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認為失智症無法根治,但其實可用藥物延緩惡化速度,而且,依不同類型或病期的失智症,也有採取最有效的方式。
★以正確的知識及理解失智症,能讓症狀產生驚人變化!
★盡早察覺失智症是獲得妥善治療的第一步。
《改善失智症的八大法則》
老年精神科 沈政男醫師推薦
這樣做,可以改善失智症!
法則1 早期診斷,掌握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機
法則2 確實了解治療藥物
法則3 處方藥的劑量,由家屬決定
法則4 失智症的治療方法依「類型」而異
法則5 三「不」:不指正、不批評、不責罵
法則6 有問題的行為,其實都存在著理由
法則7 鍛鍊不怕失智症的大腦
法則8 坦然接受外界的協助
在日本,家中有六十五歲以上、需要照護的高齡者,負責照護的同居人也是六十五歲以上的情況,稱為「老老照護」。近年來,日本已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老照護成為社會問題,
這也可說是少子高齡化的表徵。另外,需要照護的原因,第一名雖然是腦中風,第二名卻是失智症,第三名則是高齡衰弱。
根據法國的某項調查,認知功能的降低約莫是從四十五歲開始。另一項調查也指出,若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大約三年內,每四人就有一人惡化。也就是說,四十五歲開始的認知功能降低,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引發失智症,往後的生活必須仰賴家人照護。
至於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推估,台灣二○一六年失智症人口已逾二十六萬人,大約每一百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到了二○四一年增加到近六十七萬人,大約每一百人就有三人罹患失智症。面對失智症這個高齡化疾病,也有自己該做的功課。如果能及早發現失智症警訊,在患病初期阻斷發展,就能延緩對大腦的影響。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首先,從今天起,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改掉會讓認知功能降低的不良習慣。即使罹患失智症,只要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或照護就能緩和症狀,並且好好了解什麼是「量力而為」的照護。掌握正確資訊,保持與地區社會的互動,做足準備,以防萬一。此外,互助互諒的心態與社會結構的重整,將是今後越來越重要的事。
《我得了失智症!》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專文推薦
☑演員的名字想不起來。
☑忘掉要寫的字沒辦法作筆記。
☑定了行程後才發現撞期。
☑懷疑自己罹患失智症,甚至連晚上都睡不著。
……於是我就衝到了「健忘症門診」。
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多因人而異,但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開始,例如: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感到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問題、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等等。
作者在六十一歲時警覺到腦部出現異常,尤其身為記者,需要撰稿採訪,不斷給予腦部刺激,照理說不會產生認知障礙。後來意識到問題不單純,擔心放任不管的話症狀會惡化,便積極洽詢相關醫療人士,接受認知能力提升訓練的復健課程,治療早期失智。
開始接受治療時,作者發現原來許多人與他懷著同樣的煩惱。也讓他認知到,假如他不計形象公開的認知能力提升訓練實況與心路歷程,能夠對患者有所幫助,這樣的現身說法必將意義重大,因此決定將每天的課程訓練與體驗發表在週刊上連載。沒想到讀者的迴響比預期來得熱烈,便歸納整理長達三百天的內容紀錄分享讀者。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我們應該要更客觀地看待,並且在早期就開始採取預防措施。書中介紹的各式訓練課程,如強力的肌力訓練、美術、音樂和認知能力遊戲等,不僅能提升認知能力,也能延緩發病時間,如此,就可以節省許多花費,且更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作者希望本書能帶給同樣對抗病魔的人勇氣,跟著他不斷持續加油!
