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你吃的雞塊,是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的展現
自然、金錢、工作、照護、食物、能源、生命,
這七樣廉價事物,如何體現出人、自然在資本主義生態中的複雜關係?
二十一世紀對全球生物網而言,
是一個「回不去了的驟變時代」,
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物種滅絕,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
比起想像資本主義滅亡,想像地球毀滅要容易多了。
作者在本書中試圖回答全球關切卻難解的問題:
為什麼人類會走到今天這一步?要談論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
只談人口、糧食、資源、氣候是遠遠不夠的,
作者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於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維持運作的邏輯是「廉價」,
廉價是一種策略,一種作法。
「廉價」並非低成本,
廉價是「以最少報酬動員所有勞力的暴力行為。」資本主義使用「廉價化」策略,
將七樣人類生存最珍貴的事物,轉化為生產要素,
將生命繁衍關係,轉變為生產和消費的循環,
將自然生命的繁衍,淪落為生命製造,
跟製造物品一樣,在成本上錙銖必較。
在某些特定方面,資本主義非常具有生產力,
但這強大的生產力竟然是來自於用最便宜的價格讓自然做工。
現代生活中資本主義的象徵,
不是汽車也非智慧型手機,而是你手上的麥克雞塊……我們以「雞」這種家禽為例,來理解七件廉價事物如何運作:
◎雞隻被人工飼料餵養、以生長激素加速成長,這是量產大過質感的「廉價自然」。
◎因應不斷增加的雞隻數量,必須僱用時薪微薄的大批人力,這也是以量取勝的「廉價工作」。
◎養雞場勞工長期執行重複動作所造成的職業傷害,僅能仰賴家庭成員的「廉價照護」。
◎經過人工繁殖、餵養、催生而後宰殺的大量雞隻最後被製成便宜快速的「廉價食物」。
◎養殖大量雞隻需要大量燃料,沒有瓦斯就沒有雞肉,這是被大量製造的「廉價能源」。
◎從飼料供應商到連鎖速食店都可貸款經營,這是利用公眾資源增進收益的「廉價金錢」。
◎最後,沙文主義舉動、輕賤動物、歧視女人和有色人種、鄙視殖民與窮人滋養了以上所提到的六樣廉價事物,而維持這樣的生態就必須有最後一項「廉價生命」。
資本家想要最少的投資賺最多的錢,
這就表示,當強國和資本家必須重整全球自然,
用最少的投資,就能獲得最多的食物、工作成果、能源和原料。
作者以大量的歷史資料說明,
當殖民者來到新大陸,新大陸上的物種、樹木、水源都被認為是免費的,
而在這「自然」中存在的原住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榨取的。
自然和社會、文明和野蠻被一分為二,成為資本主義創造廉價事物的背景,
廉價自然能定義哪些人的工作和生命比較重要,哪些人不重要;
哪些人的工作有價值,而哪些人的工作是隱形的,
甚至不能稱得上是工作(例如照顧老人與小孩、照護病患、種植樹木……)。
這七樣人類生存最珍貴的事物,組成了我們所在的世界。
然而無止盡追求財富累積的慾望,資本主義經由疆界擴展到整個地球,
導致人類與自然的不平衡及社會衝突頻繁的發生:
我們再也無法活在自然生態中,
我們只能活在資本主義生態裡……
人類與自然的共處模式再也無法回復,
但透過檢視七樣組成現代社會的「廉價」事物,
帶領讀者思考人類與整個生物網(生命網絡)複雜的關係,
這能讓我們看清現代世界的暴力與剝削關係如何生根,以及不平等如何發生。
藉此來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以及世界未來可能的發展。
作者簡介:
拉傑.帕特爾(Raj Patel)
