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10個關鍵人物,你能猜中幾個?
耶魯大學教授從世界經濟的角度,帶你認識八百年來全球化的歷史!※國外重量級人士強力推薦:
美國前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
前世界銀行行長勞勃‧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
《賈伯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石油世紀》作者、普立茲獎得主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
《霸權興衰史》作者、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
他們是「先行者」,引領了全球化的關鍵時刻;
更是「實踐者」,對世界發揮重大深遠的影響。
課堂上學的都是無關緊要的世界史?
過去的歷史課,告訴我們政治決定一切,教科書裡充斥著政治人物和戰爭。
我們認識拿破崙和華盛頓,知道法國大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卻不知道誰開啟了歐亞貿易,誰開創了歐洲人的航海之路?更不知道現在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學的都是著名的政治事件,認識的永遠是政治家……
然而,推動世界歷史的不是政治,而是經濟!
長年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全球經濟史的傑弗瑞.賈頓,以全新的觀點,從經濟及商業發展的脈絡,從改變歷史的10個關鍵人物切入,告訴你過去八百年來的全球化歷程。
‧成吉思汗
以殘酷的戰爭擴大蒙古帝國的版圖,讓連結東西方的貿易路線往來無礙,帶來開拓性的運輸、通信和管理革新。
‧羅斯柴爾德
創建第一家真正的國際銀行,擴展了全球金融的可能性,讓金錢在國際間自由流動,為今日相互聯繫且不斷擴大的世界經濟奠下基礎。
‧塞勒斯.菲爾德
建立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讓歐美間的通訊從輪船的十天飛躍成為即時傳遞,是國際電話、廣播和電視的先驅,更影響之後網路的出現,被譽為全球通訊之父。
‧柴契爾夫人
逆轉社會主義橫行的潮流,減少國家對經濟的控管,釋放對商業的控制權和資金,拆除貿易壁壘,宣揚並促進自由市場,為全球化注入了興奮劑。
‧安迪.葛洛夫
英特爾(Intel)執行長。促成微型處理器大量的商業生產,讓資訊傳播愈來愈遠、愈來愈快,也愈來愈大量。如今全球化已由資訊科技推進,而且再也無法脫離資訊和技術。
還有亨利王子、洛克斐勒、鄧小平等,
這10位教科書不曾著墨的歷史人物,引領世界變革,開啟了歷史嶄新的一頁!
這是一本全球化和領導者的故事,也是回到過去,通往未來的指南!
這10個人,克服了所有困難,駕馭時代的潮流,在人類歷史中創造出驚人的改變,本書透過10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探尋關鍵的問題,包括:這些人有什麼共通點?每個人對後世有什麼影響?他們與今日全球化有什麼關係?他們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認識全球化,你不能不知道的10個重要推手
【國外好評推薦】
「這是全球化和領導者的故事,兼具巨觀和微觀。藉由聚焦於十個改革型人物,表現出個人如何影響歷史的潮流,這既是回到過去,也是通往未來的指南。」
──《賈伯斯傳》作者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本書極具創造性地結合了全球化的非個人力量,以及個人動人且具啟發性的自傳故事。內容包含八個世紀的帝國、探索及企業,賈頓生動地敘述了意志力和恆心如何促使社會達到新的成就,而且他說最好的還沒到來!」
──前世界銀行行長 勞勃‧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
「令人印象深刻、著迷其中且非常有創造性。賈頓利用現代世界經濟的幾十年經驗,訴說了全球化的故事,藉此他不只讓現今社會的創造力更加清晰,也擴展我們對世界將如何演進的理解。」
──《石油世紀》作者、普立茲獎得主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
