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拼被人的禮物
有一位很會做拼被的女人,她總是做好一件又一件拼被然後就送給需要的人。有一位擁有全天下各種稀奇的禮物,但卻一點也不快樂的國王。他也想要擁有拼被人的拼被。但是拼被人要求國王只要送出一份禮物,她就為他縫上一片拼布。只有收禮,從未送禮的國王,當然不願意,反而把拼被人抓到深山給大熊當點心,但他們反倒變成好友還共進早餐;國王又把她送到只能立足的小礁島上,但拼被人將自己衣服改成給一群麻雀的小背心,因此麻雀合力把拼被人救回岸上。國王沒辦法,只好答應拼被人的要求,將禮物一一送給別人。原本捨不得的國王,從受禮人臉上的笑得到滿足,愈送愈開心。到最後,他將皇宮裡所有的禮物都搬上馬車,開始四處旅行,將所有的禮物送給需要的人。最後,他衣衫已破爛不堪,但他的雙眼有了光彩,笑聲如雷。拼被人也為他織了一床每一片圖案都具有故事和語言意義美麗又溫暖拼被。自此他也成為拼被人的送被人。
——摘自於傑夫‧ 布蘭波《拼被人送的禮》
我在就讀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碩士班時,和博士班的同學組了一個隊伍,叫做「Patch work storytelling theater」。那時臺灣參加的成員有何乾偉和我,再加上西班牙同學Maria,美國同學Ann、Heather,俄羅斯的Natasha、韓國的Lisa 等大概十幾位。我們利用一個月兩次的見面,討論想要進行的事情。我們共同認為說故事劇場是最老的表演藝術的形式,也是最有變化性、反映時代性、教育性,也可以走在最前端的新藝術形式。我們每週聚會時候,講得是國家的文化故事,或是國家的歷史,也可能是最近發生的國際事件。我們會討論要去的場合、受眾的對象、空間的形式、時間與季節。因為這些限制和條件都會決定故事的內容和串接。我們大部分使用紐約市Queens區或Bronx 區圖書館的公共開放空間,像是大廳的角落說故事。由於發生的時間大多在週末,所以來參加的族群多為混雜年齡層的客群,以學齡前和小學的兒童居多。
我們創作的方法是以主題為主,分別去找尋、選擇屬於個人的文化或是地方故事,再以讀者劇場、說故事劇場等形式演出。我們以創意為主,再加上簡單的符號性道具及服裝和豐富化的說故事技巧。在許多演出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貪心」這個主題而產生的系列作品。
「貪心」系列的第一個作品,是由一位具有斯堪地那維亞血統的紅髮Ann提供的〈漁夫和漁婦〉。故事主角是一對住在北歐海岸的窮困夫妻,他們居住的地方冬天非常的長;因為貧窮,所以他們沒有好的捕獵機具,船隻也老舊,所以沒有辦法到更遠的地方。日子的越加困苦,讓漁夫妻子變得愈來愈暴躁、兇悍。每天漁夫去打漁都早出晚歸,即使外面寒冷,也都比不過屋內的陰酷。
這一天,他的網放下去,很久很久……。就在準備要收網時,忽然,一股很大的拉力幾乎要把船給拉翻了。他高興的不得了,因為已經好久沒有這樣的漁獲了!補上來的並不是一群魚,而是一隻長得像人面,並且會說話的大魚。
牠求漁夫放一條生路,牠願意以完成漁夫的三個心願換取牠的生命。
漁夫心中浮現過去曾經有過的願望:富有、子嗣、地位,但是很快就打消念頭,因為他的年紀漸漸老去,就算能夠享受這些也為時不多。因此他只要了一個很卑微的夢想,就是一間有暖爐的溫暖房子。這條大魚告訴他心願已經達到了。另外兩個心願,如果漁夫想到了,只要回到海邊,吹起牠送的海螺,牠就會出現完成願望。
果然,一回到家,妻子已經在一間有暖爐又溫暖的房子裡,她也恢復了年輕剛被求婚時的笑臉。漁夫告訴妻子一切的經過,沒想到,她的反應竟然是發怒,因為她覺得這個願望太卑微了。漁夫帶著她去海邊親自去許下剩下的兩個心願。也許,只有她自己許的願才能讓她感到滿意。
一到海邊,漁夫吹了海螺,果然,海的遠端,看見了一支刀劃過水面,很快地抵達漁夫面前,正是那隻人面大魚。漁夫妻子嚇了一大跳,嘴巴忍不住爆出粗口。她拿不定主意,一下想住城堡,一下又想要皇宮,想要珠寶財富,也想要僕人服侍。人面大魚信實的等待漁夫妻子許願,最後漁夫忍不住催了她一下,她很不高興的說:「我希望你現在就變不見!」於是,漁夫就忽然消失了。
漁夫妻子驚覺到自己已經使用了一個願望。沒有漁夫的她,只好請人面大魚,把漁夫變回來。這三個願望就這樣用掉了。
觀眾很喜歡這個故事,故事裡面的三個角色分別是英文中的He、She、It,不但不會搞混角色,也很清楚的學習三個字的差異。Ann 也和觀眾互動,詢問若是他們遇見了人面大魚,將會許什麼願望呢?不少孩子的回答是把兇悍的漁夫妻子變不見,或是把她的脾氣改好。可見孩子對於魔力的觀念不僅在物質上,更在人的關係和個性上。
