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不可能總屬於光明,所有偉大傳奇,必定少不了浩劫時刻
傳說中的隱匿之地,精靈之城的繁盛與殞落
比「魔戒三部曲」故事背景更久遠的中土第一紀元
繼《胡林的子女》、《貝倫與露西恩》後,中土世界遠古三大傳奇最終章
克里斯多福.托爾金與其父最後作品
繼《貝倫與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後,《剛多林的陷落》作為中土遠古時代的三大傳說最終章,見證了第一紀元走向終結。這三大傳說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組成元素,更是《精靈寶鑽》必不可少的基石。
看哪,高塔猛然一晃,坍塌下來,倒入一團驟然高漲的烈火中,因為那些惡龍擊碎了塔的基座,擊潰了所有攔在那裡的人。高塔的倒塌發出了可怕的鏗鏘巨響,剛多林民的王圖爾鞏就此殞落;在那一刻,勝利是屬於米爾寇的。
《剛多林的陷落》講述人類圖奧在剛多林的旅居,包括他與精靈伊綴爾的結合、兒子埃雅仁迪爾的出生、部臣邁格林的背叛、隱匿之城的陷落和諾多族倖存者逃亡的經過。這個故事在托爾金想像的中土世界觀第一紀元中占舉足輕重之意義。遺憾的是,托爾金平生寫出的完整版本便僅止於那創作於青年時期的文稿,他雖曾著手重寫,但並未完成全稿。透過其子克里斯多福.托爾金的整理,此書得以面世。
《剛多林的陷落》也是克里斯多福.托爾金編輯整理的最後一部托爾金作品。
媒體好評
這是托爾金耗費一生所寫的故事,雖是個悲劇,仍可發現作者對中土世界無盡的熱情。
——《娛樂周刊》
這不但是一本托爾金迷想擁有的收藏,更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即使那些人認為他們已經熟知這個故事。
——《今日聖路易斯報》
本書會提醒J.K.羅琳所有的讀者,J.K.羅琳一系列作品中的探索、尋找身分認同,以及籠罩人心的邪惡等許多的主題,是源自托爾金(和其他作家)。兩位作者都使用神話、法術和奇幻故事為架構,呈現出這些巨大的議題。
——《今日美國報》
我熱愛托爾金。他的言語詞句如同自然萬物,如同岩壁的結構與瀑布的奔流。對於我,如果痴心達到托爾金的寫作水準,就如同妄想像櫻桃樹一般綻放花枝,像一隻小松鼠想攀上樹頂,像一場平常降水想被稱作暴風驟雨。
——尼爾•蓋曼(國際知名作家)
作者簡介:
J.R.R. 托爾金(J.R.R. Tolkien)
英國文豪,天才的語言學家,生於1892年1月3日,1925年開始擔任牛津大學教授。他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中洲世界史詩,影響至為深遠的是《霍比特人》和《魔戒》。這兩部鉅作,被譽為當代奇幻作品的鼻祖。1972年3月28日,托爾金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的大英帝國指揮官勳章。
托爾金於1973年9月2日在牛津逝世。托爾金身後,其作品聲名未減,至今已暢銷2.5億餘冊,「魔戒三部曲」在英國水石書店和第四頻道合辦的票選活動中被選為20世紀之書,並獲亞馬遜網路書店票選為兩千年以來最重要的書籍。
編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托爾金(Christopher Tolkien)
J.R.R. 托爾金的小兒子,托爾金文學遺產執行人,整理編輯有《精靈寶鑽》《胡林的子女》以及十二卷本《中洲歷史》等作品,曾為《魔戒》繪製地圖。