「賈頓以變革性的人物,出色地更新了湯瑪斯.卡萊爾的歷史偉人理論,其中包括一位推動全球化的女性。這是一本傑作,深具想像力,而且資訊豐富,讀起來很有趣。」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總裁 斯特普‧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
「本書既是本傑作,也是嚴肅的歷史。賈頓用絕佳的口才,說明將我們從黑暗時代帶到二十一世紀的各個事件,以及締造自己歷史、徹底改變事物的個人。很適合商學院的個案研究,或是給執行長的課程,也很適合我們閱讀。」
──《霸權興衰史》作者、歷史學家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
「賈頓生動描繪十位有遠見的『實踐家』,他們全球相互連結的千年歷史,藉此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讓我們得以思考今日強大的政治挑戰。這本書不只呼應了今日諸多事件,也讓我們了解在有效領導上,創造力、決斷力、深思熟慮後的冒險以及毅力有多麼重要。」
──前美國財政部長 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
作者簡介:
傑弗瑞.賈頓(Jeffery E. Garten)
曾擔任耶魯管理學院院長,目前仍在管理學院中教授全球經濟課程。過去也在尼克森、福特、卡特和柯林頓政府中擔任高層官員,也曾是華爾街雷曼兄弟和黑石集團的常務董事。
文章刊登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外交》、《外交政策》、《商業周刊》和《哈佛商業評論》上,他還撰寫了四本關於全球經濟與政治的書籍,並經常針對世界政治、經濟及全球領導力等議題發表演講。
譯者簡介:
許可欣
台大人類學系畢。為了解讀原文書中複雜的理論概念,一頭跌入翻譯的世界。譯有《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退休暫借問》、《三個月外語流利術》、《醫生沒告訴你的,吃藥時的飲食禁忌指南》、《七副骸骨》、《撕開的真相:我願為嫌犯辯護》等。
章節試閱
第五章 塞勒斯.菲爾德(1819-1892):用電纜連接大西洋兩岸的大亨(節錄)
對後世的影響
菲爾德自一八三○年代開始經商,在那個時候,世界各地的資訊傳播速度並未比之前幾個世紀快,一切都要仰賴航行和風的條件。在他的有生之年,通訊世界的變化,比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後的任何時候都要劇烈得多。政治科學家黛博拉‧斯巴爾(Debora Spar)寫道:「在一八三○年,從倫敦傳送訊息到紐約或孟買,到達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和達伽馬或麥哲倫時代相同。」(即十六世紀初到中葉)舉例來說,在十七世紀初,船隻橫渡大西洋需要十四天到四個月的時間依氣候而定。蒸汽輪船出現後,運輸時間縮短到十天左右,而後有了海底電纜,到一八九二年菲爾德去世時,歐美之間的通訊幾乎是即時的,世界各地的通訊也是如此。
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難以置信。一八三八年,山繆‧摩斯向國會提交電報的原型,到了一八五○年代,美國全境縱橫交錯的電報纜線已達兩萬三千英里;到了一八八○年,全球地下電纜鋪設已近十萬英里,重塑了國際貿易、政府和外交的格局。菲爾德讓美國與歐洲得以即時通訊後,美國便很難再維持其在全球事務中一貫傾向的孤立地位。跨大西洋電纜是美國世紀的通訊門戶,它讓美國商業、文化及政治的影響力加速擴張到全球的各個角落。
電報不僅即時地連結著全世界,也成為後來國際通訊突破的橋梁──例如二十世紀二○年代的無線電、五○年代的電話,以及九○年代的網路。就像電報一樣,無線網路的魔力也建立在電纜的堅實基礎上。回顧既往,跨大西洋電報是比網路更重大的突破。毫無疑問地網路是項顛覆性的技術,但在它出現的時候,全球即時通訊已經存在,我們已經可以透過電話跟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通話,可以在客廳關注地球遠方發生的事件—例如人類登陸月球、越戰、中國的暴力抗議。但是,當一八六六年電報線成功連接至哈茨康坦特時,世界立即以一種真正不連續性的方式發生變化。
明日的建設大師
