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都充斥著無數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與工作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家庭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情緒的關係、與想法的關係等等。這些關係可以對內、可以對外,可遠亦可近;無論遠近,一切都能歸納成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生命的好壞與否,一般我們會將體驗歸因於外在的客體對象上。窮盡一生去改變他人、改變環境,但其實一切的體驗都來自主體的投射。
修行的目的是放下改變外在的執著,回到源頭,好好去理解及處理從內而發的心念投射。它並不止於坐禪及念經;它本身與生活無間,也就是自己與各種關係的修煉。
本書以禪修必讀的《念住經》部分經文為基礎,以淺顯的文字,讓大家可以將佛學修行實際地應用在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培養出一個開放、穩定及專注的心,去迎接生命一切的高與低。
作者簡介:
Janet Lau(劉汝君)
資深認證瑜伽老師,憑藉佛學研究碩士學位資歷,她將古典瑜伽哲學、佛學意義及靈學融合於教學中,並著重於落實修行的一環。她在教學中投注了對情緒平衡的理解,並貫穿解剖學及陰陽瑜伽(Yin Yang Yoga)的技巧。
二○一四年,受邀在TEDx席上演講;同年,亦發表首本中文著作《瑜珈.生活禪》;並於二○一七年發表第二本著作《黑白人生》。Janet曾於Baron Baptiste和Paul Grilley的瑜伽導師培訓班內擔任助教,以及曾在一行禪師的禪修營內任教瑜伽。她常受邀於亞洲區的報章、雜誌及電台節目接受訪問。
她現於香港大學的佛學輔導碩士課程,以及曾在靜觀認知療法基礎導師課程(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及常霖法師的正念課程中擔任客席導師,並積極與非牟利組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法鼓山香港道場、Maggie’s銘琪癌症關顧中心、「不,完美」及新生精神康復會合作,致力在社區播下和諧與療癒的種子。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Janet既潛心於佛法正見的學習,更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實踐者。書中一再引經據典,輔以專家學者的當代詮釋,並且援引個人切身的經歷,為「四念住」等南北傳佛教所共依的根本法門,提供了多層次、多面向的解說,其中最難能可貴的,必定是一個又一個的個人『血淚史』。」
釋常展
法鼓山香港道場監院
==========================
「Janet把與自己修好關係的勇氣,鼓勵每一位讀者修好與自己的關係,這是最誠懇的邀請。這種『我手寫我心』的方式,最簡單,最真切,也最有效。這是一本佛法初學者的教科書、一本溫故知新的參考書與一本佛法自療的無私分享。」
李堅翔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美國加州執業臨床心理學家
==========================
「Janet這位有智慧的善朋友,感謝她慷慨分享修煉《念住經》的苦與樂,從文字中送上一份陪伴,好讓讀者能更有勇氣地一步一步修行。」
黃瑋姸
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榮譽臨床副教授
==========================
「在閱讀Janet本著作部分內容後,很認同若我們想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先必須學習了解自己的特質如情緒感受和想法,明白它的來由,『把自己修正好』才與別人及環境互動,讓自己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回應身邊的人和事。」
李淑珍
輔導心理學家、臨床督導、全球職涯發展培訓師、「6A品格教育」認證講師
名人推薦:「Janet既潛心於佛法正見的學習,更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實踐者。書中一再引經據典,輔以專家學者的當代詮釋,並且援引個人切身的經歷,為「四念住」等南北傳佛教所共依的根本法門,提供了多層次、多面向的解說,其中最難能可貴的,必定是一個又一個的個人『血淚史』。」
釋常展
法鼓山香港道場監院
==========================
「Janet把與自己修好關係的勇氣,鼓勵每一位讀者修好與自己的關係,這是最誠懇的邀請。這種『我手寫我心』的方式,最簡單,最真切,也最有效。這是一本佛法初學者的教...