作者簡介:
綜合監修 森 惟明
醫學博士,高知大學榮譽教授,腦神經外科醫師。
一九三四年生於大阪府。自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在該校同系擔任腦神經外科助教。一九八一年四月,轉赴高知醫科大學(現高知大學醫學系)擔任初代腦神經外科教授。擔任厚生省(現厚生勞動省)「特定疾病難治性水腦症調查研究班」班長等公職的期間,為充實高知縣內腦神經外科醫院的醫療設備四處奔走。目前仍在多家醫院的腦神經外科門診為高齡患者進行腦梗塞、失智症等疾病的診療。
監修 河野和彦
名古屋Forest Clinic院長。
一九五八年生於愛知縣名古屋市,一九八二年畢業於近畿大學醫學系。一九八二~一九八四年任職於名古屋第二紅十字醫院(全科輪替)。一九八四~一九八八年取得名古屋大學醫學系研究所老年科學博士(醫學博士)學位。一九八八~一九九四年成為老年科學特約醫師,一九九四年成為老年科學講師,隔年擔任愛知縣厚生連海南醫院老年科部長。二〇〇三年轉任愛知縣共和醫院老年科部長。二〇〇九年設立名古屋Forest Clinic,該診所在二〇一一年被讀賣新聞「醫院的實力」失智症專題報導為日本初診人數第一的診所。(監修p.82~p.103的內容)
監修 公文(KUMON)學習療法中心
設立於二〇〇四年,在日本是以「公文式」聞名的KUMON集團旗下事業部門之一。業務內容包含維持、改善失智症高齡患者大腦功能的「公文式學習療法」,以及研究開發與推廣預防失智症的「大腦健康教室」。已將學習療法導入日本全國約一千六百所高齡者設施(二〇一四年十月為止),也在約兩百三十個市鄉鎮舉辦過約四百三十次的大腦健康教室講座。二〇一三年起,正式在美國推行學習療法。
山本朋史
一九五二年生於福岡縣,曾任職於每日新聞社,一九八三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剛開始隸屬於橫濱分社,一九八六年起調到週刊朝日編輯部。他以記者的身分採訪瑞克魯特事件、KSD事件和奧姆真理教事件等時事,擔任過副主編,後來轉任為編輯委員。現在仍以編輯委員的身分從事採訪及連載編輯等工作。
譯者簡介:
連雪雅
生活中少不了日文的陪伴,對翻譯工作懷抱著高度熱情。譯作包含食譜、親子教養、旅遊圖文、醫療保健等生活實用書籍與小說。
李友君
日文專職譯者,工作範圍以書籍為主。期盼能透過一己之力,讓更多人體會學問的奧妙之處。譯有:《該喝哪一瓶?:你必須要知道的飲料添加物》、《臉部鍛鍊法:消除法令紋,這樣做就對了!》、《恢復好視力,完全不費力!》(健行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序章 忘東忘西──那是老化?還是失智症?
你我難免會「忘記」事情,不過,要是覺得「和以往的情況不太一樣……」
那或許是失智症的徵兆。
只要在早期給予適當的應對,
就能緩解失智症的症狀,提高改善的可能性。
盡早察覺失智症是獲得妥善治療的第一步。
老化引起的「健忘」、失智症引起的「健忘」
一旦上了年紀,無論是誰,「忘記」的事情都會變多。像是,今天早餐吃了什麼?剛剛在路上和我打招呼的人是誰?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過,只要有一點提示就能想起來的話,這單純是﹁老化引起的健忘﹂。這種情況下,即使忘記瑣事,本身仍具有判斷力與思考力,不會喪失基本的時間概念。
可是,忘記已經吃過早餐、在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卻以為對方是陌生人……。像這樣忘記過往經驗的情況,正是「失智症」的特徵。就算有提示也想不起來,完全不覺得自己忘記了。與其說「忘記」,應該是「根本不記得」。起初是忘了小事,漸漸地無法認出身邊的人,失去對時間、季節的感覺,就連自己幾歲也不記得,對日常生活也會帶來不便。這就是老化引起的「健忘」與失智症引起的「健忘」顯著的差別。
出現這種情況,也許就是失智症