曾任職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世界貿易組織(WTO),而後在四大洲投入對這兩個機構的抗議活動。他身兼作家、學者、社會活動參與者,目前同時也是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非洲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大學(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發展學研究院榮譽研究員、糧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政策簡稱FOOD FIRST)研究員。
傑森.W.摩爾(Jason W. Moore)
現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他是地理學家和世界史家,經常書寫討論環境歷史、全球危機、經濟改變等社會議題,目前著有(或參與編輯)七本書。摩爾最為人所知的有「資本世」(capitalocene)概念(他是核心理論家),還有他對世界生態學的觀點。
譯者簡介:
林琬淳 Aries
台灣台中人,畢業於中央大學法文系,目前定居南法普羅旺斯,現為自由譯者,從事各類書籍、電視電影字幕翻譯並積極參與女性﹅勞工影展。與本事合作出版的書籍另有《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被忽視與不容忽視的文明國度》。
本書翻譯能夠完成,要感謝好友Fifi和Ellen費時費神指點迷津,還要謝謝好友Manon不嫌麻煩,幫忙及時從台灣快遞相關資料,編輯一路給予的信任與支持,以及林先生與家人每日的精神鼓勵。contact@arieslin.com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廉價自然(節錄)
她從犯罪到被處死只花了一天的時間,然而法院的文件裡,連她的名字也沒記下來。她住在新西班牙(New Spain)的特拉斯卡拉州(Tlaxcala);西元一五九九年七月十八日的那個星期天,她在教堂裡砸毀十字架,又煽動奇奇梅克印第安人(Chichimec Indians)反抗西班牙人,她還用巫術殺死一個塔拉斯科印第安人(Tarascan Indian),隔天就被逮捕。六位證人指控她,日落時她獲得允許,可開口為自己辯護;她先是敘述自己的所作所為,根據法院紀錄,接下來她敘述了夢境:
夢裡有鹿,鹿對她說不要轉身離開,因為牠們在找她,除了她以外,牠們不會在任何人面前現身;因為她病了,所以牠們想見她。她說見到這形體時已經很老了,可是她現在年輕又健康,是牠們帶走了她的白內障,然後這兩個形體和她一起進入山洞,給了她一匹馬;她說確實擁有這匹馬,馬就在特拉斯卡拉州那個村落裡。然後,兩個形體原來是一隻鹿騎在馬上,另一隻鹿則替馬裝上籠頭;當時,她還跛腳,見過這兩個形體之後就好了。
跟所犯的罪相比,她的夢境才是最糟糕的。她也許煽動了暴動、褻瀆了教堂,還干涉了奇奇梅克領土輸出的白銀流動。然而,最危險的是她的觀點;她所提出對自然和規矩的觀點與殖民者相反。在她的夢境裡,騎在馬上的不是西班牙男人,而是一隻鹿,鹿是奇奇梅克人的象徵,所以這代表駕馭自然的不是白人,而當地人的生命凌駕於殖民者的生命之上。做了這個夢的人有罪,她不僅鼓吹政治叛亂,還號召宇宙起義。她以煽動性的手段要求世界秩序,後來在那天下午,她就被當成女巫並處以絞刑。
欲討論這個女人卻不知道她的名字,實為困難,殺死她的人稱她為女巫,儘管除去殖民者在這個詞裡附加的邪惡意義,她可能也這麼稱呼自己。她的姓名如此微不足道,連征服者的文件裡都不屑一提,會留下紀錄是為了不要忘記她說過的故事。她居然夢到完全不同的生態,做這個夢的人一定得盡快被處死;讓她活下來等於認可另一套生態學能取代資本主義的世界──生態學。
故事裡的奇奇梅克女人,因為天生野性破壞了文明社會的規範而慘遭殺害,這種違反規範的罪行在當時可說是很新穎的概念。「野蠻」(savage)一詞在一三三○年指的還是「勇猛無畏、不屈不撓」,其正面的意象到十五世紀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用法,表示「野生、自然的狀態」。會有這樣的轉意並非巧合,在奇奇梅克女巫被處決的同時,「自然」(nature)和「社會」(society)這兩個專有名詞也隨之產生。
拉斯.卡薩斯(Las Casas)和賽普勒維達(Sepúlveda)曾經辯論原住民是否生來就是「天生的奴隸」,就在他們辯論的同時,「社會」這個日常用詞的意義也有了重大改變。