繪者簡介
艾倫.李(Alan Lee)
英國插畫大師,生於1947年。尤擅水彩與鉛筆素描,曾為眾多文學經典創作插圖。以《伊利亞特》獲得英國童書最高榮譽格林納威獎;以《哈比人》獲得世界奇幻大會年度最佳藝術家獎。他的插畫是托爾金筆下宏大世界的視覺化基礎,得到全世界讀者與影迷的承認和熱愛。憑借為電影《魔戒》作出的卓越貢獻,榮膺2004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
譯者簡介:
鄧嘉宛
專職譯者,英國新堡大學社會語言學碩士。從事文學與基督教神學翻譯工作二十餘年,譯有《魔戒》、《精靈寶鑽》、《胡林的子女》等五十餘種作品。喜歡一個人有書有貓做伴的生活。
石中歌
資深托迷,又名Ecthelion、噴泉。熱愛托爾金教授筆下那個名為阿爾達的世界,長年累月迷路其中,且樂不思返。
杜蘊慈
國立臺灣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著有歐亞絲路紀行《地圖上的藍眼睛》、《達里溫.孤山》。喜愛閱讀民族史詩、傳說,歐亞草原歷史地理。
章節試閱
導言
我將重申我在《貝倫與露西恩》開篇引用的內容,以此作為本書的開頭——家父寫於1964年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剛多林的陷落》是他「異想天開」,於「1917年因病離開軍隊休養期間」寫成的,最早版本的《貝倫與露西恩》也寫於同年。
這個故事到底寫於哪年仍有爭議,因為家父還有不同的說法。他在1955年6月的一封信中說:「《剛多林的陷落》(以及埃雅仁迪爾的誕生)是在醫院裡寫的,那是1916年我從索姆河戰役中倖存之後的休假期間。」同年,他在寫給W. H. 奧登的一封信裡把寫作日期說成是「1916 年底因病休養期間」。據我所知,他最早提到此事,是在1944 年4 月30 日寫給我的信裡,對我當時的經歷表示同情。他說:「我最早動筆寫作諾姆族的歷史,是在擁擠不堪,又充斥著留聲機喧鬧的軍隊棚屋裡。」這看起來不像在因病休養期間,但也有可能是他在病休之前就開始了寫作。
然而,就本書而言,他在1955 年寫給W. H. 奧登的那封信中所說的至關重要——它是「這個幻想世界的第一個真正的傳說」。
家父處理《剛多林的陷落》初版文稿的方式, 與《緹努維爾的傳說》不同。他擦掉了《緹努維爾的傳說》那份鉛筆寫成的初版手稿,在上面重寫了一個新的版本。但對《剛多林的陷落》,他雖然大幅改動了傳說的第一版草稿,但沒有擦掉原版,而是用墨水在鉛筆原稿上寫了修訂的版本,越到後來,改動的篇幅就越大。有些地方還能辨認出底下的文字。從這些段落中可以看出,修訂稿與初稿還是相當接近的。
基於墨水稿,家母謄寫了一份整潔的版本。考慮到文稿呈現出來的疑難程度,這份謄稿堪稱十分準確。之後,家父又對這份文稿進行了很多修改,這些改動絕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雖然研究家父的著作必然脫不開複雜文稿版本的問題,但我不打算在本書中探討這個問題。我在此提供的文稿是家母的謄本,其中包含了對它進行過的修訂。
在這裡我們必須提到,很多對初版手稿的改動都發生在家父1920年春天向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的散文俱樂部朗讀這個傳說之前。他抱著歉意進行介紹,解釋自己為何沒有選擇一篇「散文」,而是選了這篇作品時,是這樣說的:「當然,它從沒見過天日。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一整套發生在我自己想像出來的『精靈之地』裡的事件已經在我腦海中成熟起來(更確切地說,是構造出來)。我已經草草寫下了一些篇章。這個故事並不是其中最好的,但它是迄今唯一一篇修訂過的,儘管修訂得還很不夠,它仍是唯一一篇我敢朗讀出來的。」