根據某項調查,疑似罹患失智症的人,約莫四分之一是獨居者。雖然失智症的初期症狀通常是﹁健忘﹂,但獨自生活的高齡者,假如每天都「忘記」事情,只會想成是因為年紀大了,或是根本不記得自己忘記事情,察覺不到自身的變化。
而且,在失智症的初期階段,患者仍保有社交能力與理性,可以掩飾自己的失常,所以就連偶爾見面的家人也不會發現,這種情況很常見。
不過,與家人同住的話,家人會記住失智症患者反常的言行,留意到那樣的言行逐漸增加。失智症症狀的發現,多半不是患者本人,而是家人。「難道是?」或許家人也會感到懷疑。可是,發現家中長輩反常的言行與老化引起的「健忘」略有不同時,必須視為失智症的症狀。
相當於失智症徵兆的各種症狀
在此列出幾種失智症初期的常見症狀。
● 嚴重的健忘、同一件事重複好幾次、對話搭不起來。
● 想不起來人名或物品的名稱。
● 時常忘記把東西帶走或收好,誤以為重要物品「被偷了」而慌張不安。
● 總是待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做、不想與人見面互動。
● 分不清時間、季節、場所。
● 以前會做的事,現在變得不會做。
此外,對於醫師的提問,有時會出現瞥向同行者尋求確認的舉動。這稱為「瞥視徵兆」,是在對自己的記憶缺乏自信時,希望旁人協助的行為。有些患者「一臉笑咪咪地聽醫師說話,似乎都有聽懂」,實際上是因為聽不懂醫師的說明,只好用笑掩飾。
在家也能做的簡單失智症檢測
說不定是失智症……雖然感到懷疑,卻無法立刻採取行動。在此為各位介紹在家也能做的簡單﹁畫鐘﹂測驗。首先,準備好B5大小的紙與筆,在沒有時鐘的房間裡進行。
● 請對方在紙上畫圓、寫數字(時刻),再畫出指向十點十分的指針。在不看時鐘的狀態下,十五分鐘內完成(假如對方看了手錶等有顯示時間的物品,可能就是失智症)。
透過這個簡單的測驗,可以知道對方當下的「判斷能力」到哪種程度。
例如,把圓畫得很小(直徑二•八公分以下)、數字的排列方向相反、數字不是繞著圓排列、數字不夠或太多、指針的方向錯誤、畫了三根以上的指針、把時間寫成數字(像電子鐘那樣),只要有一項符合,可能就是失智症。當然,這並不表示已經罹患失智症,但可能性很高。
第一章 防範未然,失智症的基礎知識
首先,一起來正確理解關於失智症。
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會出現怎樣的症狀?
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失智症能夠痊癒嗎?
透過本章讓你清楚了解並掌握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時,
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
失智症為何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
失智症除了必定會有﹁健忘﹂等記憶障礙,還有無法分辨時間、場所或人的辨識障礙、原本會做的事變得不會做的執行功能障礙。另外也會出現行走困難、說不出話、暴力行為等症狀。失智症患者為何會有各式各樣的症狀呢?那
是因為大腦的各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這稱為「腦功能側化」(腦側化,BrainLateralization)。
大腦內側有掌管喜怒哀樂、慾望等情感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記憶有著密切關連的「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迴)也在此處。大腦最外側是稱為新腦的「新皮質」,這兒會控制邊緣系統的功能,影響人類的思考或判斷等行為。新皮質中又分為辨識雙眼所見事物的「視覺皮質」(Visualcortex)、傾聽並理解他人話語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等,各部位皆有不同作用。
因為腦功能側化,失智症的症狀會隨著大腦發生障礙的部位出現差異。