菲爾德是典型的建設大師,他從無到有,創造出一個高度複雜計畫可以蓬勃發展的環境。他是一位熱情的推動者,堅定地面對挑戰,像黏著劑般地把各種不同角色及專家聚集在一起,促使各方在每次失敗後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並保持成功在望的樂觀態度。他花了很多時間和承包商及科學家溝通,他們也欣賞他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具感染力的急迫感,以及旺盛的樂觀精神。沒有菲爾德,跨大西洋電纜終有一天還是會鋪設,但很難想像在技術如此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像他這樣的人來領導、激勵和組織資金、技術、各種人才,當然還有整個計畫的設計和執行,如何能這麼早地完成這項工作。
塞勒斯‧菲爾德表現出許多能與我們產生共鳴的特點,特別是我們也會著迷於大大小小的創新公司所發展的新技術。他是個一流的企業家,構想了一個偉大的想法,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最終實現了它。他是個偉大的團隊領導者,聚集各領域專家──他們之間有許多人意見不一致──塑造了一個堅持不懈地追求唯一目標的高效團隊。而且他似乎可以昇華自我,好讓身邊的人才嶄露頭角。如今,人們非常關注公私協力關係──即企業、金融界和政府之間的密集合作,以共享資源和分擔風險。我們從亨利王子努力和商人合作看到了這一點,而塞勒斯和大西洋兩岸政府的密切合作,也清楚地體現了這個模式。
但最重要的是,塞勒斯代表一種領導者──例如埃及金字塔的建築師,和建造羅馬輸水道的工程師──他們完成了如此宏偉的工程,改變了人類對可能性的理解。
跨大西洋電報,有時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網路」,取代了靠風力及蒸汽驅動的船隻,傳遞全世界的資訊。既然溝通或許是加速全球化最強大的力量,菲爾德的成就對接續成吉思汗、亨利王子及羅斯柴爾德所開創的一切,都是至關重要的。菲爾德的跨大西洋電纜,以及之後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現的電纜,壓縮了時間和空間,讓世界愈來愈小,讓各種國際影響力的擴張大大加快。
跨洋電纜成為許多通訊方式的直接始祖,包括國際電話服務、從一個國家傳送到另一個國家的無線電及電視、在我們頭頂盤旋的通訊衛星,或是讓我們所有人連接至網路空間的高速寬頻網絡。有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各大陸間接近百分之九十五的通訊—包括電子郵件、電話、影像和金融匯款──並不是透過空氣或太空傳輸,而是透過將近一百萬英里長的海底光纖電纜傳輸,而且這種需求還在增長。舉例而言,在二○一四年八月下旬,一個擁有六間全球公司的財團致力於建造並運營一個新的跨太平洋電纜系統,連接美國和日本,以適應對寬頻、行動電話及其他通訊的劇烈需求,包括資料、聲音、訊息、會議,以及各種各樣的數位娛樂。多虧了塞勒斯‧菲爾德,這不算什麼新鮮事了。
第八章 瑪格麗特.柴契爾(1925-2013):復興自由市場的鐵娘子(節錄)
一個十歲的小女孩,金黃色的短髮旁分、向後梳,剛洗了臉,不停地動來動去,或是摺疊亮紅色的選舉傳單,或是在保守黨總部和投票站之間來回跑著,傳遞著八卦和資訊。當時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英國的選舉日,瑪格麗特在倫敦北方一百英里格蘭特罕(Grantham)的中產階級小鎮,幫助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德‧羅伯茨(Alfred Roberts)競選保守黨候選人。
瑪格麗特‧羅伯茨有天會成為瑪格麗特‧柴契爾,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成為英國首相或主要工業民主國家領導人的女性。她的成就不只如此,她還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倡議者,推動政府放鬆對自由貿易和投資的控制,出售國有企業給私人,削弱工會力量,還有允許市場能跨越國界進行連結,建立聯絡網路,這些舉措在過去或現在都是全球化的動力。若想理解柴契爾對強化世界聯繫的貢獻,可以從檢視政府解除對貿易和投資流動限制的意義著手。例如,在她上任前,政府在通信、能源和運輸等行業擁有許多公司,這些公司由國家支持,基本上是與世隔絕的壟斷企業。他們沒有發展得更好或更現代的誘因,也不需為了競爭和生存擴張到全世界,不過一旦公司私有化──也就是對大眾發售股票──為了增加盈利而讓運作變得全球化,就變得更加迫切。