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結種種台灣的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
石曉楓(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胡衍南(台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主任)
郝譽翔(作家、北教大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聯合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作者群】
郭強生、石計生、劉大任、田威寧、王正方、祁立峰、陳又津、蘇惠昭、黃志聰、
吳 晟、張怡微、凌 餘、謝凱特、黃文鉅、羅毓嘉、陳柔縉、施 淑、宇文正、
亮 軒、吳敏顯、神 神、鄭栗兒、李敏勇、王錦南、林慧君
呂正惠 策畫
1948年生,台灣嘉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
台灣清華大學、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著有《杜甫與六朝詩人》、《小說與社會》、《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研究自省錄》、《CD流浪記》。
藍建春 編選
六年級生。宜蘭出生,基隆長大,新竹求學,桃園林口服役,台中沙鹿任教。曾涉獵台灣文學史、文化研究、現代文學理論、武俠、科幻、推理等大眾文學,與各類雜書。愛讀書,從來不求甚解。
曾出版《親近台灣文學》(耕書園)、《台灣文學史小事典》(台灣文學館;與彭瑞金、阮美慧合編)、《杜潘芳格生命史》(新竹縣政府)。
沈芳序 編選
1978年生,祖籍江蘇漣水;出生於台灣台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三三文學集團研究》,獲行政院文建會2005年度「現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博士論文《張我軍對胡適思想的接受與傳播: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3-1932)》,獲2014年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胡適研究」獎學金。現任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導言
藍建春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一、為台灣造景存像
大約在七、八年前開始,台灣社會忽然流行起一種作法,試著為過往一整年挑選出一個字,來加以概括、代表。就中,曾有過「亂」字、有「淡」字、有「讚」字,也有持續不斷、幾乎蟬聯不去的「假」字、「黑」字。這些字從最初至今,也就這麼沒得多讓它們考慮地一一光榮入選為年度代表字。
據說,代表二○一五年台灣過去一年的這個字,乃是個「換」字。但話又說回來,這「換」字或許相當傳神地顯示了台灣社會、人民,對於諸多既來自大自然、而同時也不乏再經人事加成所造就而來的種種災變、磨難、不平的回應,因此濃縮著巨量到幾乎快炸裂的憤懣、不滿之情意。但根本性的改變,終究不可能就這麼直接了當地到來。即使如此,政治大選中最後出爐的結果,到底還是傳達了社會人民、內在的某種近乎難以逆轉的心聲。
