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 第一部份 關於今本、帛本、簡本和〔歸藏〕疏證
- 第二部分 六十四卦異文疏證
- 第三部份 〔繫辭〕異文疏證
- 第四部分 〔二三子問〕疏證
- 第五部分 〔易之議〕疏證
- 第六部分 〔要〕疏證
- 第七部分 〔繆和〕疏證
- 第八部分 〔昭力〕疏證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出土簡帛<周易>疏證的圖書 |
![]() |
$ 440 ~ 450 | 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出土文獻譯注研析叢書P007
作者:趙建偉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日期:2000-01-10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17頁 / 16k/ 19 x 26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 |
|
《易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始;一般說上古三大奇書包括《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但它們成書都較晚。《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演譯自然運行的內在特徵與規律,解讀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易經》最初用於占卜和預報天氣,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是一部無所不包的巨著。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十三經中未經秦始皇焚書之害,它是最早哲學書。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周易》是唯一有傳至後世的經文。而《周易》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不過1993年湖北江陵荊州鎮出土的王家台秦簡《易占》與輯本《歸藏》相符,被認為《歸藏》古文再現。
《易》也叫《易經》,經字特指原文內容。由於三易之中唯周易有幸傳世,因此《易經》通常便泛指《周易》。後人對《周易》再作註解的版本眾多,其中最早期的也是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易傳》。所以,不要混淆《易經》跟《易傳》,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易傳》的上半部為「經」的部分,是引用《周易》的原文;《易傳》的下半部為「傳」的部分,是由孔子及弟子們聯合撰寫,對周易進行主觀的個人見解注釋,其實並不等同《周易》原文的真正內涵。「傳」的內容包含〈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共十篇,舊稱《十翼》。
維基百科
關於〔易經〕,除傳世本之外,尚有記載中的所謂〔連山〕、〔歸藏〕;但對於後二者的具體情況我們不得而知。雖然後人極有〔歸藏〕的六十四卦卦名及零星記載,但仍不甚了了。近年來陸續公佈了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辭、〔繫辭傳〕和〔二三子問〕、〔易之議〕、〔要〕、〔繆和〕、〔昭力〕等〔易〕說,以及安徽阜陽漢簡〔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辭(包括殘缺的占問卜辭)等出土資料,這使我們對〔周易〕的研究有可能往前更推進一步。
筆者與陳鼓應先生合作撰著出版了〔周易注譯與研究〕一書,期間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出土簡帛周易疏證〕一書也正是在這基礎上寫成的。
對於這些有關〔易〕的出土文獻資料做全部的系統整理漢研究的論著目前還沒有,這也是〔出土簡帛周易疏證〕的價值與難度所在。
本書寫作八個部分,分別對今本、帛本、簡本、〔歸藏〕的成卦法和卦序以及今本、簡本(即阜陽漢簡〔周易〕)、帛本、〔歸藏〕之卦名進行研究;對今本、帛本、簡本六十四卦卦爻辭以及簡本有些卦中殘存的占問卜辭亦間做詮釋,我們可以藉此了解古人的實占情況;對今本、帛本〔繫辭〕異文做疏證(我們僅附六十四卦及〔繫辭〕的今本原文;另外,有些不重要的異文則不做詮釋);並對〔二三子間〕、〔易之議〕、〔要〕、〔繆和〕、〔昭力〕等〔易〕說做疏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