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從批評流派緣起到2000年以來藝術批評演變的歷史,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藝術批評領域的發展脈絡;接下來分別探討了一系列與描述、解釋和判斷這三個主要批評活動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後詳細論述了構成批評話語的各種力量和抉擇;書中插入的附頁則用一定筆墨全面介紹了相關思想,並提及了很多論爭和趨勢,正是這些論爭和趨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藝術批評成為如此令人激動而又富於變化的體裁。
本書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系列》中的一本。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自2000年以來,已譯介百餘部域外學術佳作。複合光通過“棱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以“棱鏡”為名,意在通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叢書下設25個子系列,涉及哲學、社會學、文學理論、藝術理論、媒介研究等諸領域,囊括了眾多域外著名學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讓·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海登·懷特的《敘事的虛構性》、C. 賴特·米爾斯的《白領》、邁耶·夏皮羅的《繪畫中的世界觀》等,旨在通過譯介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