從十六世紀中開始,"society"不僅止於表達我們與他人相交,更包含了由許多個人所組成、更大的整體。個人屬於集體的一部分,而集體比個人本身更重要──這並不是新概念,人類早就為社會群體命名並建立起界限:像是城邦、市鎮、中國、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中選之人等等。然而,現代「社會」在歷史上有個獨特的反義詞,那就是「自然」(nature)。「社會」的反面不是人類而是野生原始的環境。社會出現在國家之前,要捍衛社會之前得先創造出社會;因此,藉由與自然劃清疆界並嚴格控管,產生了社會。
在十六世紀(西元一四五○年~一六四○年)「漫長」的歷史軌跡裡,一直要到一五五○年以後,英文中"nature"和"society"兩個單字才展現出相似意義。之後本書會提到,這是英國資本主義與殖民歷史的關鍵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在這段期間崛起,並建立了巨大的新世界生產系統,由受迫的原住民與非洲勞工推動運行。
上述變化是全球變遷的關鍵因素,世界權力與生產中心由亞洲轉移至北大西洋,這樣的變遷並非一蹴可及,與另一端的亞洲文明相比,歐洲的科技和經濟相對貧乏,一直要到一八○○年以後,情況才有所改變。想想當時中國已經發明了印刷機、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火藥,以及活躍的城市,也經歷過財富和環境的雙重危機。反觀歐洲,資本主義會在此興盛,是因為它有能力把自然轉換成具生產力的物質,再把生產力轉換成財富。這種能力仰賴一股奇特力量,它由武力、商業和科技混合而成,而且也包含了由一個新想法作保的知識革命:自然與社會有如兩極。
這個想法不只受到哲學家關注,也影響到大眾。征服與掠奪已普遍成為生活之道的常識。矛盾的是,自然界最血腥的一面,居然是在資本主義開拓的邊疆裡,以暴力與革命呈現,前述殘殺女巫就是一個範例。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定世界裡有一部分屬於社會,其他部分屬於自然。種族暴力、高失業率、集體監禁和消費文化屬於社會問題,是社會不公的產物;氣候、生物多樣性、資源枯竭,則是自然問題與環境危機的產物。可是,我們不只是把世界認定為如此。世界會變成這種情況,也是我們造成的;但我們表現得就像「社會」和「自然」是兩個自治領域,而人為關係則似乎不受生物網的影響。
在本書裡,我們使用「社會」(Society)和「自然」(Nature)這些字眼的方式有別於日常使用的情況。我們以加引號的方式,來表達這兩個詞代表的概念不只敘述世界,還幫助我們統整世界與自身。
學者把這類概念稱為「真實抽象」(real abstractions),這些抽象概念陳述了本體論(ontology)—「這是什麼?」,以及知識論(epistemology)—「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什麼?」真實抽象既描述世界也成就世界,經常是無形的。因此我們使用「世界—生態」一類的概念來挑戰讀者,讓讀者把「社會」和「自然」視為無形暴力,而這類字眼的潛在力量尚未被引爆。真實抽象可不單純,它反應出有力人士的意圖,也允許他們組織世界。
正因如此,我們從「自然」開始討論事物如何被廉價化,「自然」不是一樣物品,而是安排生命(並使生命廉價)的一種方式,唯有同時透過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層面的真實抽象概念,自然界的運作才會成為一系列的事物。生物網並非原本就具有廉價的特性,一如生物網裡的善惡、好壞、是否可被擁有等特質,並無顯著差別,而是資本主義把這些特質加注到生物網裡特定的關係中。不過,生物網的價值一直被貶低,生物網被強拉進交換與利潤的過程,被標上價格並受到控制。本書在〈緒論〉中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若非讓自然變得廉價,根本就不可能出頭;在這個章節,我們要探討這個策略的機制和影響。
早期殖民主義與自然
一個人要生活,就得要改變周遭環境。人類的演化經過一系列生物轉變過程,尤其是因為用火而發生的轉變,火減少了消化所需的能量,並徹底增進人類創造世界的能力。儘管人類這個物種會創造環境,但我們的組織能力還很脆弱。在漫長的歷史中,文明在獲得自然其他成員的許多幫助下,才得以興起和擴張,而抽離那樣的幫助,文明就會瓦解。