柴契爾政府放寬了倫敦金融城活動的限制規範,該城是英國版的華爾街,此舉讓倫敦出現了一個更具全球競爭力的金融中心,這部分也是因為英國的銀行過去不能自由與國外企業合作,但現在已經解禁了。第三個例子是柴契爾重創工會的影響,這意味著勞動力必須更有競爭力才能生存下來,特別是因為政府支持更自由的貿易。這一切都促成了更加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不過,就像本書中的其他人,柴契爾在她身後對人類留下了相當大的傷害,當然,不是像成吉思汗那種影響,而是「柴契爾主義」大量毀滅許多社區,導致許多人陷入貧窮,這個國家已由階級支配,柴契爾主義又激烈加劇國內不平等的情況,讓社會更優待富人、知識分子和有人脈的人士。
在柴契爾的神話中,她父親的雜貨店成為資本主義企業的標誌性象徵,店長必須賺錢才能生存,為了盈利,他們必須體現企業家的理想:努力工作,平衡帳目,並與顧客培養良好的關係。除了戰時配給和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政府對商店的成與敗並沒有什麼影響。的確,她父親在格蘭特罕街角的商店對她的人生來說,就像小木屋對林肯的故事一樣。
在柴契爾的記憶中,父親對她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對母親的印象就沒那麼深刻了,主要是因為她是個家庭主婦。「(我父親)告訴我,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信仰,」她回憶道,「然後實踐它,你不能對重要的事妥協。」阿爾弗雷德在閒暇時間做過各種公民職務──市議員、市長、商會主席和扶輪社主席──公共服務的興趣也傳給了她的女兒。年輕的瑪格麗特看著父親指導扶輪社的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她印象深刻,並讓她這一生都更偏好私人的慈善事業,而非政府直接幫助窮人。
阿爾弗雷德是一個虔誠的衛理公會教徒,家庭生活也都以教會為中心。柴契爾幾乎整個星期日都會在教堂裡度過。多年後,她說起父親認為信仰便是讓人懂得明辨是非。「有些事你就是不能做,」她回想道,「責任在我們心中非常根深柢固,對教會的責任,對鄰里的責任和勤勉自律都一直被強調。」
柴契爾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強加給英國犧牲和勇氣的文化中長大的。從她十四歲起,她的日常生活經常被停電中斷,空襲警報響起時,也得停下工作匆忙戴上防毒面具。在戰時,炸彈轟炸格蘭特罕的工廠,七十人喪生,兩百人受傷,許多格蘭特罕的居民要求英國遠離戰爭,但阿爾弗雷德‧羅伯茨相信重新武裝是為了保護帝國,他認為帝國是法律和秩序的堡壘,會影響外國領土的文明。他一直對國際聯盟持懷疑態度,聯盟無法阻止希特勒崛起時,更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女兒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同意他的觀點,所以等她有機會時,她將奉行強硬的外交政策。
「兩種生活方式的戰爭」
瑪格麗特於一九四四年十月進入牛津大學,主修化學。她加入衛理公會讀書會和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中,初次涉入政治。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工黨向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發起嚴峻的挑戰,他們警告在厭戰環境下,英國可能衰退回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工黨認為,重建受轟炸城市、解決戰後住屋及工作機會短缺的唯一方式,是讓國家掌管經濟,控制關鍵行業。雖然保守黨反對大幅增加國家權力,他們仍然支持政府擔任重要的角色,當時很難在立場上與工黨有明顯的劃分。
柴契爾沒有這樣的問題。即使她還是個大學生,她便因為能懷抱信念和熱情解釋保守黨理念的特質,而受到矚目。她猛烈抨擊社會主義,抨擊政府對工業和社會服務的控制,抨擊工會對國家政治的惡性影響,這都為定義她往後半世紀政治生涯的爭議埋下伏筆。她和父親一樣,都是名狂熱的愛國者,全面審視英國在世界應該扮演的角色,儘管當時帝國正在衰退,經濟已幾近崩潰,而它的軍事影響力也因美國和蘇聯而黯然失色。