作者序
原來修行只是要修好自己
回想起過去十多年的修行體驗,看到自己有進步,但細心去看卻像自己在類似課題中兜圈,但每繞一個圈,自己對自己、外界的理解及包容,彷彿深了一層。回頭看,其實修行這個東西是從外而內的慢慢去了解自己,而透過對自己的了解加深,對他人的接納亦相繼增加了。
首先讓我慢慢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體驗。
在《瑜伽生活禪》裡說過,一開始我誤打誤撞去留意每一刻的呼吸,以及身體的姿勢,這樣練習了兩年好像沒怎樣為我帶來什麼改變,直到第一次的「領悟」,才知道原來自我的覺知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在培養。那時,我看到自己一直抱怨爸爸對我不好、否定我,但原來我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接納過他——那是第一次我從往外投訴到往內反省的過程。
之後我開始努力練習坐禪、行禪、食禪,以及深觀自己對外界的認知。我發覺原來自己會無意的把很多的不安、妒忌、擔憂、抑鬱往外投射出去,在生活上的不同體驗裡去「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但這個對號入座的方式讓自己造成很多「無中生有」的體驗。
譬如明明有不少工作機會,那個否定自己的想法卻會把這些想成為「自己是團隊裡面最差勁的」、或者明明身邊有不少關心自己的人,但那個自我批判的聲音卻會說「只是因為他人同情我,所以才問候我」等說法。如果不覺察到那只是一個內在的聲音,就會找「證據」來「證明」這些想法是對的,繼而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深淵。
我開始很努力的去「改造」自己,希望自己變成一個「沒有投射」、沒有負面想法的人、希望自己每一個念頭都是「善」的。這樣努力幾年後,我真的感到自己開心了不少。
又過了幾年,留意到我是一個很會主動去「修理」事情的一個人,譬如當我看到臉上長出一顆青春痘,我會想把它盡快清理掉,就算「時間未到」我都設法要去弄它。可是,越弄往往就越糟糕,發炎更厲害……像我先生,他不會怎去弄它,反而好得比較快……從無數顆青春痘中,我發現我的習氣就是想「插手」處理,但很多時卻越幫越忙。
從觀察這個「要處理」的態度中,我不難發現原來在生活上每一個關係裡,我都有著這個習氣,除了對待學生的轉化、課程的安排、關係的培養,當然也有對自己的要求,原來全部我都希望可以「盡自己的力量,盡快搞好」。聽起來好像是很積極的態度,但其實內裡有著很多的自我懷疑、擔心、恐懼和不信任;我不相信事情是可以自己好起來的。可是事實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其實有一些不在我的「管轄」範圍內的事情,我是沒辦法處理的,而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其他的,就要學習尊重、信任,以及放手。我發現到自己越能順其自然,很多事情會來得比較順利。
自從第一次領悟到我需要為「和爸爸合不來」負責任後,我就一直想「處理好」與爸爸的關係,至於什麼才算做「處理好」嘛,我會覺得要跟他變成好朋友一樣(因為我與媽媽就像好朋友一樣),大家可以談天、分享感受……一次一次的嘗試、接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慢慢看到:「用了那麼多方法,嘗試了二十多年去跟爸爸做好朋友,如果要做到,就已經做到了。自問我真的再沒有什麼辦法了。但若果還做不到,可能問題並不在我這裡。」原來我內心有著一個指標,就是覺得如果我能夠「處理好」與爸爸這個關係,我就「成功」了;原來我很介意自己的瑕疵,覺得如果我和爸爸的關係搞不好,我就不配做一個正念老師、一個能幫助他人與身邊家人搞好關係的老師……
我留意到每一次我越想與爸爸親近,我就越感到壓迫、委屈、受傷害。我一直只是很自私的想拉近大家,但沒有留意到其實勉強他人跟著我的做法亦會對爸爸構成壓力。其實從爸爸的關係裡我看到自己最過不去的不是他,而是對自己要做到完美的期望。其實爸爸的反應只是投射了我深深渴望被認可的需要而已,而這個認可其實我需要從自己身上找到,而不是爸爸那邊。慢慢我開始放過自己、不勉強大家,我看到除了自己感到舒服些之外,與爸爸的「結」好像沒有那麼緊,縱使大家的距離沒有我想要的那麼近。其實自己一直都不想面對「自己和爸爸合不來」,但當我容許自己,原諒自己有這個「缺憾」時,有趣的,我覺得輕鬆多了。
有次我與一位認識很久的學生去爬山,她對我說:「Janet,我覺得你變了。」「喔?什麼意思呢?」我問。「你一直對我們都很好,但以前在妳身邊總好像有一股壓力。」她很誠實地說。我相信這股壓力來自一直想他人好,就是太想他人好,令他人有壓迫感、不能做自己。
我很感恩這位學生的回饋,她讓我知道原來太在意一樣事情會為他人帶來壓力。作為老師,他人若想要「轉化」,除了需要得到適量的引導(當初我以為這是唯一需要),感到被信任,以及有一個心靈的空間是很重要的。
其實其他關係都是一樣!就像一個農夫,他/她只需要把美善的種子放在適當的泥土裡,適當時候澆水、下肥料,其他的,就讓土壤、太陽、蜜蜂、雨水做好他們的本分;相信每一個元素都會做好自己的本分,相信種子,當遇到適合的環境、天氣,它會冒芽的!