失智症的類型很多(後文將有詳細說明),當中占多數的阿茲海默症會出現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壞死、脫落,大腦逐漸萎縮的情況。即使發生萎縮的部位不同,初期都有回想能力下降的症狀,因為想不起事物的名稱,經常用「那個」、「這個」之類的話含糊帶過。不過,語言方面很少出現障礙,能夠流暢地對話。因此發病初期很難與「老化引起的健忘」有明確的區別。
如果是腦血管疾病引發的失智症,就會突然出現語言功能的障礙,有時甚至難以與人溝通。另外,當運動方面的部位出現障礙時,走路會拖著腳,或是東西拿不穩,經常掉到地上。若是感情方面的部位發生障礙,會出現無法抑制感情等的症狀。
失智症的原因很多,發生障礙的部位或惡化速度也是因人而異。而且,症狀的出現方式也會隨著環境改變。因此,失智症的治療無法以一概全。
「老化腦」與「失智症腦」的差異
大腦內有神經細胞,透過彼此的相互刺激,發揮大腦的功能。據說人腦約有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但每天也會減少約十萬個。因此,上了年紀後,記憶力會降低,「記不住」、「想不起來」的事情變多,這是任何人都會有的自然變化。
另一方面,失智症則是因為大腦的病變,導致大腦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例如阿茲海默症,那是腦內蓄積了名為「β- 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的蛋白質所造成的失智症。不過,就算部分的神經細胞無法作用,由於周邊的神經細胞具有「代償功能」,所以不會立刻發病。但,β- 澱粉樣蛋白若長年(二十年以上)蓄積,神經細胞會逐漸壞死,大腦因而萎縮。尤其是邊緣系統的「海馬體」一旦萎縮,記憶方面的障礙就會變得顯著。
《我得了失智症!》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難不成是失智症?
1 懷著不安衝進「健忘症門診」
2 一天做兩次腦部精密檢查
3 核磁共振掃描照片呈現出來的腦部海馬迴
4 日間復健課程第一天,年長者的第一次挫敗
第2章 與病友做訓練
5 體能檢定後反省自己不健康的生活
6 坦白告知叫我癡呆記者也無妨
7 透過本山式肌力訓練連結感覺神經
8 做平衡測驗時因耍詐而挨罵
9 輕度認知障礙治得好嗎?
第3章 笑容、汗水與奮鬥的每一天
10 雖然身體健康起來,腦部卻還沒好轉
11 畫家安野光雅先生的鼓勵和美術療法
12 腦波檢查結果處於阿茲海默症和正常的中間值
13 一心二用接連失敗
14 第一次嘗試用靠不住的手藝烹飪
15 突然要拿鐘琴參加合奏
第4章 前進三步倒退兩步
16 上電視時變成丑角的記者
17 與山藤章二先生暢談懷舊療法
18 跳社交舞時握住女性的手,貼近身軀
19 監督機關大本營——厚生勞動省突擊採訪
第5章 癡呆誰還受得了!
20 與在日間復健課程結交的病友聊天的效果
21 家屬扶持失智症患者時的深切煩惱
22 柏青嫂特訓中不聽勸告賠得慘兮兮
23 美國與日本開發夢幻新藥
24 離開筑波日間復健課程轉院到御茶之水去
番外篇
附件2推薦序
我得了失智症!?真實勇敢的應對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有個過渡期叫「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就是本人覺得記性不佳或認知功能有點減退,客觀的認知功能測驗也顯示其近期記憶或其他認知功能確實比同年齡者差,但整體認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還沒嚴重到失智症的程度。
六十五歲以上約一-二%的人有輕度認知障礙,比失智症還常見,只是很多人可能沒注意或錯過了這段時期,就直接進入失智症。本書《我得了失智症!》作者山本朋史從事記者工作長達三十九年,六十歲退休後仍以聘約制繼續當週刊記者。因為從事文字工作,且需採訪並與人互動,才會在六十一歲時就警覺到記性出了問題,如約定的採訪撞期等。就醫後,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於是積極展開一系列豐富的認知復健治療。