那麼,在二○一五年整個年度的文字創作中,是否也同樣能夠用一種年度代表字的方式,來加以概括?坦白說,硬要去指派某個單一的特定概念、特色,來涵蓋一整年的文字作為,無疑存在著太過巨大的危險、太過專擅的武斷。但雖然如此,如果我們把它放寬來看,令其不再侷限於單一形態,則或許,還是有機會稍微展現出過往一整年的文字寫作成績及其相對特徵。
閱讀形態的改變,早已是老生常談。當然,鐵定也不會一直等到二○一五年才發生。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降,這股潮流直是從來未曾顯露過任何枯竭的勢道,相反的,反倒只能說變本加厲地大步前進著。換句話來說,人們即使還有機會、還存有一丁點閱讀的意願,恐怕也不大樂意再看那麼些、長得像極了過往傳統經典般的厚重文字。長不如短、重不如輕、而文字又不如圖像。也因此,種種短小輕薄大行其道的文壇描述,這二十餘年來,幾乎就從未曾間斷過。原本在這一波波襲來的浪潮中,多少還試圖或捍衛、或緊守文學殿堂神聖敘事的許多園地,特別是部分報紙副刊、藝文雜誌,也逐漸地體認到這中間的難以抗拒之力,清楚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由於編輯形態的改變,在此一文字傳播介面的變革過程中,逐漸地,這一衝擊直接間接地相繼出現在原本捍衛文學神性的傳統報刊、藝文雜誌之上。假如題材是旅遊,必有華美、亮麗的風光景緻攝影,牢牢奪人目光。如若材料是美食、精品,那麼,種種能夠讓人垂涎的、欲望擁有的視覺組合,就更容易想像了。到此,圖像不再只是陪襯,不再只是妝點,它甚至直接就已經成為了主角。而說起來,這樣的文字呈現形態,其實我們一點也不陌生。一來,它不是最近才出現,二來,現代年輕族群,老早就已採用這種方式連綴他們的大作了。換句話說,在種種網路部落格的世界中,在種種社群網絡的網頁上,幾乎不分年齡的所有網路族群,老早就已習慣這樣的造文方式了。一段文字,對應一兩張圖片,絕對可以算是羽量級,至乎超重量級那種數十張圖片,給你一兩個字的,也所在多有。
現在的情況似乎則是,傳統的報紙副刊、藝文雜誌的所有編輯,再也攔抵不住這股勢頭了。於是,撇開內容不論,《聯合文學》的內在外在,匆匆那麼一頁頁翻過去,就像極了一本時尚雜誌,漂漂亮亮。說真的,略去封面上的刊物名稱,我也真會覺得拿在手上的是本時尚雜誌。完全是過往年代的文藝雜誌所無法想像的精美、炫目。讀者買了即使不翻不看,好像也能當做一種稱頭的物件,既不有愧也無歉疚,就這麼得其所哉地平躺、斜臥於客廳某一角落。主人問心無愧,雜誌也能了無歉疚。於是乎,報紙副刊三天兩頭就得休市一回,讓其他流行時尚、美食旅遊、精品豪宅,輪替著登場亮相。往往還會連休個兩三天。而一旦回復營業,報紙副刊的編輯也跟以往大不相同。就像藝文雜誌那樣,盡可能地擴大圖片的板塊比例,盡可能地縮限文字占領的空間大小。也因此,整年下來,我們看到的,數量最多的文字成果種類,就是那種一目恐怕可以十行的兩、三百字型態。而那兩、三百字裡頭到底寫了些什麼,容我告罪自首,我幾乎全忘光了。
但很顯然,已經絞盡腦汁的編輯,或許仍深覺這樣的作為,力道還不夠強烈,因此,更直接地就嘗試起模仿、營造網路介面的樣態,乾脆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通通都給搬上文字舞台,也每隔三、五天,就邀請知名人物、點閱率超高的熱門文青之流,在報刊、雜誌上轉貼他們各自的「大」作。看到這一切,我不禁為這些想方設法要拯救、要維持、要苟延續命的偉大編輯們道聲屈。一想及這作為的背後,便實在讓人不由無比心酸啊。
然而,即便如此,報紙副刊、文藝雜誌的大小主編,依舊還是嘗試了各種努力,去逆轉或者去順應這樣那樣的時代潮流。譬如文藝雜誌,便經常可以看到會讓人眼睛一亮的主題企劃,諸如文人的小旅行、家書、過往記憶的珍貴物件、不同領域的對談,等等。至於報紙副刊,則透過帶狀的編輯形態,不斷週期性的更替專欄作家、或連續性企劃,營造特定的效果。