傳說最初題為「圖奧與剛多林的流亡者」,但家父後來一直稱它為《剛多林的陷落》,我也是這樣做的。手稿中,標題之後是這樣一句話:「由此引出埃雅仁德爾的偉大傳說。」孤島上講述這個傳說故事的是童心(伊爾菲尼歐爾),他正是那位曾在傳說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布隆威格(沃隆威)的兒子。
剛多林的陷落作為遠古時代三大傳說的第三部,其正面敘述理應體現出諸神與精靈的世界裡發生的巨大變化,而且這項變化其實就是故事的一部分。這些事件有必要在此簡略介紹一下,但我覺得,這份介紹與其由我來寫,倒不如採用家父親筆寫下的獨具一格的概述。這樣的概述,可以在一部家父稱為「原始的《精靈寶鑽》」( 又稱《神話概要》) 的作品裡看到。它最初寫於1926年,後來經過了修訂。我在《貝倫與露西恩》中就引用了這篇作品,在本書中也把它作為《剛多林的陷落》傳說演變過程中的一個要素加以引用。不過,在本書中,我採用它的目的在於簡明扼要地敘述剛多林問世之前的歷史,而且它還具有一項優勢,就是它本身也源自很早的時期。
鑒於收錄它的目的,我省略了其中與本書內容無關的段落,並且為了清楚起見,隨處做了一些微末修改和補充。我編輯的文本始於《神話概要》的原稿開頭。
在九位維拉被派來掌管世界之後,魔苟斯(黑暗惡魔)不服曼威的領導,掀起反叛,推倒了造來照亮世界的巨燈,淹沒了眾維拉(諸神)居住的阿爾瑪仁島。他在北方興建了一座地底宮殿。眾維拉遷往極西之地,西鄰外環海與終極之牆,東抵諸神造就的巍峨的維林諾山脈。在維林諾,他們收聚了所有的光明和美好之物,建造了他們的宅邸、花園和城市,而曼威和他的妻子瓦爾妲的宮殿位於至高之山(塔尼魁提爾)上,從那裡他們可以越過整個世界,看到黑暗的東方。雅凡娜・帕露瑞恩在維林諾平原中央,維爾瑪城的大門外種下了雙聖樹。它們在她的歌聲中成長起來,一棵的葉子色澤深綠,葉背是閃耀的銀色,開著如同櫻花的白色花朵,每朵花都滴下一滴銀光的露珠;另一棵的葉子是嫩綠色的,葉緣是金色,就像山毛櫸,開著如同金菖蒲的黃色花朵,散發出熱量和熾熱的光。每棵樹都有七個鐘頭的盛開,七個鐘頭的凋謝;因此,一天之中有兩次光暈柔和的時段,每棵樹的光芒都很微弱,交融在一起。
域外之地[中洲]被黑暗籠罩。魔苟斯撲滅兩盞巨燈之後,萬物都停止了生長。大地上有黑暗的森林,林中有紫杉、冷杉和常春藤。歐洛米有時會去林中狩獵,但在北方,魔苟斯和他手下的大群惡魔(炎魔)以及奧克(即半獸人,又稱「格拉姆惑斯」或「仇恨之民」)占據了優勢。瓦爾妲看到黑暗,受到觸動,便動用所有積攢的銀樹熙爾皮安的光,創造並散播了群星。
大地的兒女——埃爾達(精靈)就在群星完成的時候甦醒了。他們居住在東方星光照耀的「甦醒之水」奎維耶能邊。歐洛米發現了他們,他們的美占據了他的心。他飛馳回維林諾向眾維拉報訊。眾維拉因此記起了他們對大地的責任,因為他們在進入世界時便知道自己的職責——為將在指定之時到來的兩支大地上的種族治理大地。此後,他們發動了對北方堡壘(「鐵地獄」安格班)的遠征,但是安格班已經過於強大,他們無法摧毀。盡管如此,魔苟斯還是遭到俘虜,被押到了住在維林諾北部的曼督斯的殿堂。