羅馬溫暖氣候時期(Roman Climatic Optimum,西元前三○○年到西元三○○年)開始之後的幾個世紀,羅馬蓬勃發展;中世紀溫暖時期(西元九五○年到一二五○年)幫助了從柬埔寨到法國等歐亞大陸的新國家;封建歐洲則是從氣候異常的情況得到協助,封建歐洲的危機和最終過渡至資本主義的情況,都是由另一場氣候轉變聯手造成。
歐洲封建制度會瓦解,不只有氣候因素,還受到小冰期的影響。封建歐洲非常活躍,雖然天氣不利於穀物收穫是個大問題,但封建制度卻擁有先進的農業科技。從九世紀開始,農業生產力驟升,森林被開發做為農地,人類和牲口數量也快速成長。
到了十四世紀初期,歐洲人口密度很高,但封建制度的弱點不光是土壤耗竭那麼簡單,封建制度會瓦解是因為農人無法為封建領主生產更多經濟盈餘。如果農人有決定權的話,他們大可以從原本黑麥和小麥的單作栽種,轉型為種植多樣混合作物,其中包括蔬菜、水果。這麼一來,在西歐可以增加兩到三倍的食物產量。然而,這樣的轉型在當時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領主要求可販賣的農產品要馬上轉變成現金收入。
比起今日的現況,讓人不安的相似處在於封建領主重現的農業系統只追求短期收穫,忽略了因應情況改動的重要性;雖然調整這套系統可能減少收入,卻能穩定生活所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廉價自然變得具有戰略性,在封建危機動盪時期和早期資本主義誕生時,「自然」和「社會」開始成形。
領主拒絕改變,也加劇了當代的危機,一如我們在〈緒論〉中談到的,因為貴族統治而強化的農業生態問題,加上氣候改變和人口災難所產生的結果,不只有死亡,還有農民驚人的抵抗力。西歐統治階級試圖要讓農民再次成為農奴,不過失敗了。當時的危機不單與階級有關,由權力、財富和自然組成的封建制度生態在那個時候停止運行,這的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國家、貴族和商人都必須盡快找出新方法來重整財富。
新方法的主旨就是征服全球,手段除了槍枝還包括製造新疆界──文化疆界與地理疆界。在資本主義生態中,貨幣和市場之間的生命與土地,變成了處理及解決危機的方式。
在人類和自然的這種關係中產生的是盈利,其代表人物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哥倫布身為早期實行者,實踐了廉價事物的每項策略,並在本書的每一章不斷出現;他到加勒比海地區時,不僅帶著征服者的視野,還具備鑑賞者的眼光;在葡萄牙殖民北非沿岸的過程中,哥倫布的估價眼光被磨得銳利,他對自然的殖民既獨特又以斂財為目的。
由西班牙和葡萄牙領頭的歐洲帝國,過度著迷地收集和購買「自然」物品,連「野蠻人」的身體也包含在內,他們總是著眼於增強財富和權力。哥倫布把自然分類評估(設定價格),顯示他很早就了解在近代早期資本主義下,「自然」已經變成待價而沽的物品。
哥倫布幾乎從看到「新世界」的第一眼開始,就投入廉價自然的策略。第一次到加勒比海旅行時,他在第八天發現一處海角,並命名為“Cabo Hermoso”(美麗的海角),因為事實如此—「這樣美麗的花草,我再怎麼看都不會厭倦,因為景色與家鄉非常不同。我相信有很多藥草和樹木在歐洲很值錢,能用做染料和醫藥,可是我不懂這些,這讓我非常難過。」哥倫布這個估價人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對廉價物品和權力的敏銳直覺,他能夠一眼選中自然,然後又因為不能馬上變賣換錢而感到沮喪。
然而,盈利不僅僅來自貿易,要產生盈利,就得讓「自然」投入工作才行,在重新創建殖民地的監護征賦制時(參見p.57),顯現出了劃分「自然」與「社會」在早期對營利的實用性。一開始,監護征賦制只是用來索取土地,後來變成一種策略,把特定的人轉化並歸入「自然」一類,這樣他們就可能以更低廉的代價耕種土地。
當西班牙皇室在伊比利亞半島展開戰爭奪取領土時,監護征賦制就是管理戰利品的方式,國王把土地暫時撥贈給貴族,貴族可以從地產獲利,而地產原先的所有者是摩爾人(Moors)。加勒比海地區的監護征賦制,從中古世紀的土地贈與轉變為現代的勞工贈與,這不但允許貴族擁有土地,事實上當地原住民也因此變成奴隸。監護人的管轄權不只包含領地,也涵蓋土地上的動植物,原住民就屬於動植物一類。
隨著時間推移,監護征賦制結合了法律強制和雇傭勞動制,包含各種工作內容與勞力安排。這表示「自然王國」(the realm of Nature)實際包含了所有有色人種、大多數女性和大部分住在半殖民區域的白人(例如:愛爾蘭、波蘭),正因如此,十六世紀的卡斯提亞人稱安地斯原住民為「原始自然人」(naturales,中文現譯「土著」)。