整體而言,二○一五年一整個年度的成績單,應該還是可以讓人接受的。
但話又說回來,逐年快速成長的游擊性短打文字型態、甚或乾脆讓文字介面扮演或自居為網路渠道的文字版,這一切到底又會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未來呢?出現在報刊、雜誌上的FB貼文之類,到底還會有誰來看啊?以我自己為例,我不禁揣想,如果不是為了選文章,我有可能那麼老實地、那麼耐得住性子,一天一天去翻閱、檢視這樣那樣的報紙副刊嗎?那麼會去看的是那些所謂文青嗎?還是臉書的重度狂熱分子?而各類藝文雜誌,又到底有多少的讀者群,還會繼續去做一種叫做閱讀的事情?對於這一切問題,我自己的答案,還真難說出口。
即便如此,繼續在傳統文字創作的航道上行進的,仍舊不乏其人,也因而讓人倍覺欽佩。只是一想到,到底還會有誰在閱讀、來看這些,便令人多少失落。
簡媜、周芬伶、張拓蕪、阿盛、邱坤良、亮軒、吳晟、劉大任、陳芳明、吳敏顯、張讓、焦桐、趙玉明、駱以軍、康芸薇、劉靜娟、季季,以及不以散文見稱的白先勇、歐陽子,等等知名的資深作家,也都在2015年留下了諸多值得好好回味、再三瀏覽的文章。就中,有固定在報紙副刊、文藝雜誌上寫專欄的,像是駱以軍、邱坤良,或行各種議論、抒發,或特寫交往師友中的獨特人事;也有一口氣就推出數萬字大作的歐陽子,透過〈日本童年的回憶〉,描繪了二戰結束前台籍人士異國生活的某些面向。至若如周芬伶,則除了散見報章的隨筆短文之外,還奮力完成了《龍瑛宗傳》。這些在上個世紀早已為自己墊下聲名的散文作家,至今仍在筆耕不輟的隊伍中,如此這般堅持的精神演出,就已令人感佩在心。
中青世代的作家,在二○一五年度的演出成績,不論是整體數量上、還是寫作風格的特徵上,也同樣讓人不能輕忽。由楊佳嫻、李欣倫、劉梓潔、呂政達、王盛弘、楊富閔、羅毓嘉、黃崇凱、黃文鉅、陳栢青、阿潑等人所匯聚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中,則顯然不掩其初航之際的寫作企圖。或在取材上注入巧思,或在切入視野上賦以新意,或者進行其他各項試驗。當然,僅以一年、甚或一作驟下論斷,未免不宜。也因此,不論是否選入這本年度散文選,終究不證明任何除了編選者偏好、偏惡、編選考量之外的更多事情。私以為,一作得獎桂冠、一作洛陽紙貴,終究只是一時,唯有潛心續航者,最後定能繞行出屬於他人無法取代的文學軌跡。
除了那些難以一言道盡的個人偏好、偏惡之外,這本文選,企圖能夠在兩個軸線上去展現過往一整年的散文寫作成績。其一在於文中所顯現、連結、對應、批判、牽纏的台灣社會,不論是族群、歷史、文化、還是政治災難、運動休閒,要言之,這些作品能夠為讀者展現出,或者引領讀者觀察到,台灣社會相對獨特的任何特定面向。也因此,藉由整本年度文選,我們所希望呈現的,乃是一幅又一幅,出自不同世代、不同族群背景、不同政治想像的作家,所繪製的台灣造景。其二,在第一個編選原則的基礎上,作為輔助性的第二個考量則是,盡可能照顧到文字形式上的成就、特色。換句話說,這本文選並不以所謂美文、文章流利、文字奇巧等等,作為編選的主要心法,相對地,在文字順暢的基礎上,能夠鏈結種種台灣過往的、現在的、未來的造景圖像,才是這本文選最根本的想望。
二、二○一五年的文學成績單
二○一五年,整整一年這麼大量的文字創作中,當然不會只有那些兩三百字的部落格文章、FB轉貼、推文之類,儘管說,這類文字特性恐怕至少在近期內,不大可能朝向另一個方向改變。但到底還存在著別種型態的文字作品。若以數量上來看,最大宗的前幾名,大概還是會跟跟旅遊、飲食有關。而擷取、運用這類題材而成的長短文章,當然對台灣文學來講也不會完全陌生。當然,這類題材的寫作,也不至於純粹只是過往的重複,而沒有任何的新創、發展。退一萬步來講,至少,除了往日常見的東京大阪京都、紐約巴黎倫敦之外,現在更有機會看到布拉格、愛情海、北海道小村落、不丹、里約熱內盧。而即使寫的同樣是京都大阪,但很顯然愈來越能夠以作者相對獨特的文字節奏、文化內在、情感悸動,進行極為不同的移動紀錄。