埃爾達(精靈一族)被邀請前往維林諾,因為眾維拉擔憂魔苟斯的邪惡造物仍在黑暗中遊蕩。歐洛米騎著白馬,帶領埃爾達離開東方,踏上了漫長的遷移之路。埃爾達分為三批,一批後來得名昆迪(光明精靈),由英格威領導;一批後來得名諾多族(諾姆族或淵博精靈);一批後來得名泰勒瑞族(海洋精靈)。很多精靈在途中脫隊,在世間的森林中漫遊,形成了不同的伊爾科林迪(不曾在維林諾的科爾居住過的精靈)部落。辛葛是他們的領袖,他聽到美麗安和她的夜鶯的歌聲,被迷住了,沉睡了一個紀元。美麗安是維拉羅瑞恩麾下的神聖少女之一,她有時會去外面的世界遊蕩。辛葛與美麗安做了多瑞亞斯的森林精靈的王與王后,生活在一處名叫「千石窟宮殿」的王宮中。
餘下的精靈來到了西部大地盡頭的海濱。那時,海岸在北方向西傾斜,只有一片狹窄的海域隔在中洲與諸神之地的中間。這片狹窄的海域滿是尖利的堅冰。但在大批精靈到達的地方,向西鋪展開去的只有遼闊的暗沉海面。
司掌海洋的維拉有兩位。烏歐牟(伊爾米爾)是曼威之下最強大的維拉,他是所有水域的主宰,但經常居住在維林諾或外環海。歐西和頭髮遍及整片海洋的烏妮夫人則更愛世間的大海,那片大海拍打著維林諾山脈腳下的海灘。烏歐牟把那座眾維拉最初居住,如今半被淹沒的阿爾瑪仁島連根拔起,令最先到達的諾多族和昆迪登上那座島,將他們載去了維林諾。泰勒瑞族為了等待烏歐牟,在大海岸邊居住了一段時間,因此他們熱愛大海。當他們也被烏歐牟送往維林諾時,歐西出於嫉妒和對他們歌聲的喜愛,把那座島鎖在了仙境海灣的海底,從那裡可以隱約看到維林諾山脈。那座島附近沒有別的陸地,因而得名「孤島」。泰勒瑞族在島上居住了漫長的時間,不但語言發生了改變,還向歐西學習了奇異的音樂,歐西也造出海鳥來取悅他們。
諸神送給其他來到維林諾的埃爾達一個家。即便身處雙聖樹照亮的維林諾花園中,精靈們依然渴望一睹群星,所以維拉在環護維林諾的山脈中開出一個豁口,在豁口中的一處深谷裡,他們堆起了一座綠色的小山——科爾。科爾山的西面被雙聖樹照亮,向東望去則能看見仙境海灣和孤島,以及更遠的黯影海域。因此,維林諾的蒙福之光便有一部分滲入了域外之地[中洲],這光照在孤島上,使它的西面海岸變得青翠美麗。
在科爾山頂,建起了名為圖恩的精靈之城。昆迪成為曼威和瓦爾妲最愛的一族,諾多族則最受奧力(工匠之神)和智者曼督斯的青睞。諾多族發明了寶石。他們造出了數不清的寶石,它們遍佈在整座圖恩城乃至諸神的所有殿堂裡。
芬威的長子費艾諾是諾多族當中技藝與魔法最精湛的一位。他琢造了三顆寶石(精靈寶鑽),在寶石中嵌入了融合雙聖樹之光的鮮活光焰。它們發出獨特的光,不潔的手接觸到會被灼傷。
泰勒瑞族看到遠方維林諾的光輝,感到左右為難,因為他們既想與親族團聚,又想住在海邊。烏歐牟教會了他們造船的手藝。歐西做出了讓步,贈給他們天鵝,他們利用許多天鵝拉動航船,駛去了維林諾,居住在那裡的海濱。他們能看見雙聖樹之光,倘若想去便可前往維爾瑪,同時又能在經過科爾,自隘口透出的輝光照亮的水面上揚帆起舞。其他埃爾達贈給他們很多寶石,尤其是蛋白石、鑽石和別的淺色水晶,這些寶石被撒在仙境海灣的海灘上。他們自己則發現了珍珠。他們的主要城鎮是坐落在科爾隘口以北的海岸上的天鵝港。
導言
我將重申我在《貝倫與露西恩》開篇引用的內容,以此作為本書的開頭——家父寫於1964年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剛多林的陷落》是他「異想天開」,於「1917年因病離開軍隊休養期間」寫成的,最早版本的《貝倫與露西恩》也寫於同年。
這個故事到底寫於哪年仍有爭議,因為家父還有不同的說法。他在1955年6月的一封信中說:「《剛多林的陷落》(以及埃雅仁迪爾的誕生)是在醫院裡寫的,那是1916年我從索姆河戰役中倖存之後的休假期間。」同年,他在寫給W. H. 奧登的一封信裡把寫作日期說成是「1916 年底因病休養期間」。據我所知,他最...
