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要挺起做人的脊樑
人,屹立於世間,追求著成功、財富、名望。但是,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機器,它很容易讓人失去本色,容易磨光一個人的棱角,只有站直了,雖外圓還能內方,才不至於成為見利忘義的庸人。因此,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挺起做人的脊樑。
以自己的本色屹立於世間
人,屹立於世間,追求著成功、財富、名望。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處世藝術,追求著不同的目標與答案。確實,這真正是一個機會迭出的時代。
成功的標誌是什麼?財富、地位、聲望、名譽、權力……這一切的一切,也許是人們期盼擁有的,但世界上卻有如此多的為權力而勾心鬥角、為地位而委曲求全、為財富而不擇手段,這是真實意義的成功嗎?其實,在這些病態的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失去的往往更多。沒有了健康,沒有了幸福,沒有了快樂,沒有了內心的平靜,沒有了周圍的和諧。
也許,堅持著自己想要的,始終本著自己的原則,一如既往地挺起做人的脊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更大的成功。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機器,它很容易讓人失去本色,容易磨光一個人的棱角,只有站直了,雖外圓還能內方,才不至於成為見利忘義的庸人。因此,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挺起做人的脊樑。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來越重。這天,朱自清正在家裡躺著,吳晗來到他家,遞給他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取美援麵粉的宣言書。朱自清看了,不說話,只是顫顫地提起筆,在宣言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兩個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自清的胃病,是必須嚴格選擇食品的,而那時候麵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簽字,別人也能理解。但他還是簽了,雖然他的死並不一定僅僅為此。我們可以想像,他忍受不了美國麵粉的侮辱性,卻忍受了病痛的劇烈折磨,這種選擇顯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孟子曾說過:不要我所不要的東西,不幹我所不幹的事。求我所必求,為我所必為,如此而已。仔細說起來,我所不要的東西,既包括我們不該要的東西,也包括我們不必要的東西。不該要的東西不要,如來路不明的不義之財;不必要的東西也不要,如名不副實的空銜虛譽。不該要不必要的東西,如果要了,人就變成了外物的奴隸,本來受人驅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轉即控制了我們自己。
幹不可幹的事,往往會損害別人,會被千夫所指,會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會日不安夜不寧,問心怕愧有餘;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擔驚受怕,飲食難安,夜不成寐。幹不願幹的事,就必須勉強自己,甚至要強迫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也無法盡心竭力,雖是舉手之勞,也會覺得苦不堪言。
不為五斗米折腰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風格,在有些時候、某些情況下,許多事情不是我們所必須做的。然而,有些事卻是我們必須做的,哪怕是一生只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斷了自己的生命,我們都必須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這些事大到國難當頭為國捐軀,小到為朋友赴湯蹈火。這樣的事情在古代也有很多。
晉代陶淵明從小就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裡十分貧困,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作詩,自得其樂。後來陶淵明家境更為貧寒,靠自己耕種田地根本就無法養活一家老小。親戚朋友於是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名將陶侃的後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大將劉裕手下做個參軍。但是沒過多少時日,陶淵明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領互相傾軋,心裡十分煩惱,提出到地方上去做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當縣令。
當時做個縣令,官俸並不高,加上陶淵明既不會搜刮百姓,又不會貪污受賄,因此日子過得還是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鄉里的窮日子,當然要好得多。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裡,沒有什麼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裡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檢查工作。縣裡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跑來向陶淵明報告。當時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裡撚著鬍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萬分掃興,但是又沒辦法,只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了一驚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麼能隨隨便便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本來就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不願受這種屈辱。他歎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督郵打躬作揖。」說著,他也懶得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陶淵明回到老家以後,覺得整個社會亂糟糟的局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相差太遠了。從那以後,他就隱居起來,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閑著就寫詩歌、文章,來寄託自己的心情。
一股正氣,可貫長虹,不虛飾,不苟且,不貪戀榮華富貴,不懼怕權勢強力,不以全身而偷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這就是氣節。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遺世獨立,行仁仗義,依理遵道,這就是操守。
李陵是李廣之孫,天漢二年主動請戰,率軍五千北擊匈奴,直入敵軍腹地,屢創敵軍,捷報頻傳,但因孤軍深入,後援不足而在稽山戰敗,武帝聞知十分惱怒,欲治重罪。司馬遷聞訊後,敢於仗義執言,面陳李陵有「國土之風」,為國家立了大功,雖身陷匈奴,終非己願。武帝沒有聽進司馬遷的話,大發雷霆,但司馬遷仍然堅持講公道話,結果被關進監獄,處以宮刑。但他仍癡心不改,又秉筆直書,如實記載。
為了伸張和主持正義,就要敢於仗義執言,說公道話。仗義執言是一個人具有正義感的表現。要仗義執言,就要敢於講真話。應該做一個有正義感、有良知、講真話,並敢於為他人講公道話的人,那種明明看到不合理、不正常的現象也不敢講真話的人,則失去了自己的人格。
踏尋著偉人的足跡,我們為他們的氣節而折服,被他們的精神所感。確實,正如羅曼・羅蘭說過的這樣一句名言:「自私和怯懦的人常不快樂,因為他們即使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卻保護不了自己的品格和自信。」
挺起做人的脊樑,即使貧窮、孤獨,但仍然有內心的一份追求與和諧!