創建「自然」與「社會」
人類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同於自然其他成員,這不是資本主義發明的,資本主義創新的部分是把兩者不同之處變成明確的區隔,並以此做為組織原則。大西洋兩邊的知識分子都對這項任務有貢獻。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一五九六∼一六六○)研讀墨西哥哲學家安東尼歐.盧比歐(Antonio Rubio,一五四八∼一六一五)的著作,以學習基本哲學推理;本章稍後還會再提到笛卡兒。
誠如安立奎.杜賽勒(Enrique Dussel)所言,十六世紀幾項最高端的基督教反殖民知識運動都發生在美洲。英國人同時在愛爾蘭發展「野蠻人與文明人」的概念,愛爾蘭是他們的第一個殖民疆界。英國在西元一五四一年以後加強對愛爾蘭的統治絕非偶然,當時的「自然」和「社會」正在形成我們今日所熟知的意義。英國的殖民力量集中在愛爾蘭東岸、都柏林附近那塊土地上,英國最初展開殖民活動的區域稱為「英國地帶」(the Pale,直譯為「圈地」、「界限」),在外圍的住民都是「野蠻人」(savages)。
第一章 廉價自然(節錄)
她從犯罪到被處死只花了一天的時間,然而法院的文件裡,連她的名字也沒記下來。她住在新西班牙(New Spain)的特拉斯卡拉州(Tlaxcala);西元一五九九年七月十八日的那個星期天,她在教堂裡砸毀十字架,又煽動奇奇梅克印第安人(Chichimec Indians)反抗西班牙人,她還用巫術殺死一個塔拉斯科印第安人(Tarascan Indian),隔天就被逮捕。六位證人指控她,日落時她獲得允許,可開口為自己辯護;她先是敘述自己的所作所為,根據法院紀錄,接下來她敘述了夢境:
夢裡有鹿,鹿對她說不要轉身離開,因為牠們在找她...
作者序
緒論──資本主義重組了人類與自然其他成員的關係
「閃電和雷鳴需要時間,星光需要時間,行動需要時間,行動完成之後被看到、聽到也需要時間。這項行動對他們而言太過遙遠,比最遠的星星還遠──然而他們還是完成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瘋人》(The Madman)節錄自《歡愉的智慧》(The Gay Science)
在氣候恰巧適宜(climatic good fortune)的漫長時期裡,現代世界發展出穩定的農業、城市、民族國家、資訊科技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成就。然而,這種日子已不復存在;海平面上升,氣候愈來愈不穩定,平均溫度也在增加。文明出現的地質時代被稱為「全新世」(Holocene),有人把我們的新氣候時代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未來的智慧生命(intelligent life)會知道我們曾經存在,因為化石紀錄裡滿是人類奇蹟,像是原子彈裡的輻射和石油工業的塑膠,還有雞骨頭。
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一方面無法預測,另一方面卻又全然可測;無論人類決定怎麼做,二十一世紀都將成為生物網(web of life)「突發而不可逆轉」的改變期。
地球系統科學家用「狀態變遷」(state shift)這個不太有趣的名詞,來稱呼生物圈系統存在期間這些重要的轉捩點。可惜的是,發展出這種地質改變的生態學也孕育了人類,而人類無法接收這般狀態變遷的消息。尼采的瘋人也以類似的方式宣布上帝將死:即使工業化歐洲已經把神的影響減少到剩下星期天半強迫性上教堂做禮拜,十九世紀社會還是無法想像沒有神的世界。而二十一世紀也有對應的情況:與想像資本主義(the end of capitalism)滅亡相比,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想像地球毀滅要容易得多了。
我們需要心智的狀態轉變以便與新時代共進。
