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本書的英文版原來由我的博士論文改編、由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了好一段日子,不少中文出版社曾洽談出版中文版,但因為種種原因延至今天才面世。所謂「種種原因」,首先是翻譯的時間和心力遠比想像中巨大。翻譯計劃曾經請了不少朋友協助,包括中央黨校的劉永艷教授,以及香港大學畢業的爾雅小姐;前者對原稿的中文和政治規範化貢獻良多,後者逐字考據的嚴謹更是無比專業,但始終和原作味道有所差別。因此我又花了不少時間重譯一遍,每一章節的篇幅都比原文增加了50%–100%不止,也更正了一些原文疏漏之處,以求表達更整全的理論框架。畢竟原來的英文版就是因應論文的官方字數要求濃縮而成,這次正好把內容補上。
另一個費時日久的原因,在於本書內容的時限性。雖然學術著作不應太受時空限制,但關於中國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的著作,近年確是越來越多,而且方法論也是推陳出新。像本書英文版面世時,對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筆者的相關研究也屬於前沿類別,但後來量化的、程式化的研究紛紛出現,需要參考的文獻和角度,自也越來越多。加上習近平上台後,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邁向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內政和外交的表達方式都和從前大不相同,要是再重複江澤民、胡錦濤時代的數據,難免有逾時之感。因此,中文版除了在每一章節都參考了英文版出版後的最新研究,更特別增寫了關於習近平時代「中國夢」的全新一章。慶幸的是,使用本書原框架延伸到習時代,一切依然可以理順,但願能成一家言,這對任何作者而言,都是差可告慰的。「中國夢」這章在一些學術會議初步發表後,已有一些英文出版社表示有單獨出版的興趣,反映本書包含的題目,始終是學界焦點。
當然,本書英文版出版後,筆者在學術界經歷了不少喜怒哀樂,也在不同地方累積了不同經歷,原來的觀點不可能沒有差異。例如對知識份子論爭的觀感,或中國民族主義對其他地方(尤其是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影響等,都有了甚為不同的了解。然而為了保持本書的原有感覺,還是盡量依循原有鋪排處理中文版,只會在適當部分增修說明。關於中國民族主義或「習近平模式」對大中華地區或全球的影響,本來就值得其他專著專門探討;當然,我還是否能讓這些專著面世,就是後話了。不過本書原來的結論:中國民族主義對內政、外交奇異的「維穩器」作用,到現在我依然是深信的,雖然這結論和個人相對傾向自由主義的價值觀頗有衝突,但懂得把個人價值觀和學術框架抽離,正是我們經常希望社會能尊重的規律,自己也感到有以身作則略盡綿力的需要。
必須一提的是,在過去十年,越來越感覺學術界的發展並不健康,政策研究、學術研究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學術、評論、政策建議等變成不同專業,而跨學科整合的風氣並未在華人社會被普遍接受,各家各派門戶之見甚深,卻又越來越脫離於社會大眾的日常關注。這些種種,難免令新一代學者感到洩氣,不斷催生另闢蹊徑的想法。無論這些蹊徑能否成功,路是人走出來的,但願本書的研究脈絡能啟發讀者思考,因為一切研究和生活、學術和產業,其實都是殊途同歸。
感謝為本書中文版出過力的所有朋友,更感謝支持我一直走下去的朋友,還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團隊,以及楊昊教授、宋遙先生、黃旭東先生、馮南樓先生、呂文淵小姐等朋友對最後版本的校對和意見,期望日後和他們能繼續有合作空間。
沈旭暉
2015年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