獲得對自己的認同和理解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著作《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提到,現今有一種觀念極為流行,就是認為:「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他還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說,「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制性的規定及完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等。但其採取的行動是否成功,則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具有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只有少數人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瞭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我們的行為通常受公眾的影響,如衣、食、住,甚至思考的方式。假如周遭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
一位美國醫生曾做過這樣的一個研究:有200名參加宴會的賓客品嘗了同樣的食物之後,其中一半的人食物中毒,但另一半人卻安然無恙,他覺得好奇,想瞭解其中的奧妙,結果發現那些未中毒的人生活態度較積極,自我價值極高,對事情較看得開,處世較有彈性,用一句精神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心靈的力量,也就是心能較大,較強,換句話說心能越大,人越健康,因為免疫系統較強些。其實關於心能的大小強弱對人的各方面都有影響,醫生、心理學家等人早已提出各種理論與實驗結果。
喜歡自己,因為你是你今生的唯一;善待自己,你將獲得對自己的認同和理解;只有愛自己,才能更好地給予他人,讓別人喜歡自己。
26歲的公關部經理蘇琪失戀後變成一個泄了氣的皮球。她說,我是一隻折斷翅膀的醜小鴨,整個世界都把我拋棄了。可是,她忘了,這個失戀的蘇琪是天下獨一無二的蘇琪。如果她學會喜歡自己,愛自己,她就不這麼傻了。
你應該這樣告訴自己:若沒有我,我的自我將變成一紙空文;若沒有我,我的生命將戛然而止;若沒有我,我的世界將變成一片廢墟。儘管在整個宇宙我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對於我自己,我是我的全部。為此我首先珍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珍重;我必須善待自己,才對得起造物主的恩賜。
美麗的蘇琪終於學會了自省,晚上躺在床上對自己說,我這是怎麼了?為什麼要這樣虐待自己?從前做項目時我是那樣地能說服別人,為什麼自己就不能走出這段傷情呢?仔細想想,我沒有什麼不對。是他不對,是他玩弄了我的感情。應該難過的是他而不是我。那我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經過幾夜的反省,蘇琪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自尊,狹隘的自尊。原來,從小眾星捧月的她從未受過別人的冷漠,她的痛苦歸根結底不是因為失去的那個男人,而是因為自己狹隘的自尊。於是她對自己說,現在我明白了,那樣的自尊不能要,它不過是虛榮的幻影,一個堅實的自尊來自于真正的自愛。我愛自己,還有什麼可以自慚形穢的呢?就這樣,否定了自己的虛榮,蘇琪不再痛苦了,她很快走出了失戀的傷情,坦然地接受了成熟的慶典。
自愛並非自戀,自愛的人懂得「將心比心」的厚重,自戀的人只想一味索取,不肯給予。自愛的人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為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無限的充實,他會挖掘自身的潛能,並為自己的目標竭盡全力;自愛的人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自己的名譽和尊嚴,他不會為眼下的利益卑躬屈膝,更不屑於為自己的成功對他人狂妄自大,蠻橫無理;自愛的人在精神上是獨立的,他無需掠奪他人,更不會出賣自己;最後,真正自愛的人因為自己的充實而平靜,他走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