首要的任務就是加強語言嚴謹性,這樣才能看出把新地質世紀命名為人類世的問題;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字根來自希臘文「anthropos」,意指人類,也就表示人類展現所有人類特質,一如小孩就會表現出幼童的模樣,或者蛇就是有爬蟲類的特性,而人類卻造成了氣候變遷和地球上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人類的確自末冰河時期末期(the end of the last ice age)就一直在改變地球。經過了幾世紀,狩獵率稍微高出獵物數量的自然補充率,同時加上氣候與草原變遷,造成了多種動物滅絕,如:北美哥倫比亞草原猛獁(Columbian Plains mammoth)、東亞巨猿(Gigantopithecus,猩猩的親戚,體型巨大),還有歐洲的愛爾蘭大角麋鹿(Megaloceros giganteus)。在一萬兩千年前,人類因農業發展的溫室氣體排放(agriculture-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甚至有可能部分參與、造成了全球寒冷化時期(global cooling phase)。
捕獵大型哺乳類動物到物種滅絕是一回事,可是現代毀滅的速度與範圍,無法根據我們猿類祖先的活動推斷。現今人類並非以幾世紀的過度捕殺活動使猛獁滅絕,目前有人從巨型動物到微生物什麼都殺,殺戮速度比背景滅絕率(background rate)高出一百倍。
我們的理論認為變因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現代歷史從一四○○年代就開始發展資本主義,而這段發展期間更恰當的稱呼是「資本世」(Capitalocene)。使用這個名稱表示對資本主義的重視,不只把資本主義當作經濟系統理解,而是要了解資本主義也是一種方法,可組織人類和大自然其他部分(the rest of nature)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本書要解釋自然、金錢、工作、照護、食物、能源和生命這七樣廉價事物如何組成這個世界,上述提到的每個字詞都有其難度。廉價是講價(bargain)的相反,降低價值是更廣泛控制生物網的一套策略。「物品」會變成物品,乃是經過軍隊、神職人員、會計所達成,最重要的是人類和自然共存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巨大撞球一樣互相碰撞,創造生命的脈搏既棘手又具爭議,而且相互供養。本書會介紹人類和生物網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思考方式,幫助我們了解所在的世界,並推測世界未來可能的樣貌。
讓我們回到前述地質紀錄的雞骨頭,以此作為前導;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鳥類,而雞骨紀錄顯示了人與雞的關係裡資本主義的痕跡。我們現在吃的雞與一百年前的食用雞有很大的差別,現代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致力得來的成果,戰後自亞洲叢林取得免費遺傳物質,人類決定把遺傳物質重組以生產利潤最高的家禽。這種雞幾乎不太會行走、幾個星期就能生長為成雞、雞胸碩大,而且從地質角度來看,飼養和宰殺這些雞隻的數量極為龐大(一年超過六百億隻)。把這種關係想成是「廉價自然」的表現。
雞是現在美國最流行的肉類,雞肉被預測為二○二○年全球最受人類歡迎的食用肉。飼養雞隻需要大量勞力,養雞工人的薪水非常微薄:在美國,花在速食雞肉的一塊錢裡,工人只能賺到兩分錢;有些養雞場雇用服刑的犯人,每小時支付他們二十五分錢,把這種情況想成「廉價工作」。
在美國的養雞業中,切雞翅的工人因為在作業線上重複劈砍和扭轉的動作,八十六%都有身體痠痛的狀況。看到雇用的工人舉報工傷,有的僱主會取笑他們,而且僱主不認帳的情況也很常見,受傷工人的下場就是在傷後十年內,收入會減少一五%。工人在復原期間必須依賴家人和支援網絡,這個生產線外的因素對工人持續工作有重要影響,把這個情況想成是「廉價照護」。
養雞工業生產的食物,最終能讓人吃飽,不滿情緒也會減低,因為只要在點餐櫃檯或得來速窗口以低價就能買到,這就是「廉價食物」的策略。
雞本身對氣候變遷影響相對較小,每隻雞只有一個胃,而且雞不像牛會排出甲烷;不過,大量雞隻飼養會需要用到可觀的燃料來保持飼養環境溫暖,這是美國飼雞產業中碳足跡最大的來源,想要廉價雞肉就不能沒有丙烷,這就是「廉價能源」。