我看到自己有個不夠信任的習氣,會常常想挖開泥土,確認一下種子的進度(因為看不到小苗所以擔心做得不好),怎知每一次的確認就是拖慢了種子的成長速度。
現在我發現:在每一個關係裡,其實只需要做好自己能力範圍所及的工作,其他的,就練習不執著、信任及尊重。
每一個關係都是獨特的,它會隨著不同時間、不同環境、際遇而有所改變。有時跟某人比較要好,當條件環境因素改變時,關係的親密度亦會有所調整。若果自己能夠在每一個關係中做好自己本分,放下對於關係的期望,這個關係才會讓人感到舒服自在。當一個關係有著這種自在,很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原來修行只是要修好自己
回想起過去十多年的修行體驗,看到自己有進步,但細心去看卻像自己在類似課題中兜圈,但每繞一個圈,自己對自己、外界的理解及包容,彷彿深了一層。回頭看,其實修行這個東西是從外而內的慢慢去了解自己,而透過對自己的了解加深,對他人的接納亦相繼增加了。
首先讓我慢慢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體驗。
在《瑜伽生活禪》裡說過,一開始我誤打誤撞去留意每一刻的呼吸,以及身體的姿勢,這樣練習了兩年好像沒怎樣為我帶來什麼改變,直到第一次的「領悟」,才知道原來自我的覺知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在培養。那時,我看...
目錄
序一 常展法師
序二 李堅翔
序三 黃瑋妍
序四 李淑珍
自序 Janet Lau
第一話 原來修行只是要修好自己
第二話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努力
第三話 認知的過程
第四話 境隨心轉
第五話 什麼是《念住經》?
第六話 無常無我之宇宙法則
四念住 身
第七話 培養定力:觀呼吸
第八話 培養純粹覺察力
第九話 如何開始在生活中修煉
四念住 受
第十話 了解內在感受
第十一話 與情緒相處
四念住 心
第十二話 探索更細緻的心境狀態
四念住 法
第十三話 接納自己
第十四話 意識的運作模式
第十五話 發現內在的美好
第十六話 面對現實
第十七話 實際操作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學生分享 我和媽媽的關係
學生分享 和太太的關係說起
學生分享 從抑鬱學習愛自己
學生分享 重新發現愛
序一 常展法師
序二 李堅翔
序三 黃瑋妍
序四 李淑珍
自序 Janet Lau
第一話 原來修行只是要修好自己
第二話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努力
第三話 認知的過程
第四話 境隨心轉
第五話 什麼是《念住經》?
第六話 無常無我之宇宙法則
四念住 身
第七話 培養定力:觀呼吸
第八話 培養純粹覺察力
第九話 如何開始在生活中修煉
四念住 受
第十話 了解內在感受
第十一話 與情緒相處
四念住 心
第十二話 探索更細緻的心境狀態
四念住 法
第十三話 接納自己
第十四話 意識的運作模式
第十五話 發現內在的美好
第十六話...