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本書的邏輯與結構,基本上是依循書名而設計,正標題「都市理論新思維」之下,即產生第一章「都市理論與實踐」,副標題「勞動分工、創意經濟與都會空間」之下,即產生第二章「都市生產」、第三章「都市就業」、第四章「都市社會生活」、第五章「都市創意性」、第六章「都市治理」、以及第七章「新都市理論」,而成為全書共分為七章的結構。
在第一章「都市理論與實踐」中,作者首先將近代與現代的都市計畫歷史,分成四個階段,進行都市理論與實踐的回顧及細緻的論述,並且針對各階段代表性的都市理論學者之學術價值與信仰、歷史評價與定位、經典啟示與批判等層面,加以論述,並提出個人的主張,作為本書思維新都市理論的基石。依循此一脈絡,本書企圖以「勞動分工」、「創意經濟」、以及「都會空間結構」三者作為思維未來新都市理論的論述基礎,明白的說,即是在「文化經濟作為空間發展」此一信仰價值下,未來都市的「生產」、「就業工作」、「社會生活」以及「都市創意性」,將如何在「都會空間結構」中加以展現,進而讓文創經濟與都市環境得以有效連結,產生綜效(Synergies),乃成為這本書的特色。第二章「都市生產」、第三章「都市就業」、第四章「都市社會生活」、第五章「都市創意性」、以及第六章「都市治理」,依序舖陳出在全球化、從製造到智造、數位資訊化與網絡化、知識與文化的能量、都市勞動力分工、都市運動與正義、革新社會生活秩序、文化藝術與創意城市等諸多未來大趨勢下,都會空間結構可能面臨到的挑戰。第七章「新都市理論」論述出新都市理論的基本觀念與原理,就是要建立一個城市的「價值與信仰」,而新都市理論的先驗圖式,就是要建立一個城市的「願景與目標」。最後,乃以文創經濟作為新都市理論的可能性為結尾。
作者期待的是,在本書兼顧學術性與現實性,適合學院派與一般人士閱讀之條件下,能夠讓讀者思考未來新都市理論的可能性。作者群執行行政院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03-104 年度補助經典研讀班「勞動空間分工、文化創意經濟與新都市理論」計畫(召集人:陳坤宏教授),給予寫書帶來啟示與思維,特此致謝。
陳坤宏、林育諄、陳建元、凃函君
周士雄、陳瀅世、吳秉聲、蘇淑娟
2016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