身為一名牛津的學生,柴契爾參加過校園辯論,而且經常回到格蘭特罕,為那些等待聆聽專業政客發言的觀眾暖場。她學習公共演說,提高她的表達能力,在學校裡,她如飢似渴地閱讀,她的思想受到保守派經典著作的影響,例如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在《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悲觀地預測社會主義的未來;艾爾頓勳爵(Lord Elton)在《帝國聯邦》(Imperial Commonwealth,暫譯)對大英帝國未來的積極展望;亞瑟‧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在小說《正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中,描述蘇聯共產主義的殘酷現實。
一九四七年,瑪格麗特取得化學學位離開牛津大學,在英國賽璐珞塑(British Xylonite Plastics)找到化學研究員的工作,後來進入了位於漢墨史密斯(Hammersmith)的約瑟夫‧里昂食品公司(J. Lyons & Co)研究部門,負責檢測蛋糕餡料和冰淇淋的品質。但政治占據了她的夜晚和週末。一九四八年,她獲得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當時她參加在威爾斯蘭迪德諾(Llandudno)舉辦的保守黨會議,認識了當地的黨協會主席約翰‧米勒(John Miller),他正在尋找在他的選區—倫敦東南方郊區達特福(Dartford)—競選議會議員的候選人。多年來,達特福的選區中工黨都是壓倒性的勝利,但米勒認為這位年輕有力的候選人,至少有一點勝算。瑪格麗特‧羅伯茨相繼在一九五○和一九五一的選舉中失利,但她的想法和精力讓每個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一天只睡四小時,到商店和工廠走訪工人與勞工,她為了宣傳似乎願意去任何地方、見任何人、做任何事,包括打扮成酒吧女服務生以進入男士俱樂部、倒啤酒,還讓報紙拍照。
柴契爾在一九五○和一九五一年發表的競選演說主題,幾乎和她後來三十年擔任首相時的演說沒什麼不同:工黨的提議對英國的生活方式構成威脅;福利國家會剝奪公民自力更生的本質傾向;管理經濟就像管理家庭一樣—支出必須符合收入,就這麼簡單;必須維護大英帝國;英鎊要再次走強;必須恢復英國的「偉大」。典型的演說包括下列的內容:
我們將進入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兩種生活方式之間的戰爭,一種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奴隸制,另一種則通往自由……在一九四○年,並不是國有化的呼聲讓這個國家奮起對抗極權主義,而是對自由和解放的呼聲。
在第一次達特福競選活動中,她認識了商人丹尼斯‧柴契爾,他是一家生意興隆的化工企業繼承人,他們有共同的政治理念,後來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結為連理。柴契爾仍繼續里昂公司的工作,晚上則接受律師訓練,一九五四年一月,她開始執業,一個月後生下了雙胞胎。多虧她丈夫的收入,才能僱用保母照顧小孩,讓她得以自由從事全職工作。「婚姻是上天的安排,但如果能腳踏實地賺錢就更好了。」她當時說。一九五六年,她決定重返政壇,但又過了兩年時間,她才贏得在芬奇利一個保守黨席位的提名,那裡是北倫敦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區。她的競選政見為她的政治生涯增添了重要的一筆,包括她呼籲降低賦稅以激勵人們創造財富,並攻擊政府救助陷入困境的行業是不道德的。(未完)
第五章 塞勒斯.菲爾德(1819-1892):用電纜連接大西洋兩岸的大亨(節錄)
對後世的影響
菲爾德自一八三○年代開始經商,在那個時候,世界各地的資訊傳播速度並未比之前幾個世紀快,一切都要仰賴航行和風的條件。在他的有生之年,通訊世界的變化,比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後的任何時候都要劇烈得多。政治科學家黛博拉‧斯巴爾(Debora Spar)寫道:「在一八三○年,從倫敦傳送訊息到紐約或孟買,到達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和達伽馬或麥哲倫時代相同。」(即十六世紀初到中葉)舉例來說,在十七世紀初,船隻...