如此一來,可好了。如果有那麼多大家都已經看熟了、甚至看爛了的題材,偏偏正好是過去一年出現頻率極高的作品類別,那麼,這本選集該怎麼辦?繼續選,不予理會,還是乾脆通通都不選?個人以為,即使在這類幾乎已經浮泛到熟爛的作品中,依舊還是存在著相當數量、值得細細品味欣賞的好文章。但話又說回來,就像前頭所述,這本選集終究不是為了挑選出一篇篇、美輪美奐,讀了讓人賞心悅目或食指大動的作品。同時,過分依傍比例原則,最終編成了一本旅遊美食集,恐怕也未免讓人難堪。相對於此,我們的編選設想,則主要建立在鏈結、呼應台灣社會造景的大方向上。因此,重疊於旅遊、移動一類題材,我們選入的乃是郭強生〈媽媽我在湖南了〉、石計生〈帶著她的歌去旅行〉、劉大任〈再見長城〉;在飲食、食物一類材料上,我們選出的則是田威寧〈秋刀魚之味〉。在這本選集中,我們盡可能不選單純圍繞著美食、旅遊打轉的文字。譬如,透過郭強生的〈媽媽我在湖南了〉,進一步能夠讓讀者有機會去察見到,四九年後來自大陸各省的外省子弟,那種曲折纏繞的家族身分認同與歷史行動的複雜軌跡。石計生的〈帶著她的歌去旅行〉,藉著江蕙退出歌壇的事件,連結到故鄉與人生的諸般情懷。江蕙的歌聲中飽滿的人生況味,絲絲滲透著悲歡離合,因而讓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著迷於獨特的二姊歌聲。
除了旅遊、飲食在近十來年蔚為大觀之外,傳統抒情、記事、寫人、詠物之作,也是過往一整年,比例甚高的作品類別。儘管說,各自的寫作型態、綴文方式,相互殊異,未可等量齊觀。但就像上頭所述,這本選集並不為純粹因為某一文章,寫了人、狀了物、描了景,就將之選入到選集之中。因此,雖然寫的是人事、景物、記憶、情感,甚至於觀察、評說各類材料,在這本選集中,也試著盡可能選入能夠延伸、連結、呼應著台灣社會,在時間歷史上、在各個構成領域面向中,呈顯出社會多重、多向造景的文字作品。
以寫人或兼寫其事蹟言行的作品為例。選集中選入了王正方〈朱大哥生我的氣了〉,取材自威權時代的國民政府特務,與海外獨立異議分子,所謂黑名單人士之間的詭異糾結。
比較特別的是,王錦南的〈仰視浮雲白〉與林慧君的〈父親走了以後〉,寫的都是作者自己的父親。王錦南筆下的父親,半生戎馬,正是當年來自大陸各省的老兵;而林慧君之父,則是成長於殖民地時代、接受過日本教育的一代。不論是成長背景、身分屬性、還是作者的筆法,都形成一種獨特的對照組合,同時也為我們描繪了特屬於台灣的時代變遷下之人物景致。
主在於抒發情懷、感受一類作品,這本選集也選入了像是祁立峰的〈瑪莉兄弟〉、與陳又津的〈陳秀珍〉。情感的召喚、描摹中,往往易於暗伏著礁石、碎片,從而形成創作者的巨大試煉、甚或淨化昇華的艱辛儀式。〈瑪莉兄弟〉不單單寫了兄弟之情,而且也提供了延伸向台灣社會逐漸加重的精神疾病現象探觸的可能性。許是在雜誌專題編輯、作家書信的子題下進行的創作,因此,作者藉此寫了封信,娓娓向兄弟也向自己道來,過往兄弟間的情誼,但人生畢竟無法類如當年兄弟倆所遊玩的電玩遊戲「瑪莉兄弟」那樣,可以不斷重設、重玩,如今弟弟精神狀況失衡,卻又如何重來。文筆簡約,情思卻是濃重的難以化解。而陳又津的〈陳秀珍〉,所寫所記,既是身為女兒的自我寫照,更是個人成長與家庭告別的雙重軌跡。更具代表性的是,這個家庭的組成方式中,完全就是台灣社會近十數年來,一個又一個新住民及其子裔誕生的縮影。作者從舊名的更改開始追問起,慢慢鋪陳出自身在這個家庭的成長、與告別。某日,在過馬路時,彷彿聽見有人叫喚自己的舊名(陳秀珍),回透望去,原來是一對賣紅豆餅的父女,但也因此回想起過往年歲曾以鹹光餅販售維生的父親。當陳又津年紀大到足以認識父親時,父親就已經是個老人了。在年歲日漸推移的過程中,當年的小女孩也慢慢變成一個不符合「陳秀珍」形象的人。包裹在作者淡然的文字裡的,其實正是一個女兒「離開」父親的過程。當然,更多的是已經滲入生命肌理的、相對集中在新住民族群身上的生存磨難。