相對於一般老年人每年約一%罹患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者每年約一-一五%會轉變為失智症,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因此被認為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雖然無法精準預測,但研究顯示本來近期記憶減退就較嚴重者或教育程度低者,比較容易從輕度認知障礙轉變為失智症。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輕度認知障礙都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有文獻報告,經過一年追蹤,雖然大部分的輕度認知障礙者維持現況,但約一六%的人認知功能回到正常,可能最初的認定受到睡眠障礙、焦慮、憂鬱症狀或藥物副作用等的影響,讓認知功能不是很穩定,有些波動,因此輕度認障礙者需長期追蹤,定期檢查。
目前並沒有治療輕度認知障礙的藥物,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愛憶欣)在多次的臨床藥物試驗中,對輕度認知障礙並沒有顯示療效,因此需要借助於非藥物療法。例如台北榮總神經內科曾於二五年對三十位認知功能障礙者給予三個月的記憶訓練,每週一次,每次二個半小時,雖然三個月後其認知功能維持原狀或只稍微進步,但因人際互動和經驗分享,其焦慮和憂慮症狀減低。後續許多文獻也顯示各種認知訓練、有氧運動、音樂或美術等活動對認知功能也有所助益。
本書作者在筑波大學附設醫院接受每週兩次共七個月的各種認知復健課程,包括「腦部俱樂部」的認知功能遊戲、肌力訓練、美術、音樂、烹飪和跳交際舞等,其認知功能評估並沒有進步,但「少輸為贏」,沒有退步就是進步。
因為是記者,所以作者對各種認知訓練敘述得非常詳細、有趣又生動,其實這些認知訓練不用等到輕度認知障礙出現才開始,平常就養成習慣,預存知能存款,效果會更好。
最令人敬佩的是作者不但沒有因輕度認知障礙而退縮或覺得不好意思,而是積極接受認知復健,而且把其過程在上班的《週刊朝日》上連載並集結成書,嘉惠大眾,書寫也是一種認知治療!台灣失智症協會多年來開辦「瑞智學堂」,相信有許多輕度認知障礙者受益良多,這本書很值得閱讀參考。
附件3內文試閱
前言
我以報章雜誌的記者為業,轉眼就過了三十九年。雖然在運動部門負責相撲和職棒線,也曾在指揮總部做報紙的版面設計和下標題,但我做新聞事件採訪的次數卻遠遠多於這些。儘管我以擔任事件記者為傲,然而被別家媒體搶先報導的次數卻數也數不清。能夠引以為豪的報導有多少呢?甚至還有人給我冠上「粗心阿朋先生」的可恥之名。有段時間我在做辦公桌工作,卻當不了管理職(正確來說,我沒有那樣的能力,就算是暫時擔任,也一定會立刻開溜)。我堅持要站在第一線。即使在六十歲依法退休後,也以一年一聘的契約持續當個小記者。
我喜歡和人見面。透過採訪聽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時,那份喜悅是說不盡的。儘管採訪筆記沒有全數保存,但我在大學時做的筆記約有三十冊。從漫長的記者生涯來看,總計應該高達一千冊以上。要是沒辦法正確抄下對方的發言,就沒資格當記者。我在重看最近的筆記時,發現忘掉漢字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胡亂寫上去的頻率增加了,而且還沒有認真做筆記。這麼說起來,我曾經在二十五年前的週刊朝日上,寫過〈寫不出漢字 你是不是成了文書處理機笨蛋?〉的報導。這是在採訪作家井上廈先生等人之後撰稿而成。
