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智症的八大法則》
老年精神科 沈政男醫師推薦
這樣做,可以改善失智症!
法則1 早期診斷,掌握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機
法則2 確實了解治療藥物
法則3 處方藥的劑量,由家屬決定
法則4 失智症的治療方法依「類型」而異
法則5 三「不」:不指正、不批評、不責罵
法則6 有問題的行為,其實都存在著理由
法則7 鍛鍊不怕失智症的大腦
法則8 坦然接受外界的協助
在日本,家中有六十五歲以上、需要照護的高齡者,負責照護的同居人也是六十五歲以上的情況,稱為「老老照護」。近年來,日本已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老照護成為社會問題,
這也可說是少子高齡化的表徵。另外,需要照護的原因,第一名雖然是腦中風,第二名卻是失智症,第三名則是高齡衰弱。
根據法國的某項調查,認知功能的降低約莫是從四十五歲開始。另一項調查也指出,若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大約三年內,每四人就有一人惡化。也就是說,四十五歲開始的認知功能降低,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引發失智症,往後的生活必須仰賴家人照護。
至於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推估,台灣二○一六年失智症人口已逾二十六萬人,大約每一百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到了二○四一年增加到近六十七萬人,大約每一百人就有三人罹患失智症。面對失智症這個高齡化疾病,也有自己該做的功課。如果能及早發現失智症警訊,在患病初期阻斷發展,就能延緩對大腦的影響。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首先,從今天起,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改掉會讓認知功能降低的不良習慣。即使罹患失智症,只要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或照護就能緩和症狀,並且好好了解什麼是「量力而為」的照護。掌握正確資訊,保持與地區社會的互動,做足準備,以防萬一。此外,互助互諒的心態與社會結構的重整,將是今後越來越重要的事。
《我得了失智症!》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專文推薦
☑演員的名字想不起來。
☑忘掉要寫的字沒辦法作筆記。
☑定了行程後才發現撞期。
☑懷疑自己罹患失智症,甚至連晚上都睡不著。
……於是我就衝到了「健忘症門診」。
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多因人而異,但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開始,例如: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感到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問題、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等等。
作者在六十一歲時警覺到腦部出現異常,尤其身為記者,需要撰稿採訪,不斷給予腦部刺激,照理說不會產生認知障礙。後來意識到問題不單純,擔心放任不管的話症狀會惡化,便積極洽詢相關醫療人士,接受認知能力提升訓練的復健課程,治療早期失智。
開始接受治療時,作者發現原來許多人與他懷著同樣的煩惱。也讓他認知到,假如他不計形象公開的認知能力提升訓練實況與心路歷程,能夠對患者有所幫助,這樣的現身說法必將意義重大,因此決定將每天的課程訓練與體驗發表在週刊上連載。沒想到讀者的迴響比預期來得熱烈,便歸納整理長達三百天的內容紀錄分享讀者。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我們應該要更客觀地看待,並且在早期就開始採取預防措施。書中介紹的各式訓練課程,如強力的肌力訓練、美術、音樂和認知能力遊戲等,不僅能提升認知能力,也能延緩發病時間,如此,就可以節省許多花費,且更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作者希望本書能帶給同樣對抗病魔的人勇氣,跟著他不斷持續加油!
本書特色
★多數人都認為失智症無法根治,但其實可用藥物延緩惡化速度,而且,依不同類型或病期的失智症,也有採取最有效的方式。
★以正確的知識及理解失智症,能讓症狀產生驚人變化!
★盡早察覺失智症是獲得妥善治療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