相較於傳統的寫人、記事、感懷、情傷,這十來年中,更值得追蹤留意的,私以為,應當是在圍繞著生態課題、實踐著報導精神一類的作品。履踐這種寫作關懷、文化精神的作品,雖然始終不曾在過往的時光中稍有間斷,但要再演出或帶來2012年之際〈正負二度C〉那樣,眾所關注的回響,恐怕機會不會太高。差堪值得安慰的是,回望2015年,至少因為鴻海郭某與小學生之間的一番往還插曲,讓媒體與國人暫時在百忙之中,一度關注了台灣的猛禽黑鳶,而焦點便是梁皆得團隊耗費無數心血,前後歷時二十多年所完成的紀錄片〈老鷹想飛〉。從當年的沈振中,到現在的林惠珊,終於為我們稍微撥開些許黑鳶為何消失於島嶼的迷霧。而原來,這道光亮竟是由農田中一堆堆、毒死的禽鳥屍體所帶來的消息。當年的沈振中,毅然決然放棄正式教職,一心一意只為了實踐猛禽之愛,而今,值得慶幸的是,仍舊還有一群人願意繼續憑著傻勁、做著傻事,保存著台灣島嶼上的傻勁傳統。也因此,即使台灣現在幾乎變成了詐騙集團的養成訓練中心、人才培育搖籃,不斷在島內吸血、在海外造孽,但終究無法完全遮掩掉還有一堆奉信著傻勁做事的傻人族群。其他相似的作品,像是黃志聰〈遷徙〉、吳晟〈溪州尚水米:水田溼地復育計畫〉,同樣值得對台灣深感興趣的朋友,來一探究竟。
至若以相對特殊的族群,譬如新住民、同志等等為題材的,這本選集也選入了像是陳又津〈陳秀珍〉、張怡微〈君自何處來〉、謝凱特〈我的蟻人父親〉。出生於上海的作家張怡微,由於求學而來到了台灣。〈君自何處來〉抽樣的正是台灣這個移民社會中,關於根源與枝葉之間的辯證關係。在舊曆春節返鄉過完年後、作者又再度來到了台北。就在移民署等待加簽的空檔中,張怡微近距離為我們紀錄了一幅幅的人生縮圖。同樣值得一觀的是〈我的蟻人父親〉中,橫陳在勞工父親與同志兒子之間的巨大鴻溝,與曖昧難解的情感狀態。
最後一類具有鮮明時代意義的題材,則是這個時代的台灣年輕人。每個時代當然都有年輕人,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又何其不幸、降生在如今。既受嘲諷、狎稱為草莓一類可愛而脆弱的物件,卻又未能如人見人愛的草莓般、獲得這個社會的真正關愛。唯一在其生命記憶中,仍然與愛有關的痕跡,則可以追溯到有如上一個化石年代般久遠的,來自雙親的、長輩的溺愛寵愛。然而,世界的翻轉、遠比想像中更快。年輕人之於熱血、正義、公平、理想的內在渴望,儘管更容易促發年輕人投入行動實踐的拯救道路,但這股熱血,終究抵擋不住台灣近幾年的冷酷現實。當草莓長大之後,翻臉不認人的這個台灣社會,便讓那些年輕族群,不由自主地陷入在多重的自我厭憎、自我唾棄,難以聚集丁點成就的狀態中,展開一種無止盡的漂移。更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連做夢的資格也都被剝奪了。選集中,包括黃文鉅〈魔山〉等作品,都在某些向度上,為我們刻劃、展示了這個時代的台灣青年族群。令人沉痛的是,即使我們明確認知到,就算不是在世紀之末,每個時代也依舊都會存在著一定數量的虛無、飄渺分子,但偏偏組成這個時代的青年靈魂之眾多成分中,最多的就是那類無方向感、無目的性、也不太敢做夢的內容物。當年輕人不再做夢,社會又如何去奢望未來?於是,這幾篇作品,便各自從家鄉的轉變、時代的跳躍、個人的成長軌跡中,為我們繪製出一道道陰慘無比的痕跡。