我是從過了六十一歲起覺得腦部出現異常。我對記憶力多少有點自信。儘管學校成績沒那麼好,但小時候光是智力測驗就比別人厲害,採訪內容即使沒有再聽一次錄音帶,也幾乎都記得起來。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卻想不起不久之前聽過的人名。我總是想不起電視上出現的演員名,熱愛賽馬卻忘了參賽馬叫做什麼,有幾次甚至還花了二十分鐘以上才想起忘掉的事。剛開始我以為是年紀大的錯。任誰過了六十歲都會認為這點小事是稀鬆平常。反正沒有實際危害,就放任不管沒告訴別人。我以為記者這份工作要每週撰寫原稿,給予腦部刺激,照理說不會產生認知障礙。
但是,我有時會在定了採訪行程後才發現撞期。以往從沒犯過這樣的失誤。雖然設法掩飾過去,收拾局面,我的不安卻一口氣膨脹開來。怎麼會?為什麼?我尋找原因,發現理由很簡單。大概是先前忘了把約好的第一個行程輸入iPad當中,之後才會覺得「剛好這天有空」,滿不在乎地將重要的採訪寫進預定表中。才剛明白這一點,我的腦中就響起與耳鳴不同的嗶聲,覺得像是聽到腦部在哀鳴。
假如得了感冒,只要吃感冒藥,攝取營養,好好睡覺就行了。假如肚子不舒服就吃胃藥,假如頭痛就吃頭痛藥。難道就沒有辦法防止健忘嗎?這說不定是失智症。要是就這樣放任不管,症狀會惡化得更厲害。我擔心得連晚上都睡不著。無計可施之下,就去向醫療相關人士洽詢。對方建議我去「健忘症門診」接受診療,幫忙介紹值得信賴的醫師,於是我就毫不猶豫地衝進東京醫科牙科大學醫院精神科的「健忘症門診」。
來診斷我的是筑波大學的朝田隆醫師。我依照朝田醫師的指示接受認知功能檢查。還在能做核磁共振掃描(MRI)及電腦斷層掃描(CT)的醫院做精密檢查。結果醫師告訴我症狀還很輕微,懷疑這是認知障礙。雖然還沒發展到失智症的地步,但若放著不管,幾年後症狀可能會惡化,演變成失智症。這真可怕,簡直是千鈞一髮。事到如今還有什麼辦法呢?朝田醫師說明失智症也有藥可醫,但他建議最好還是參加日間復健課程的認知能力提升訓練。這是朝田醫師推動的失智症早期治療。
我接受了這項早期治療。不過治療能兼顧到工作嗎?跟主編商量後,對方表示只要將失智症早期治療親身體驗寫成報導就可以去。於是我就不客氣地接受這份好意,開始在週刊朝日上連載。
許多人與我懷著同樣的煩惱。假如我不計形象公開的認知能力提升訓練實況與心路歷程,能夠對這樣的人有一點幫助,那我就會很開心了。這本書是將週刊朝日上連載的報導大幅增添修改歸納而成,剛開始動筆時並沒有想過要集結成書。由於讀者的迴響比預期來得大,因此就試著歸納內容及重新架構大綱。治療日後仍會繼續,總之這是三百天內的紀錄。
日本的失智症患者有四百六十二萬人,加上失智症高危險群就超過八百六十萬人。如何克服占了失智者患者六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將會成為世界性的課題。
曾在倫敦舉行的G8失智症高峰會後續活動,從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五日起在東京六本木之丘召開。事務局的前厚生勞動省失智症對策專門官堀部賢太郎,以及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的醫師,拜託我以當事人的身分上台做開幕演講。他們都讀過我的連載。當世界各國的當事人、醫療研究者及政策負責人齊聚一堂之際,我該說些什麼才妥當?雖然覺得苦惱,但我還是接受了這項請求。反正這也是一種學習,就當作是治療的一環。說不定我那拙劣的演講能作為當事人和關係人的參考。
活動當天,超過兩百名參加者擠滿會場。電視和相機也在拍攝。演講時間約五分鐘,儘管舌頭屢次打結,但我認為這樣已能將自己率直的心情描述出來。果然罹病當事人直接的心聲似乎獲得了認同,現場爆出熱烈的掌聲。
這次的失智症早期治療連載報導途中,接連出現意料之外的發展。我也結交了不少新聞事件中見不到的病友,更收到很多書信和電子郵件。這讓我再次體認到,正是因為有這些鼓勵,這本書才能寫出來。本人要誠心感謝主治醫師朝田醫師,以及筑波大學附設醫院和橄欖診所御茶之水日間復健課程的病友和工作人員。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山本朋史
序章 忘東忘西──那是老化?還是失智症?
