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將潛意識引介給西方世界.但本書作者提摩西?D?威爾森博士指出,近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界重新發現了潛意識。作者旁徵博引心理學、人類學、醫學、哲學思潮,從日常生活和經典名著中取材,原來,意識的心靈只是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感受和評估事情輕重的冰山一角,透過近50年的當代研究,潛意識扮演的要角呼之欲出。
20世紀初,潛意識普遍被視為原始衝動和內在衝突的險惡之地,激盪著愛慾、忌妒、失敗、恐懼、憤怒、失落和私密的慾望;20世紀中期,受到榮格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影響,愈來愈多人視潛意識的本質為靈性、解放和圓滿。即使至今日,一般人仍對潛意識抱持較晦暗的看法,並據以解釋人性中令人不悅的事情。
本書則提出迴異於此兩種極端的評價,威爾森博士認為潛意識並不特別邪惡,也不那麼靈性,而是幫助我們掌握每天的生活,除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還在重要的人生決策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如求職與婚嫁對象。
作者在本書一開始先舉經典名著中的場景為例:「還有什麼比心事更重要?或者說,還有什麼比心事更難以判讀?一些人有幸了解內心的慾望,但被詛咒不知如何表達,像李爾王。然而這些人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糟的是根本不知道內心的慾望,如《追憶似水年華》裡的Marcel以為不愛Albertine了,直到管家急忙告知他Albertine已離開,聽見消息那一瞬間才知道自己仍深愛著她;許多人都看過和《傲慢與偏見》的Elisabeth一樣困惑的時刻,她發現自己對Darcy的感受『無法明確界定』。」
一本重新解讀潛意識、深度探討心理學的核心主題self-Knowledge,提供具原創性的新觀點:「潛意識並不特別邪惡,也不那麼靈性,扮演了幫助我們掌握每天生活的角色」,威爾森博士的解讀超越了佛洛伊德壓抑晦暗的觀點,也不同榮格和東方神秘主義的靈性觀。「從某些方面來看,self-Knowledge似乎是心理學的核心主題,自佛洛伊德以降,心理學家因人們認識自我的程度、限制、希望擁有自覺卻失敗而深受吸引,但一直未成為專業心理學的主流,很少有大學開這門課,一旦排除自助式和精神分析的書,極少書籍專論這個主題。此一現象將會改觀。」
本書榮獲2002年Fore Word雜誌年度選書第三獎,公認是人文社會領域必讀好書。
作者簡介
提摩西?D?威爾森(Timothy D.Wilson)
提摩西?D?威爾森博士,1999年獲選為美國心理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2001年榮獲維吉尼亞大學傑出教師獎,目前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Sherrell J. Aston教授,專長為研究態度、情緒、判斷?決策、自我?認同、社會認知等,著有《Social Psychology》,作者網頁為http://www.people.virginia.edu/~tdw/。
譯者簡介
傅振琨m
1964年生,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職於時報出版、Discovery頻道。譯有《後資本主義社會》、《黃金的魔力》、《經營大師的22堂課》、《獵人之心》、《孤獨的呼喚》、《加拿大》、《鐵達尼號》……等書;現為自由翻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