商業銷售這些加工過的雞隻會有風險,不過了有經銷特權和津貼補助,同時還有容易取得的經濟與實質資源,包括前往養雞用的大豆種植地(多半位在中國、巴西和美國)和申請小型企業貸款等種種管道,雞隻銷售利用公共費用降低風險並獲得私人盈利。這就是「廉價金錢」的一種概念。
最後,針對各類動物與人類(如:女人、被殖民者、窮人、有色人種、移民)持續而經常性的沙文主義行為(chauvinism)造成上述六樣廉價事物。要成就現有的生態還需要最後一項元素,那就是操控「廉價生命」。
然而,在這個過程的每個階段,人類都堅持下來了──不管是原住民(他們飼養的雞隻為家禽繁殖提供了遺傳物質)、要求認可和救濟的照護人員,還是對抗氣候變遷和華爾街的那些人。在自然、貨幣、工作、照護、食物、能源中,社會活動掙扎著,而「資本世」堆積的雞骨,則足以解釋為什麼現代最具象徵性的代表既不是汽車也不是智慧型手機,而是麥克雞塊(Chicken McNugget)。
當大家拿著雞肉和大豆產品(雞塊)沾塑膠小盒裡的酸甜醬料,上面提到的這些事全都被拋在腦後;然而比起創造雞隻的人類,上兆的雞骨化石會留存得更久,並保留人類當時作為的痕跡。因此,我們要把人類、自然和改變地球系統的歷史,當作現代世界的短史介紹,這樣才能預防大家忘記。不過,本書講述的並不是全世界的歷史,而是歷史進展的過程,這些過程可以解釋為什麼世界會變成今天的樣子。七件廉價事物的故事能說明資本主義是如何擴張而得以發展出下頁地圖中的情勢,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地球上不受歐洲殖民力影響的部分有多小。
我們會詳細說明書中所指「廉價」(cheap)的定義。首先,我們要充分說明,這一切不只是人類的自然行為,也是人類與生物世界和實體世界互動的特定模式,讓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
緒論──資本主義重組了人類與自然其他成員的關係
「閃電和雷鳴需要時間,星光需要時間,行動需要時間,行動完成之後被看到、聽到也需要時間。這項行動對他們而言太過遙遠,比最遠的星星還遠──然而他們還是完成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瘋人》(The Madman)節錄自《歡愉的智慧》(The Gay Science)
在氣候恰巧適宜(climatic good fortune)的漫長時期裡,現代世界發展出穩定的農業、城市、民族國家、資訊科技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成就。然而,這種日子已不復存在;海平面上升,氣候愈來愈不穩定,平均溫度也...
目錄
CONTENTS
致謝
緒論──資本主義重組了人類與自然其他成員的關係
*資本主義出現之前的人類與自然
*最早的疆界
*疆界與廉價
*世界─生態介紹
*廉價事物的來世
CH1 廉價自然
*早期殖民主義與自然
*創建「自然」與「社會」
*自然、私有財產與勞工
*無法欣賞資本世
CH2 廉價金錢
*以金融為生態
*現代世界貨幣起源
*歐洲白銀
*熱那亞銀行
*軍事貨幣的起源
*資本主義生態:全球故事
*銀行家為何需要政府
*現代線索
CH3 廉價工作
*雇傭勞動的時間生態
*全球工廠的必備:全球農場
*在自然中控制工作
CH4 廉價照護
*重要馴化
*金融化與女性財產繼承
*「女人」一類的發明
*犁耕之後的發展
CH5 廉價食物
*食物如何塑造了工業世界
*從少肉多菜轉變為添加維生素的貧窮
CH6 廉價能源
*荷蘭病
*二十世紀的食物
*二十世紀的煤炭與勞動
*二十世紀的石油與金錢
CH7 廉價生命
*科學種族主義與殖民政策
*自然、文明與英國殖民國家
*大西洋疆界的自由管制
*國家與民族
*另類民族主義
CH8 結論
附注
參考文獻
索引
CONTENTS
致謝
緒論──資本主義重組了人類與自然其他成員的關係
*資本主義出現之前的人類與自然
*最早的疆界
*疆界與廉價
*世界─生態介紹
*廉價事物的來世
CH1 廉價自然
*早期殖民主義與自然
*創建「自然」與「社會」
*自然、私有財產與勞工
*無法欣賞資本世
CH2 廉價金錢
*以金融為生態
*現代世界貨幣起源
*歐洲白銀
*熱那亞銀行
*軍事貨幣的起源
*資本主義生態:全球故事
*銀行家為何需要政府
*現代線索
CH3 廉價工作
*雇傭勞動的時間生態
*全球工廠的必備:全球農場
*在自然中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