作者序
我曾在《貝倫與露西恩》一書的序言裡談到:「我已經步入人生的第九十三個年頭,(不出意外的話)我基於家父的文稿所編的一長串作品,將以本書作結。」我用了「不出意外」這個說法,因為當時我雖動過模糊的念頭,想沿用《貝倫與露西恩》的編輯方式,去處理家父的「三大傳說」之三——《剛多林的陷落》,但又覺得這委實不大可能,所以我認為,倘若「不出意外」,《貝倫與露西恩》就是我編的最後一本書了。然而,意外發生了,現在我只能說:「我九十四歲了,《剛多林的陷落》(毋庸置疑)就是我編的最後一本書了。」
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收錄的各版文稿中分支眾多的複雜敘述,瞭解中洲是如何步向第一紀元終結的,而家父對他所構思的這段歷史的觀念,又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水落石出的——直到最後,在即將達成最完滿的形式之際,功敗垂成。
中洲遠古時代傳說的結構始終在演變。我編輯的《中洲歷史》中有關第一紀元的部分之所以如此漫長而複雜,是因為這些無窮無盡湧現出來的靈感:新的寫照、新的動機、新的名字,尤其是新的關聯。家父身為創造者,不斷推敲著宏觀的歷史,他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察覺故事裡出現了新的元素。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將舉出一個很可能極具代表性,非常簡短但值得注意的例子。《剛多林的陷落》這個傳說中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唯一一個將會進入剛多林的凡人圖奧 ,與同伴沃隆威一起尋找隱匿之城的那場旅途。家父在最初的《失落的傳說》中就提到了這場旅途,但敘述十分簡略,途中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波折——事實是,根本沒有任何波折。但在最後一個版本的文稿中,這段旅程得到了更加詳盡的描寫:一天早晨,身在曠野當中的他們,聽到樹林裡傳來了一聲呼喊。我們完全可以說,是家父「他」本人聽到樹林裡傳來了一聲呼喊,突如其來,出乎意料。 一個身著黑衣,手持黑色長劍的高大男人隨即現身,朝圖奧和沃隆威這邊走來,他口中不斷呼喚著一個名字,就好像他正在尋找一個失去蹤跡的人。但他只與他們擦肩而過,沒有攀談。
圖奧和沃隆威自然無從解釋這意想不到的一幕,但是,這段歷史的創造者卻非常清楚來者是何許人也。他不是別人,正是圖奧的堂兄——聲名遠揚的圖林.圖倫拔,正逃離納國斯隆德的毀滅,而此事圖奧和沃隆威都不知曉。中洲偉大傳說之一的生命力,就在這裡得見一斑。圖林逃離納國斯隆德的經過,收錄在《胡林的子女》當中,但那一段沒有提到這場邂逅,身為堂親的兩人都不知情,也不曾再見面。
若要說明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對水神烏歐牟的刻畫。起初,烏歐牟坐在西瑞安河邊的蘆葦叢中,在黃昏時分演奏音樂;而多年以後,在溫雅瑪,世間眾水的主宰自巨大的海上風暴中現身。烏歐牟千真萬確處於這部偉大神話的中心。這位偉大的神靈雖然遭到維林諾大多數同儕的反對,但仍然神祕地達到了他的目的。
回顧我那延續了四十多年,如今已經收尾的編輯工作,我相信,我的根本目的至少有一部分在於強調「精靈寶鑽」的本質,強調它之於《魔戒》那至關重要的存在——它應該被看作家父的中洲與維林諾世界的第一紀元。
誠然,我在1977年出版了《精靈寶鑽》,但那本書是在《魔戒》出版多年以後,為了達成敘事的連貫性而編纂——甚至可以說是「構思」——出來的。它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看起來是「孤立」的,因為它是一部風格崇高、篇幅宏大的作品,被設定為從極其遙遠的過去流傳下來,並不具備《魔戒》的感染力和直觀性。這在我看來無疑是必然的,因為第一紀元的敘事在文學性和想像性上都截然不同。儘管如此,我知道,早在《魔戒》已經完成但尚未出版時,家父曾經表達了深切的願望,堅信第一紀元和第三紀元(《魔戒》的世界)應該作為同一部作品中的元素或組成部分來處理、出版。