作者序
這是個聚焦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小、更相互連結的十個人,鮮為人知的全球化故事。在這本書中,你將會讀到:一個絕望少年在中亞大草原崛起,建立了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一家高級紙製品製造商,推動了超越人類歷史成就的全球通訊;白蘭地業務員企圖打破國界,策劃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實驗;逃離納粹和蘇維埃的難民,帶領一場全球的電腦革命;其他人也有同樣非凡的人生。他們的成就不只在他們自己的時代讓人嘆為觀止,還持續塑造了我們今日的世界,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描述他們的為人、行事、不可思議的旅程,以及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我也將說明他們如何與現今的重大全球挑戰產生聯繫。
多數人對於全球化都有些基本了解,無論是好或壞。我們已經看到擴展貿易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成長、更低的價格、更多選擇和新的工作機會,但它也會破壞現有的工作。許多人受益於世界各地公司或國家新的投資機會,但我們也看到了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毀滅性。文化和教育的交流豐富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恐怖主義的跨境蔓延同樣讓我們備感威脅。我們每一天都在經歷這個相互連結愈來愈緊密的世界,所帶來的利益和威脅的起伏波折。然而,全球化並非近來才有的現象,大約在六萬年前,十五萬人走出非洲尋找食物和安全之地時,就已經開始。幾千年來,這些男女老少遷移到世界各個角落,透過通婚、貿易,傳播並融合了他們的想法、宗教和文化。他們經由交戰、建立帝國,將不同的人口納入同一個政治屋簷下,有時甚至跨越至整個大陸。他們創造的城市成為民族大熔爐。他們發展技術,改善了彼此的溝通方式。他們制定法律、標準和條約,管理他們日益成長的相互依賴性。全球化的故事並不亞於人類歷史的故事。
我相信全球化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並在未來的幾十年更是如此。它將重塑產業,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改變我們的氣候,豐富我們的文化,並為政府帶來各種嚴峻挑戰—從如何在激烈競爭的貿易中創造足夠好的工作,到如何應對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國際網路攻擊。
為什麼要看這種主題的書呢?畢竟,有許多作者都是從戰爭、貿易和移民等全方位影響的觀點,來處理全球化問題。有些透過調查紡織、石油等國際工業,以及長時間記錄諸如金融危機、金融海嘯等特殊事件,對全球化進行分析。也有許多書籍在探討全球化是好是壞,或者它是否該受到鼓勵發展或是該進一步抑制。據我所知,全球化從未以少數人的視野來分析,然而這些人的英雄事蹟卻大大推動了全球化。若想理解過去組成這段歷史的血肉,卻不去了解這些重要人物,這是嚴重的疏忽。如果我們沒有聚焦在這些關鍵角色,就會忽略了這些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所造成的差異。我們喪失了比較古今領導者的能力,就好像我們在研究戰役時,卻沒有鑽研高級將領的動機、決策、勝利和失敗。事實上,正是客觀的環境和人類行為的豐富結合,讓世界歷史的研究如此引人入勝。
在本書中,我選擇九位男士和一位女士,他們都符合幾項標準。首先,他們必須是變革型領導者,換句話說:他們必須實質上改變了世界。許多偉大的領導者都有某種形式的建樹──贏得一場大戰、透過談判達成了一項重要條約、說服國家領導人走一條新的道路。然而,這些並不一定是變革性的成就。為了達到這樣的地位,領導者必須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行動,就像我在本書中所撰述的這些人一樣。變革型的領導者不接受交換條件,他們的成就也不是討價還價或談判的結果,他們也沒有編造任何一件事。相反地,他們以開放的胸襟接納各種的可能進步,他們改變了社會組織的既定思維範式,激起廣泛文明的希望,為其他人的旅程打造了更快速的道路。
我還確定了可以被稱為「先驅者」的人,那些發起或從一開始即參與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基本趨勢或運動的人。事實上,書中的每個人物都經歷了全球化的關鍵階段—例如,探索新的土地並尋找新的財寶,不斷擴大領土統治範圍,降低溝通和商業的障礙,傳播新科技與工業程序到世界各地。本書思考這些人物的另一種方式,是將他們視為世界歷史各個時代的開創者:帝國時代、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時代)、殖民時代、全球金融時代、全球傳播時代、能源與工業化時代、全球慈善時代、超國家主義時代、自由市場時代、高科技時代和中國復興時代。書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這些時代的引領者。
我的研究對象也必須是「實踐者」,而非只是個思想家,也就是那些捲起袖子,做出具有全球意義的事情的人。因此,本書未納入諸如馬克思等偉大哲學家、瑪麗‧居里等科學家,或是亞當‧史密斯等經濟學家—雖然這些人也都很重要。我們經常太過尊崇思想的力量,卻沒有充分意識到實際有效執行這些想法的重要性;事實上,產生純粹的思想突破,經常是偉大變革過程中最容易的部分。