你我難免會「忘記」事情,不過,要是覺得「和以往的情況不太一樣……」
那或許是失智症的徵兆。
只要在早期給予適當的應對,
就能緩解失智症的症狀,提高改善的可能性。
盡早察覺失智症是獲得妥善治療的第一步。
老化引起的「健忘」、失智症引起的「健忘」
一旦上了年紀,無論是誰,「忘記」的事情都會變多。像是,今天早餐吃了什麼?剛剛在路上和我打招呼的人是誰?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過,只要有一點提示就能想起來的話,這單純是﹁老化引起的健忘﹂。這種情況下,即使忘記瑣事,本身...
作者序
我之所以研究失智症,那是在「失智症」這個病名被社會大眾知道前的事。當時擔任厚生省(現在的厚生勞動省)「難治性水腦症 調查研究班」班長的我,參與了被視為「也許能夠治療的痴呆」的「正常顱壓水腦症 」的研究調查時,讓我關注到失智症這個疾病。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構想,希望能出版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有幫助的書籍。
各種領域存在著許多「法則」,雖然那些未必絕對正確,但也是透過調查、研究、實驗獲得認證的事實,可說是一種基準。
失智症被當作生活習慣病之一,其病態至今尚未有明確的解釋。不過,根據全球研究者的大規模追蹤調查,已經能夠對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抑制惡化的因素掌握某種程度的了解。
此外,儘管多數人都認為失智症無法根治,若是輕度至中度的失智症,可用藥物延緩惡化速度。而且,依失智症的類型或病期,也有最有效的投藥方式。
而我所進行的失智症療護研究,那是由多年從事療護工作者的經驗中得到的寶貴知識。失智症症狀的出現也會因為患者的居住環境,或是照護者的應對產生明顯的差異。
本書以我從多年來的研究中得到的見解,加上超過半世紀以上的親身經驗,彙整出「改善失智症的八大原則」。
進行診療時,我總是提醒自己要「好好傾聽」。希望被傾聽的患者真的很多,家屬也是如此。甚至有患者說「我是為了醫生的笑容來的」、「看到醫生笑會讓我打起精神」。
對失智症患者而言,傾聽與笑容或許是最棒的良藥。但我確信,本書能夠為不知道如何照顧失智症病患的人解答心中的疑惑,對失智症病患也是一帖良藥。
二〇一五年二月吉日 待不久的將來,失智症能夠到達痊癒的程度
綜合監修 高知大學榮譽教授 森 惟明
我之所以研究失智症,那是在「失智症」這個病名被社會大眾知道前的事。當時擔任厚生省(現在的厚生勞動省)「難治性水腦症 調查研究班」班長的我,參與了被視為「也許能夠治療的痴呆」的「正常顱壓水腦症 」的研究調查時,讓我關注到失智症這個疾病。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構想,希望能出版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有幫助的書籍。
各種領域存在著許多「法則」,雖然那些未必絕對正確,但也是透過調查、研究、實驗獲得認證的事實,可說是一種基準。
失智症被當作生活習慣病之一,其病態至今尚未有明確的解釋。不過,根據全球研究者的大規模追蹤調查...
目錄
前言
序章 忘東忘西──那是老化?還是失智症?
老化引起的「健忘」、失智症引起的「健忘」
出現這種情況,也許就是失智症
相當於失智症徵兆的各種症狀
在家也能做的簡單失智症檢測
第1章 防範未然,失智症的基礎知識
失智症為何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
「老化腦」與「失智症腦」的差異
失智症的類型① 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的類型② 血管性失智症
失智症的類型③ 路易氏體失智症
失智症的類型 ④額顳葉型失智症(皮克氏症)
失智症的主要症狀① 核心症狀
失智症的主要症狀② 周邊症狀(行動、心理症狀)
為何會出現周邊症狀(行動、心理症狀)?