在本書《傳說的演變》一章中,我刊出了1950 年2月家父寫給他的出版商斯坦利.昂溫爵士的一封長信的節選。這封信非常有啟發性,寫於《魔戒》的實際寫作告一段落不久之後,家父在信中吐露了自己對此事的想法。當時,他自嘲地形容自己「嚇壞了」,當他考慮「這個大約六十萬字的龐然大物」時尤其是當出版商正等著他們所要求的,一部《哈比人》的續集時,而這本新書(他說)「其實是《精靈寶鑽》的續集」。
他始終不曾改變過看法。他甚至寫過,《精靈寶鑽》和《魔戒》是「 精靈寶鑽和力量之戒的一整部長篇傳奇」。基於這些理由,他反對單獨出版任何一部作品。但就如《傳說的演變》一章中所述,最終他意識到他的願望沒有任何希望實現,只能屈服,同意只出版《魔戒》。
《精靈寶鑽》出版之後,我開始研究他留給我的全部手稿。這項研究持續了多年。在《中洲歷史》系列中,我以所謂的「齊頭並進」作為約束自己的總則——我沒有梳理單個故事的發展脈絡,而是追循整體的敘述在多年中的演變。正如我在《中洲歷史》第一卷的前言中所評論的:
作者對自己想像世界的看法不斷蛻變、成長,經歷了緩慢持久的變化。在他生前,它只在《霍比特人》和《魔戒》中嶄露頭角,並得以出版固定下來。因此,對中洲和維林諾的研究是複雜的,因為研究的物件並不穩定,在時間(作者的一生)中可以說不僅僅是「橫向」(因為一部出版的書不會經歷更多本質上的改變),而且還是「縱向」存在的。
因此,由於作品的性質使然,《中洲歷史》往往不易理解。當我覺得結束這個漫長的編著系列的時刻終於到來,我想盡可能地嘗試另外一種模式:使用從前發表的文本,去梳理一個特定故事的脈絡,從它最早的現存形式開始,直到後來的發展。《貝倫與露西恩》就這樣問世了。在我編輯的《胡林的子女》(2007年)中,我的確曾在附錄中介紹了故事在後續版本中經歷的主要改動,但在《貝倫與露西恩》中,我實際上完整引用了早期的文稿,從《失落的傳說》中最早的形式開始。既然已經確認《剛多林的陷落》將是我編輯的最後一本書,我在書中也採用了同樣的有趣形式。
在這種模式下,一些後來被放棄的段落乃至已經羽翼豐滿的概念也得以重見天日。《貝倫與露西恩》中貓王泰維多那短暫卻引人注目的出場就屬於此列。在這個方面,《剛多林的陷落》是獨一無二的。原始版本的傳說清楚、詳細地描述了剛多林如何遭到無法想像的新武器壓倒性的攻擊,甚至寫出了城中那些建築被燒毀、著名戰士犧牲之地的具體名稱。而在後來的版本中,毀滅和戰鬥被縮減成了一段文字。
我曾在《貝倫與露西恩》一書的序言裡談到:「我已經步入人生的第九十三個年頭,(不出意外的話)我基於家父的文稿所編的一長串作品,將以本書作結。」我用了「不出意外」這個說法,因為當時我雖動過模糊的念頭,想沿用《貝倫與露西恩》的編輯方式,去處理家父的「三大傳說」之三——《剛多林的陷落》,但又覺得這委實不大可能,所以我認為,倘若「不出意外」,《貝倫與露西恩》就是我編的最後一本書了。然而,意外發生了,現在我只能說:「我九十四歲了,《剛多林的陷落》(毋庸置疑)就是我編的最後一本書了。」
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收錄的...
目錄
序
導言
失落的傳說之剛多林的陷落
最早的文本
圖爾林與剛多林的流亡者
《神話概要》中講述的故事
諾多族的歷史
最後的版本
傳說的演變
結尾
《神話概要》的結尾
《諾多族的歷史》的結尾
名詞列表
附加說明
生僻古詞簡述
家譜
序
導言
失落的傳說之剛多林的陷落
最早的文本
圖爾林與剛多林的流亡者
《神話概要》中講述的故事
諾多族的歷史
最後的版本
傳說的演變
結尾
《神話概要》的結尾
《諾多族的歷史》的結尾
名詞列表
附加說明
生僻古詞簡述
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