當然,書中人物並非聖賢,其中有幾個還有其黑暗面,並在他們身後造成巨大的苦難。這些主角中,你會發現,有些人在征服並統治新土地的過程中,即使不是野蠻的,也是相當殘酷的;有些人探索和貿易的動機,是為了拓展令人髮指的奴隸制度;有些人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意外地撕裂了社會群體結構,破壞了無數人的生活。然而,總的來說,我認為每個人對世界的貢獻,都是讓全球化進入更高階段的決定性因素。
我以十二世紀為研究起始,那是全面全球化初始的第一個偉大時代,可用古絲路復興作為象徵。最後以二十世紀末為終結,當時以微晶片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蓄積動力,中國也剛向世界開放市場—這兩個事件至少在這世紀的剩餘時間奠定了基礎。當然,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一句據說是來自邱吉爾的名言影響了我:「回首時追溯得愈遠,向前時就能看得愈遠。」對此,我的解釋是,回顧過去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持久不衰的模式。
我想,這十位傑出人物個別或集體的經驗與成就,能為當前一些緊迫的挑戰提供重要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本身的未來,在這個時代裡,世界經濟成長減緩,失業率可能超過政治能負荷的程度,恐怖主義正在抬頭,金融危機一再發生,網路攻擊不斷增加,以及氣候變遷影響廣泛。但本書也能激起對其他大議題的思考—中國的興起、歐元的未來、世界因新科技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可能性。
在本書中,關於這十位傑出人物,以及我們如何把他們視為同一個群體,我有很多話要說。不過現在,我想說的是,在寫完這本書之後,他們留給我的深刻印象是:我的主角們無庸置疑地表現出一個人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能取得多大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帶來了什麼樣的變革及持久性。在我們渴望各行各業都有偉大領袖時,我所書寫的這些人物,應該能給予我們巨大的鼓舞,並告訴我們未來有無限的可能。
這是個聚焦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小、更相互連結的十個人,鮮為人知的全球化故事。在這本書中,你將會讀到:一個絕望少年在中亞大草原崛起,建立了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一家高級紙製品製造商,推動了超越人類歷史成就的全球通訊;白蘭地業務員企圖打破國界,策劃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實驗;逃離納粹和蘇維埃的難民,帶領一場全球的電腦革命;其他人也有同樣非凡的人生。他們的成就不只在他們自己的時代讓人嘆為觀止,還持續塑造了我們今日的世界,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描述他們的為人、行事、不可思議的旅程,以及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我也將說...
目錄
序
第一章 成吉思汗(1162-1227):意外的帝國建立者
第二章 亨利王子(1394-1460):讓探索變成科學的探險家
第三章 羅伯特.克萊武(1725-1774):為大英帝國占領印度的流氓
第四章 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1744-1812):全球金融教父
第五章 塞勒斯.菲爾德(1819-1892):用電纜連接大西洋兩岸的大亨
第六章 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1839-1937):打造能源工業並啟動全球慈善事業的巨人
第七章 讓.莫內(1888-1979):重塑歐洲的外交官
第八章 瑪格麗特.柴契爾(1925-2013):復興自由市場的鐵娘子
第九章 安德魯.葛洛夫(1936-2016):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幕後黑手
第十章 鄧小平(1904-1997):重啟中國的實用主義者
第十一章 最好的還沒到來
作者的話
致謝
注釋
序
第一章 成吉思汗(1162-1227):意外的帝國建立者
第二章 亨利王子(1394-1460):讓探索變成科學的探險家
第三章 羅伯特.克萊武(1725-1774):為大英帝國占領印度的流氓
第四章 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1744-1812):全球金融教父
第五章 塞勒斯.菲爾德(1819-1892):用電纜連接大西洋兩岸的大亨
第六章 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1839-1937):打造能源工業並啟動全球慈善事業的巨人
第七章 讓.莫內(1888-1979):重塑歐洲的外交官
第八章 瑪格麗特.柴契爾(1925-2013):復興自由市場的鐵娘子
第九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