其餘選入各篇,或以獨特的聯想式綴文、串接起一整個世代的興衰起落、海海人生,例如羅毓嘉的〈七、七〉。羅毓嘉企圖為讀者列舉了所謂七年級世代,較為具代表性的七種樣貌:頂尖七、彩虹七、榮譽七、浪人七、便利商店七、魯蛇七、虔誠七。譬如頂尖七過著氣死人的生活,含金湯匙出生、讀名校、有令人稱羨的工作。對比於此的,當然就是魯蛇(loser)七。彩虹七,在浮動的疆界中,不停超越一般人對身體與性別的刻板印象。而被標誌出來的詩人鯨向海,其實以出生年(民國六十五年出生)來看,是六年級生;所以當然只能是榮譽七。浪人七,則是勇敢返鄉的遊子。便利店七,是在通才教育下培養出的小螺絲釘。在無限衍生的商店服務中,努力保持雨後的乾淨地板、在廚房裡被燙傷……而祈願這個世代獲得一種莊嚴的修復,莫過於虔誠七了。正如同羅毓嘉筆下的這些「七」、彼此之間相互矛盾,就某個角度言,台灣社會內在實況也恰如七年級世代的上訴縮影般、彼此歧異混雜錯亂到不行。「有人巴不得的要弒君殺神同時反死刑」。但是,這些「七」仍會感動,失戀時還哭得出來,看一場舞能產生些悸動。這些「七」之中,多數人在這輩子注定無法在台北買下任何一方容身之處。在各式各樣的符號裡,三一八學運「意象符指雞排妹都變成裝飾自己身上的好料」,在這座「吃人的島嶼」裡,希望能得到快樂的「七」們,從而混雜出各種台灣社會造型的可能樣態。
五味雜陳的滋味,說到底是怎生一種滋味,其實也很難說清,但這般滋味的描述方式,或許差不多接近於我們此刻的心情。敬意與感謝,當然是源於過往一年勤奮地在文字園地上耕耘的所有人;捨此則無其他可能,沒了文字創作、是否就等於世界末日?終於完成工作的鬆弛感、回望過往一年的天災人禍所召喚的不忍之情、一天一天檢閱報刊的瑣碎無聊,種種情狀不一而足,儘管互相牽扯、抵銷、拉鋸,但終究能夠在承擔任務的戒慎與挑戰中,讓我們順利抵達終點。由衷希望的是,如果這本選集,能夠為兩岸間的文化交流工作,奉上些許心力,那就更是功德無量了。
導言
藍建春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一、為台灣造景存像
大約在七、八年前開始,台灣社會忽然流行起一種作法,試著為過往一整年挑選出一個字,來加以概括、代表。就中,曾有過「亂」字、有「淡」字、有「讚」字,也有持續不斷、幾乎蟬聯不去的「假」字、「黑」字。這些字從最初至今,也就這麼沒得多讓它們考慮地一一光榮入選為年度代表字。
據說,代表二○一五年台灣過去一年的這個字,乃是個「換」字。但話又說回來,這「換」字或許相當傳神地顯示了台灣社會、人民,對於諸多既來自大自然、而同時也不乏再經人事加成所造就而...
目錄
總序 為何要出版這一套選集 呂正惠
導言 藍建春
媽媽我在湖南了──郭強生
帶著她的歌去旅行──石計生
再見長城──劉大任
秋刀魚之味──田威寧
朱大哥生我的氣了──王正方
瑪莉兄弟──祁立峰
陳秀珍──陳又津
看見老鷹了嗎?──蘇惠昭
遷徙──黃志聰
溪州尚水米:水田溼地復育計畫──吳 晟
君自何處來──張怡微
鹹水雞的滋味──凌 餘
我的蟻人父親──謝凱特
魔山──黃文鉅
七、七──羅毓嘉
往事如菸──陳柔縉
記得當年花爛漫──施 淑
電話!──宇文正
那個鄉巴佬 懷想王華沛──亮 軒
那一年半載──吳敏顯
小事記:希臘悲劇、妓女、土撥鼠日──神 神
在歲月中流轉的生靈故事:基隆中元祭──鄭栗兒
清明之憶,潤餅之味──李敏勇
仰視浮雲白──王錦南
父親走了以後──林慧君
總序 為何要出版這一套選集 呂正惠
導言 藍建春
媽媽我在湖南了──郭強生
帶著她的歌去旅行──石計生
再見長城──劉大任
秋刀魚之味──田威寧
朱大哥生我的氣了──王正方
瑪莉兄弟──祁立峰
陳秀珍──陳又津
看見老鷹了嗎?──蘇惠昭
遷徙──黃志聰
溪州尚水米:水田溼地復育計畫──吳 晟
君自何處來──張怡微
鹹水雞的滋味──凌 餘
我的蟻人父親──謝凱特
魔山──黃文鉅
七、七──羅毓嘉
往事如菸──陳柔縉
記得當年花爛漫──施 淑
電話!──宇文正
那個鄉巴佬 懷想王華沛──亮 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