第二個作品是由我和何乾偉(Woody),依據《唐人小說》中的〈喚真真〉發展另外一個貪心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書生進京趕考,夜宿旅店,旅店中掛著一幅女子的圖畫。畫上面沒有畫者的題名,只有寫著「真真」二字。讀書讀膩了,書生在小小的棧房裡面踱步,口中無意識地喊了「真真」這兩個字,沒想到,圖中的女人,竟然眉眼挑動了一下。書生揉了揉眼,繞到畫的右邊又喊了一次。這次動的是肩膀。書生整理了自己的衣冠,繞到畫的正中間,誠心誠意地喊了一次「真真」。這次畫中女人嘴巴抿了一下,下巴微收,腳步動了一下。書生倒抽了一口氣,再大喊一聲「真真」。沒想到,真真就真的從畫裡出來,並且陪伴書生直到考上狀元,也身懷六甲。考上狀元的書生被高官相中,欲納為女婿。書生背叛了真真,娶了高官之女。真真傷心欲絕帶著生出的孩子回到了畫中。
我們演出的故事,說書人以英文介紹,我和何乾偉都是使用中文配上京劇的聲腔和簡單身段。這對於觀眾是特別新鮮觀賞經驗,許多兒童觀眾學會了身段中比劃的你我他,和真真二個中文字的發音和書寫,同時也引發大家討論封建時代的婚姻關係。
這個團隊是自發性的團體,大家的指導老師都是創造性戲劇的推手——素有NYU 戲劇教育博物館(Museum)之稱的Nellie McCaslin;她在課堂上引入讀者劇場(Reader' s theater)、一人一故事(Playback)對我影響極為深刻的《故事的力量》的兩位作者,Rives Collins 和Pamela J. Cooper,還有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 Cecily O' Neill。
回到臺灣後,1998 年成立大開劇團,同時在幼兒園、社大、大學中擔任戲劇教師。2006 年開始在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服務,繼續在課堂上推動說故事劇場。近年來,圖書館和學校的閱讀運動愈來愈活潑多元,開始有了故事劇場的教學、創作與演出需求。我自己除了是故事的愛好者,也把說故事和故事劇場當作表演來看待,所以我是故事劇場的使用者、服務者、傳達者,也是受惠者。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故事劇場不但是最古老的表演形式,也是最新的表演形式。因為它可以涵蓋個人到群體表演,平面到立體,包容了視覺藝術到表演藝術。它穿越時空、性別、年齡和經費的限制,內容從耳熟能詳經典童話、神話、歷史、軼事,到從未聽過的個人經驗或家族歷史,包羅萬象。
回臺的這二十年,將說故事劇場作為大開劇團很重要和最基本的演員表演訓練。我也在孩子的學校擔任故事媽媽,把晨光時間當作最享受的時刻,也逐漸體會到需要為學校或是社區的故事團提供幾面向。於是開始整理、研發一本強調實作和實務經驗的專書,期待能經過讀者和故事團隊運用之後,回饋需要修正或是增加的部分。說故事和說故事劇場的道路是沒有盡頭的,而且是個共伴、共學、共享的道路。
這近二十年來和故事團的接觸,體察到團體聚會的時間很有限,成員更迭,即使透過研習研發和分享方法,卻沒有實際操作,或是回到舊路,重新跌撞摸索。因此本書的章節安排,先由欣賞與創作戲劇的度量衡工具的尺度標出來,做為檢驗自己生產的作品,和看待他人的作品的指標。接著強調故事團從團隊建立到演出的過程如何適性發展和營運。緊接著逐步討論編劇、導演、表演和技術,提出實用的方法,讀者可以自行拆解組合,或分段進行皆可。最後的結論也是期許說故事劇場的內容可以因著多元成員的加入,讓故事的內容從現有的文本、繪本,或是劇本,擴張到個人、家庭、家族或種族的故事,讓說故事劇場不僅為教育、娛樂使用,更是文化傳承的騎駒。
特別感謝臺中市立圖書館張曉玲館長的支持,在我邁入半百之際,能有機會撰寫屬於臺灣的故事志工團的專書,不僅內容完全授權,也安排多次公開宣講,讓說故事劇場的支持升級,層次加級。感謝眾多友好故事團,假藉所謂的「進階學習」邀請授課,實際上為了聽我講笑話、遊戲和健身。他們的專注和喜悅,讓我看到說故事劇場的價值;他們的「每次都忘記」,也提醒我一定要寫下這本書。
感謝撰寫過程,一路陪伴的大開劇團團員吳衍增和董芝芸協助整理,尤其在書寫遊戲的那一章節,兩人比手劃腳地玩了一次又一次,把原本強調即興和流動的畫面以文字呈現出來。當臺中市立圖書館張館長支持出版時,如天使般出現的編輯林美蘭、設計陳品孜為我兩肋插刀,在百忙之中,密麻的行事曆上馬克(Mark 劇場術語,為「標示」之意)這份工作。最後,感謝創造我的主、我的榮耀—生養我的父母,和我的冠冕——我的孩子和大開劇團。
作者 劉仲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