱先生。俞教授認為不無可取之處,可供年輕演員們的參攷,鼓勵我繼續研究及編纂十三轍韻書,除了借給我許多私藏珍貴的參攷書以外,幷介紹我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去蒐集資料。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寫成了這本書。
大綱先生的舊文學造詣極高,由深研我國古典戲曲,是我由衷佩服的一位學者,所以我每逢寫完一章或一節,必攜稿前往請正,有許多地方都是經過他當面指點後而重新寫過的,所以本書之能完成,首先我得感謝大綱先生的鼓勵和指導。
其次,我得謝謝畢玉清先生,畢先生是此間名琴師,幷執教於國立復興劇校。對於皮黃唱念一道之鑽研,已達廢寢忘餐的地步,朝夕不輟,數十年如一日。其研究精神之強,實在令人敬佩。他無師承,也沒有坐過科班,但音樂天賦很高,耳音極靈,就憑著唱片和錄音帶,加上注音符號和簡譜兩大工具,他不但精細的譜出了余叔岩及梅蘭芳兩氏唱片的全部唱腔,並且創出一套捷便的皮黃唱念教學法。他之深受學生歡迎和被內行推崇,決不是偶然的。(中略)
末了,我還得謝謝中華書局給與這本冷門之作一個出版機會。我很瞭解,像這類的出版物,內容枯燥,可讀性很低,銷路必屬有限,而且本書引用古籍之處,僻字很多,加上注音符號和簡譜錯綜其間,排印和校對上的困難也是不難想像的。
在寫作過程中,我重溫了三十年前寫畢業論文時的心情,暫時麻醉自己,忘記了兩年來的許多拂逆和困擾,可說是意外的收穫。
書成之日,兒女笑著說:爹的國語還不如我們說的好,唱起戲來尤其難聽,光說不練,有什麼用。
掩卷一想,所說頗有道理,趕緊擱筆。
余濱生民國六十年十月識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