小專欄 何謂早發性失智症(Early Onset Dementia)
第2章 失智症的原因不只是大腦的病變?
即使腦部有病變也不一定會罹患失智症?
小專欄 睡眠也能促進海馬體的發育
第3章 有效改善失智症的八大法則
法則1 早期診斷,掌握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機
①尋找專門醫師
②家人不願接受診察時怎麼辦?
③透過手術治療的失智症
④容易被誤解為失智症的疾病
小專欄 一滴血就能進行失智症的檢查與診斷
法則2 確實了解治療藥物
藥物的實態① 愛憶欣 Aricep(成分:donepezil)
藥物的實態② 美憶 Memary(成分:memantine)
藥物的實態③ 利憶靈 Reminyl(成分:galantamine)
藥物的實態④ 憶思能穿皮貼片 Exelon Patch、Rivastach Patch (成分:rivastigmine)
藥物的實態⑤ 抑制周邊症狀的其他藥物
法則3 處方藥的劑量,由家屬決定
①根據症狀,分開使用處方藥物
②利用「家庭天秤法」控制周邊症狀
法則4 失智症的治療方法依「類型」而異
①盡早治療的「阿茲海默症」
②「路易氏體失智症」要準確使用對症藥物
③「血管性失智症」要避免腦梗塞的復發
④「額顳葉型失智症」需要謹慎的診斷與治療
⑤「混合型失智症」最難診斷與治療
法則5 三「不」:不指正、不批評、不責罵
①盡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安
②只針對患者做不到的事給予協助
③不經意的提醒
④不讓患者感到孤獨
⑤重視患者過去的體驗
法則6 有問題的行為,其實都存在著理由
●不同程度的應對重點
「為何有這樣的行為?」應對建議
①經常發呆、對休閒嗜好興趣缺缺
②物品的位置或事情的順序不對就會發脾氣
③明明剛吃飽卻問「飯還沒好嗎?」
④穿不合乎季節的服裝
⑤認不出家人
⑥看到不存在的人
⑦誣賴家人「偷了錢包」
⑧做什麼都不開心,總是悶悶不樂的表情
⑨不肯睡覺、睡一下馬上就起床
⑩明明在家卻說「我要回家」,一副要出門的樣子
⑪吃土或報紙等不能吃的東西
⑫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了
⑬把糞便抹在牆上、吃自己的糞便
⑭對家人施暴
⑮外出的次數減少、總是待在家裡不出門
法則7 鍛鍊不怕失智症的大腦
①調整生活作息
②改正飲食習慣
③克服基礎疾病
④修正運動習慣
⑤與他人溝通
⑥積極從事知性活動
⑦利用學習療法改善失智症
⑧預防失智症的「大腦健康教室」
小專欄 按摩療法的「耳穴指壓」特別有效
法則8 坦然接受外界的協助
①何謂照護保險制度?
②照護保險的給付
③照護服務的活用
④尋找照護機構
⑤利用支援網絡
小專欄 逐年增加的「老老」照護
參考文獻
前言
序章 忘東忘西──那是老化?還是失智症?
老化引起的「健忘」、失智症引起的「健忘」
出現這種情況,也許就是失智症
相當於失智症徵兆的各種症狀
在家也能做的簡單失智症檢測
第1章 防範未然,失智症的基礎知識
失智症為何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
「老化腦」與「失智症腦」的差異
失智症的類型① 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的類型② 血管性失智症
失智症的類型③ 路易氏體失智症
失智症的類型 ④額顳葉型失智症(皮克氏症)
失智症的主要症狀① 核心症狀
失智症的主要症狀② 周邊症狀(行動、心理症狀)
為何會出現周邊症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